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最佳動畫武打

《一拳超人》動畫(第一季)完結,網上有人說其打鬥場面為近年最佳。我同意它的戰鬥場面非常流暢,表現相當有美感,節奏更是爽快至極,不過要說「最佳」的話,我還是想將這個稱譽留給一些較有實感的打鬥。

日本動畫描寫武術,我覺得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方式。一種是「星矢型」,諸如《北斗之拳》或《聖鬥士星矢》,主人翁發出其 finishing move 之前或之後,動畫或主人翁華麗地顯示絕招名稱。北斗百裂拳!天馬流星拳!

第二種是「古龍型」,先蓄勢待發,然後一剎定勝負,最常見於比劍情節。《浪客劍心》與《劍豪生死鬥》當中都可以找到這種表達。比起分勝負的瞬間,之前雙方對壘的張力也是重點。

第三種是「超人型」,著重速度與力量感,主角可以一秒十拳,力量足以轟掉一座山。印象中這是最常見的打鬥方式,從多年前的《龍珠》到《全職獵人》到《火影忍者》到《一拳超人》皆多用此方式。

第四種是「怪獸型」,以力量為主,和「超人型」相似,但塑造並非高手或強者的感覺,而是怪獸級的蠻力。譬如《進擊的巨人》當中艾連與安妮之間的戰鬥,即使漫畫情節形容他們使出了格鬥術,但動畫中,最主要表達的,仍是強大的蠻力。《一拳超人》之中埼玉的對手就更不用提了,它們本來就是只曉得用蠻力的怪物。

最後一種是「現實型」,所呈現的是比較貼近現實的戰鬥方式,就算決鬥雙方出手很快,觀眾仍可看清楚雙方動作。《攻殼機動隊》(2003) 當中的拳來腳往,就是這類打鬥的佼佼者。諷刺的是,《攻殼》之中的角色多是換了義體,有遠超肉體力量的人類,但比起許多其他設定為以普通人類為主角的動畫,《攻殼》的打鬥反而最真實。

印象中,日本動畫不大喜歡採用現實型的打鬥。儘管此形式近年有點復甦,但也只是見於個別場面(例如《Fate/Zero》裏頭,言峰綺禮與衛宮切嗣的決戰),而且,經過《攻殼機動隊》電影「出口轉內銷」,近期好像不少比較現實的格鬥場面都變得 "The Matrix" 化。我不是說這樣打不好看,不過我更欣賞由頭到尾都可以保持實感打鬥的動畫。

說了那麼久,我說講的是,我心目中打得最好看的動畫,是 2007 年的《精靈守護者》。以下YouTube 上第三話的部份片段:


這一話並非我認為打得最好的一話,但也足夠顯示這套漫畫的武打水準了。其中戰鬥,不但動作非常細緻,情節也合乎現實。換了是《葉問》,導演老早就自瀆一番,讓主角將包圍他的朝廷鷹犬打到落花流水了,《精靈守護者》卻不落俗套。主角巴爾莎一個女人帶著小孩,要以一敵四風險太大,所以走為上著。儘管她憑自己的高強身手擊退了幾人,但最後還是不敵對方而敗走。

原著小說中,這些武打場面的精彩程度,比動畫不遑多讓。出乎意料的是,小說作者上橋菜穗子不但是位女性,且還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而《精靈守護者》儘管勉強可以稱為武俠小說,內裏的武打情節其實不多。不過,它對打鬥的描寫,依然是我所看過的所有小說及動畫之中最好的(不是 one of the best,而是 the best)。主角巴爾莎使的是長槍,這無論在武俠小說或日本動畫中,都不常見。一位兒童文學女作家,寫一種小說不常見的武術,卻寫得這麼好,實在令我驚歎。

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

不快樂時且快活

乜都賴佔中的,當然並非只得陳勇前先生一人,而比較多為網民談論的,當數大家樂行政總裁羅開光

大家樂 (0341) 上月尾公布中期業績,純利只增長 0.1%。多間傳媒(例如明報經濟日報新浪新聞)都報道羅開光將原因歸於佔中,不過蘋果日報立即指出:
大家樂上半財政年度的業績,明明只涵蓋2015年4月至9日30日,並無與「佔中」發生的時間重疊。即使說「佔中」完結後,對大家樂分店的影響尚未消散,同樣不太合理,因為佔中早於去年12月已完結,但大家樂有關分店的業務,不可能事隔幾個月,到今年4月都尚未復甦。
而且多份報章(包括一些前述的)都提到,同日公布業績的大快活集團 (0052) 表示佔領運動對生意影響輕微,「佔領區」附近有十八間分店的翠華 (1314) 主席李遠康甚至說佔中「對營運影響不大,收入更有可能有所增長」。相比大家樂似有若無的盈利增長,大快活更是遠勝對手,同期純利增長達 12.1%。

大快活集團執行主席羅開揚與大家樂行政總裁羅開光乃堂兄弟,兩者均非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不過羅開光的妹夫(抑或姐夫?),大家樂集團主席陳裕光,則「巧合」地身為深圳市南山區政協委員。經營不善就耍賴,不知是否那些管理層有政協的公司的特色。

大家樂和大快活業績的強烈對比,就連外媒都留意到。昨日「日經中文網」有篇文章《當大陸遊客不去香港之後……》,甚至將大快活股價的超卓表現扯到中港矛盾之上。作者桶本典子(不知是化名還是真的日本人)大意謂,中港矛盾爆發之後,由於大陸客減少,「外來消費概念股」(作者以莎莎、周大福與普拉達為例)因而大大褪色,而「本地消費概念股」(例如大快活、白花油和維他奶)則有望東山再起。

我並非那種時時刻刻守住報價機的股民,不清楚桶本所說的現象是否真的發生,不過我覺得她未免扯得太遠了,例如她文章中指:
大快活請以「反華」著名的杜汶澤為自己代言,未必是偶然事件。
似乎想以此印證,香港人受不了大陸人,而大快活為了做香港人生意,就特意請一位「反華」藝人當代言人。且不說稱杜汶澤為「反華」此腔調是否偏頗,大快活集團於大陸也是有分店的,又怎可能拿「反華」作賣點?

經商的確難免牽扯政治,可是生意好壞都拉上政治原因,並無甚麼說服力吧。其實香港三大快餐集團中,我覺得(沒有上市的)美心最識做生意,推廣新產品也最成功;大快活雖則只是稍遜,但價錢略貴。相比之下,大家樂又貴又面目模糊,成績不好係應該的。生意好壞,難道不可以單純源於經營優劣嗎?

都是佔中惹的禍

晴報專訊】零售市道唱淡,近年主打平價的759阿信屋和價真棧等連鎖食品店遍地開花,但亦有大型平民超市不敵市道轉差,及舖租和人工貴,致5間分店有4間結業。學者預計,連鎖食品店在未來一年會有整合期,部分小分店或合併為大分店。

經營食品批發的陳勇前,近4年開了5間「美家超級市場」,每間面積都由數千至逾萬平方呎不等。他堅持不收上架費,以平價為賣點,分店遍布藍田、新蒲崗、黃大仙、長沙灣及土瓜灣。但他坦言,佔中後自由行減少,經濟萎縮,市道變差,日做10萬元生意的分店跌至6萬元,整體生意大減4成,但全綫舖租卻不減反加15至35%。

他指,超市已蝕逾千萬元,且大部分租約到期,續約亦難以支撑,惟有由全盛期的5間減至1間分店,只餘土瓜灣分店。

當我讀到「佔中後自由行減少」時,首先想到的是,超級市場的主要客源,無理由是自由行吧?後來多讀該段新聞一次,才明白這位陳老闆的意思:
「佔中後自由行減少,經濟萎縮,市道變差」
噢,I see。渠原來唔係話渠間超市主要靠自由行生意,而係話:
佔中⇒自由行減少⇒整體經濟變差⇒一般人減少消費⇒渠箇幾間超市都受影響。
真係好間接。之不過,咁我又唔明嘞。

報道話渠箇間係「平民超市」,即係賣日用或必需品居多。叫得做必需品,即係無論經濟旺淡,市民都需要,亦即需求彈性細。咁,又點會因為經濟差而舐嘢?又唔見百佳惠康執笠?

再者,若經濟差的話,又點會個個業主都加租 15-35%?

更何況,同樣係賣平貨,報道卻說「主打平價的759阿信屋和價真棧等連鎖食品店遍地開花」,這豈非矛盾?

乜都賴佔中,我心諗,呢條友莫非係箇D乜鬼全國政協或者××社團聯會之流?心血來潮之下,上網一查,發現
陳勇前先生,祖籍廣東惠州,居於香港。現時乃香港陳記食品集團董事長、中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河源市政協常委、香港特區政府撲滅罪行委員會觀塘區委員、香港特區政府公民教育委員會觀塘區委員、香港河源社團總會首席常務副主席、香港基層力量籌委會主任。

好邪呀!

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

一地兩檢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聲稱,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若要一地兩檢,將「無可避免要容許內地人員在香港特區未來的西九站執法」。黎廣德昨天有篇文章說得好,他說袁國強這種講法,其實是利用高鐵已經花費了幾百億元,「洗濕個頭」這個事實,來威逼利誘香港人接受中國強行曲解基本法,為中方人員於香港執法鋪路。

政府與親建制人士過去幾年不斷出口術,說英法與美加等地早有「一地兩檢」的先例,又說既然深圳灣口岸可以一地兩檢,將香港的司法管轄權延伸至深圳灣口岸聯檢大樓的港方口岸區,為何西九不能實施逆向的安排云云。此話其實是混淆視聽。

某些西方國家之間的確有些可稱為「一地兩檢」的協議,由本國(東道國,host country)容許外國(派出國,sending country)派出人員,於本國境內設立檢查站,執行邊境管制措施甚至通關手續。例如美國跟加拿大或愛爾蘭之間有邊境預檢制度 (border preclearance),英、法與比利時三國之間亦有易地管制措施 (juxtaposed controls)。

然而,這些協議與深圳灣口岸的情況,有兩個重大差別:
  1. 西方的一地兩檢協議中,派出國人員的權力,只限於對入境派出國方面的管制。以西九比喻的話,香港是東道國,中國是派出國,於香港境內(西九高鐵站)設立檢查站,而中方駐西九人員所管理的,只和旅客離港有關。旅客乘高鐵抵港,按西方那一套做法,並非中方駐西九人員的工作範圍。
  2. 按西方那一套,派出國人員於東道國並無執法權。他們只有於旅客同意下,方可檢查行李、搜身或徵收關稅。無論旅客有否涉嫌觸犯派出國的法律,派出國人員都不能拘捕。(據此美國政府文件所述,美加之間曾經就此有些分歧。)他們最多只可以拒絕不受歡迎的旅客前往派出國,或者要求東道國引渡他們想拘捕的嫌犯。檢查站甚至並非派出國的司法管轄範圍。若某位派出國人員涉嫌干犯了東道國的刑事罪行,而此罪行又與該人職務無關,那樣,視乎協議條文,該人有可能交由東道國處置。相比之下,深圳灣口岸儘管在中國境內,但是聯檢大樓內的港方口岸區卻完全處於香港的司法管轄範圍以內。
其實,離港方向若要實施一地兩檢,只要安排得當,並不涉及中國法律於香港實施的問題。舉例說,高鐵售票時可加入條款,旅客必須得到中港雙方同意,方可登車。這樣,若中國駐西九人員想拒絕某人登車,大可通知高鐵一方處理,餘下的就是高鐵與旅客之間的糾紛。這樣做和現時一些航空公司因為預期某人不能入境而拒載,差別不大。

真正有問題的,是列車上以及抵港方向的安排。列車上的司法管轄權問題,我比較樂觀。若然現時來往中港兩地的飛機上並無司法管轄權衝突,大概列車上的情況也能夠比照處理。反之,若飛機上的問題原來未解決,再加一輛列車也差不到那裏去。

如何處理抵港方向的旅客,才是難題。一地兩檢與香港的司法管轄權之間,似乎只能二擇其一。黎廣德主張叫停西九工程,將已花費的幾百億元撇賬,我覺得多數所謂「務實」的市民都不會接受。看來香港人還是會繼續當羊牯,離不開被寶藥黨宰割的永劫循環。


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以史為鑑

巴黎多處同日發生恐怖襲擊,死亡過百。梁振英聲稱譴責,不過他首先要譴責的,應該是在香港本地發生的恐怖活動吧。

以史為鑑,香港所謂「六七暴動」其實不止是暴動,而是香港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恐怖活動。中國恐怖份子於香港各處放置了九千幾個炸彈(其中千幾個為真彈),儘管有些兇徒擺擺姿態地於炸彈寫上「同胞勿近」字樣,但大部份炸彈皆放於平民區,實際上是無差別攻擊。除了放置炸彈,中國恐怖份子還襲擊警員、政府機構以至平民,多名警員殉職。

雨傘運動中,曾健超不過向警員洒水,就被七警拉到暗角打鑊。一九六七由中國在港發動的恐怖活動,警隊卻嘗試於官方網頁中竄改歷史,甚至改稱「共產黨民兵」為「內地槍手」;前幾年,董建華更向匪首楊光授勳。中國領導人再講幾萬次「血濃於水」都無用,一次六七恐怖活動,已盡顯中國的侵略者本色。

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無聊粵語IQ題

一家五口,三代同堂,人人健在。請將此五人分成愛辣與不愛辣兩組。(答案週五揭曉)

題解:

此題目可分成兩部份。首先要推理出五人身份,這是以前小學學能測驗程度的問題,希望現在小學的「全港系統評估」(TSA) 甚至小學面試不會有這樣的變態題目吧。

Anyway,一家五口,三代同堂,人人健在。這樣,按一般的家庭結構來說,五人就分別是:祖父,祖母,爸爸,媽媽與一個子/女了。

一旦找出五人身份,剩下的就真的是一道很無聊的小學雞粵語IQ題了。

愛辣:嫲愛麻辣,爸愛巴辣,孫(女)愛酸辣。(唔好問我點解阿嫲就愛麻辣,聽故唔好駁故!)
愛辣:阿爺、阿媽。

2015年11月14日星期六

祖凡尼餐廳

圖片來源:評台

早幾日有空,想到久違的元朗「祖凡尼餐廳」(Pizzeria Giovanni) 吃個午飯。去到門前,才驚覺店家已結業。上網略查,方知又是老店不敵加租,只不過此店屹立四十載,才令我一直誤會舖位乃店主自置。

香港經濟結構失衡,百姓要仰地產商鼻息,乃本地常識。換了在外國,無百載不敢稱老店,香港卻連半世紀的小店都比恐龍化石罕有。不過平心而論,老店未必質素好。從網上各食評所見,大家似乎都同意,祖凡尼餐廳無論食物抑或服務,均相當一般。相比之下,兩年前結業(後來覓地重開)的薄扶林「莎厘娜餐廳」(Czarina Restaurant),就眾口稱譽。

網上各篇有關祖凡尼餐廳的「訃聞」當中,有一篇我覺得很中肯。的確,和莎厘娜有認真地賣俄國菜不同,祖凡尼只有名字是意大利的,其菜牌實則儘是「豉油西餐」,可是這種所謂西餐廳和舊日的「冰室」和「茶餐廳」一樣,都見證了昔日香港經濟起飛時,市民對有閒或中產階級生活的憧憬。

招牌背後,隱藏了歷史

今次我嚐不到祖凡尼最後一道菜,卻意外發現它原來的面貌。如上圖所見,祖凡尼招牌位置牆上,原來漆有 "Under Decoration Soon" 字樣。位於她旁邊的舖位招牌處,牆上亦以同樣英文字體漆上 "The Bakery Under Decoration Soon",大抵該餅店與餐廳乃同期開張。

有趣的是,起初我以為 "under decoration soon" 當中的 "soon" 乃語病,但查實此句下面還有一行中文(圖中看不清楚)「明珠歐洋西餅屋裝修在即」。今日若有茶餐廳準備開張,多數不會用文字宣告,只會於招牌上蓋一塊紅紙了事。祖凡尼餐廳和明珠餅屋連裝修(而非開業)都要剎有介事地用中、英文預告,可見當年的西餐廳和西餅店,是多麼高級的舖頭。

說實話,我少時家貧,別說光顧像祖凡尼這類餐廳了,就連「聖誕大餐」這種許多人的集體回憶,亦未能嚐。要踏足祖凡尼、龍島和安娜這元朗區內三大老店,都是大學畢業之後的事。那時,豉油西餐已經不再矜貴,不過祖凡尼環境幽靜,區內算是絕無僅有,而此店每日下午都休息一兩個鐘頭。這種很 lay back 的態度或氣氛,是此店最使我喜歡的地方。


2015年11月9日星期一

不過太悶而已

傳媒這兩天都儘是習、馬會晤的新聞,令我感到莫名其妙。

好些報章都用「歷史性」來形容是次會談。技術上這樣說沒錯,實際上呢?當年蔣、毛會談,有一個重大而迫切的理由,就是議和。今次兩岸形勢既非劍拔弩張,並無迫切的問題要解決,會談事後亦無任何實質建樹。於國家層面而言,完全不會影響日後兩國政策走向,真不知所為何事。

有些評論說馬英九尋求會晤,乃為了即將來臨的總統選舉,可是這實在言不成理。今次會談從一開始,已註定沒有成果。若為談統獨,中國的立場路人皆知,於可見的未來亦不會有所改變,根本毋須兩人會晤;台灣方面,無論要統要獨,更不能由執政黨甚至馬英九一人說了算。若為其他(例如貿易方面的)磋商,除非兩國有嚴重磨擦,否則亦無理由雙方政策部門未談妥,就要兩國元首出馬,甚至簽訂密約。今次馬英九事先張揚,說會晤「並不會有任何秘密協議或承諾」,說明雙方見面完全務虛,用粵語來說,好一點的話就是摸下酒杯底,差一點的話,就淪為吹水會了。

既然會晤不可能有成果,那對選舉有何好處?難道沒有會晤,藍營的支持者就幡然而悟,支持獨立?兩人會晤了的話,綠營的支持者就棄暗投明,忽然支持統一?沒有道理吧。

那麼,馬方同意會晤,究竟所為何事?除了想在史上留名,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原因。當然,當事人與旁觀者的想法,差異可以很大。以前我還只是覺得馬英九普通無能而已,今次呢……想起來,董建華可能比馬英九更有才能。儘管兩人皆缺乏政治手腕,任內毫無建樹,但董建華至少有一個很明確的願景(「中港融合」,並所謂「背靠祖國」),此願景是正是邪,香港人是否受落,是另一回事;馬英九身為總統,卻連帶領國家走甚麼方向都沒有主意,真是無能到極點。

至於各大傳媒,當然歡迎報道這種「歷史性」時刻,但大家實在都是太悶而已,所以就連馬英九那個關於「幕僚」的語病,都給人拿來大造文章了。

相比這種弄虛作秀的會面內容,我反而對本地報刊的遣詞用字更感興趣。這次大部份本地報章都以「兩岸領導人」來形容習、馬二人。我記得九七之前,本地傳媒已經不知何故,於形容西方各國元首時,悄悄棄用「領袖」一詞,改用「領導人」這種不堪入目的中國式稱謂(諷刺的是,對北韓歷任各個元首,卻不跟共產黨那套,反而稱呼他們為「北韓領袖」),不過記憶中,稱台灣總統為「領導人」,乃絕無僅有。今次水再向低流,借用陳雲的說法,真是「弗吉尼亞」。

2015年11月1日星期日

妥協再妥協

英國工黨國會議員,前環境大臣 Michael Meacher 日前猝逝,黨魁 Jeremy Corbyn 問其家人希望別人如何懷緬他。我對英國政界無甚認識,不過聽到 Corbyn 於國會念出 Meacher 一家送來的悼詞時,覺得很有意思。悼詞我猜是由 Meacher 的子女所寫的,內容如下,相當簡短(YouTube 片段從 2:31 開始):
“When I was young, one of the things he frequently said to me was that people went into politics because they had principles and wanted to change things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But in order to get into power they would often compromise on their principles, and this would happen again and again, until if they eventually did get into power, they would have become so compromised that they would do nothing with it.”

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

T9: 藍牙天九 v.1.1 "Hovenring" 經已釋出(多圖)

先說一點私事。

有次陪祖母到健康院覆診,由於祖母血壓高,醫生為防她中風,開了兩種藥給她二擇其一。我忘了第一種是甚麼,總之是我未聽過的東西,第二種卻是連頭痛藥都有的成份「阿士匹靈」,我心想這應該穩陣些吧,就揀了它。醫生說阿士匹靈可能令人胃痛,所以又開了胃藥給祖母服用。

上月,祖母胃痛難當。我陪她看私家醫生,醫生說健康院開的胃藥唔夠勁,就另外開一隻強效的胃藥。服後,果然藥到病除。我生怕是阿士匹靈惹禍,就叫祖母先停服,待病好後再作打算。

之後個幾禮拜都沒事。誰知上週有晚夜深,祖母嘔吐大作,痛楚呻吟,雙眼眼袋發黑浮腫。我嚇壞了,連忙叫了十字車,送她去醫院。輸了兩包血,又照了胃鏡,證實是胃潰瘍。她留院第二日,情況好了一點,我才想起有件事情要問她,而答案是,原來她上次一見病好,就自行再服阿士匹靈……

現在祖母已出院,正在休養。今次我所得教訓,是自己不夠上心。將要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真是死性不改。

無論如何,不用再擔驚受怕之後,終於有時間完成天九遊戲 "T9" 拖延已久的更新了。新版本1.1,代號 Hovenring (named after 荷蘭的 Hovenring),主要是改善藍牙連接介面,沒有 cosmetic changes。

先前版本 1.0 要求玩家先離開遊戲,自行進入 Android 的藍牙設定頁,為流動裝置配對。現在則不用了,玩家完全可於遊戲內連接其他裝置。

先說客家。客人加入戰團,須先按牌桌上方的「客」(或 "J")鍵。這樣,Android 系統就會要求你讓流動裝置設定為「可發現」(visible) 三百秒,如下圖,而玩家就應該按「准許」(Allow) 鍵:



之後請耐心等候主家連接過來,如下圖。客家裝置的名稱與地址可於畫面中看到。


一旦主家發現了客家裝置,Android 系統會彈出另一個對話框,要求為兩部機用密碼配對。不知為何,我總是無法擷取這個對話框畫面。總之,應承它就對了。

之後,客家裝置會回到牌桌上,但畫面清空,如下圖。直至主家也接通了其他玩家的裝置,遊戲就會開始。


然後說主家。若主家本來是單人模式,可隨時開始多人遊戲;若本來已是多人對戰,必須待一局終結,另一局未開始,方可讓其他人加入。

和舊時一樣,要接駁其他玩家,主家必須先按牌桌上方的「主」(或 "H")鍵,之後就會進入類似以下分開三欄的畫面:


若主家裝置完全不曉得附近有任何流動裝置,或者有未見過的裝置加入,玩家可以按「尋找」("Scan") 鍵,先看看附近有甚麼裝置。


上圖中,我家附近並無其他人打開了藍牙裝置的「可發現」功能,所以按了「尋找」以後,第一欄只有我自己的另外兩副裝置。由於主機可能發現其他與遊戲無關的裝置,所以玩家須從本欄中觸碰 (tap) 欲接駁的裝置。本例中,由於我想三部機同時對戰,所以兩個客家裝置都揀了。每觸碰一行,該行就會移至第二欄,如下圖。


若選錯了,從第二欄中再觸碰一下有錯那一行就可以。選好以後,按「連接」("Connect") 鍵,主機就會嘗試逐一接駁已選裝置,如下圖。

此時,如前述客家的情況一樣,Android 系統會首先要求玩家為裝置配對。總之,又是應承就可以了。


都駁好以後,玩家可以按「開始/繼續遊戲」("Start/Continue game") 鍵,或手機/平版本身的返回鍵,來開始或者繼續遊戲。若主家之前在玩單人模式,軟件就會彈出規則頁,讓玩家設定規則。


若之前已是多人對戰的話,軟件會直接開始下一局遊戲。和往時一樣,人類玩家會用人頭標記,而電腦玩家就用一個類似 Pac Man 的符號記認(不是 android 啦)。


必須一提,版本 1.1 "Hovenring" 與版本 1.0 「哈羅德的狗糧」是不相容的。我寫 1.0 版的時候,沒有想清楚版本是否相容的問題,故此 1.0 版是完全無法和 1.1 版溝通的,不過從 Hovenring 開始,以後主家嘗試接駁客家的時候,雙方都會先傳送各自的遊戲版本,若版本不相容(留意,版本不同未必不相容,往後可能連續好幾個版本都依然兼容),就會中斷連接。

此外,我能夠改善的,只是藍牙接駁的介面,而非其成功率。藍牙這東西,儘管有標準,仍要視乎各廠家自己的 firmware 或 hardware 符不符合。像我手上那部 Moto G,用它作主家,無論如何搞,成功接駁客家的機會率,仍是十分一左右,令我無可奈何。

呀…… one more thing:我加價了,這個遊戲的價錢加了一文雞,變成 $16。

Get it on Google Play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其實…

…盧寵茂 ( MBBS(HK), MS, FRCS(Edin), FRACS, FACS, FHKAM(Surg), FCSHK )自己都無博士學位,而隔籬B仔嘔奶、街邊陳婆婆執紙皮扭到腰、有人被暗角打鑊,盧寵茂亦無致以慰問。至於菲律賓人質事件、馬頭圍道塌樓,以及南丫海難,就更加唔好講。咁究竟佢又憑乜嘢認為自己有資格擔任港大外科學系的講座教授同系主任呢可?

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水鬼升城隍

中國官方媒體指摘李嘉誠撤資,李嘉誠反斥有關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其實反對陳文敏教授出任香港大學副校長的一眾校委,又何嘗不是如此?「插水醫生」連自己插水之後,陳文敏並無致以慰問這樣的「理由」也搬得出來,簡直匪夷所思。

插水醫生的言行,令我想起早前鉛水事件發生時,黃碧雲議員與另一位自稱是甚麼管線專業學會會長的大叔,於「城市論壇」上爭執的情景。認識黃議員的人都知道,她儘管有心,EQ 卻不算高,爭論時太容易動氣上腦,本來有道理的,都令人誤會是潑婦罵街,可是那次爭執中最令我「O嘴」的,是那位會長先生的言論。其謂(大意):黃碧雲你調查鉛水事件,竟然沒有找我幫忙,這是你的過失云云。

近來寄生中共的嘍囉,似乎都有開始當自己是土皇帝的傾向,真是水鬼升城隍。

2015年9月12日星期六

Anthem of Hong Kong

After Hong Kong football fans booed the China national anthem in three World Cup qualifiers, FIFA said that it was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t. Former Secretary for the Civil Service Joseph Wong (王永平) opined that FIFA should consider playing a Hong Kong song --- such as Under A Vast Sky (海濶天空) --- as the city's anthem in future.

If we do adopt a Hong Kong song as our anthem, which one will fit the bill? Yesterday, a blogger named 陳霑 listed ten candidates. To my surprise, the song that I consider as the definitive choice isn't on the list:
問我

曲:黎小田 詞:黃霑

#問我歡呼聲有幾多 問我悲哭聲有幾多
我如何能夠一一去數清楚
問我點解會高興 究竟點解會苦楚
我笑住回答 講一聲 我係我

*無論我有百般對 或者千般錯 全心去承受結果
面對世界一切 那怕會如何
全心保存真的我

(Chorus # *)

問我得失有幾多 其實得失不必清楚
我但求能夠一一去數清楚 願我一生去到終結
無論歷盡幾許風波
我仍然能夠講一聲 我係我
我仍然能夠講一聲 我係我
One can simply take the first two verses to make a beautiful anthem.

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

呂春盛:關於中國大陸學界「歷史上的中國」概念之討論

The suffocated's note: Apparently, this article was scheduled to be published in 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二期, but for some reason, it was not published afterwards. The third issue of the 通訊, however, did include another article (entitled "評中國大陸學者的統一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所見") written by the same author.



一九八一年五月廿五日至卅一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國民族研究學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一次「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會議著重討論了怎樣理解歷史上的中國和什麼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的主流等問題(註一)。關於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的主流問題,筆者擬另文討論,本文只針對怎樣理解歷史上的中國此一問題,對中國大陸學界的看法略做整理並加以評論。

中國大陸學界認為「怎樣理解歷史上的中國」此一問題,是開展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它涉及到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疆域、民族和民族政權等問題。換言之,對「歷史上的中國」的理解不同,則會影響到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疆域、民族和民族政權等問題。那麼何謂「歷史上的中國」?以下先整理中國大陸學界的幾種意見,再加以評論。


關於何謂「歷史上的中國」,除了前述的座談會學者所提意見之外,後來尚有其他學者在其著作中提出看法,茲綜合加以整理如下。(註二)

第一種看法,認為以今天的中國疆域為準,凡是歷史上在這個疆域內活動的民族及所建政權,不僅現在而且在當時也都是中國,他們的疆域就是中國的疆域。

第二種看法,認為歷史上的中國就是歷代漢族所建的王朝,當時已經與漢族融合或歸入漢族王朝版圖的,就屬於國內性質,反之就是外族和外國。

第三種看法,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應指歷史上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歷史上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存在著統一和分裂的情況。因此,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處於統一時期,歷史上的中國就是當時的統一的多民族政權,即由漢族或其它少數民族所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統一的多民族政權處於分裂時期,則由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管轄的民族或地區出現的政權,都應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註三)

第四種看法,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應該是一個有內在聯繫的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實體概念。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以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為主幹的多民族相結合的實體,這個實體包括了在內地錯居以及分布在周邊的各族,他們與漢族形成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可分割的關係,這個總體就是歷史上的中國。」(註四)


以上第一種看法,是當今中國大陸大多數學者所贊同的看法,但是卻是最有問題的。這種以現今中國疆域為準來界定歷史上中國的範圍,有人批評說是把「作為中國史研究對象的空間範圍問題」與「歷史上中國疆域範圍問題」兩者混為一談。

因為這種論斷將使得凡是包括進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範圍之內者,不論當時是相互敵對的、不同的、獨立的民族國家,或者相距遙遠,甚至根本互不相知的不同的獨立的民族國家,也一概是同一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反之,凡是未包括進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範圍之內的,即使當時具有隸屬關係,甚至是中央郡縣的關係,也一概是外族和外國。(註五)又有人批評這種看法,是離開了形成中國版圖的歷史過程。(註六)簡單的說,這種看法是以「今日的中國」來界定「歷史上的中國」,其概念上的混淆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種看法,把歷史上的中國等同於漢族所建的王朝,由於這種觀點一概把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視為外國,蒙古族、漢族入主中原所建的元、清兩朝就成為中國的「亡國時期」,因而遭到中國大陸史學界絕大多數學者的反對,被批評為大漢族正統觀念的錯誤。(註七)然而,筆者認為這種看法的錯誤,重點不在於是不是大漢族正統觀念的問題,而是在於不完全符合歷史上中國的概念。譬如,《宋書‧索虜傳》載塞北新興起的柔然「與中國亢禮」,(註八)此「中國」當指鮮卑族的北魏。又譬如《周書‧突厥傳》載西魏時代突厥人「始至塞上市繒絮,願通中國」,結果宇文泰派使者與之和親,(註九)此「中國」當指西魏。又譬如,宋金對抗時,南宋人指金的領土為「中國」,(註十)可見歷史上的「中國」未必僅指漢族所建立的王朝。

第三種看法,把歷史上的中國指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論此統一國家是由漢族或其它少數民族所建,如此則元清就不是中國的亡國時期了。持此論者又認為一旦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處於分裂時期,則由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管轄的民族或地區出現的政權,都應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

依此看法,則漢為中國,漢分裂之後的三國時代,三國都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然而,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向孫權遊說共同抵抗曹操時說「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衝」,(註十一)顯然此「中國」是指中原或曹操所控制的北方地區,而「吳越之眾」並不屬於中國。西晉時代,東吳雖被晉所滅,但吳人仍思復國,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復」,(註十二)顯示即使西晉統一時代,江南人並不認為自己屬於中國。《世說新語‧言語篇》載:「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註十三)亦顯示東晉時代以北方中原為中國,而江左亦不屬於中國。可見此種看法亦不符合歷史上「中國」的概念。

姑且不論此種看法與歷史上的中國概念不符,僅就此種看法本身之理論言之,亦有難以適從之處。譬如說,一般認為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統一王朝,當時的中國依此種看法應即指明朝,然而元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時的中國是指元朝,元朝之後北方尚有瓦刺、韃靼與明對立。

依此種看法則明、瓦刺、韃靼都是由元所分裂而成的,他們皆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那麼,明代的中國到底是只指明朝,或者是還包括瓦刺、韃靼等等?

第四種看法,把歷史上與華夏族、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結合的周邊各族都界定在歷史上的中國之內。此種說法本身亦極為含混。譬如說,到底周邊各族與華夏族、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結合要到何種程度才可算成一「實體」?還有,是要三項因素皆俱備或只要其中幾項即可?舉例言之,歷史上與唐朝曾經有過密切關係的周邊各族或國家,如突厥、回紇、吐蕃、波斯、大食、天竺、南詔、渤海、高麗、新羅、日本等等,要以何種標準來判別哪些是屬於當時的中國?哪些又是不屬於當時的中國?可見此種看法是很含混的。


如前節所見,中國大陸學界幾種「歷史上的中國」的看法,不僅與歷史上「中國」的概念相去甚遠,而且都有理論上的缺陷,難以自圓其說。那麼,到底什麼是「歷史上的中國」?筆者認為要界定什麼是「歷史上的中國」之前,應當要尊重歷史上各個時期「中國」一詞的概念,不宜妄自定義,形成各說各話的現象。

關於歷史上各個時期「中國」一詞的概念,本身就是一個極為龐大且複雜的問題,有待學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非區區本文所能處理。不過,以下僅就筆者涉獵所及,綜合整理幾項有關歷史上「中國」概念的特色,野人獻暴,但願有助於問題的思考。

第一、歷史上的「中國」並非一個連綿不斷的國家,不但各王朝皆有各王朝的專名,從無一個正式國名叫「中國」的國家,而且從來也沒有以「中國史」為名以顯示其連綿不絕的歷史書,題為「中國史」的歷史書問世,大概是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的事。(註十四)

第二、歷史上「中國」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中國」一詞,據目前史料所知,最早見於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可尊」的銘文,本指當時建洛邑的地域(註十五),依文字學的分析,「中國」本是都城、京師的意思,引申為中央政權的所在地或地區。(註十六)春秋時代的人則稱東周王畿或京師成周為「中國」,大致上,春秋中期以後,諸夏所居之地就逐漸被稱作「中國」,「中國」慢慢轉變為「諸夏」的總稱,(註十七)但起初並不包括秦、楚、吳、越之地,秦滅六國之後,「中國」指秦朝所統治的全部領域(註十八)魏晉時代,「中國」一般是指中原或華北地區。(註十九)可見在不同的時期「中國」所指的概念不同。

第三,即使是同一個時期,「中國」的概念也會因不同的場合而有不同。王爾敏曾有系統地搜集先秦五十三種古籍,有廿五種古籍出現過「中國」一詞共一百七十八次,其含意約有五類:謂京師之意,凡九次;謂國境之內之意,凡十七次;謂諸夏之領域,凡一百四十五次;中等之國之意,凡六次;中央之國之意,凡一次,這些用法主要是春秋戰國時代。(註二十)可見即使是同一個時期,也可能並存不同含意的「中國」。

第四,有些國家自認為是「中國」,但未必被人所接受。譬如,金、元以阿爾泰語系的通古斯族、蒙古族,進佔中原,亦以中國自居,金的後人滿清又成為「中國」的主人。(註廿一)然而,元末明初的學者,尚有不認為元為中國者,(註廿二)直到近代仍有許多人不認為元為中國,譬如,魯迅在其文章仍載「蒙古人征服了中國」,一九八○年版尚鉞主編的《中國史綱要》頁二七二仍說:蒙古「侵入中國」,(註廿三)可見元朝難以中國自居,但仍未完全被人所接受。滿清亦以中國自居,但清末革命黨人大多有排滿思想,不承認滿洲人為中國人,孫中山革命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就是最好的例子。(註廿四)

第五,「中國」一詞雖不完全等同於漢族所建的王朝,但仍與漢族王朝有密切的關連性,無法完全擺脫與大漢族主義的關係。蓋中國一詞地理上由洛邑地域發展到中原諸夏地域乃至擴展到中原王朝所統治的全領域,大致上都是指華夏族、漢族所分布的地域,中國人也經常被視為是漢族、華夏族的同義字。因此,即使今日有人標榜應該擺脫大漢沙文主義,強調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仍難以改變一些人把中國人等同於漢族的觀念,尤其是近代中國人強調抵抗外來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揚起的中國民族主義,幾乎就是大漢沙文主義的同義詞了。


僅就上面所列幾項歷史上「中國」的特色觀之,可見歷史上「中國」的概念極為複雜多樣,因此要對何謂「歷史上的中國」做一完整的界定,恐怕是幾近不可能的事。那麼,何以中國大陸的史學界要如此費力地為「歷史上的中國」尋找一個定義?

正如本文開頭所言,中國大陸學界認為怎樣理解歷史上的中國,是開展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中國大陸學界對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的主流觀點是: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境內各民族都是其內部成員;中國歷史上民族之間的戰爭都是國內問題,兄弟鬩牆,家裡打仗,不牽涉侵略與反侵略的問題,而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也不過是兄弟輪流做莊,說不上是征服;少數民族王朝時代的種族壓迫不過是階級矛盾的反映;整個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是以和平交融為主詞,對立與衝突不過是副調。(註廿五)

關於這種民族關係的主流觀點,乃是因為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佔壓倒性多數的漢族之外,尚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且少數民族的自治地區佔全國總面積64.3%,(註廿六)為了加強少數民族的向心力,因此必須強調民族關係的和協面。而上述民族關係的主流觀點,又是基於一種假設的存在,即有一個完整意義的「歷史上的中國」的存在。這就是中國大陸學界要費力地討論何謂「歷史上的中國」的緣由。

然而,關於上述民族關係的主流觀點,基本上都不符合歷史事實,筆者擬另文加以評論,本文只是指出要界定一個完整意義的「歷史上的中國」,恐怕也幾近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大陸學界要用幾乎是曲解歷史的方式,來達到為當前政治服務的目的,恐怕不見得會有效果,而徒然要付出蹧蹋學術的代價。


註釋:

一、關於這次學術座談會大致上的情形,可參考史聞〈開展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的一個新起點──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簡記〉,《民族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五期。又這次學術座談會的論文,後來收集出版為:《中國民族關係史論文集》二冊,北京,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二、此處關於中國大陸學界「歷史上的中國」的意見,除參考註一所引史聞的「學術座談會簡記」之外,尚參考: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緒論〉,頁二~五,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一版;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導論〉,頁廿三~廿五,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

三、參見註二所引周偉洲之書,頁四。

四、參見註二所引黃烈之書,頁廿四。按這一種看法是黃烈對「歷史上的中國」的狹義解釋,至於廣義的解釋,黃烈只說「主要是一個地理範疇的概念」(同書,頁廿五),並未深論,無法很清楚了解其意,故略而不論。

五、參見孫祚民〈開創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的新局面〉,頁六一~六二,《晉陽學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六、參見註二所引黃烈之書,頁廿四。

七、參見註二所引史聞的「學術座談會簡記」,頁七七~七八。

八、參見《宋書》卷九五〈索虜傳〉,頁二三五七。

九、參見《周書》卷五十〈突厥傳〉,頁九○八。

十、參見于溶春〈“中國”一詞的由來、演變及其與民族的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十一、參見《三國志》卷卅五〈蜀書‧諸葛亮傳〉,頁九一五。

十二、參見《晉書》卷廿八〈五行志中〉,頁八四四。

十三、參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言語第二〉,頁一五六,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十四、參見彭明敏、黃昭堂著,蔡秋雄譯《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頁卅五,台北,玉山社,一九九五年五月。

十五、參見堀敏一《中國古代東世界》〈中國民族意識、國土意識形成〉,頁十九,東京,岩波書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十六、參見莊萬壽〈「中國」論──從三千年歷史看「中國」之意義〉,頁十五,收於氏著《中國論》,台北,玉山社,一九九六年七月。

十七、參見陳穗錚《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頁一九四,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十八、參見王爾敏〈「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頁四四五~四四六,收於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初版,六十七年十月二刷。

十九、參見註十五所引崛敏一之文,頁廿四~廿五;註十六所引莊萬壽之文,頁十七。

二十、參見註十八所引王爾敏之文,頁四四一~四四五。

廿一、參見註十六所引莊萬壽之文,頁十七;註十五所引堀敏一之文,頁廿五。

廿二、例如元末明初學者葉子奇在其《草木子》書中載:「元朝自混一以來,大抵皆內北國而外中國」,可見尚不認為元朝是中國。間接引自蕭啟慶〈元朝的統一與統合──以漠視地江南為中 心〉,頁二○六,收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廿三、參見劉先照《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愛國主義與民族問題〉,頁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九九三年八月。

廿四、參見張正明、張乃華〈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頁三,《民族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廿五、參見註一所引《中國民族關係史論文集》二冊。

廿六、參見陳連開〈論中華民族的聚合力〉,頁一七一,收於趙延年主編《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

Conditional apology

啟晴邨食水含鉛量超出安全標準,房屋署署長應耀康早前說只有「少量」單位採用連水喉的預製組件。同日被人揭發該邨用了至少六千件連喉組件,而且承建商是中資企業後,政府卻於傍晚悄悄發出新聞稿,說該邨六座公屋所有浴室皆預製,其中約「一半」乃於內地安裝喉管云云。

就此事,昨日房屋局長張炳良於記者會上說:
如果●●在訊息上造成任何混亂,我作為局長,我代表政府方面講「對唔住」。
這種所謂道歉,並非真的道歉,而是稱為 "conditional apology" 的語言偽術。

如果發生了壞事,我願意道歉,可是我沒有承認真的發生了壞事呀。既然沒有壞事發生,從我的觀點而言,我並無道歉。若從你的角度出發,你認為有壞事發生,就即管認為我道了歉好了。真係 win-win 雙贏呀!

比起一般的 conditional apology,今次張炳良道歉得更為陰險,因為人們質疑的,並非單單應耀康前後不一(這是明顯不過的),而是他企圖隱瞞事實。可是張炳良道歉的前提,卻連批評的焦點都錯開了。若用最近大陸流行術語,這大概可稱為「惡意道歉」了。

張炳良剛剛晉身梁武宗朝廷時,我不過覺得他是一個書生擺設。今次事件,他「不能勝任」的形象仍未變,另類才能卻顯出來了。

2015年7月9日星期四

電視版死亡筆記 (2015):窗簾比劇情吸引

繼原漫畫、動畫與真人電影,《死亡筆記》推出了電視連續劇。

Death Note (TV drama, 2015)

執筆時,電視只播放了第一集,但原漫畫眾多角色已經紛紛出場,不要說彌海砂與 FBI 的 Raye Penber 了,就連尼亞與魅上照都已經露面。目前,比起動畫和電影,電視版的情節似乎最偏離原漫畫。漫畫中英俊的夜神月變成電視版中毫不起眼的模樣,還是其次,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改變。漫畫中,夜神月本來就不滿現世,死亡筆記的出現只是他改變世界的契機,彌海砂更只是他達成野心的工具。電視版中,夜神月卻毫無大志,甘於平凡生活,而他初頭幾次使用死亡筆記都有苦衷。其中一次,他更是為了他的偶像彌海砂而用。殺人之後,他也像一般人般感到恐慌,甚至想自殺。若非死神流克說筆記可能落入惡徒手中,夜神月早已放棄筆記的擁有權。

電視中與漫畫中的 L 亦大大不同。漫畫中的 L 相當陰沉,但能夠體會他人感受;電視中的 L 卻是個唇紅齒白,自信滿滿的大少爺。如果說漫畫中的 L 是 eccentric 的話,電視中的 L 就令人覺得 narcissistic 了,令我相當看不慣。此外,漫畫中,和 L 亦父亦友的渡儘管很有管家味,為 L 四處奔馳,卻是 L 的資助者,而非管家。電視中的渡卻連管家都不算,根本就只是個僕人,這點我最不喜歡。

Death Note (film, 2006)

除了人物性格改變了,故事情節亦有所變動,例如漫畫中的音原田九郎只是個普通綁架犯,電視中卻變成和夜神總一郎早有過節,而夜神月也因為要救老爸才使用死亡筆記。

我不知此劇導演是否想令觀眾同情夜神月多一點,才改變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若依循原有情節的話,如此改變無疑會削弱夜神月跟 L 押上性命來鬥智的張力和韻味,不過電視暫時只播出了首集,結果還要走著瞧。

人物造型方面,除了死神流克的 CG 做得相當好之外,四名主角的造型均極其差,完全給電影版比了下去。夜神月和 L 前面已經說過,不提了。電視版的彌海砂既不標致,亦毫無星味,完全不符合模特兒偶像身份,飾演夜神粧裕那個妹子比她可愛得多了。尼亞更是完全超齡了吧~吧~吧~吧~吧~,導演到底是怎麼搞的?不明白啊!

電視版的彌海砂

奇怪的是,其他配角的選角和造型幾乎完全沒有問題。日本人身材五短,我們自然不能期望他們找到高大威猛的演員飾演渡、夜神總一郎與模本完造,可是電視中,除了渡有點衣不稱身之外,三人都入型入格。Raye Penber 依然好有型,松田桃太也果然一看就知很沒用,魅上照也仍舊英俊、陰沉而富正義感。南空直美暫未出場,令我有點期待。

電視版暫時最惹網民熱話的,並非主幹情節,而是綁架犯音原田九郎所闖入民居中的窗簾。不知製作一方有心抑或無意,用上了某款於日本似乎很普遍的窗簾,令網民紛紛於 Twitter 貼出自家的窗簾圖。詳見 RocketNews24 報道


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

狗糧開發記:硬件篇(下)

手機要求
過去編寫 T9 的一年中,我分三次一共買了三款流動裝置:
  • 要測試單人模式,借別人的手機是不行的,因為除蟲並非一次過,必須一機傍身。
  • 測試雙人對戰,需要多一部手機。
  • 最後,為測試有多人對戰時,有玩家離開的情形,需要第三件流動裝置。我本來是想和祖母對玩,因此想買一部平板電腦給她用。
我並非智能手機用家。要測試 T9,用平價手機就夠,不過考慮到將來,我定下以下要求:
  1. 說不定將來會改用智能電話,所以其中一部必須是新的 4G 手機。至於另一部,舊機就可以了。
  2. 舊機最大問題是電池老化,故此我要可換電池的型號。平板電腦好像都不能換電(或電池不容易買),因此要新機。
  3. 有無 Wi-Fi direct, Wi-Fi hotspot 與 Bluetooth LE 並不重要,但必須支援傳統的 Wi-Fi 與 Bluetooth 功能。
  4. 鑑於將來可能會寫其他類型的 apps,我希望各裝置有較多 sensors。基本上現時所有新舊機都有 proximity sensor 和 accelerometer,但其他 sensors 就不是每一款平價機種都有。我的 wish list 包括 Hall sensor(即電子羅盤)與 gyroscope(陀螺儀)。
一般用家揀手機,看的可能是屏幕尺寸,CPU 有幾多 GHz,幾多 cores,相機正唔正之類,所以店家都好像不大清楚 sensors 方面的事情。有次我 window shopping 時,問某手機有無陀螺儀。店主一臉空白,問我「吓?乜嘢叫陀螺儀?」

新手機
我揀了 Moto G 4G。 這部機的相機出名 crappy,儘管我不關心相機功能,但它的相機在網上似乎太出名了,所以我也好奇一試。用後發現果然係名副其實地「廢」,不過它完全滿足我四項要求,足以「袋住先」。

我於一間名為 Sunxxxxx,又名 Xxxshine 的連鎖店看見此機標價 1599 元,覺得合理。過了幾日,到另外幾間舖頭看過其他機種之後,決定「一錘定音」。回到 Sunxxxxx,咦,怎麼價錢變了 1695 元?難道我記錯?點都好,扑錘。過幾日,走過同一路線,才發覺標出這兩個價錢的,是該連鎖店的兩個不同舖位。一店兩價,儘管只係一舊水,感覺卻不好受。兩月前,此機機價已跌至 999 元。執筆時,街邊好像已經無貨。

Moto G 就算本來關了機,一插電源也會自動開機,雖不算 bug,卻十分擾人。此外,傳統藍牙技術採用 master-slave 模式,可是以 Moto G 作 master 連接其他 slave 裝置時,似乎久不久就有問題。我到現在都不清楚是自己程式有錯,抑或是 Moto G 的原因。此機乃 Google 將 Motorola 賣給 Lenovo 之前的最後一批產品。我本來對 Google 很有信心,現在卻有點失望。換了是今年才買的話,我寧願揀華碩的 Zenfone 2

舊手機
我揀了 Samsung Galaxy S3。 它面世時可能是高級機種,除卻 Hall sensor 和 Gyro sensor,竟然還有 barometer(氣壓計;一般手機拿它當高度計用,輔助 GPS 定位)。此機去年底於元朗各舖賣1200 至1300 元。網上有許多關於黑店賣舊機的傳聞,都是說機肉給人換了次貨之類,搞到我心十五十六。

最後於元朗大榮華酒樓附近,看到一間叫「樂信電話」的舖頭標價 1280 元。略貴,但保用一個月,決定試試。此店位於元朗安寧路 19 號,附近有大量流鶯,很易找(我指店舖)。

我於櫥窗只看到手機正面,翻轉才發現佢背面機殼係 Iron Man 版,大概是某年電影推出時的宣傳噱頭吧。早幾日有新聞說某大陸人豪花十幾萬人民幣買入 Iron Man 版的 Galaxy S6。他要炫富我沒意見,不過炫富用的工具也請揀擇一些吧。這位仁兄,我只覺得佢係傻仔。

我買的 Galaxy S3 有個很怪的毛病,它就算關了機 (power off),不知何解貨每日仍會唔見三分一左右的電量,好恐怖。我起初以為是電池老化,但買了一塊原廠新電池,依舊如是。有想過安裝 cyanogenmod,但不肯定手機的 sensors 和藍牙仍否正常運作,有點騎虎難下。

賣平七百文的平板電腦
平版電腦,我在網上睇啱幾款較舊的,但係都無用,因為市面無貨。新款的縱合乎要求,價錢卻太貴。無計可想之下,唯有到鴨寮街碰運氣。我相中了 Samsung Galaxy Tab S 10.5。以我的 budget 來算,但此機相當昂貴。當時豐澤賣 3900 元,元朗、天水圍抑或鴨寮街的小店,就算是水貨亦只低至 3500 元。正當我想放棄,卻一連發現鴨寮街有兩間舖頭都標價 3200 文。點可以平咁多?此時我又想起黑店故事了。例如網上盛傳某格價網最高 ratings 的某兩三間店舖都是黑店。我會不會誤進黑店?抑或那是水貨價?

兩間標價 3200 文的店舖中,我揀了一間兼售電子零件的舖頭。我見此店本來是專售電子零件,後來才轉型加售電話的。既然有一定歷史,大概會顧全商譽,不是那種騙完人立即遠走高飛的黑店吧。由於其他店舖的水貨價都在 3500 元樓上,我決定,若老闆說這 3200 文是行貨價,就是騙人。

「老闆,呢個價係水貨嗎?」
「點會係水貨?我等只賣行貨嘅!你睇…」(好,立刻走人。)
「…呢度寫住送三百文超市現金卷…」(唔聽你講啦,撇!)
「…要到官方網站登記先攞到,點可能係水貨?」

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

長話短說,我在該店貨銀兩訖,最後證實買的是行貨,它還附送一張 San Disk 的 16GB micro SD card,百佳現金卷也登記、到手兼用光了。儘管標價是 3200 元,扣除贈品之後,實際卻是 2900 文樓下。

這是今年一月底的事。當時 Samsung 正在做宣傳,所以送禮卷。其他舖頭也有標明這點。執筆時,宣傳優惠好像已經取消,天水圍一帶店舖此機行貨價仍高踞 3600 文。先前買兩部手機行霉運,今回終於行好運了。

我幫襯的舖頭為「栢力電子公司」,位於深水埗鴨寮街 210 號。不知此店賣其他機種也是否同樣便宜或老實,不過我自己相當滿意。

狗糧開發記:硬件篇(上)

寫一個天九 app 有幾難?起初我認為不會太難,因為我起碼有三批讀者已經分別寫出自己的天九 app。然而我忘了自己寫程式只是九流,與現代科技又脫節,結果意外頻生。單人模式尚好,四個半月經已完工,還累計試玩了幾千局。我之前未用過智能手機,更從未寫過任何手機應用程式,自問這個進度都算合格。誰知一寫藍牙多人對戰就到處碰壁。知道趕不及於今年農曆年初上架之後,就再提不起勁了。到上月見這個 project 雪藏得太久,才重新打開電腦,斷斷續續再寫。直至上週才完工,前後竟然用了一年,可見我寫 program 有幾水皮。

本系列文章是我的天九遊戲軟件 T9 的開發回憶錄。假若你如我般與現代科技脫節,寫程式又好似我咁流,但係又因為某些原因,而好想投入一個寫手機 app 的 personal project 的話,那我希望我所寫的,對你會有一點點用處。若然你無我咁 out,本身寫 program 又很在行的話,就不用讀下去了。

本篇先談硬件。

手提電腦
既然是 personal project,就要公私分明,而就算是私人工作,我也盡量不想帶回家。故此就需要一部手提電腦當 development machine,寫程式就去圖書館。

起初我以為日後有機會將軟件移植到 iPhone,所以買了一部 13 吋的 MacBook Air。事後看來,純粹就這點而言,我實在太蠢了。原來要在 Apple 的 App Store 將收費軟件放上架,你一係開真名,一係要有一間有限公司。前者要暴露你的個人資料,後者就算搵間會計師樓幫你一腳踢搞掂,每年都要花費幾千文。「寫 app 發達」的年代早就過去,如今九成九的 apps 連回本都成問題,有 running cost 就更不用提了。

MBA 相當好用。起初我非常擔心它屏幕不夠大,卻忘了家中那陳年 LCD monitor 儘管有 15 吋,解像度卻只有 1024x768。相比之下,MBA 尺寸較小,解像度卻有 1400x900;打開文字編輯器,它能夠顯示的程式行數,比我那陳年老 mon 還多。

電池方面, Apple 網站說 13 吋 MBA 可用十二小時,我卻未試過能用得那麼久。將屏幕調至最暗,純粹上網的話,可用接近十一個鐘。寫程式兼上網,則可連續用十小時。不過,一旦做一些稍為吃力的工作,電量眨下眼就會大跌,若要貫徹「就算是私人工作也不帶回家」的宗旨的話,這是必須留意的。舉例說,我起初未買智能手機,所以是用 Android 本身的 emulator 來測試程式的,可是 Android emulator 非常食電,除非你帶備電線(屏山的公共圖書館,容許讀者申請將手提電腦接上館內電源,不知其他公共圖書館是否一樣),否則你就算週六或週日有空,也無法整天窩在圖書館寫程式。用實際手機測試或除蟲的話,由於手機一經 USB 線接上電腦就會自動充電,因此也是食電的。

最厲害的一次,是我早幾日完成了整個程式之後,用 iMovie 剪接示範片段。明明本來是充滿電的,四個幾鐘就玩完。

重量方面,MBA 初上手感覺超輕,用耐咗我就依然嫌重。網上有人話寫程式用 11 吋 MBA 就夠,我到豐澤睇過真品,11 吋似乎太細了,給那些很中產於 StarBucks 或海邊懶悠閑地寫一兩小時的開發者用就可以,給我在圖書館自閉一日就不行了。

MBA 的鍵盤不過不失,trackpad 則超好用,就好似舊時 IBM Thinkpad 的鍵盤和 pointing stick (即 red dot)咁,令人印象深刻。

硬件配置方面,當時 MBA 的基本配置是 Intel Core i5 + 4GB RAM + 128GB SSD,我則改為 Intel Core i7 + 8GB RAM + 256GB SSD,價錢因此變得很貴。MBA 的記憶體是焊死的,無法升級,所以我揀了最高級的配置,這點我依然認為無錯。CPU 和硬碟則可能是揀錯了。寫 app 其實毋需很快的 CPU,我也不是搞多媒體的,硬碟根本不用那麼大。

我去年買的 MBA 有兩個 USB ports。今年 Apple 推出了一款新的 12 吋 MBA,但只得一個 USB port。若你要寫藍牙多人遊戲的話,就要考慮這會否不便了。

講到軟件……果粉一向主張蘋果電腦比其他電腦貴,是因為它內置了許多應用程式,不過我這一年來用得著的,只有 Finder, TextEdit, Calculator, Safari, XCode 和 iMovie 而已。前四類無論是 Linux 或 Windows 都有大把免費的代替品,只有 iMovie 算是幫了忙。

因此,對我來說,MacBook Air 唔算物有所值,不過我又唔覺得佢貴得太離譜。就算搭時光機返到舊年,我都係會買佢,因為當時無其他平價而功能相若的產品。換了是今年,我就可能會揀行 Linux,2015 年版的 Dell New XPS 13 Developer Edition,用最基本配置(Core i5 + 8GB RAM + 128GB SSD)加配原廠外置電池。

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天九:哈勞德的狗糧

刊登於本網誌的天九系列文章與天九牌例,業已成為事實上 (de facto) 的標準。現時幾乎所有於 Android 或 iOS 系統運行的天九遊戲軟件,都是部份或全部參照在下所編的牌例而成。

我一直都幻想有朝可用手機和祖母打天九,這樣就算是只得兩個人的時候,也可以有兩個電腦玩家「戥腳」了,可惜市面沒有 Wifi 或 Bluetooth 多人對戰的天九 app,於是乎……我把心一橫,自己寫了一套。遊戲版本 1.0,代號「哈勞德的狗糧」(Harald's Dog Food)。先放一個 icon 讓大家先睹為快。


這個版本代號當中,「哈勞德」所指的是十世紀的丹麥和挪威國王「藍牙哈勞德」(Harald Bluetooth),如今電腦或流動裝置的藍牙技術,就是以其命名(故此 Bluetooth 是藍牙,不是藍芽)。至於「狗糧」,當然是來自俚語 "Eat your own dog food" 了。

所謂「自己狗餅自己吃」,可我並非智能手機用家,而是仍離不開我那部黑色流線型 2G 蜆殼 feature phone 的怪胎。今次為了開發給自用狗餅,我買了一部手提電腦,三部流動裝置(要測試藍牙對戰,有些地方是需要最少三部機的),再加其他雜項(USB 線、SD card),不計燈油火蠟,一共使了近 19,000 文。這塊狗餅可算是我自出世以來所擁有最昂貴玩具了。

現在軟件已經完成,於 Google Play 的 deployment 手續亦做得七七八八,只餘一些最後測試和 screen shots,就可以推出市面了。為了收回成本,這個軟件不會是免費的,但我仍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這樣才可以繼續開發下去。多謝各位。

Update: The game is now available on Google Play!

Get it on Google Play

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大憲章

From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Magna Carta
also Magna Charta, 1560s, Medieval Latin, literally "great charter" (of English personal and political liberty), attested in Anglo-Latin from 1279; obtained from King John, June 15, 1215.

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

Survival bias

話說,三間大學就 2017 年行政長官選舉方法所作的聯合滾動民意調查公布了新一輪結果,支持與反對通過所謂政改方案的比率剛好都是 42.8%。公民黨湯家驊議員接受一眾傳媒訪問時表示,「我聽到這個消息,都有點驚訝,因為從數學上來看,真是剛剛找到雙方的人數都是完全對稱一樣,其實我相信那個機會是幾百萬分之一也說不定。

湯議員這個奇異的觀點,很快就受到不少網民質疑,其中有一名為 Andrew Wong 的數學老師於 Facebook 刊登了一封公開信,反駁湯家驊的說法,而湯議員亦頗有風度地於自己的 Facebook 轉載了該信件,並大方認錯。

不幸地,儘管湯家驊的觀點的確是錯的,但 Andrew Wong 的反駁本身也搞錯了。至於前者因為後者錯誤的反駁而承認自己真的犯錯這個做法對不對,我就不清楚了。

無論如何,姑且簡略看一看 Andrew Wong 的反駁有何錯處,以及湯家驊的想法實際有甚麼謬誤。

不幸的反駁

文抄公一下,Andrew Wong 的論點如下:
三大民調的樣本數目, 大約為1100人, 如果只計贊成和反對的人數, 每次均為900多人. 那麼每天公佈結果時, 可以出現贊成和反對的組合, (由1:899, 2:898, 3:897.....數到899:1), 就只有900多個, 加上贊成和反對的比例長期維持35-50%上下, 從未離開過這個範圍, 即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只有一百多個, 每個結果只有約1/150的機會出現, 絕非閣下認為的幾百萬份之一.

政改民調由四月至今公布了逾30次, 加上近幾日支持度下降反對度上升的趨勢, 在結果符合趨勢的情況下, 碰上今天出現兩者打和的局面, 在數學上絕不是罕有現象, 我希望你如果明白我以上解釋的話, 可以公開澄清一下.
湯家驊誤以為今次正反雙方的人數一樣,而 Andrew Wong 似亦如是想。實際上,今次這個 42.8% 是按香港人口的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分布加權之後計算出來的。換句話說,儘管正反比率都是 42.8%,受訪者中,雙方實際人數卻可以不同。

就算不理會加權,如 Andrew Wong 那樣,略去沒意見的人,假設有 900 名表明贊成或反對的受訪者,並假設贊成的比例必然介乎 35% 與 50% 之間,那樣的確只有大約 150 個結果(實際有 136 個),可是我們卻無任何理由認為「每個結果只有約1/150的機會出現, 絕非閣下認為的幾百萬份之一」。

舉例說,假設有三名受訪者,回答一條民調問題,三人皆只答「贊成」或「反對」。這樣就有四種結果:三人贊成、兩人贊成、一人贊成、無人贊成。然而,四種結果出現的機會,都是 1/4 嗎?

假設每人都有一半機會贊成,一半機會反對,而我們稱三人為 A 君、B 君與 C 君。這樣,按(A,B,C) 的順序排列三人的回答,會有八種組合:
  • (反對,反對,反對)→ 無人贊成
  • (反對,反對,贊成)→ 一人贊成
  • (反對,贊成,反對)→ 一人贊成
  • (反對,贊成,贊成)→ 兩人贊成
  • (贊成,反對,反對)→ 一人贊成
  • (贊成,反對,贊成)→ 兩人贊成
  • (贊成,贊成,反對)→ 兩人贊成
  • (贊成,贊成,贊成)→ 三人贊成
每種組合的出現概率,都是 (1/2)×(1/2)×(1/2)=1/8。故此,無人贊成的概率為 1/8,一人贊成為 3/8,二人贊成為 3/8,三人贊成為 1/8。四種結果出現的概率,都不是 1/4。

有 N 種結果,並不表示每種結果出現的機會率必然大致一樣。

高考的數學

回到前述 Andrew Wong 有 900 人必答,而只承認贊成比率介乎 35% - 50% 的例子。設
  • p = 每位受訪者回答「贊成」的概率 (0.35 ≤ p ≤ 0.5),
  • y = 結果剛好有一半人(也就是 450 人)贊成的概率。
那麼 p 和 y 的關係為何?香港未廢除高考之前,這只是高考應用數學的基礎課題。用二項式分布的常態分布逼近公式,可計算如下:
$$y\approx\frac{\Phi(450.5,\mu,\sigma)-\Phi(449.5,\mu,\sigma)}{\Phi(450.5,\mu,\sigma)-\Phi(314.5,\mu,\sigma)},$$
其中平均數 $\mu=900p$,方差 $\sigma=\sqrt{900p(1-p)}$,而 $\Phi$ 是常態分布的 cdf。

好了,Andrew Wong 說「贊成和反對的比例長期維持35-50%上下」,若 p=0.5,亦即每人有一半機會贊成的情況下,調查出來的支持度 y 為何?按上述公式,答案約為 0.0725,即 1/14 左右,遠高於 Andrew Wong 認為的 1/150。

若 p=0.35,y 又為何?這個有點麻煩。用上述逼近公式來計算的話,答案是 practically zero,完全不管用。唯有老老實實真的用二項式分布計算。算案是:1/(5.2×1019),即大約五千萬兆分之一。這又何止幾百萬分之一?

然而,Andrew Wong 的論點的最大問題,並非他計錯數,而是他不明白何謂「合理」的數字。

「合理」之疑惑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若你本來就相信 p≈0.5 的話,那麼你自然傾向相信有一半人贊成的結果「有約1/150的機會出現」。反之,若你如湯家驊般,根本心裏認定 p 遠低於 0.5,那麼你自然相信「那個機會是幾百萬分之一也說不定」。

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實際上 p 是幾多。

我們要做民意調查,正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 p,所以才用統計推算。用心目中的 p 來否定計算出來的 y,豈不是本末倒置?

(或者套用 Bayesian inference 的語言來說,無論是湯家驊抑或 Andrew Wong,都是在沒有一個可信的 prior distribution 之下,強行評論 posterior probability 是否合理。)

湯家驊的觀點的真正問題,是他單單因為發生某項觀察結果的概率只有幾百萬分之一,就認定該結果有「蠱惑」。

只因某觀察結果的出現概率低,而認為這個結果特異,是一種稱為 survival bias 的邏輯謬誤。已故著名物理學家(稱為物理巨星亦不為過),諾貝爾獎得主 Richard Feynman 就曾經用以下文字來凸顯 survival bias 如何不合理:
You know, the most amazing thing happened to me tonight. I was coming here, on the way to the lecture, and I came in through the parking lot. And you won't believe what happened. I saw a car with the license plate ARW 357. Can you imagine? Of all the millions of license plates in the state, what was the chance I would see that particular one tonight? Amazing!
將 Feynman 的例子本土化的話,可以如此:
尋日我去換領成人身份證,發現 ID 是 K125633。幾百萬個身份證號碼裏面,只有一個是 K125633,咁都畀我攞到,你話係咪好神奇?
換另一個例子。執筆時,上一期六合彩開彩結果為 7, 12, 16, 17, 20, 25 + 31。參考湯家驊的說法,「我聽到這個消息,都有點驚訝,因為從數學上來看,開出這個組合,我相信那個機會是幾千萬分之一也說不定。」

確實如此。不過呢,這樣令人驚訝的現象,是每星期都會發生的。唔通馬會個個星期都造馬?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為尋求事實真相」,我們「告住先」

黐線。

SoLdering

近年我想學習一些 for hobbyists 的基本電子學,上月終於從公共圖書館借了一本極為初等的入門書,暫時看了四分一。遲下若有時間和預算,打算真的走去鴨寮街買零件玩玩。我這個外行人,總覺得用「辣雞」(電鉻鐵)來接駁電路是高等技術,故此還是打算先用鱷魚夾和麵包板試試來砌電路,不過未學行先學走,心癮一起就從 YouTube 找示範使用辣雞的短片來看。

首先係呢位仁兄。我完全同意 YouTube 某位留言者所講,呢個根本唔係人,而係機器!人類點可能用辣雞做出咁完美嘅焊接(讀者可從 1'20" 開始看)?直頭係魔術~術~術~術~術~



然後到呢位阿伯。我唔知佢係乜水,不過佢老馬有火,一聽佢頭兩分鐘諷刺美國佬將 soLdering 唸成 soDdering,我就已經忍唔住哈哈大笑:

2015年4月7日星期二

動畫未來 2015:Aki 的旋律

我從2013年起才觀看每屆「動畫未來」的參加項目。就製作水準而言,印象中它們都高於一般電視動畫的平均水準,故事方面卻並非個個都不落俗套,不過整體仍令人滿意,並常常帶來驚喜。例如2013年的 Death Billiards 就令我耳目一新。今年 Madhouse 以它為藍本所製作的十二話動畫 Death Parade,我就認為是去季所有日本電視動畫之中,僅次於「寄生獸」的佳作。

今年四個「動畫未來」項目,暫時只播出了「Aki 的旋律」(アキの奏で)。這套半小時的動畫,意念並不新奇:一位鍾情太鼓的少女,不顧父親反對,到東京闖一番事業,結果卻不上不下。一日,以前教她打鼓的中學老師來電,說她家鄉因事故停辦多年的太鼓節即將復辦,希望她回鄉教練。

(這類動畫,香港一般稱之為「日常」,其實我比較喜歡外國的叫法:slice of life,生活的點滴。重點應該是「生活」,而非「日常」。)

我看這套動畫的時候,總想起長洲搶包山,以及中國殖民政府極力要深港(甚至中港)融合。儘管「Aki 的旋律」並非想談政治,但當中流露的本土意識,相信香港觀眾會有共鳴。

「Aki 的旋律」作畫不錯,但未算突出。配音方面,我非常喜歡佐藤利奈今次的演出。日本動畫聲優臥虎藏龍,但往往受動畫情節與台詞所限,就算是天才亦未必能有所發揮。動畫故事有趣與否,與對白內容是否可供聲優發揮,是兩回事。月前辭世的林保全先生曾說,他自己的配音演出當中,最喜愛的是並非動畫角色「多啦A夢」,而是電視劇角色和珅,相信也是這個道理。

近四五年的電視動畫中,主要班底整體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簡直是神級演出的,印象中就只有 Steins;Gate 和 Fate/Zero 兩套(「科學超電磁炮」也算上佳)。一般動畫,能讓主角由頭到尾均有所表現,已屬少見。多數時候,即使只有個別場面可容某位聲優使出渾身解數(例如「斬!赤紅之瞳」的花澤香菜,儘管出場不多,卻十分搶戲),已是可喜可賀。

「Aki 的旋律」當中並無戲劇化的情節。蔡瀾說平凡菜式如水煮蛋,最考廚師功力。以此類比的話,為沒有太多高低起伏的「日常」台詞配音,可能比起配激情澎湃的對白,更考聲優實力。「科學超電磁炮」或「我們的河合莊」當中的佐藤利奈固然演得好,但該兩角色都是相當 stereotyped 的。今次看到她於短短半小時的「日常」動畫中如何飾演平凡人,我才真正佩服了。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李光耀觀中國

(姑勿論新加坡政治,我相信大家都同意,李光耀的而且確是一個思考非常敏銳的人。)

李光耀著,《李光耀觀天下》(中譯本),台灣,天下文化,2014年。

p.27。此外,做事缺少法律或治理制度,是根深柢固的中國文化。在新加坡,我們已接受必須像西方那樣,由立法機構決定法律的措辭,再由獨立的法院和法官確定這些字句的含義。國會可以批准任何法律,一旦法律通過,如果出現分歧,你不可能回到國會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只能找法官,他會說:「根據在已被廣泛的判例基礎上確定的詮釋規則,我向你進行如下解釋。」

中國人還沒有接受這一觀念同樣的,他們也還沒有接受簽署協議是不可更改的觀念。在他們看來,簽署一份協議只是長期友誼的開始。做為朋友,你們必須不時地商量,你們之中誰是否多掙了錢,誰是否需要掏出更多的錢。

p.31。他們將允許選舉,但必須是在他們同意的候選人中選擇。這就是黨內民主。

p.61。 有一段時間,一些相互鄰近的城市紛紛重複建設許多基礎專案。在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有四個機場相互靠得很近。這些事都是在他們對形勢失控時發生的。市長的政績一度是依據他們所管轄的城市發展情況而定,不管這種發展是否可持續的。

2015年2月16日星期一

詩經‧港風‧嶺南‧鳩嗚

嗚嗚追鳩,
越河交收。
窈窕淑女,
梟客強求。

2015年2月3日星期二

比蘇文更高章

今日多份報章都報道了「香港蘇文大學」的新聞。這間於淘寶網賣假證書的網上機構,任何香港人都可一眼看出,是中國人用來騙中國人的冒牌大學,實際與香港毫不相干。始終,無論其網站設計得幾精美,拿海港城和 IFC 的照片來改圖,貼上校徽就當是校舍,甚至挪用中大校長沈祖堯的宣傳照片,如此造假,是絕對騙不倒香港人的。

相比之下,清華大學的張堯學教授,就高章得多了。

這單上月發生的新聞,本地報章沒有報道,反而是一些 hackers 才有所注意。

話說這位任教於中國清華大學(不是假大學喔)的張堯學教授(真為其人呀),上月贏了由中國(是神聖不可分割,「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個中國)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除了一般只頒給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科學貢獻(例如原子彈或者「長征」火箭),而又不是每年都頒發的「特等獎」之外,一等獎可說是中國科學界的殊榮。

到底這位張教授發明了甚麼,令他得獎?

根據一些討論區的報道,他似乎只不過是將一些開放源碼的技術(例如 VNC),改頭換面並湊合成一個 remote desktop client 而已。



有些中國網民本來不相信,直至有眼尖的人,從張教授示範其軟件的短片中出現的軟件訊息,追溯出他挪用了那一項開放源碼項目,甚至找出該項目原本於 Google Play 上的產品,才說服了他人。

我不是他那一行的人,所以不敢胡說,可是中國計算機學會卻因此事發出聲明,建議政府日後退出國家科技獎勵評審。由此,一葉知秋。

不過呢,這是既和諧而又強大的中國哪。該項聲明發出之後不久,就因為你也明白的理由,被消失了。好在某個已經在中國執笠的搜尋網站,仍有該聲明的存案

與其造假,不如用別人的真材實料,當成「自主創新」的發明。如此刀仔鋸大樹,才算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