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2013年度個人漢字


年尾回望,發覺今年生活幾乎一片空白,乏善足陳。

工作陷於多年來最差狀態,集中力及解難能力跌近絕對零度。感情生活有如沒有小龍女跳進去的寒潭,平日亦沒有值得一提的消閒活動,也沒有外遊。讀書方面,不計小說的話,未讀過而又非本行的書籍,竟然只碰了五本(Fundamentals of Modern Statistical Methods, 東亞海權論、一本談力學的、一本談樹齡科學的,及一本普及工程讀物)。

網誌也少寫了,要不是想不出有甚麼可寫,就是想到題材卻無力下筆,以致今年寫東西都是到 Stack Exchange 問答較多。諷刺的是,今年寥寥可數的文章當中,有三篇(老貓也有燒鬚時迷離夜 ── 難忘如此怨恨及上週五的無綫新聞有黨委?誰偷走了奧巴馬的聖誕演辭)我覺得不過爾爾的,竟然很受歡迎,點擊數遠高於一些我自認寫得不錯的舊文。這三篇網誌當中,有兩篇都寫得相當晦氣。重讀今年所寫網誌,感覺都很心浮氣燥,眼界很窄,不似以前寫雜談聖誕或者公元 788 年的一件小事那樣從容。

家庭方面沒有甚麼大起落,這是唯一值得慶幸的事。稍和去年不同的,是妹妹生了小孩後,會不時帶外甥到我家,而我終於體會到,原來自己是很討厭帶小孩的,嘿嘿嘿。

希望來年除夕會看到自己的個人漢字是「破」,而且是突破而非破碎的意思。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無綫新聞有黨委?誰偷走了奧巴馬的聖誕演辭

前日看無綫新聞,見到它將「事頭婆」發表聖誕文告說成「英女王在白金漢宮發表講話」,儘管令我眉頭一皺,不過看到熟悉的臉孔,懷舊之情回來,也就懶得計較。播完女王陛下的片段之後,新聞轉為報道美帝的 christmas message(其實是 weekly address,不過適逢聖誕)。對於英土遺民來說,倒也新鮮,誰知報道只有兩句,內容更令人愕然:
「美國總統奧巴馬同第一夫人米歇爾亦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希望美國民眾今後繼續守望相助,為建立和諧社會共同努力。」

白宮網站有美帝的致辭片段演辭全文。由頭到尾,美帝都無說過以上引文。雖然並非 word for word,但要說美帝「希望美國民眾今後繼續守望相助」,還勉強可以。然而美帝會說出「和諧社會」此等共產詞彙嗎?將三分半鐘的美帝演辭偷換成半句差強人意的譯文加半句共產文宣,究竟是無綫新聞的黨委白癡,還是香港人好騙?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遊客與旅者

不少人都聽過關於「遊客與旅者」的討論,尤其年輕人出國一兩次之後,往往都希望自己以後是一位旅者,而非遊客。

旅者與遊客有何分別?英國作家 Gilbert K. Chesterton 就下過如此評語: "The traveler sees what he sees, the tourist sees what he has come to see."

我也幻想過自己是旅者,心裏卻清楚明白,自己永遠只能當一位遊客。其實當遊客也沒有甚麼可恥的。曾經在某旅遊節目(好像是 Lonely Planet)看到主持於某山旮旯地方訪問兩名年輕流浪背包客,其中一人說了一句很精警的話,大意是「流浪係好奢侈的,你一係有時間,一係有錢;若兩者俱無,就唔好流浪了。」要當旅者並不一定要流浪,但我覺得,若行程固定得死實實的話,是無論如何也不夠資格稱為旅者的。香港大部份人都唔係幾百萬未開頭,時間更比錢少,若不好好計劃,go to see what we plan to see,根本就不能起行,否則一旦行程有變,就會影響工作以至生計。所以說,當遊客並不可恥,有時更要認命。

然而當遊客也要有個譜。自己躲在 resort,"hea" 足幾日,或者專去景點,買埋一大堆過後必然後悔的 souvenirs,倒也與人無尤,不過有些遊客性格是很丟人,兼非常容易辨別的。試想以下這個假設的問題:當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落機就沉迷自拍,而非興奮地想立刻了解此地的風土人情,你究竟是遊客還是旅者?

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論。若果這是個從未有人到過的地方,那麼你就是個探險家,自拍也不過是記錄人類歷史創新一刻的舉措。可是,若這個地方老早已經有人到過,你還玩自拍的話,就只是遊客興趣而已。遊客玩自拍,實在稀鬆平常,但係拍完又拍,兼做齊港女十式,重要 show 自己以為入型入格但旁人覺得 un-頂-able 的魚網絲襪,就有點兒那個了。

寫了那麼多,我其實只想說,這個甚麼嫦娥和玉兔,一落地就要玩自拍,拍了一次五星旗後,還計劃花多幾個小時,讓玉兔環繞嫦娥三號,「從五個不同地方進行五次互拍,務求從背面、側面到正面,拍攝對方身上國旗,並將清晰照片傳回地球」,這樣的遊客性格和自戀心,真是表露無遺。

(後記:天呀,原來不是花多幾個小時,而是用了足足八日玩自拍!我明白玉兔號不如太空人般活動自如,但是所謂探月旅程的頭八日,竟然都花在拍攝太空船與月球車外側的國旗上,萬一拍照完畢,月球車不幸故障的話,就變成世紀大笑話了。)

2013年12月9日星期一

種族滅絕‧兩人距離的概算

種族滅絕……的頭半篇推薦序文

高野和明著,李彥樺譯,種族滅絕,台灣,獨步文化,2013年。訂價港幣113元。

台灣出版的外文書譯本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很喜歡在封面(而非封底)或腰封加幾行大字,說本書有甚麼名人大力推薦,然後內文又找人寫導讀或推薦文。我完全不明白出版社為何認為那些名人推介有用。社會公認讀書有品味的人,遠遠比名作家少。覺得名人品味庸俗而反感的人,恐怕比因為名人推介而勾起興趣的讀者還多。

導讀或推薦序文則更奇怪。每逢見到繙譯小說開頭插入了這類文章,我腦中浮現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誰啊,憑甚麼寫導讀?」而第二個問題,就是「你當讀者是白癡啊?要看導讀才看得懂內文?」

話雖如此,有些出版社附加的序文還是值得一看的。東野圭吾好幾本推理小說的中譯本所共用的導讀文章,就是近年的少數奇葩。這本《種族滅絕》的頭半截推薦序文,是另一個罕有例子。玆錄一部份如下:

推薦序
一部「超日趕美」的國際級大作
譚光磊(版權經紀人)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來說,日本絕對是不輸給美國的文化強國。……

可是令人訝異的是,日本文學其實很少譯介到西方國家。文化差異固然是主因之一,但更關鍵的還是出版體制的差異。圖書的國際版權交易是西方產物,作家經紀人制度源於英語系國家,而後才傳到歐洲。……對西方作家而言,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在其他國家出版,是一件正常而非例外的事。

熟悉外文書版權的人都知道,簽日文書的版權比簽歐美書難度高。歐美的……版權交易機制成熟,……流程非常簡單。日本就不一樣了,一來作家在不同出版社出書,造成權利分散,即使出過某作家的書,下一本也未必有優先權。二來出版社少有專人負責海外授權,……外文報價擱置一旁長達半年以上是常有的事。三來日本人特重交情,若沒能先建立起友誼關係,根本別想做生意。

正因如此,日本作家要進軍歐美,可謂困難重重。對內,要解決版權分散的問題;對外,要有熟悉歐美事務的人全權打理。村上春樹很早就有美國經紀人,而近年來成功打進英語書市的日本作家……也都要靠經紀人從中斡旋,才能獲得主流出版社青睞。……

日本文學板權輸出的困境解說完畢,高野和明的《種族滅絕》正式登場。

此書二○一一年四月在日本出版,不到一年時間,便被英語世界最強勢的懷利文學經紀公司(Wylie Agency,旗下作家包括童妮.摩理森、奈波爾、菲利普.羅斯和瑞蒙.卡佛)簽下代理權,賣給美國阿歇特出版集團旗下新成立的犯罪推理品牌「穆荷蘭圖書」(Mulholland Books),並由《1Q84》譯者之一的菲利普.蓋布瑞爾 (Philip Gabriel) 親自翻譯。究竟是什麼一部作品,能夠先在國內叫好叫座,繼而零時差接軌國際,進軍歐美市場?
儘管本網誌談的,是《種族滅絕》的推薦序,而非《種族滅絕》一書本身,但既然講開,就略略一提讀後感吧。若拿 Michael Crichton 的科幻作品來比較,我覺得此書寫得更好。作者資料搜集充足,情節涉及的政、經、社、科層面,也較 Crichton 的作品豐富,作者寫來似模似樣。譯者的文字不會不斷提醒讀者這是繙譯小說,譯筆流暢。百多港元的售價,五百多頁的內容,絕對大件夾抵食。可是,以電影比喻的話,這是充滿計算的商業動作片,斧鑿痕跡較重,後半段情節較多犯駁,鋪排亦不及前半精采,更有點亂來,超越了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的程度。此外,不知日本讀者是否比較自閉,少留意時事,小布殊年代,有些世人皆知的美國荒謬行徑,作者寫來卻好像揭秘一般,令人好生錯愕。此書處處影射小布殊及切尼政府,若將故事拍成電影,恐怕面目全非。



兩人距離的概算

米澤穗信著,阿夜譯,兩人距離的概算,台灣,獨步文化,2013年。訂價港幣九十八元。

我並非推理小說迷,但從小到大,也看過不少推理小說。近年心態變了。可能是解決生活問題已經夠煩吧,現在讀推理小說,想看故事的心情,遠高於花精力挑戰謎題的興緻。實際上令人驚嘆的推理傑作也不多。柯南道爾之後,能給我「大師」感覺的,除了 Agatha Christie 之外,想來想去就只有近年的東野圭吾。然而東野圭吾可能太刻意挑戰不同的寫推理故事手法了,太刻意的結果就是有點……太刻意的感覺。

(想來奇怪。我是歷險遊戲迷,印象中謎題與故事俱佳的歷險遊戲不在少數,但謎題與故事俱佳的推理小說,印象中卻不多,不知何故。)

側重故事而非謎題的話,社會派小說就是了,可卻太沉重。結果近期最喜歡的,都是那些校園推理類別的,例如綾行人的《Another》,或米澤穗信的《古籍研究社》系列。

這本《兩人距離的概算》,是《古籍研究社》系列的新作,並未拍成動畫。故事圍繞兩名女生大日向友子千反田愛瑠之間的誤會而展開。為了消除誤會,故事男主角折木奉太郎要解決的謎題,就是於學校舉行馬拉松比賽當日,找出這個誤會的內容及成因,並向當事人解釋。

暫時來說,米澤的《古籍研究社》系列,相信以《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最為傑出。當中的推理情節及旁支固然精采曲折,我更喜歡的,是當中多名新舊角色都描寫得有血有肉,他們的心態甚至經歷,我相信不少讀者都有共鳴。相比之下,《兩人距離的概算》寫得不夠獨立,作者亦未對各人(尤其是千反田)性格着墨太多,若讀者未看過前作,就很容易對各人的性格和關係摸不着頭腦。本書的題目為雙關語,既指馬拉松選手之間的距離,也指心靈之間的距離,頗有意思。人有時因為溝通得不好,本來想消除誤會,反而加深了相互之間的隔閡,我讀後也有點感觸。可惜大日向友子這個新角色出場不多,對她的內心掙紮,雖能理解卻難以感同身受。

可喜的是本書的對話寫得相當輕鬆風趣,令我不時莞爾。以對話的有趣程度而言,本書暫時算是系列之最。包裝亦非常落本,護封的封面極為精美,這從上圖應該是看不出來的,但親眼看見實物的話,絕對會教人眼前一亮。這個護封其實是由一張小海報摺疊而成,書內亦附書籤。換句話說,就是買書兼送動畫精品啦。時代真是會進步的,我卻早已不是少年了。

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無劇又抄襲


昨晚在家聽電視,竟然聽到以下獨白:
病人沈韻琴,是本屆青年短篇小說比賽的冠軍。她寫了一個關於科學家的故事:他因為太沉迷工作,令婚姻面臨破裂,所以科學家發明了一部時光投影機。投影機出現了一個女人的影像。為了跟她溝通,科學家竟然搬進實驗室。自此他以為找到人生的知己,逐漸脫離現實。

科學家的同事,眼見他沉溺在這段關係上,於是去調查那個女人的背景。原來那女人在幾十年前因難產而死,而她丈夫不久也病逝了。科學家和這投影出來的女人很投緣,但那女人竟以一天十年的速度變老,很快就變成一個婆婆。科學家很迷茫,很捨不得。那女人跟她說,科學家的前生就是她丈夫,當年因為太傷心而病死了。女人勸科學家要珍惜當下,還叫他邀請太太到實驗室。當科學家的太太來到實驗室,投影機裡的婆婆拋出一個玩具球,交到太太手上,還跟他們說,真正的愛是經得起考驗的。幸福就在你手上。
上面呢段嘢,係咪同下面呢段故事好相似呢?
Two scientists create a holographic projector. One day, the device starts generating images of a human fetus. The two watch as the fetus matures into a baby, a young girl, then a full grown woman, growing at a rate of ten years a day. They find out that Nola, as she calls herself, was once a young woman who liv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y debate over whether or not Nola is a real human soul somehow integrated into their hologram generator.

Kevin, the lead scientist, begins to fall in love with this impossible creation. He begins spending more time at the lab than at home, his home life deteriorating over the few days. Nola talks with Kevin about her father and how he tried to keep her burgeoning intellectual desires from flourishing. They discuss the poetry of Yeats. During day five, an adult Nola describes her pregnancy and relives a miscarriage of losing a baby girl. The other scientist, Dan, later discovers the miscarriage was the cause of Nola's death, and that Robert, Nola's husband in real life, never forgave himself for her death; Robert died of a broken heart soon after.

As the holographic Nola ages and nears her farewell, she uses a voice modifier machine to call Kevin's wife, Carol. Posing as Kevin, Nola tells her to come pick him up. In the final conversation between Kevin and Nola, it is revealed that Kevin is a reincarnation of Robert. He brings out the Yeats book and reads a passage. As they tearfully acknowledge the passage, Nola fades away as Kevin's wife enters the lab. They have an emotional reunion. Carol is then quite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as a child's toy ball, as real and substantive as anything, bounces out of the holographic chamber and lands in her hands.
上述情節,乃經典科幻片集《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 其中一集,題為 Her Pilgrim Soul (YouTube 上仍有得看)。無記劇集抄西片橋段,都唔係第一次啦,不過將別人整個故事橋段,當成是劇中角色創作的小說故事,大剌剌唸出來,就簡直係厚面皮指數爆燈。大概編劇認為既是西片,又是八五年的舊劇,抄了都無人知。欺香港觀眾無人也。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Colonial settlement

早前,范國威提出促請政府制訂政策時以港人優先為依歸的動議,遭到立法會否決。……范的動議,要點在要求減少大陸移民配額,要求取回大陸人的入境審批權。但反對的議員認為,不應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新移民,……

眾所周知,你要去世界任何地方跟家人團聚,須由當地親人申請,當地審批。香港的畸形是要來港團聚的大陸親人在大陸申請,在大陸審批。每天150名單程證是由大陸公安把關,其中涉及多少貪腐、多少中共的派遣人員,香港都無法知悉。
李怡:你不是答案一部份,就是問題一部份,蘋論,蘋果日報,2013-11-16。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穀牛

平時煮小袋裝的快熟通心粉,吃一餐煮一包,完全不用考慮用剩的如何儲存。若然買的是大袋的普通裝,一旦忘記將它放入氣密容器,久而久之,就會生出一大堆穀牛。

穀牛的樣子不如一般昆蟲可怕(甚至有點可愛),但放久了的通心粉生出的穀牛之多,絕對會嚇你一跳。況且穀牛爬得很遠,假使廚房有一堆,客廳與廁所亦難免遭入侵。更麻煩的,是通心粉會有蟲卵。不論它們有幾多蛋白質,要將一包蟲卵吃下肚,並非人人都受得了。

由於許多蟲卵都產於通心粉內側,用自來水洗米的方式是洗不走的。民間相傳落鹽有用,我卻覺得無效。我自己的做法,是依正常方法煮通心粉,但切勿落任何調味品或其他食材。待通心粉熟透,絕大多數蟲卵自然會浮出來。剩下來 lieterally 仍未「浮頭」(「浮」此處讀「蒲」)的,用人手挑掉就行。

若有耐性的話,隔掉蟲卵以後,可以將通心粉過冷河,最後才放入滾湯之中。當然,這樣仍是會煮得太熟,但除蟲總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

2013年11月6日星期三

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Preventive bankruptcy

我說,神聖不裂帝國第十一區,行政特區XG的權貴真的很偉大呢!
林煥光指出,經營電視台不似經營茶餐廳,要提供多元節目,僱用的人手不下千人,當中牽涉專業人員,每年投資數以億計,根據顧問報告,如果增發3個免費電視牌照,極大可能有人會倒閉。他並以七十年代佳視倒閉為例,當時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新聞連結
這等於說「為了防止有電視台倒閉,請你於未成為持牌電視台之前先倒閉吧!」

聽起來就像那種獸父為了防止女兒日後被暴徒侵犯,邊笑邊說的下流對白。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陳某的分鏡

遲鈍,我實在太遲鈍了。《火鳳燎原》迄今連載了超過四百回,我竟然到現在才發現,原來幾乎每一回頭兩頁的畫格都是一模一樣的 ── 第一頁,先將上半頁分成兩個橫格,再將下半頁左右分開,右邊畫一格,左邊畫兩格:


將最近四回的首頁並排,這種模式就顯得相當清楚了:


人物方面,首頁要不是由該回的閒角出場,就是只得要角的對話框,而角色不露面。

到了第二頁,則用全頁展示大場面,或者要角的全身或近鏡特寫,營造電影感:


從第八十八回起(那時呂布還未死),除卻少數例外(例如要角互搏),陳某每回頭兩頁都是以同一方式分鏡。這可算是陳某的 signature。

閒話考評

說晏子之義
星島日報報道在《呂氏春秋.士節》的詞解題目中,考評局直言考核的文言字詞常見及淺易,惟考生表現差強人意,文言水平極為薄弱,被評為「表現極差」的是將「說」直譯為「說話」,卻不懂一詞多義,將其正確地解為「仰慕」。
古文「說」亦通「悅」,是常識,但「悅」於此處真的解「仰慕」嗎?我有點懷疑。文章原文如下:
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萉屨,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願乞所以養母。』晏子之僕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今乞所以養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有間,晏子見疑於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將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當乞所以養母焉。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託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託。』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託。其友謂觀者曰:『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將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齊君聞之,大駭,乘馹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你會因為仰慕一個人的仁義,而搵渠求救嗎?我不敢說不會,可是北郭騷的情形,我覺得比較似幾十年前香港人因為聽說教會會派奶粉,而上門聽道的例子。更接近的情況,是不久前新聞報道,有人辭工辦免費補習社,有窮困的家長聽聞後,激動到哭出來。與其說他們因仰慕而上門求救,不如說他們喜聞感佩別人大仁大義,才更貼切。

正如考評局所說,以上這段文言文大致上相當淺白。若考生普遍表現不濟,大扺就是本地學生的語文能力下降了。然而我認為,文章中「說夫子之義」與「夫子將適焉」兩句,是全段最難解的地方。拿前者來批評考生,似乎有點吹毛求疵,而考評局本身對「說」字的白話解釋,也有點怪怪的。

「無夢想同鹹魚無分別」當古語

同一報道還引述考評局謂:
考生在中文科卷五綜合能力運用中,須以朋輩輔導員的身分,向學生提供大學選科的建議,有考生卻誤將電影《少林足球》的經典對白「無夢想同鹹魚無分別」,以及魯迅名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當作古語,後者本解作若要成功,便應如寶劍般經千錘百煉,卻被誤解成勿放棄夢想。
喂,會唔會個考生只係想吹水搞爛 gag 呀?我夠有篇舊文,劈頭第一話就話「哲學家黃子華話,香港人最愛睇人仆街」啦!這種例子,我覺得語文能力有問題的,反而是認為考生是認真的那位閱卷員。相比之下,對於那段以現代白話 powerpoint 模式撰寫,仍在網上流傳不止的「曾國藩:社會大亂之前必有三種前兆」文章,若有網民以為是曾國藩原文語錄,才真的教人瞠目結舌。

神狗升空令我好感動!所以我決定去六四燭光晚會
蘋果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2013考試報告出爐,其中通識教育卷二,有關港人參與六四晚會、登陸釣魚島及四川賑災事件一題中,考評局指部分考生誤解題目,無法正確分析及解釋驅使港人參與這些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的因素,只集中引用與中港矛盾有關的「光復上水火車站」、雙非嬰兒、限奶令及內地客港鐵車廂無禮事件,又加以抒發個人感受,並認為這些行為激起港人情緒,從而驅使參加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導致得分偏低。

考評局指出,能力較高的考生答此題目時,能引用上海世博、北京奧運及神舟太空船升空等事件,善用愛國心、加強國民身份認同等概念,清楚展示驅使港人參加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的因素。
Source: Dictionary of Politically Incorret Hong Kong Cantonese

報道所指題目,見上圖。圖中三件事分別為六四燭光晚會、「阿牛」等人登島保釣,以及港人捐款賑濟四川地震災民。

姑勿論六四燭光晚會,考生以中港矛盾當成驅使香港人參加保釣或賑災的理由,實在牽強。然而,若考試局認為「能力較高的考生」答題目 (a) 部份時,「能引用上海世博、北京奧運及神舟太空船升空等事件,善用愛國心、加強國民身份認同等概念,清楚展示驅使港人參加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的因素」卻更形荒謬。世博、奧運、神狗是「類似以上照片所示」的事件?那裏類似了?

如果報告所指的是題目的 (b) 部份,其見解也不見得正確。留意 (b) 部的命題是「香港人參與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會加強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因此它所說的是
「香港人參與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 ⇒ 國民身份的認同會加強」
這個因果關係。可是報道中,考評局認為「能力較高的考生」答此題目時,能夠「清楚展示驅使港人參加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的因素」,彷彿要解釋的,是香港人何以要參與與中國有關的重大事件,邏輯關係聽起來有點混亂。實際上,看完以上報道後,我覺得考評局語焉不詳。

看蘋果日報報道的讀者留言,似乎有不少人認為考評局有預設政治立場。由於該報道只引述了考評局的片言隻語,報道又未必準確,因此還是疑中留情好了,不過從該報道看來,與其說考評局有預設立場,不如說它有預設的論證框架。舉例說,由三鹿奶粉引發,造成今日北京要施壓取消,外國卻仿效的「限奶令」,為何不算是香港人每日(被逼)參與,與中國有關的重大事件?此事難道不是加強「香港人」自覺,削弱「中國人」身份想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靠山,可唔可以食山,而唔係被山食?

“占中”会破坏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10-30

实际上,如果没有内地作靠山,香港不可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活力。今天,香港人均GDP约为3.5万美元,而1997年是2.7万美元。中央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放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设香港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都给香港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
這個該怎麼說呢?假設文章引用的數字準確,為何憑這件事就可以推論「如果没有内地作靠山,香港不可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活力」?完全看不出有甚麼邏輯。

查統計處的《二零一二年九月本地生產總值統計特刊 》,第四十六頁表一有從 1961 至 2011 年的 GDP 數字。以二零一零年的環比物量 (chained 2010 dollars) 計算,從 1983 → 1997 → 2011 年,香港的人均 GDP 為 94165 → 176921 → 263684 港元,兩次上升分別為 88% (九七前) 與 49% (九七後)。實際上,中國殖民統治開始以後,香港的人均 GDP 增長是大大的差了。這當然並非全是港共政權的錯,面對九七金融風暴、SARS 與次按危機,換了是其他政府也不見得有法子。

若除卻 1998 至 2003 這六年不計,九七後本地 GDP 的增長速度,其實與九七之前相若。按照上述人民日報報道的邏輯,以內地作靠山,比起以英國作靠山,豈非沒有額外好處?

此外,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以及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許多人都已經指出,這些是陸、港互利的事,沒有誰虧欠誰,或誰有恩於誰的問題。CEPA 則理論上對香港有好處,實際上卻沒有多少功效,港人更不是普遍受惠。CEPA 亦造就了 ECFA 這條尾巴,對台灣的獨立性造成很大威脅,間接連累香港更難抗拒中共。

至於自由行(「港澳個人遊」計劃),則根本不是香港一般市民所要的,而是由毫無民選基礎的董建華及梁振英搞出來的「蘇州屎」。自由行固然為本港帶來了一些經濟利益,可是它更造成極其嚴重的問題,諸如搶奶粉、搶產房、搶學額、「雙非」、炒高樓價,以及金舖或藥房趕走其他商舖等等。實際上,自由行嚴重歪曲了本地的人口及教育政策,並令本地經濟更難轉型及多元化。若由港人公投,我可以打包票,港人寧願經濟下滑,也不要內地旅客自由行(或者要縮減其規模)。

伸延閱讀:

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港女試靴除唔甩 消防解困帶斧頭

九七年前的《東方日報》,偶爾也有不錯的新聞,副刊評論水準亦不錯,但現在東方報系的報紙,基本上都是大報銷量,小報格局,差不多是垃圾。然而昨日這篇花邊新聞,儘管報道偏頗,小事化大,兼有誹謗事主之嫌,其遣詞用字卻非常通順,雖稱不上範例,仍為近年本地報章罕見。它語帶相關,妙用「起火」與「難以自拔/無法自拔」兩語,與本地廣告界濫用諧音字(俗稱「食字」)的陋習相比,高下立見。故本網誌破例全文盡錄。

順帶一提,市民固然不應濫用消防服務,報章卻很少暗示警方同樣不應濫用重案組,厚此薄彼也。



港女試靴除唔甩 消防解困帶斧頭
太陽報 2013年10月26日

【太陽報專訊】消防遇「騎呢」求救,啼笑皆非。元朗一間服裝店周三有人「被困」,元朗消防局嚴陣以待,出動升降台等裝備,逾十名消防員帶同斧頭等工具趕赴現場,只見一名中年女士「起火」,大發雷霆指着右腳,原來她硬要試穿細碼靴,結果難以自拔,報警稱腳部被夾着。消防員不消一會即成功脫靴,「救援」相片在網上瘋傳,事主被批浪費資源。消防工會籲市民求助前三思,免影響真正有緊急需要市民。

「長靴困人」事件在周三傍晚近七時,於元朗壽富街好順福購物中心一間服裝店發生。一張相片可見一名女子正用手機通話,右腳穿着黑色長靴;另一張相片則見女子提起穿上靴子的右腳,至少四名消防員圍攏,其中一名消防員跪下似為她脫靴,另一消防員手持類似斧頭的裝備。由於看不到事主正面,無從判斷有否因「被困」感痛楚。

店方稱剪靴要買

記者昨午走訪服裝店,店員報稱事發時不在場、引述東主指事主年約四十歲,操流利廣東話。事主當日傍晚約七時在店舖試靴,她本應穿三十八號鞋,見心儀黑色靴子只有三十七號,仍決定一試。事主當晚坐在店中試長靴,誰知竟「被困」。

豈料沒穿襪的右腳穿上靴後即無法自拔,愈用力愈被困,她顯得有點煩躁,高叫:「幫我剪爛佢啦!」惟店方指若剪爛靴子就需購下。為免白花三百一十八元,女事主決定報警。

報警稱腳被夾住


店員稱,事主報警時曾說:「我隻腳被夾住!」約十分鐘後,消防到場,店外亦聚滿圍觀者。消防員與事主商討解救方法期間,一名消防員突然跪下,僅花數秒已讓事主「脫險」。消防員收隊離開,事主最終也沒有購下靴子。

事後,兩張不知誰人所攝的相片在消防及網上群組瘋傳。大部分網民不值事主所為,批評事主浪費資源,有人揶揄她會否因開不到汽水罐而召喚飛虎隊,提醒事主「腳粗咪着boot」,也有人笑稱消防員再遇類似個案,應馬上收隊或索性把腿鋸下來。

消防處回應稱,今次事件是接報有人被「長靴箍住」,由於怕事主受傷,故派員到場,發現事主腳部被「卡住」感不適,即時協助事主脫下長靴,事主毋須進一步治療。該處強調重視每一宗求助個案,並根據既定程序進行救援。

消防處去年收到特別服務類型求助中,有逾一萬一千宗屬善意虛報。消防主任協會副主席麥錦輝分析,現場主管有權決定是否協助事主,今次雖不涉生命財產安全,若由他決定未必會提供協助。但處方近年灌輸以市民為上意識,同事做得到都會做。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東亞海權論

張國城著,東亞海權論,廣場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灣,2013年。訂價港幣 120 元。

自從香港被中國殖民統治以來,港共政權總喜歡強調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會。然而香港所謂國際化,從來都只體現於金融方面。結果有人連沙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兩個國家都不知道。另外,那班每年大喊保衛釣魚台的「愛國者」,能夠在地圖上指出釣魚台大約位置的,亦恐怕十中無一。

出版方面,香港專論外國的書籍,若非旅遊指南,就幾乎都是談日本的。相比之下,台灣出版,談論外國或國際事務的書籍,雖稱不上完備,但譯本加本土作品,尚算多姿多彩。早前幾本由不同作者所撰寫的芬蘭紀事,以及近日大熱的《我們最幸福》譯本,就都是台灣書。

芸芸台灣書籍當中,張國城這本《東亞海權論》,從台灣角度探討東亞戰略形勢,相當罕見。像我等普通讀者,當然不可能清楚為作者的立論或分析評高低,但見諸作者所引文獻(包括外國及中共的軍事著作),相信資料應算翔實。此書涵蓋的範圍亦甚廣,除了單純粹關於東亞各國船艦、武器的分析,還討論了近代與現代戰爭方法的異同,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投入,中國的石油生命線,封鎖台灣的軍事及政治後果等等。姑勿論見解是否正確,作者的確從相當多角度鑽研東亞海權問題,相信可以為香港讀者一開眼界。

此書乃最新出版,後尾有一章談到本年五月的菲律賓公務船射殺臺灣漁民事件(即廣大興28號事件),是本港讀者比較熟悉的台灣時事,相信有助勾起香港讀者興趣。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排列、組合,行政會議成員,腦殘

以前中學會考數學科,概率論的「排列」和「組合」問題,均屬考試範疇。今次 HKTV 落馬事件,我們也可以用排列組合來分析。

政府說王維基的 HKTV 乃三個申請者之中最弱,就假設此說屬實吧。難道行政會議的決定就因而正確?且看以下新聞:
行會激辯 羅范葉劉撐3牌 王維基轟黑箱﹕09年政府邀申請
明報 2013-10-17

曾審閱過顧問報告的消息人士稱,報告只分析新增牌照後的市場狀況,通訊局審批時認為市場可承受3個新牌。據悉,行政會議基於同一批數據討論,有意見基於增發3個牌會令市場有5個電視台,結果會有兩個倒閉,因此主張只發兩個牌。行會前日沒有對3個申請者評分,經討論後決定篩走香港電視。
若發三個新牌,五台會有兩個倒閉?

假設此說屬實。既然行政會議認為 HKTV 是三間申請新牌的機構中最弱那個,那麼,按上述「五台會有兩個倒閉」的說法,以 {存活} | 倒閉 兩種預測來分類,就只有四個可能(以下「甲台」或「乙台」指另外兩個申請新牌的機構,即有線寬頻旗下的「奇妙電視」或電訊盈科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
  1. { ATV、甲台、乙台 } | TVB、HKTV
  2. { TVB、ATV、甲台 } | 乙台、HKTV
  3. { TVB、甲台、乙台 } | ATV、HKTV
  4. { 甲台、乙台、HKTV } | TVB、ATV
第一種情況,TVB 會倒閉但 ATV 存活?你們這班行政會議成員,都是不懂現實,腦殘的嗎?

第二種情形, 乙台不能存活,亦即是乙台比 ATV 弱。既然如此,現在行政會議決定發兩個新牌,豈不是說他們保證會有一個比 ATV 還要弱雞的新電視台?你們這班行政會議成員,都是腦殘的嗎?

第三種情形,只發兩個新牌,豈不是為了保護 ATV?為了保護一個可以於一日內將舊劇與清談節目重播再重播,真正創新的節目竟然是直播 CEO 走去政府總部跳騎馬舞,激怒九成九香港人的電視台,而趕走一個於過去兩年內積極招兵買馬,拍攝劇集數目遠比 ATV 多的電視台?!就算 HKTV 真的比另外兩個申請者弱,但說 ATV 比它強,難道會有人相信?你們這班行政會議成員,都是腦殘的嗎?

最後一種情形,若發三個新牌,就算 TVB 或 ATV 結業,我們亦有三個比它們優勝的電視台,簡直氣象一新!然而行政會議竟然棄優取劣!容我再問一次,你們這班行政會議成員 ……
都是腦殘的嗎~嗎~嗎~嗎~嗎~?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擺明玩嘢

【星島日報報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宣布,原則上批准奇妙電視、香港電視娛樂獲發免費電視牌照,但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網絡則不獲發牌。他強調,當局是根據財政能力、節目投資、技術水平、公眾利益等多項客觀條件,作出發牌的決定,並不涉及政治因素。
論財政能力,王維基又不是王征,他賣了香港寬頻,足足有五十億可以燒。

論節目投資,眾人皆知王維基乃「瞓身」搞香港電視,於將軍澳有廠房,亦已有節目推出,絕對比其餘兩個申請者有誠意。

論技術水平,大家有眼見。比上也許不足,與無綫劇集相比,卻絕對有餘:



論公眾利益 …… 年輕讀者可能不知道,1998 年,星島新聞集團主席胡仙涉嫌與下屬合謀詐騙廣告客戶,後來卻不獲檢控。由於胡仙與前行政長官董建華相熟,故此律政司的決定,引起公眾譁然。當時的律政司為梁愛詩,就是那個曾經將基本法第廿三條,說成像「把刀架在市民頭上」一樣理所當然的人。這個婆娘之前只懂得打離婚官司,律政方面毫無經驗、人望或權威,卻被中國殖民政府相中,成為律政司。她當時對胡仙案的說詞是甚麼呢?正正就是「公眾利益」。她說,萬一胡仙被起訴,星島二千員工就有可能失業云云。

好了,現在香港電視也有七百名員工,政府又不考慮「公眾利益」?

擺明就是一副「我要玩死你,你吹咩?」的嘴臉。

這件事,真的令人很心寒。正如王維基所說,最初是政府呼籲投資者申請牌照,也是政府批地讓王維基興建電視城。現在一改朝換代,就不止拖延發牌,最後竟然還拒絕將牌照發給最有實績的一方。家下又不是「佔領中環」,搞電視而已,王維基甚至說只搞娛樂,不做新聞。政策沒有延續性,對「富不與官爭」的生意人尚且如此對待,日後一般庶民做小生意,又是否要如大陸人一般,和政府拉關係,看「阿爺」臉色,試探政策風向?

英治年代,香港不是玫瑰園,但事事有板有眼。政府雖有官僚習氣,但同樣有制度、有慣例。九七後的香港,政治、行政、治安制度卻不斷瓦解,低處未算低。到底我們還要沉淪到幾時?

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不漏洞拉,武將軍要稱為甲將軍!

今日報章新聞,自然少不了越南的武元甲 (Võ Nguyên Giáp) 將軍舉殯的消息。看 BBC、半島電視台、華盛頓郵報、CNN 等等媒體報道,卻發現它們均稱武元甲將軍為 General Giap,而非 General Vo。鬼佬不懂東方人姓名不出為奇,但若說各世界級的媒體都搞錯,就有點難以置信。

一查之下,方知自己「大鄉里」。原來越南人習慣以名字而非姓氏稱呼別人,因此武元甲將軍應當稱為「甲將軍」而非「武將軍」。此外,若是中文姓名,武元甲其人的名字該是「元甲」才對,但越南人名原來有稱作「墊名」的真正 middle name,「武元甲」三字,「武」是姓,「元」是墊名,而「甲」才是個人名字。詳見中文英文維基百科。

越南與香港之間的距離,約莫就是台、港相隔的長度,可是港人對越南人的認識,恐怕沒有對台灣的十分一呢!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開機即見爛紅布

今晨一打開 Google,看到以下這個 doodle,心想:「搞甚麼了?無端端要擺出那塊討厭的紅布?」


不是開玩笑,我真的不知道原因,直至將滑鼠移到 doodle 上面,才想起今日是中國國慶。自己認同甚麼國族身份,心裏就清楚明白了。

英治年代,每逢「事頭婆」 生日,我沒有甚麼特別感覺,現時每逢十月一日,感覺一樣麻木。然而少時看到米字旗,心裏不會討厭;宗主國有大員來訪,更會為香港至少受到這種象徵式的重視而高興,亦有一些想會一會大人物的衝動。相比之下,今時今日,一看到那塊五星紅布我就覺得惡心;共匪來港,只希望渠「快 D 死開」。昔日事頭婆只會於每日深夜,電視收台的時份露一露面,唱下「個個揸住個兜」;今下電視台卻會每日逼你聽「進擊的賊軍」幾次,政府還要找人寫教材,叫中小學生若看見升旗而不感動,就自我反省,簡直是瘋了。

若問我國籍,既處於中國殖民統治之下,自然是中國人,但若問的並非這種技術問題,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才不是甚麼中國人,而是香港人。以前英國統治香港,形式上是殖民統治,實際卻是老闆與伙計的關係,大家合作以香港為基地,向外搵食;現今中國治下,形式上叫「高度自治」,實際卻是劣質殖民統治,連半點自治的邊都沾不上。香港更不是甚麼合作伙伴,而是要吃垮的對象。

鵲巢鳩佔,唯一不幸中之大幸,是今年暫停放煙花。

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她絕對,絕對不會這樣說

我覺得現在世界真的充滿怨氣,有時打開報紙,見到有人批准另外一些人連續五日走去學校門口豎起中指反對某些事,或者從早到晚叫人懲罰林慧思老師,我反而覺得「嘩﹗使唔使呀?」我想同林老師講句「加油」呀!她所受的壓力必然好大。先不要考慮她動氣時所說的話,不要去judge她罵得好不好,我真是好想跟她說一聲「加油」,因為這個角色實在很難做。我不想再對她施加壓力,想給她一份鼓勵。

伸延閱讀:

甚麼是邊爐?

前文提到不管有幾多個學者說「打邊爐」本作「打甂爐」,實際上從元代到民初,文獻中所有關於打邊爐的敘述,寫的都是「邊爐」而非「甂爐」。除非學者找到一個寫有「甂爐」的例子,否則我無論如何,都相信「打邊爐」的本字就是「打邊爐」。

然而何謂「邊爐」?主張「打甂爐」說的一眾學者,都說「甂爐」的「甂」是古炊具,卻沒有解釋他們口中的「甂爐」,是甂,是爐,抑或是甂與爐的合稱。

我的舊文寫道:
實情「打邊爐」一語,元人呂誠早有詩記載(見此)。 至明代,胡侍《墅談》(1546 年) 謂「暖飲食之具,謂之僕憎,雜投食物於一小釜中,爐而烹之,亦名邊爐,亦名暖鍋。團坐共食,不復置几案,甚便於冬日小集,而甚不便於僕者之竊食,宜僕者之憎也。」 文中既寫「邊爐」,亦顯示如今北人所謂「火鍋」,可能古稱「暖鍋」。到了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1700 年)云「冬至圍爐而食,曰打邊爐。」清朝遺老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1917 年)則謂「廣州冬日,酒樓有邊爐之設,以創自邊某,故曰邊爐。」詹憲慈先生所著《廣州語本字》(1924 年),則解釋「邊爐」這個稱呼,乃源於爐具本身是四邊形。儘管各人解釋不同,但寫的皆是「邊爐」而非子虛烏有的「甂爐」。
顧祿《清嘉錄》(1818 年) 「暖鍋」一節,則引申胡侍《墅談》曰:
暖鍋

年夜祀先分歲,筵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則置銅錫之鍋,雜投食物於中,爐而烹之,謂之暖鍋。譚大中《暖鍋》詩云:「範金為器利群生,物理居然寓聖情。持滿能平流不溢,虛中有竅火微明。噓寒變燠鹽梅濟,取坎交離鼎鼐成。黍穀暄回人盡飽,萬方應與頌和羹。」又云:「紅鉛九轉器初成,十萬錢輸選饌精。炊蠟厨邊湯乍沸,肉屏風畔婢初擎。添來爐火寒威解,味入丹田暖氣生。尚有寄居蕭寺客,齏鹽風味耐孤清。」

案:《墅談》:「暖飲食之具,謂之僕憎,雜投食物於一小釜中,爐而烹之,亦名邊爐,亦名暖鍋。團坐共食,不復置几案,甚便於冬日小集,而甚不便於僕者之竊食,宜僕者之憎也。」王穀原《暖鍋》詩云:「墻深羹匝沸,膽直焰中趨。」
顧祿很清楚指出暖鍋的「鍋」,乃真正的銅錫之鍋。然而吳人粵人用語不同,儘管「暖鍋」以炊具作名稱,「邊爐」的「爐」字,理應是火爐的一種而非炊具才對。

清季鄭珍 《者海鉛廠》詩云「竈甬邊爐宿,煤丁倚石炊。」(意即「灶工挨著爐邊睡覺,煤丁倚著石頭燒飯。」)這裏的「邊爐」,當然並非打邊爐所用,而是鉛廠廠房內的火爐,但既然挨著火爐稱為「邊爐」,「打邊爐」的邊爐,也該是一種火爐而非釜鍋鼎鼐等等形狀的炊具。若真的如此,則「甂爐」一說可以休矣。

渠等

近年流行考究粵語本字,然而常人如我不懂語言學、訓詁學,很容易誤墮「想當然」的陷阱,但我等 armchair 吹水家,其實還有一件事可以做的,就是當有人提出某些字詞為粵語本字的時候,尋找舊文獻中有無使用這些字詞的例子。

Fitting data to theory?!!
若單純針對此方面,老實說,我覺得網民比語言學家還可靠。近年許多考證粵字的語言學家,不知有心抑或無意,推敲古音如何變今音就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實際顯示某個字詞為粵語本字的例證,有時卻完全欠奉,其中最礙眼的例子,莫過於我提過不止一次的「打邊爐」。似乎所有考證過這個詞語的作者,包括陳伯煇、何杏楓以至(不算學者,兼且感覺並不入流的)彭志銘,以及某些大陸學者,都說「邊」應作「甂」。然而自元代以降(元代呀,大佬,成六七百年前啦!),文獻中「打邊爐」從來都是寫作「打邊爐」的。「甂」字本身已經罕見於古籍,「甂爐」一詞更是毫無先例可援。那麼,究竟你應該 fit data to theory,抑或 fit theory to data? 他們這種無視 hard evidence 的做法,真令我瞠目結舌。

回正題。近日偶爾於網上與別人談論粵語「佢哋」一語。許多人知道「佢」是新造字,本字作「渠」。《集韻》:「吳人呼彼稱,通作渠。」實際以「渠」作第三人稱的例子,網上(包括中文維基百科)多引東漢時期的長詩《孔雀東南飛》當中「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一句,不過這詩句不夠淺白。我覺得用唐代禪僧寒山所撰詩為例更佳:
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
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
渠笑我在後,我笑渠在前。
相笑儻不止,東邊復西邊。
以「渠」作第三人稱,並不限於粵語。直至大陸赤化前後,渠仍是大陸多地的常用語。現今「渠」又與「佢」同音,只是不同聲(陽平與陽去)。語音如何變化,可留給學者考證,但是對一般人來說,「佢」本作「渠」,應當無疑。

「哋」的本字,一般共識為「等」,其中音變,學者已多有推敲敘述,此處不贅。「我等、你等、吾等、汝等、彼等、一干人等 / 各色人等 / 閒雜人等」等等古今字詞,也可作旁證。比起「我等、你等、××人等」,「渠等」一詞也許最令讀者感到陌生,其實此詞於明、清小說中並不難找(唐代蘇鶚《杜陽雜編》亦有一句「朕處渠等極位」,但此句中的「渠等」可能另有意思),其於舊香港的使用實例,可見於三蘇「三及第」小說:「又縱橫談渠等洋口生意之大宗法,使我心焉嚮往」,《華僑日報》1961年7月10日報道:「記者曾訪問某巨公商界人士,叩詢其意見,蒙渠等詳加論述」,或《陳君葆日記:「寫信介紹渠等轉投嶺南大學醫學院等等。最令人意外的,是現時台灣有不少公文仍使用此詞(很容易 google 到一大堆),但口語似已棄用。

衰格的粵人
既知本字,我等自然會問,是否要寫回本字?這個問題很難答。

儘管不少人近年大呼保衛粵語,又指摘普通話霸權,但實情是粵人本身也很賤格,要負不少責任。有些字詞,因本字生僻或因音變之後本字丟失,令人以新造字代之,或借諧音字通假,可以理解。例如以「篤」代「打爛沙盆璺到䐁」的「䐁」字(勿與海豚的「豚」混淆),甚至「佢哋」的「哋」字都是如此。

然而,粵語之中也有不少字,是在本字從未丟失,兼為常用字的情況下,就造字或通假!例如以「冇」代「無」,以「渠」代「佢」,以「番嚟」代「返來」(我猶記得初中時首次於報章見到「番嚟」二字時的驚訝)等等。像「冇、佢」二字,清末民初已於廣州出現(例如三字皆可見於 1891 年出版的《英粵字典》)。既已沿用一世紀,又可當成「無」及「渠」的粵式簡體字,唯有無奈接受,但係將「返來」寫成「番嚟」,就真係毫無道理。

可是也有些粵字是為求辨義而另立/借的。譬如「重」字,既可讀 cung4(重覆、重建),又可讀 cung5(重量、重賞)或 zung6(重係、重未、重有)。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當中一句「專制軍務有提督、有贊理、又重有總督」,或者晚清邵彬儒《俗話傾談》裏頭「後來重有交易」、「你個仔既寫分書,就如路人,那一個重係你新婦呀?」兩句的「重有」(還有)、「重係」(還是),意思很清楚,亦與現今粵語無異,但是明代《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裏頭「楊么之眾雖是賊黨,內亦有知順逆者在焉,爾但去無妨,回來重有升賞」一句的「重有升賞」,就應該是「有大大的升遷或獎賞」而非「還有遷或獎」的意思。為求辨義,如今一些粵人或港人不寫「重有」而寫「仲有」,也算情有可原。

至於「哋」字,雖說「我等」等等仍為常用書面語,但現時字典中,「等」字基本上只收「等待」的 dang2 音而不收 dei6(地)音。傳統上,書面人等」二字亦只有「××人等」這種用法而不會單以「人等」作口語「人哋」解。故此以哋」代「等」亦不無道理。

不過我重係傾向寫回本字的,其他人或會有不同想法。

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戰姬絕唱

在網上看見以下這個,起初還以為是網民惡搞,另行配音,原來動畫本身已是如此,讓我笑彎了腰。看來八十年代的成龍、Rocky 等等事物,至今仍有影響力。



此日本動畫名為《戰姬絕唱 Symphogear G》,本集似乎才剛於上週播出,標題正是《英雄故事》,與成龍原曲相同。

後記(thanks to Michelle):原來在日本動畫唱廣東歌,早有先例!各位觀眾,根性戰隊!

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香港重光日

太平洋戰爭,香港結束日佔時期,正式重光的日子為八月三十日,但本網誌仍依舊日的公眾假期條例,以八月份第三個星期一當作重光紀念日。現今香港正值第二次淪陷時期,讓我們紀念這個已被中共殖民政府取消的節日,鼓勵自己,提起精神。這次黑暗的日子可能會遠比上一次長久,甚至重光的日子將不再來臨,但我們仍要堅強起來。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 24:12



附錄:大英帝國戰爭勳章


我祖父曾當皇家香港義勇軍,於英艦上工作,上圖為他獲頒的三枚勳章,由左至右為太平洋星章、1939-1945 戰爭勳章及 1939-1945 星章。可能是縫補過的關係,兩個星章的絲帶互相掉換了。換句話說,相中左邊星章的絲帶其實是屬於右邊的星章的,反之亦然。

要取得這三個勳章,毋需多少戰功。即使如此,它們仍肯定了士兵們在二戰中為對抗軸心國侵略所作的貢獻。海陸空三軍官兵要取得這些勳章,各有條件。以下只說海軍的。

太平洋星章 (The Pacific Star)
凡於 1941 12 8 日至 1945 9 2 日期間參與太平洋戰爭(但緬甸戰場不算)的英國海軍士兵均有領取此勳章的資格。勳章的設計是一顆六芒星。中央的皇室簡號為 GRI VI (其意義見 1939-1945 戰爭勳章)。絲帶(給錯放在右邊的星章上)有五色。紅色、深藍及淺藍分別代表陸、海、空三軍,而綠色和黃色則代表森林和海灘。

1939-1945 戰爭勳章 (The 1939-1945 War Medal)
凡於 1939 9 3 日至 1945 9 2 日期間在英軍服役滿廿八日的士兵,均有領取此勳章的資格,包括期間陣亡,因傷退役或被俘者。此勳章以鎳銅合金鑄成,有兩面。正面是英皇佐治六世的肖像,環繞著他的文字為 GEORGIVS VI D G:BR:OMN:REX ET INDIAE IMP,是拉丁文 GEORGIVS VI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X ET INDIAE IMPERATOR 的簡寫,意思是 George VI, by the grace of God, of all the Britains King, and Emperor of India (佐治六世,靠著神的恩典,大不列顛的國王,印度的皇帝)。其中 GEORGIVS VI, REX 和 IMPERATOR 就是前述皇室簡號 GRI VI 所代表的意思。勳章背面圖案有一隻勝利雄獅壓在一條雙頭龍上,和 1939-1945 的字樣,意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的力量最終壓倒軸心國。勳章的絲帶是紅白藍間條,像徵英國國旗。

1939-1945 星章 (The 1939-1945 Star)
凡於 1939 9 3 日至 1945 9 2 日期間在戰區服役滿半年者均有領取此勳章的資格,包括期間陣亡,因傷退役或被俘者。勳章的絲帶(給錯放在左邊的太平洋星章上)有淺藍、紅及深藍三色,代表空、陸、海三軍。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新亞洲電視689福音台工友會塵眸波紀念幼稚園入學試題

1.「行公義、好憐憫」一句當中的「公義」指:
(a) 上主眼中的公平正義
(b) 蔣公的正義
(c) 幫阿公捱義氣
(d) 佔領中環

2. 根據歷史記載,當年誰人曾經三次不認主:
(a) 彼得
(b) 馬太
(c) 葉太劉淑儀
(d) 曾鈺成

3. 本校校歌有以下那一句?
(a)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b) 奸險的我奮進,困乏的我自作多情
(c) 艱險我睏覺,困乏我沖涼
(d) 家畜的安寧,虛偽的繁榮

4. 若「太太的家人」指兒子,那麼「爸爸的情人」指誰?
(a) 爸爸的前妻
(b) 老媽
(c) 爸爸的小三
(d) 阿爺

5. 何謂廢人?
(a) 傷殘人士
(b) 頹廢的人
(c) 廢噏的人
(d) 四、五十歲都無樓無地的人

6. 觀影理解題
請先觀看以下片段:


根據上述片段 ……

6.1. 喉痣強、梁震嬰與 Malball Chan 三人的「×家剷金字塔」之中,誰居上位?誰居下位?
(a) Malball Chan > 喉痣強 > 梁震嬰
(b) 喉痣強 > 梁震嬰 > Malball Chan
(c) 梁震嬰 > 喉痣強 > Malball Chan
(d) 梁震嬰 > Malball Chan > 喉痣強

6.2「×家剷」同「搵到水」的關係是:
(a) 愈×家剷愈搵到水
(b) 愈搵到水愈×家剷
(c) 愈搵唔到水愈×家剷
(d) 「×家剷」同「搵到水」只是相關而無因果關係

6.3 Open-ended question.
你認為一個四五十歲,已經有樓有地,上晒岸嘅人,為乜嘢重要搵咁多錢?(此題自由發揮,不設標準答案。例如 travel around the world;買多點具 PhD 因子的奶粉飲,並一圓到 Ivy League 名校讀 PhD 的美夢;狠狠瘦,減細個 happy tummy;遍嘗全球美食,令自己有靚便便等等,都可以接受。)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迷離夜 ── 難忘如此怨恨

在香港,長者的電影選擇不多。尋常的電影,要不是情節過於複雜,就是音效不良,令長者聽不清,看不明。數來數去,這十幾廿年就只得《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與續集)及《桃姐》是真正值得帶長者入場的。就算加上無綫那些賀歲片,每年可以看的「正常」電影,頂多也只得一二。

鬼片本來是最強救星,然而近年連港產鬼片都買少見少,我也想不出有那一套是既易懂又夠氣氛的。故此今次遇上《迷離夜》,真有久旱逢甘露的喜悅。

據戲院所述,本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小說。電影海報註明是「李碧華鬼魅系列」,以後還有《奇幻夜》續篇。我這個粗人未看過李碧華的小說。看到她的名字,只想起青蛇白蛇、霸王別姬,感覺很悶,只是別無選擇,也只有碰碰運氣,結果卻是大大驚喜。

先不論劇情。我看過的鬼片之中,這是唯一一套演員完全咬字清晰,而人聲與音響又不致失衡,令我的祖母都可以完全聽得清楚對白的。單是這點,《迷離夜》已經成為我的 all-time favourite ghost movie for the elderly.

《迷離夜》全片分為三個故事,各由一人導演。以戲論戲,本片有許多瑕疵,第一部份由任達華執導,人物關係不清不楚。元秋及林雪背後有甚麼故事,我到最後還是搞不通。開首遭欺凌的女鬼是怎麼回事,也是不知。從主角(任達華)的遭遇看來,並以推理小說來比喻,這大概是「社會派」的鬼故事吧,可是導演究竟是想批判某些社會現象,抑或只不過想單純述說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恕我完全無法明白。片中各「鬼」那種僵屍先生年代的白面化妝,不斷提醒觀眾演員在演戲,更是一大敗筆。然而任達華本身演得好,他那種基層人物的苦況,以及他硬下心腸夜盜骨灰龕的情節,亦非常真實及容易惹人共鳴。簡言之,這是個吸引人的故事,老人家亦可以看得非常投入。

第二個故事,海報說是李志毅導演。比起其餘兩個故事,梁家輝這一章最虛構、最公式化,但也最流暢完整,幾乎沒有多餘枝節。陳慧琳一向給我的感覺是正職唱歌唱得不怎麼樣,副業演戲也只是比唱歌略好,但本片中她飾演搞笑角色卻很稱職,與梁家輝唱雙簧,很有化學作用。飾演女學生的顏卓靈,有兩個場口有明顯瑕疵。第一個是在梁家輝店內露出「鬼臉」的一剎那,這又是化妝太假的緣故,非演員之罪,但末段有一幕,就真是演技不足了。然而大體來說,雖然人比人,比死人,顏卓靈沒有第三部份的陳靜演得好,但我實在覺得她演得很有味道。即使她的角色是青春無敵、戀愛大過天的少女,但並非許多少女演員也演得來。

以情節來說,這段故事從陳慧琳出場開始,就不是求恐怖,而是類似《陰陽路》系列後期那幾部電影那樣,只是個「撞鬼的日常故事」,觀眾亦不會有太大期望。可是本片該搞笑時搞笑,該緊張時緊張,條理分明,與後期《陰陽路》那些爛戲比較,簡直有天壤之別。從長者電影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娛樂性充足,情節清楚明白,也有足夠「鬼」味,是難得一見的小品。

最後一個故事,由陳果執導。我從未看過這樣好的鬼故事。單是這一部份,已經值回票價。

這是個關於鵝頸橋打小人的故事。為免掃興,主幹情節就略過不提了,不過片中有個短短幾分鐘,與主幹無關的枝節,卻不提不可。話說以打小人為生的邵音音,與黑幫大佬盧海鵬,有以下一段對話:


其中「我幫香港消災呀嘛」、「哈哈哈,消你老母,哈哈哈…」、「喂!唔好鬧我老母喎!」三句對答,最是精警。如果連《天與地》這部製作差劣的悶戲都可以成為本地電視經典傳奇的話,《迷離夜》無疑將不日變成本地政治 cult 片之最。從我戲院所見,這幾分鐘爆笑啜核對白的弘外之音,觀眾完全沒有心領神會 ── 他們根本就不是這樣含蓄,將感情藏在心裏,而是用最直率宏亮的笑聲回應。打小人,誰是小人?日前現實中的梁震嬰沾沾自喜,毫無建樹卻自誇「我唔會自滿」。聽見片中盧海鵬那句「我幫香港消災呀嘛」,真令我佩服陳果的先見之明。

(可惜,明明連對白也夠膽說「梁震嬰」,英文字幕卻要避諱,譯成 ZY Leung,刻下的香港,就是如此沉淪了。)

盧、邵對演這幾分鐘太過搶眼,以至我不得不先提,但其實盧海鵬未出場,鏡頭中的鵝頸橋已經深深吸引著我。陳果是一位很特別的導演。要拍令外國人覺得很有亞洲風情的香港,十分容易。拍一兩隻帆船,再加穿簑衣笠帽或長衫馬褂的行人就可以了。可是陳果的香港,是可以令本土觀眾也覺得極富風情而不失真實的。這項奇技,我不明白他是怎麼做到的,但他就是做到了。今次是我首次看到祖母會如此專心看電影。於戲院時,她用帶笑的表情興奮向我打眼色:「你知道嗎?鵝頸橋打小人就是這樣的了!」

說到這裏,希望讀者不要誤會,以為這又是一個搞笑的鬼故事。陳果固然用了許多爆笑情節去勾勒由邵音音飾演的「打手」的性格,但是故事的另一位女主角,卻是一名悲劇角色。只能夠說,我從未見過鬼片當中,有如此真切的怨恨。陳靜,實在演得太好了。

這個故事並不完美,例如片末顧美華驅車和陳靜漫步,前者雖云首尾呼應,卻是無謂枝葉;後者更是流於形式化,畫蛇添足。然而,批評過後,只有陳靜那個怨恨的眼神,是我無法忘懷的。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地球很危險,香港好安全

偶爾翻到聯合國藥品與犯罪事務所 (UNODC) 的數字,原來香港於全球二百零七個國家或地區之中,是兇殺率第三低的地方,平均每十萬人只有 0.1 人被殺,僅次於摩納哥 (0.0) 與太平洋島國帛琉 (0.0)。緊隨香港之後的,有新加坡 (0.3)、冰島 (0.3) 和日本 (0.4)。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 紐西蘭 ── 的數字不算差,只有 0.9,全球排行廿二,卻比想象中高。

印象中龍蛇混雜的澳門,兇殺率意外地低,只有 0.7,全球排名十三。反而港人認為很文明有禮的台灣,兇殺率卻達十萬分之 3.2,全球排名八十五,比不少西方國家差(美國除外)。

相比之下,中國的數字可算漂亮,為 1.0,全球排行廿五,只略遜紐西蘭。當然,我想那些在中國「被自殺」,或者因種種理由離奇死亡,或死於拘留所與維穩部隊私人監獄的的人們,是不會納入統計的。

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太陽底下無新事(二)

英國《衛報》報道 Edward Snowden 又再爆料,謂美國 NSA 有一個代號 Dropmire 的行動,多年來一直竊聽多達三十八個各國使館及代表團的密電,方法是在它們所用的加密電報機內加上竊聽裝置。

這其實又是舊瓶新酒。美國從許久以前,就已經一直進行類似行動。記憶所及,有次 CIA 於賣給某國(好像是中東國家)的打字機內植入竊聽裝置(此處「竊聽」指將打字內容轉成訊號發送出去,而非竊聽談話),後來被目標國家的人員偶然發現,結果鬧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事隔多年,我已找不回有關報道,卻找到八十年代脫離 CIA 的爆料人 Philip Agee 的訪問片段,當中描述了 CIA 如何憑做了手腳的打字機,找到出走的他的位置。

話說回來,冷戰年代,蘇聯亦一樣於運往美國駐莫斯科使館的打字機做手腳(見此報道),所謂天下烏鴉一樣黑也。還是那一句:今次事件,只不過是科技變了,規模變了,而涉事機構也變了而已。

2013年7月1日星期一

近九成港人認為中國崛起不重要

【大港元時報專訊】根據 Alone in the Mart 市場研究社過去兩個月的調查,接近九成港人認為發財、結婚或成名比中國崛起更重要。哈爾濱佛教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The Suffocated 認為,此結果顯示香港人的心理普遍正常,未受殖民宗主國的法西斯主義及愛國主義影響。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太陽底下無新事

Edward Snowden 藏匿本港,成為近日新聞頭條。有些報章或網民驚訝美國的情報部門無孔不入,可以鋪天蓋地監聽網絡通訊。其實太陽底下無新事,稍有留意軍事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未有互聯網之前,美國聯同英、加、澳、紐四國建立的 ECHELON 網絡,早已監聽全球的有線、無線以及光纖通訊。(我年輕時相當憧憬紐西蘭這個世外桃源,得聞該國也是 ECHELON 成員,才第一次感到失望。)江湖傳聞,以前香港大東電報局有些衛星天線,就是 ECHELON 一部份。今次事件,只不過是科技變了,規模變了,而涉事機構也變了而已。

另外,有本地報章不知是無知還是為了銷量,以「叛諜」來形容 Snowden。Snowden 的確曾於 CIA 及 NSA 掛單,但負責的也是資訊保安,而非分析或外勤搜集情報。就算是 CIA 也有掃地阿嬸,但總不成連掃地的也稱為間諜吧。(若果真是間諜,大扺也是從外國滲透的間諜,而不是 CIA 聘請間諜來掃地吧!)簡言之,Snowden 並非間諜,而是於情報部門工作的技術員。報紙的基本功能是求真,為了銷紙而妄加渲染,真係無眼睇。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南橘北枳

「支持黑鬼爭取民權!」
「支持你班雞向蘿蔔頭索償!」
「支持支那人保衛釣魚台!」
「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頭兩句的字眼本身就是侮辱,後兩句呢 …… 語隨時遷,你認為中性甚至有褒義的字眼,別人卻可能覺得冒犯。

丁子霖謂『當年學生「愛國」的說法被扭曲成等於愛黨,「愛國愛民」的口號愚蠢及予人話柄。』 如果支聯會依然真心希望支援別人的話,請先想想對方是否明白你的用心吧。當你說你在支援民主運動,對方反而覺得你替中共宣傳黨八股,那又有何益?

支聯會本名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有其歷史源由,無可厚非,只是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都可以變為 HSBC,支聯會以後不如就直接改稱「支聯會」吧。

今次「愛國愛民」口號惹來這麼大的爭議,真是不幸。

(話說回來,後半句「香港精神」,我也覺得很 cheap,與 CCTVB 以往的口號或者政府那句「香港一定得」不遑多讓。)

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

讀期刊,小確幸

今日偶爾看到某期刊文章中有這麼一句:
Several proofs of this fact may be found in [18] along with the interesting historical remarks such as that Schrödinger could not find a proof that these eigenvalues are correct.
嘴角馬上牽起來,原因是兩月前有人問了完全相同的問題,但我花了不到廿分鐘就用最基礎的手段解決了。能勝過量子力學大師 Schrödinger (即是「薛丁諤的貓」那位薛丁諤),難免沾沾自喜。

自吹自擂就到此為止了。有關的問題其實並不太難,只是有時聰明人束手無策,而平凡人靈機一觸,答案卻自己跑出來。學術也是講運氣的。

2013年5月21日星期二

流水帳

近一兩年,切身感受到人到中年,身體比年輕時差這個事實。剛剛只是飲了一罐 500ml 的喜力,竟然已經頭重重,不禁啞然。以前讀大學,宿舍開派對時,我們是甚至會叫生力送一部啤酒機來,讓大家狂飲的。真係今時唔同往日。

午間逛書店,翻了幾部小說,驀然想到,讀繙譯歐美小說時,不知為何總是有種「繙譯感」揮之不去,就好像每字每句都提醒你,「這是繙譯小說」似的。相比之下,讀繙譯日本小說,很少有這種隔閡。也就是說,繙譯的日本小說,往往比歐美小說譯得自然。照道理,雖說日文也用漢字,但語法終究還是跟中文有許多差異,故此繙譯歐美小說那種生硬的感覺,應該出自其他原因,不過我等粗人,也說不出是甚麼就是了。

剛剛寫「隔閡」,執筆忘字,要查辭典方找到「閡」的正字,其間意外發現,粵語常用語「隔涉」原來也是古語。辭典謂,「隔涉」一語可見於元末高明所撰南戲《琵琶記.拐兒脫騙》:「你傳示俺八旬爹媽,道與我兩月妻房,隔涉萬水千山。」

上週馬傑偉於《明報》撰文說「Quota 用盡了」,我也有同感,不過理由有點不同。馬說「對於時事,無端起了厭惡之情。近月更有強烈的逃避情緒。不要煩我!就是想置身事外。努力學習」,我倒沒有這種感覺。我厭惡那些壟斷權力還要指摘庶民獨裁的權貴,但罵不出來,或寫不出半個字,卻是由於感到自身不夠識見,寫不出有用的東西。反而馬傑偉說「畫家不想作畫了,詩人不想寫詩了」,那種 quota 突然耗盡的情況,我卻百分百感同身受。

2013年5月19日星期日

Fundamentals of Modern Statistical Methods

Rand R. Wilcox, Fundamentals of Modern Statistical Methods: Substantially Improving Power and Accuracy, 2/e, Springer Science, New York, 2010.

前文提過,屏山公共圖書館號稱全港第二大,學術書籍卻少得可憐,不過它架上也有一些有趣的學術書。這本 Rand R. Wilcox 的統計學著作,就非常值得一讀。

此書對象為需要使用統計學的一般人,主旨乃解釋傳統統計方法的流弊,及現代方法的要點。全書 249 頁,分十二章,主要是文字闡述,並輔以公式,完全沒有 theorems and proofs。它雖未至於像霍金 (Stephen Hawking) 的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般,只得一條公式,但也相當易讀。我上週花了四日,每日約兩句鐘就已經讀完全書。

作者認為,傳統統計方法太依賴中央極限定理 (Central Limit Theorem) 、常態分佈 (normal distribution) 與等散 (homoscedasticity) 等等的定理或假設。現實中的概率事件,卻鮮有符合所需條件。近年的研究顯示,只要現實情況稍許偏離理想條件,統計結果往往會變得非常不準確。換句話說,傳統的統計方法不夠穩陣 (robust)。

舉例說,書中有一個經常強調的概念,稱為「有限樣本障點」(finite sample breakdown point)。假設我們有五個樣本
1, 9, 10, 11, 20,
並希望從中估計母體平均數 (population mean)。一般教科書都以樣本平均 (sample mean) 作估計,也就是 (1+9+10+11+20)/5 = 10.2。問題是,只要有一個極端樣本,所得的平均數就會面目全非。譬如上例中,若把 20 換成 30,樣本平均數就變成 12.2,比原先高出足足兩成。原則上,若樣本數為 n,只要改變其中一個樣本數值,亦即 1/n 的樣本,就足以任意改變樣本平均數,於是我們稱樣本平均數的有限樣本障點為 1/n。

相比之下,若我們以中位數 (median) 來估計母體平均數,無論最大或最小的樣本的數值變得如何極端(例如將上例的 20 換成 200),也不會對結果有絲毫影響。事實上,(在不影響大小順序的情況下)要改變中位數,起碼要改變一半樣本的數值,故此中位數的有限樣本障點為 1/2。這是理論上限。因此,理論上中位數最穩陣,最不受極端事件影響。

然而穩陣又未必準確。譬如一般的大學甚至中學教科書,都指出中位數並非母體平均數的無偏倚估計 (unbiased estimate)。在離散分佈 (discrete distribution) 之下,樣本容易出現大量重複數值 (tied values),這對中位數的應用,亦造成一些因難(詳情此處不贅)。概念上,使用中位數亦等於棄掉餘下 n-1 個樣本的大部份資訊,一般人未必個個都接受。

有無既穩陣又準確的統計方法?作者於書中經常強調,基本上並無任何情況下都最佳的統計方法。然而,從 1960 年以降,在某些範疇,統計學界已發展出一些在大部份情況下都不錯,而餘下情況則至少比傳統方法好的統計方法。以上面提到的問題為例,要估計母體平均,其實有一個簡單的好方法,就是用截尾平均 (trimmed mean):取一個比例 p,令 m = floor(np),截去樣本中最大和最小的 m 個樣本,再計算餘下 n-2m 個樣本的平均數,並以此作母體平均的估計。這其實就是一些奧運項目的評分方法。

讀者也許覺得,統計學家重新發現民間本來已懂得的方法,並沒甚麼了不起,可是若你有 n 個樣本,究竟要截去幾多才好?留意,樣本平均與中位數,其實都是截尾平均的特例(前者截去 0 個樣本,後者只留中間一個或兩個樣本),因此,它們的表現已經說明,若隨意揀 p 的話,未必會有好結果。此外,截尾平均再佳,也只是一個實際上不會完全正確的單點估計 (point estimate)。要更清楚地敘述統計結果的話,我們就要計算一個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統計學家出場了。

本書分為兩部份。首部份有七章,深入淺出地解釋一些基本統計概念,介紹一些常見的統計問題,指出傳統方法的流弊,並簡單地解釋一些將用於第二部份的技巧(例如何謂 bootstrap method)。第二部份有五章。前四章,每章針對一類統計問題,並介紹現代的解決方法(我尤其喜歡第十一章 Robust Regression)。最尾一章則簡介其他新興,但表現未有定論的統計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統計軟件(主要是 R)幫忙。本書第二版於 2010 年印行,但內裏提及的研究論文,最晚的去到 2009 年,可見作者相當留意最新的研究成果。

要說本書有甚麼缺點的話,其優點就是缺點了:本書始終都只是非技術性的簡介,讀者要更清楚認識或真正掌握有關統計方法的話,還是要找期刊或專著來看。這實在有些諷刺:我認為本書的內容,是絕對值得要時常做統計,但本身又不是統計學人的讀者看的,然而,由於它並非專著,兼有時效(既說是現代統計方法,再過十年,就不知會否過時了),因此絕對不值得購買。(真是對不起作者啦!)

作者在書中時不時推銷他的另一本著作。看來,要「有餡」的話,就要找此書來讀了:
Rand R. Wilcox, Introduction to Robust Estim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2/e,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2005.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置換遊戲

(本網誌正進行「人生目標調查」。有興趣的網友可填寫位於網誌右邊 sidebar 的問卷。)



近日自閉指數颷升,我要到昨日才知道教育學院搞了一個民意調查,結果謂「約有一半的香港市民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民主重要」。一方面,以香港人的保守,就算這個結果真確,也毫不出奇;另一方面,教育的調查方法亦未必無可議之處。我覺得,讀者最好還是自己看一下詳情(新聞稿簡報),才自行判斷結果是否可信,不要因結果不中聽而廢言。若有機會的話,我也會看看是否還有話可說,不過現在先玩一個置換遊戲。

是項調查的其中一條問題如下:
社會上,每個人唔係經常都可以得到想要既野。以下有四個目標,如果你要係
佢地當中揀,邊一個你最想要同第二想要呢?
[訪員讀出 1-4 項,次序由電腦隨機排列]

  1. 維持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
  2. 係重大政治議題上俾市民更多發言權 (民主)
  3. 對抗物價上升 (民生)
  4. 捍衛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

其中一個調查結果,是有 53.7% 受訪者認為「社會秩序」重於「民主」。

好了,現在且讓我們置換一些選項:
社會上,每個人唔係經常都可以得到想要既野。以下有四個目標,如果你要係
佢地當中揀,邊一個你最想要同第二想要呢?
[訪員讀出 1-4 項,次序由電腦隨機排列]

  1. 維持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
  2. 參選行政長官,須由提名委員會先行篩選出「愛國愛港」者 (特首選舉有預選)
  3. 對抗物價上升 (民生)
  4. 經濟上與內地進一步融合 (中港融合)

我敢打包票,以 1, 3 兩項優先的人,必定遠多於選其餘兩項者。要是教院真的問這樣的問題,你猜《文匯報》又會否說「近半市民指社會秩序重於特首愛國愛港」,或者「近半市民指社會秩序重於中港融合」?尤甚者,若將第二或第四項改為「繼續讓中國統治香港」,又會不會有「近半市民指改善民生,比由中國統治香港更重要」這樣的結果?它又有無微言大義?

結論是甚麼?我還未有時間細看,因此沒有結論。曾有人問主事人周基利教授何以將四個選項對立起來,主事人答曰,這是因為提倡「佔領中環」者,是以犧牲社會秩序為代價,換取民主自由云云(這是大意,我找不回原來的連結,有連結者煩請告之)。I think he has a point. 我不會急於說教院的調查方法有問題,讀者也不必即刻認為周教授是為了媚共才搞這個民意調查。當然,我也不會說周教授的調查毫無問題(至少將「民主」詮釋為「喺重大政治議題上畀市民更多發言權」,就未免過於局限),更不會對周教授的動機毫不懷疑。事實上,他的新聞稿與調查簡報都非常可疑以下是新聞稿內一個列表:


讀者有無發現異常?明明問題有四個選項,何以新聞稿只比較三個選項的輕重?調查簡報也是同樣情況。

其實周教授是否為了避免生果報有類似「七成港人認為改善民生,比維持社會秩序重要」這樣的頭條出現,而略去有關結果?

就算反過來,有七成人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對抗物價上升」重要,難道我們可以將此詮釋為「七成港人認為維持社會秩序,可以不計較物價上升」嗎?假若不可以的話,就算有近半港人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民主重要,難道我們又可以不要民主

教院的調查簡報並無比較「維持社會秩序」與「對抗物價上升」的輕重,但這其實是可以從簡報結果推導出來的。詳情不贅了,只說結果:比較兩者,有 41% 受訪者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對抗物價上升」重要,但亦有 36.6% 受訪者反過來認為「對抗物價上升」重於「維持社會秩序」。整體來說,隨意揀兩個選項 A, B,認為「A 比 B 重要」的受訪者,都是介乎三成幾至五成之間,當中縱有差異,也不算極端。究竟周教授是否想強調受訪者偏向看重「維持社會秩序」這個結果,而避談「對抗物價上升」這個選項,以免減低戲劇性,就不得而知。然而,若調查員提及問卷第三選項的時候,字面上所說的是「於重大政治議題上給市民更多發言權」,調查分析卻將此詮釋成「民主」的話,就有偷換概念之嫌。

可是我也必須為周教授說句公道話。他的新聞稿與調查簡報,根本都沒有將「受訪者重視社會秩序多於民主」當成重點,其新聞稿亦明確表示「認為社會秩序比言論自由重要的受訪者百分比(45.6%),其實在統計上是和認為言論自由比社會秩序重要的受訪者百分比(41.0%)是沒有分別的」。縱使看重社會秩序的受訪者的確最多,但數字並非那麼一面倒。可惜報章普遍都將調查結果說成港人彷彿寧要社會秩序,而不要民主一樣。

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

連核心都無,竟然還有 AT field?

外判制度最初是當企業觸及一些非本行的業務、直屬員工沒有相關才能時,才外判給其他公司做,「像地產發展商要建一幢樓,發展商當然不懂搞電力、泥水、搭棚,於是他們需要找各種外判商,甚至外判商也要再找外判商,例如搞電力的可能要再找做燈的判頭、做電掣的判頭,這很合理,一間公司很難直接聘用和管理這麼多不同專長的工人。但一間貨櫃碼頭公司,他們就只是做裝卸貨櫃,如果你將裝卸貨櫃這項工作都外判了出去,那你的生意是什麼呢?
相比雷教授那些我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但也只不過是常識的意見(別誤會,儘管雷教授的所謂「常識」往往與一般人的有別,但他偶爾還是有一般常識的),以上段落,才真正令我感到當頭棒喝。

連核心都無,零號機、初號機、二號機等等都停埋,竟然還有 AT (anti-trade-union) field?

2013年4月25日星期四

老貓亦有燒鬚時

哲學家黃子華話,香港人最愛睇人仆街。我身為好事之徒,自然覺得自己被佢講中咗,不過睇人 PK,有時未必係黑心之故,而係每個 PK 故事背後,都有寶貴教訓。日前就有兩個哈佛大學(係正宗箇間,唔係哈爾濱佛教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PK,儘管我黑暗嘅內心難免有陰濕嘅笑容,但呢個故事的確發人深省。

故事嘅主角,係 Prof. Carmen Reinhart 同 Prof. Kenneth Rogoff (下稱 R&R)。話說兩人於 2010 年出了一篇題為《負債時的增長》(Growth in a time of debt) 的文章,一紙風行。有趣的是,此文只上載到互聯網,並未於任何期刊刊登,至今卻獲其他學術論文引用超過五百次。兩人後來還「小題大做」,將研究結果寫成暢銷書,並獲一些支持緊縮開支的政客政治家(例如美國總統大選中,曾任羅姆尼競選拍檔的副總統候選人 Paul Ryan)引用。

他們的主要研究結果,是負債較多的國家,經濟增長較低。這聽起來合情合理。大佬,香港好多草民還咭數都還到氣咳,朝不保夕,更遑論投資創富?掉轉來講,若果我本紅簿仔裏面嘅數字 ba ba 聲颷升,又使乜借錢?然而是項研究最神奇之處,乃兩位學者找出一個神奇數字 0.9。兩人聲稱,當一國負債達到 GDP 的 0.9 時,經濟增長就會驀然變低,彷彿 0.9 這個數字是個低增長的開關一樣。

學界有嶄新研究成果,進取的研究生自然會仔細鑽研,於是有一名叫 Thomas Herndon 的研究生,下載了兩位學者的研究數據,以期複製同樣結果。然而無論 Herndon 怎試,結論仍與兩人南轅北轍。最後 Herndon 從 R&R 手中取得計算所用的 Excel 試算表,發現 ……
頂你,連要計邊個欄位都搞錯?明明要計算這一列的總和,竟然計了另一列!
(Herndon 當然無大喊「頂你」,至於佢心裏有無喊叫這個甚至其他的「×你」,就不得而知。)除了基本的運算錯誤之外,Herndon 還發現兩人有一些彆扭的數據處理方法,此處不贅。原本 R&R 聲稱,負債與 GDP 比例超過 0.9 的國家,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為 -0.1%,Herndon 重新計算之後,卻發現正確數字為 2.2%,而負債與 GDP 比介乎 0.6 與 0.9 的國家,增長率則為 3.2%。R&R 那個戲劇性的經濟低迷開關,霎時消失無蹤。

Herndon 一週前已將他的發現寫成文章擺上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看。文章刊登後,議論紛紛,不單獲財經報刊報道,R&R 亦於《華爾街日報》發表了學術味頗濃的回應。然而,根據近年名聞遐爾的諾貝爾桂冠學人克魯明的說法,R&R 基本上是敷衍了事,並不真正認錯。兩位作者亦無撤回論文。

咁,呢單嘢究竟有乜啟示?
  1. 認錯,真係好難。
  2. 我重以為哈佛級數的學者,梗係用 S-Plus, SPSS 或者 R 做統計。點知,原來只係用 Excel。唔係話 Excel 唔夠 industrial grade,實際上它方便易用,亦有許多 statistical tools。只係你於 Excel 點擊一個欄位,然後輸入公式,事後好難發現錯誤。相比之下,寫程式也許較累贅,但運算程序一目了然,能避免有幾十條公式分別隱藏於幾十個欄位的情況。
  3. R&R 容或有錯不認,不過他們願意公開數據,又肯提供計算用的 Excel 試算表,卻值得一讚。以前本港統計處估計,港人在大陸所生、有居港權的子女,數目竟達 167 萬,令全港譁然。記憶中,圍繞這個事件召開的立法會會議,是本地罕見的學術味濃的會議,官方亦少有地詳述其統計方法,卻沒有公開統計數據。到了 SARS 一役,官方不但不肯公開數據,連死亡率這個單一的統計數字,也遲遲不願公布。也許拿學者跟政府比,並不妥當,但感覺上,現在這個殖民政權還是差了一皮。
  4. 不過有時對學術論文的內容有疑問,想向作者查詢,也要講彩數。記得多年前,有次我想複製某學者的研究結果不果,覺得某處可能有錯,於是電郵問對方,某個經濟數字是如何計算出來。自問電郵內容相當客氣,也明示了若對方無時間,給我一個 reference 也可,豈料對方只答沒時間 walk you through the calculations。幸而經濟學非我本行,當年只是因為副修課上給指派了該文章的 presentation,才需要讀通它,所以最後說明事情原委即可,不過文章該處是否真正有錯,最後仍沒有搞清楚。
  5. R&R 認為負債引致低增長,但是反過來說,可能正正因為經濟差才要借錢。近日電視廣告都有播啦,還含著笑裝開心,今宵的你可憐還可憫 ~~。相關 (correlation/association) 與因果 (causality) 之別,連哈佛經濟學家都會搞錯,真係不得不提防。
  6. 經濟學家講嘅嘢有幾準?雖然不能有一個例子就以偏概全,但真係話唔埋。始終,經濟學都只是一門扮作科學的非科學。儘管它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卻無可重覆實驗的科學研究條件。就算數據與研究方法無誤,結論也可能只適用於一時一地。克魯明對 R&R 的批評,就點出了實際只有意大利與日本,負債與 GDP 明顯相關,其他國家(如英吉利),兩者就無多大關係。
伸延閱讀: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Fetching-oil poem exercise

建華不建港
蔭權兼蔭黨
振英為共幹
水鬼升城隍

2013年3月30日星期六

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

屏山公共圖書館 ── 美、閒、貧、吵、臭?

號稱全港第二大,規模僅次於中央圖書館的屏山公共圖書館,今日啟用。我家住天水圍,自然首先一窺全豹。湊興的人多,拍照、攝錄的人就少不了,讀者大可上網搜尋,總有人會將照片或影片放上 Facebook 的。在下的攝影技藝比我的普通話還要普通,就請恕此處不附相片了。

長話短說。一踏入館中,就感覺此館設計,都比本港其他公共或大學圖書館來得雅緻。這所圖書館位於屏山文康中心高座,從比它早幾個月啟用的低座體育館,已可見該處所用的木材與石材,令人感覺自然質樸。黃昏前從低座二、三樓往外望,看著木柵後的小園景,以及地上木柵的光影,更是閒適,與莫內的 The Basin at Argenteuil 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館既屬同一建築,我入館前已經預料館內亦有這種木石的味道,事實亦果然不虛。

此館的建築其實也不算非常傑出。更勝一籌的文化建築物,大概外地比比皆是,但以香港的公共建築來說,卻是別有特色。這所圖書館樓高(好像是)八層,鳥瞰的話,大樓呈「口」字型,內有貫通幾層的中庭,相當有空間感。從上層透過圍繞中庭的玻璃,望著下層兒童圖書館的小讀者休憇,也是賞心樂事。此館似乎刻意走近年商業書店的路子,室內陳設令人感覺融和。諸如中庭所放的茶几與圍著它的幾張籐椅,或者每層款式不同,卻又非常舒服的梳化或咖啡桌,暖色系的地氈敏與木紋書架等等,都沒有一般圖書館的呆版,有休閒閱讀的氣氛。二樓兒童圖書館用色活潑,供小讀者圍坐閱讀的大木池(此非別字,不是水池,而是木造的池子,其實是一張很大、橢圓形、向內的躺椅。),相信是日後最受小朋友喜愛的地方。

圖書館大部份壁面更是有框落地玻璃。如果讀者想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共渡一個懶洋洋的下午,身處此館,簡直如魚得水。雖云鄰近的圍村並非哈比屯,但是此處景觀開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比起只得一線天的 Henry 的地牢,屏山的書樓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若讀者要全神閱讀,是日陰天倒無所謂,但晴天的話,天上無雲就可能太光,令人眼倦;間中有雲的話,光線時強時弱,眼睛更不適應;若雨天行雷,就更加恐怖了。這種自然採光是好是壞,值得商榷。

整體來說,此館視覺設計不俗,可說滿足一流圖書館所需的九成條件了。然而這只是就視覺而言。圖書館不是美輪美奐就叫氣氛好的。讀者要看的,首要是書,就算景色再好,若然地方嘈吵,根本就無法專心。屏山圖書館這方面,可算是大敗筆。且不提啟用首日人來人往,遊客多於書客,單是圖書館每層除中庭以外都一體連通這點,就夠人懊惱了。沒有牆壁阻隔,噪音可以傳得很遠。尤其是來往上下層的樓梯,由於用了石階,腳步聲非常響亮。升降機的電鈴聲,於半層圖書館都聽到。最嚇人的,是放英文圖書那一層 ── 當你坐在好鬼死舒服的梳化椅上浮遊書海的時候,竟然聽到浮遊著另一種東西的地方那種 literally 令浮遊物沖出大海的沖水聲。更甚的,是你聞不到臭味的原因,在於你聞到的,是芳香劑(或某些化學品)的味道!濕子曰:鞋聲水聲電梯聲,聲聲入耳;書香夜香(?)化工香,香香逸心。這個放英文書的地方,應該改放謝立文的《屎撈人》。

可幸飄香不至全層,樓層另一邊卻另有問題。本來圖書館夠大,成人與兒童圖書館就不用同層並列,讓不懂自制的小孩叫聲騷擾他人。誰知免卻一個問題,館方又製造了另一個:不知何解,他們竟然將唱片架放在鄰近書架與書桌的地方,而不闢室放置。須知 CD 的 jewel case 的碰撞聲非常吵耳,而偏生該處又是最多人聚集的地方。大樓多用落地玻璃,也是一把雙刃劍。採光好了,卻難以隔絕室外噪音。

不過最讓我失望的,是以前嘉湖銀座的圖書館地方雖小,數學與統計書籍也有半個書架之多。現在新館大了,這些書反而少了,只得兩格。公共圖書館並非大學圖書館,它要顧全大眾需要,少收學術書籍(甚至高等的研究級書本)可以理解,只是屏山圖書館號稱全港次大,學術書藏竟不及設於商場內的嘉湖銀座圖書館(遑論元朗圖書館甚至中央圖書館),卻令我萬分意外。我不知此館其他學術科目的館藏是否同樣貧乏,讀報得知該館藏書達三十二萬,不知以何種書籍居多?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犯罪率

梁振英的蠢話藝術:「現在回頭看,香港每年有兩千多萬自由行的遊客,但內地居民在香港的犯罪率比香港居民在港的犯罪率還要低。」

有何地方遊客於當地的犯罪率會比當地居民的還高?若有的話,又有何正常的政府會依然讓來自有問題國家的遊客入境?連「雙非」與奶粉走私客都阻止不了,就算大陸人在港的犯罪率高,難道香港特別殖民區自治宮就有不用聽命於人的入境政策?

伸延閱讀:北京早知自由行尾大不掉、梁振英向錢看當耳邊風?《都是那些日子》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歡迎特首告我誹謗

記得一兩年前有多份報章炒作本地某大學的民意調查,謂「香港陷暴動邊緣」。當時只覺「得啖笑」,本朝的買辦皇帝卻真有催化革命的潛能。當權者永遠不知道何謂過份,若然言語未能束縛他們的臭手,剩下來就只有動刀兵了。戴耀廷所希冀的非暴力公民民抗命,無疑是王道上策,只是隨著形勢發展,我懷疑市民愈來愈覺得,暴力才是剩下來唯一有效的手段。若梁振英真的如願連任,我覺得香港此十年間,九成會有流血暴動。


練乙錚:誠信問題已非要害 梁氏涉黑實可雙規 
信報財經新聞 2013-01-29

重磅反水「梁粉」劉夢熊上周在《陽光時務週刊》的一個訪問裏投了一顆重磅深水炸彈,震撼之餘,不少不可告人的東西,瞬即浮出水面,呈現在大家眼前。 即時引導公眾視線的,是劉說的「交人」問題,即梁及其軍師張震遠交不出當日梁稱受他委託替他驗屋查僭的專業人士名單,因為那些驗樓專家其實都是子虛烏有。 劉認為這是點到梁身上誠信問題的死穴。
不過,孤證不立,未有更多有關事實暴露之前,大家不妨存疑。況且,經過大半年來的各種公開表演,梁在僭建事上欠缺誠信,早已是不爭之實,捅出「交人」問題,港人的邊際收益,頂多是知道貴為行會成員的張震遠乃是協助梁欺騙市民、欺騙中央的共犯而已。

突把董建華擺上枱
然而,劉在該次訪問中和盤托出的,至少還有比「交人」這點或其他枝節問題重要得多的另外兩組信息。這些信息與劉的主要立論並無必然關係,劉這個「準 污點證人」在此二環節作假的動機不強;而且,信息涉及的兩位大人物,至今並無公開否認事件具體內容,因而比較可信。兩組信息,其一暴露了紅色背景梁氏政權 的不斷黑道化。去年,梁營在劉夢熊牽頭、有前高官「梁粉」參與的「上海仔飯局事件」之後,迅速在形象上與黑勢力切割,相當成功;不料,前不久的挺梁反示威 中,出現黑道派錢計人頭的醜劇,傳媒報道人贓俱獲,梁政權的切割努力,就不顯得那麼有效。這次劉提供的有關信息,更令梁與黑道之間的盟友關係無法掩藏。其 二,則是因為劉把董建華擺上枱面,致令唐梁之爭背後金權板塊的政治輪廓,忽然變得清晰。下面先談後者。

梁營後面的政治勢力,到底是團派、江派,還是什麼派?這個問題一直以來說不清,連本地左派也摸不着頭腦,以至到了「選舉」很後期,還不知道怎樣押寶。

當初,港人以為特首大位乃「儲君」唐氏囊中物,不期殺出一個程咬金,出現唐梁對峙局面,而雙方背後各有其金主,盡皆擺明陣勢,並不遮遮掩掩,港人於 是漸次明白,這是要保住一哥地位的一線財團與欲取而代之的二線財團之間的一場你死我活攻防戰,而絕非北京為了準備若干年後搞普選而設的一次彩排(後一觀點 已成政治笑話)。不過,在香港特定的政治環境底下,特首由誰當,一定深刻牽涉京港之間的「大政治」。在這些本地金主旁邊,還糾合了極具份量的京官及其黨內 關係網,再加上這些京官的經商家族成員把持的大大小小紅色財團,組成一個一個的政商三結合;這次特首「選舉」,其實就是最大的兩個這種由本地金、內地金、 京官權三者構成的金權板塊之間的政治鬥爭。由於北京政治素來不透明,金權板塊的「權」那一面如何與黨內最高層的派系掛鈎,港人無從確切知道,只能根據當時 的一些已知事實大略推測:唐家與上海幫首領江澤民關係密切,因此唐後面是江派勢力;梁營聲聲「求變」,撐腰的可能是有改革傾向的團派居多。現在看來,這個 當時很普遍的二分法錯得很厲害。關鍵是劉夢熊在訪問中提到董建華。

江握手後有江點頭
過去,董氏給人的印象是個好好先生、老好人,中國好、香港好,除了民主派,其他什麼都是好,並無明顯派性;唐、梁二人,當時都是他的重臣,董氏對待 二人,理應無分軒輊。然而,劉在上述訪問竟無意中透露了董氏的強烈派性。董支持梁,政界早有所聞,但劉提供的信息顯示,董這次不是簡單的表表態支持,而是 全情投入、死命支持。他對劉說:「夢熊,你支持梁振英,做得很好!有你幫振英,我就放心了!」董不支持老同鄉唐氏,顯然不是因為唐搞僭建暴露了。此說的證 據是:後來梁被發現也曾多次偷偷搞僭建,董卻顧不了以前曾經公開要求主要官員注意品德必須「whiter than white」,關鍵時刻奮不顧身站出來替梁脫困,着港人勿拘小節、向前看。董氏此舉降格敗德不是重點,重點是證明了梁營背後也是江派;繼江握手之後還有這 個江點頭。

董氏下台之後,本應小心謹慎,脫離所有政治派別,專心一意為國家做外交方面的實事,以彌補一己過失;但這次再以江派身份積極干政挺梁,被劉無意中暴露了,也許會觸怒胡、溫、習,再惹麻煩,實屬不智。

唐、梁惡鬥而同屬江派,此點並不稀奇;歷代帝皇膝下有幾個兒子不和、各擁重臣黨羽互相傾軋的例子多的是;就算是毛時代,他下面派系也廝殺不斷,何況 江氏?江上台之後,改了黨章,大批黨員成為資本家,他眾多的手下、親屬,挾着黨國權力、資源和關係到香港覓食,泊哪個碼頭媚哪個金主,他無謂管,也管不 着。

既然梁後面是江派而非團派,那麼他的政治前途在習近平上台之後就充滿變數。大家知道,董是江欽點上台卻給胡錦濤即團派打下來的;胡、溫對梁這位江點 頭,大概也沒很大好感,故梁得勝後首度上京面聖那次,胡、溫對他的態度半慍不火。若習上台而在江派與團派之間和稀泥,梁也許不難保住特首之位,做到 2017。但顯然,年來的情況並不這樣發展;薄熙來事件之後,江派與團派惡鬥,習很快站到團派一邊。團派多次高調提反腐,江派掌控的《環球時報》卻推出 「適度腐敗論」,主張政府教導民眾養成接受「適度腐敗」的心態,以確保管治穩定;但習一上台,甚至不等今年3月兩會召開,就把反腐工作提升到首要地位,聲 稱「老虎」、「蒼蠅」一起打,也順帶打了《環時》一巴掌。留意國內政治動態的人,還可以舉出多個類似的事例,說明江、習互鬥,刀光劍影;最近的一起,無疑 是轟動國內外的「《南周》事件」。《南周》元旦獻詞支持習提出的 「把憲法落到實處」 的口號,卻被江派中宣部官員粗暴抽起;雙方最後打個平手,江派在輿論方面卻輸一大截。在香港,力推梁氏上台的中聯辦兩個領導,於去年底忽然倒台,一個下放 廣西,一個官貶澳門。兒皇帝頓失牯持,形勢如何,他自己知道。下一回梁到中聯辦,要叩見的,是一個比他年輕一大截的小伙子,真是情何以堪。

然而,更令梁氏不安的,無疑是替劉夢熊爆料的媒體《陽光時務》,據說與《南周》同一淵源,都有胡、溫、習的背景;大家若拿《陽光時務》訪問劉夢熊的 原文看看,便可知道,堂堂一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得到「江氏紅」中聯辦的點頭去馬之後,是怎樣「斥之乞來」、「呼之不去」,怎樣誠惶誠恐,怎樣卑躬 屈膝打哈哈擺和頭酒,最後得到黑道百分百支持,神一樣替他撐住了比唐氏高的「民意」,讓當時的中聯辦領導得以「名正言順」抬他上位。是屆香港特區行政長 官,可說是紅色父系與黑色母系結合的產物。

香港社會黑道化?
不過,北京當時的最高領導(胡、溫)不一定知道梁靠之上台的「民意」,背後原來還有這麼一筆。劉夢熊指梁氏犯欺君之罪,主要恐怕不是他說的「三個專 業驗樓人士都是子虛烏有」那一條;的確,僭建對北京而言,正如劉說,「小菜一碟」而已。真正嚴重的欺君罪,乃梁氏暗地裏炮製了一個帶有廣泛欺騙性的「黑底 民意」——技巧高得連本地一份高格調的知識分子報的高層,也給糊弄得暈頭轉向;而這個「黑底民意」,可能在北京作最後決策之時,起了作用。這是大得多的欺 君罪。

香港有了這樣的一個怪胎特首,人們心中肯定產生很多疑問:特區政權往後的性質是什麼?今後五年,黑道將如何透過特首的回禮,悄悄影響香港政治、社 會、經濟?港人忍受得了?稍有良知的本地左派接受得了?(工聯會就有點受不了,認為「幾醜陋」;民建聯急急打圓場,看來還吞得下;一眾政府內外的「梁粉」 新愛國則若無其事。本應最懂得「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條德訓的前高官如羅范、葉劉,第一時間替梁氏擋駕;精英中的精英猶利令智昏如此,可問是什麼世道人心 了?)國際上,中國出了一個關鍵時刻靠黑道資源上台的特區首長,別的國家如何看待?梁氏外訪的時候,與別的國家、地區首長同席之際,別人會有些什麼眼光? (新加坡和英國已經在鄙夷;台灣的民進黨肯定是笑死了。)不過,笑罵由人,政治上最關鍵的是,新上台、據說要推一番清廉新氣象的習近平,如何看待這潭江派 遺留下來新鮮熱辣上海屎蘇州屎?受得了受不了?他若受得了,本國人民、港人會怎樣看他「海涵」一個染黑特首?外國政要又會怎樣看他的魄力、取向?回想解放 前的國民黨,由最高領導蔣介石起,都黑道化了,怎麼現在梁振英也同樣黑道化?香港在共產黨員領導下回歸到萬惡的舊中國去了?

兩組信息,兩個結論:其一說明梁營是江系裏頭的一個派別(而且只是一個少數派別,得不到香港的一線資本家支持,小圈子裏頭的千二票,靠了中聯辦擔當 「黨鞭」,還不過佔了689);其二揭露梁氏取得政權,一半靠黑道,未來的香港社會各方面必定因而逐步染黑。跟隨梁氏進入本屆政府的人,要知道自己在吃的 是什麼飯,吐出來看看是什麼個顏色,就會明白(頗令筆者難過的是,這些人當中,不少是筆者以前的朋友、好友、學生。)。
由大陸什麼派的人管治香港,對港人而言,分別也許不大;國內外很多人都認為江派是中國當今李鵬那派之外的另一最大貪腐派別,但說到底,大家還不知道 習與江在本質上有何區別。光說話不算數,還要看得見他怎樣行事。另外一方面,香港黑道化,則香港有難了。當然,有可能劉夢熊也在此事上說謊;故首先應該在 事實上嚴格求證。允許立法會以各種有效機制向三個涉黑助選當事人套取材料是一個辦法,但其實效勢將因為保皇派的阻撓而大打折扣。此外,因為當事人都是政協 要人,不排除還是黨員,組織上因而都直接受共產黨領導;由中共中央循黨系統對這幾個以梁為首的涉黑當事人在大陸某處進行「雙規」,也許是一個更有效的清查 途徑。但那要假定習近平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