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Long time no see


昨晚的新聞節目《星期日檔案》論港式英語,大意是港人英語能力日趨下降,快要給大陸學生超越云云。節目的題旨不錯,但扯到內地就很無聊。就算內地人的英語愈來愈好,威脅到香港這個貿易城市的地位,難道港人就會因而更易學英語?

港人學英語,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沒有一個應用英語的環境。這是香港自身的難處,與其他地方無尤。在這個九成半以上人口都說粵語的社會,要為學生尋找一個運用英語的環境,非常艱難,不過互聯網的興起,也許能打開一個缺口,例如學生可以到外國的討論區或網誌留言,實戰應該比單方面的閱讀或練習更有效。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人有一種反智的風氣。特別在年輕人當中,認真想說好英語的,反而會給朋輩視為造作,甚至排擠。例如 "game",幾乎所有小學生都學過它的正確讀法 (/geɪm/),但人們偏偏明知故犯,將它讀成 "gam" (/gæm/),尤其是電視廣告及綜藝節目,更助長了這種歪風。每次聽到別人說 "gam",我就想窩佢兩搥。

至於節目中嘉賓說 "long time no see" 是港式英語,則顯示了各「專家」的無知。首先,未有確鑿證據顯示 "long time no see" 一語出自華人社會(遑論香港)。此語暫首見於 William F. Drannan (1832-1913) 所著小說 Thirty-One Years on the Plains and in the Mountains (1900),書中有 "long time no eat much" (p.571) 及 "long time no see you" (p.581) 兩句,卻是從印第安人口中說出。不少其他二十世紀初的小說或散文當中,提及類似句式的時候,也沒有談及華人。例如:
  • Edmund James Banfield (1852-1923) 的 The confessions of a beachcomber (1906, ch.5, p.239),就由阿拉伯人 Hassan 說 "I no see you long time."
  • Philip Ashton Rollins (1869-1950) 所著 The Cowboy: An Unconventional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on the Old-time Cattle Range (1922, p.78),談及西部的 pidgin English 時,就提到
    Pidgin-English contributed its quota of words and phrases. Its "long time no see 'em" conveniently set forth the status of a searcher for some lost object, while its "no can do" definitely expressed personal impotence.
    作者並沒說此語於那個族群流行。書中緊接著談的是印第安族群 Chinook 的英語,而且整章亦未提起過華人。
其次,"long time no see" 應該視為 pidgin English 而非港式英語 (Chinglish)。雖然 Chinglish 和 pidgin English 都是為了將就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歪曲了原有英語語法或詞義而產生的另類英語,但 Chinglish 指的是只在華人社會流行,而外人一般都不明白的異化英語。當 Chinglish 的運用變得普及,連一般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都明白,就應該稱為 pidgin English。

換句話說,Pidgin English 就好像英語中的法語外來詞一樣,都是日常英語的一部份。民初的書籍將 pidgin English 譯成「洋涇濱」英語,現在大陸則稱之為「皮欽英語」,兩種譯法都譯不出詞語的意義。依我看,將 pidgin 譯成「皮諺」(與原有語法只有皮毛相似的俗語)也許更能兼顧音義兩者。

儘管 pidgin English 難登大雅之堂,但地位與 Chinglish 不可同日而語。留意 pidgin English 未必都源自華人,例如 all your base are belong to us,就是從日本製作的電子遊戲而來。教曉學生說正規英語 (such as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instead of "long time no see") 固然是好,但矯枉過正,就會失去了一些文化趣味。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費正清:人生的悠長假期

George B. Glover (吉羅福) was an American who served as a diplomat and also a commissioner in the Imperial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大清國海關稅務司)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Mahjong historians, he is well known for what he donated to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1875 ── the first ever recorded Mahjong set in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his collection of "Far Eastern" numismatic items was also donated to the museum after his death by his widow, Lucy H. Glover.

The following is quoted from Fairbank, J.K., Bruner, K.F., and Matheson, E.M. (ed.), The I. 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690:
George B. Glover had gone on leave from 1885 to 1887 and did not return to the Customs Service.
From Barney Genealogical Record, Nantucket Historical Association:
     George B. Glover was also known as George H. The "H" was crossed out and "B" written in. He was born on 8 July 1827. He married Lucy Happer, daughter of Andrew Happer, in 1870 at China. George B. Glover died on 4 October 1885 at age 58.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驚蟄記

並非驚蟄日,而是恐蟲記。今日閒賦在家,赫然發現廚房洗碗盤附近的彈性水泥出現缺口,兼有一羣懷疑是白蟻的蟲子爬來爬去。大驚之下,立刻上網找滅蟲公司的資料,再打電話問價。身為 cheap 精,平日凡事拖得就拖,Computer Programming 101 都有教啦,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嘛!只有兩類事情不能拖,家人有大病是其一,而另一樣就是白蟻。

翻看了幾間本地滅蟲公司的資料,發現他們有些只服務機構顧客,大概生意好到「唔憂米」。最後選了兩間公司問價。致電 A 公司,接線生回覆負責人去了吃午飯,着我留姓名、電話。再電 B 公司,接聽者聽我說了情況之後,第一件事就問:
你說的白蟻,有幾大?
我回答最多 1mm 左右。對方再次確認:「即是原子筆的一點點那麼大?」我答:「係。」他立刻說,那不是白蟻啦,白蟻應該最少有三分之二粒白米那麼長。我一時愕然,只懂得說原來如此及謝謝,對方二話不說,隨即收線。可能他見慣我這類「搞搞震無幫襯」的 termite-phobic,才懶於應酬吧,不過我倒沒有感到不快,反而為對方有最基本的專業操守而覺得高興。

之後到 A 公司回電,對答與上述類似。對方說,若是白蟻,應該約莫有白米那麼大,附近也有泥漬。比芝麻細小的,應該是蟎蟲,它們專從潮濕地方繁殖,滅蟲可以改善一時,但由於是環境因素產生,日後仍會再出現,不過若我需要的話,可以做一次全屋防治,殺滅蟎蟲之餘還可以預防其他某些蟲害。收費則盛惠七百,聽起來不錯,可惜我是 cheap 精,唯有滿懷感激和歉意地說會考慮一下,然後 sayonara。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想起張學良

對張學良來說,每年六月的三、四兩日,都是特別日子。六月三日是他的生日,而六月四日乃其父親張作霖的死忌。

殺死張作霖的,是日寇;六十一年後為了鎮壓民主運動而殺死數以千計國人的,是共匪。張學良「獲釋」移居美國之後,有一次,劉賓雁、李勇及曹長青等人上門拜訪,席間李勇提到在中共治下中國人喪生數量遠超過抗日戰爭時,張學良竟然回答「哪個政府為維持政權總是要殺些人的」,而當曹長青提起六四事件,張學良則說「電視我沒看,對這事不太清楚。……甚麼事不能只聽一方的。」(見盛禹九憶述劉賓雁的談話曹長青的敘述。)人這種動物,大概還是感性先於理性吧。張學良戒懼國民黨可以理解,但如此為共產黨幫腔,卻是盲目了。抑或是我搞錯 ── 其實張學良頗有來香港做「建制派」的天份?

當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遭蘇共《真理報》嚴厲批評,認為反蔣不利抗日。若事件沒有發生,蔣介石能夠順利「先安內後攘外」的話,不知如今又是甚麼景況?可惜歷史並非自然科學,無法嚴謹推論,更無法作比較實驗。思考一下是不錯,沉迷妄想就無謂了。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Endeavour & Buran

俄羅斯早於 1993 年擱置她的 Buran 太空梭計劃。昨日,美國的奮進號亦完成了最後一次太空任務,降回地面,太空穿梭機的年代於焉告終。

奮進號的最後任務:將物資送上國際太空站 (source: NASA)


前蘇聯製造的太空梭 Buran (source: World of Mysteries)

後記 (2011-07-08):我弄錯了,原來 NASA 爭取到 budget 進行多一次穿梭機任務。Endeavour 退役後,於香港時間7月8日晚升空的 Atlantis,才是真的為美國太空穿梭機年代劃上句號。(Link: Watching the Historic STS-135 La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