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執正中文

陳雲前作《中文解毒》賣個滿堂紅,這本《執正中文》卻不是續集。《中文解毒》表面上說文字,實際上連帶政治學,有些讀者不喜歡此書,就是這個原因;《執正中文》也牽涉政治,但重點是教導讀者如何寫通達的文章,就算將它列為中學中文課的參考書,都無問題。

若《中文解毒》是破,《執正中文》就是立。本書除了批評,還「概說中文章法之原理,充當津樑」。從大機構的公文、名人的公開聲明,以至公園碑文,或電訊公司的通函,都給陳雲一一開刀,示範怎寫才算通達。由於書中不少實例,包括倪震與周慧敏的分手聲明,或明愛門前病人失救事件的調查聲明,都源自囑目的社會事件,因此本書並無坊間教人寫作公文的工具書那種沉悶的感覺。當然陳雲本身的文筆與幽默感亦記一功,例如序文以寫在唐樓牆上的「二樓新到大波」妓院廣告來說明何謂無一虛詞,就起碼令一半讀者的注意力馬上集中。

除了示範文章佳構,本書還解釋背後章法,比《中文解毒》只教人善用詞彙,更上一層,只是作者可能覺得我等讀者中文根底太差,要逐樣重頭學起,因此全書三百一十七頁,都只是重複教授一招,名為「四六成句」。然而本書封面事先張揚,編號「語文保育.一」,故此可以預期陳雲的其他章法還會陸續有來,不過假使讀者並非有耐性之人,又或者有收集狂,就要細心考慮此書是否買得過了。

文章的文字與結構再好,若然情理不通,也是枉然。書中陳雲應特首辦之托,改寫邀請中共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來港之信函,實乃公文典範。對照港府原來草稿,更顯出時下港府文膽如何不識大體。所謂「唔買都睇下」,倘若讀者只想在書店打書釘,請萬勿錯過《文苑離散,禮崩樂壞》一文。官場中人更應一併閱讀書中另一篇文章《葉劉劈砲,豹死留皮》,提醒自己應該恪守之官場倫理。

好話說過,輪到缺點。此書原是零散的專欄文章結集,因此作者雖有保育中文之志,卻難作有系統的論述,這是先天局限。另外,將專欄文章修修改改,本來就容易出錯,但對比《中文解毒》,本書不知何故,編輯毛病較多,例如第十八頁小標題「『不排除』淪為『考慮』」,顯然掉亂了兩組詞語的次序;同頁亦有句 "a (museum of literature)",其中 'a' 是橫排而其餘則旋轉了九十度,十分彆扭。

作者想法與讀者有出入,並不出奇(例如地鐵廣播 "Doors will open on the left",陳雲認為應譯作「開左門」,我覺得譯成「會開左邊門」較佳),但是陳雲書中有些地方,未免太過誇張。例如前面提及的鳳姐廣告,全句為「二樓新到大波 請上二樓」,前六字橫排,後四字直排,陳雲以此為「四六文體」,大造文章。查實從照片中文字的間隔來看,兩句廣告應非同期寫上,而是先有「請上二樓」,後來可能生意不佳,才補上「二樓新到大波」一語,所以兩句才會一直一橫,兼不同粗幼,而「大波」的「波」字亦因為不夠空間而寫歪。

另一個例子,作者認為官府濫用「強烈」、「極度」等等的形容詞,是為了令巿民麻木疲乏,以致其他人上街抗議時,無論多麼聲嘶力歇,都不會激起反應。我同意確有此客觀效果,但是以此作為官府動機,未免太看得起港官吧。九七後的港府可不比英治時期,今日官府濫用極端字眼,純粹詞彙貧乏而已。

只是瑕不掩瑜,此書對學習寫作,確有裨益。所以,快 D 埋來睇,埋來揀,唔買都睇下啦喂!

伸延閱讀:初讀《中文解毒》有感

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李安在港大


幫薄大賣個告白 :-

Hollywood & Hong Kong
Ang Lee @ HKU
李安在港大


Moderator: Professor Daniel C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HKU

October 1, 2009 (Thursday), 2 - 3pm
Loke Yew Hall, HKU (map)

Language: Talk (English)
Q & A (English/Putonghua)

Priority registration, click HERE.

Group bookings (15 guests or more)


主持:香港大學人文學院蔡寬量教授

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 (星期四)下午二時至三時
香港大學陸佑堂 (地圖)

語言:講座 (英文)
問答環節 (英文/普通話)

優先訂座請按此

團體訂座 (十五人或以上)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Germany Tour of Senses Exhibition

小時候已看過不少類型的視覺錯覺效果,不過以下幾種實物效果,仍令我覺得很有趣:


比起《魔戒》的錯覺運用,這個算小兒科,
能讓遊客玩耍,才是這個裝置吸引人的地方。


我想每一柱的骰子應該都是拗彎了的吧,
不然我也不知道這個效果是如何搞出來的。


簡單的塗鴉,但效果相當好。


兩張相同的照片並列,邊的塔卻比邊的斜。


(喔,好像 Lego。)這幢大廈的外牆是垂直的,看起來卻像漏斗狀。


Link: Germany Tour of Senses Exhibition;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小筆記(二)

我想《好康雜誌》的博主應該遠比我有資格談論以下問題,不過這裏純粹吹水,不必太認真。

《東南西北》的 Don't Talk To Strangers (09/16/2009) 一文將「民警」譯為 "militia police",是該網誌罕有的誤譯(不過也沒甚麼大不了啦)。查「民警」並非「民兵警察」的縮寫,而是「人民警察」的意思,一般繙譯為 "People's Police"。

大陸確有民兵 (militia),例如近日因新疆事態而為較多港人所知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了,不過「民警」並非民兵,而是相當於香港警察的普通警察組織。中共最喜歡把共產黨的東西說成是人民的,例如「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及「人民武裝警察」(People's Armed Police) 等等,「人民警察」亦不例外,不想用 "People's Police" 此等怪名的話,直接將民警繙譯成 police 或者 municipal police 就可以了。

伸延閱讀:
  1. 民警、警察、公安、武警区别;百度知道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3. Shaoguang Wang (王紹光), China’s Expenditure for the People’s Armed Police and Militia,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HK, 2005.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從地獄來的校長

報載有非禮罪在身的田家炳小學前校長因涉嫌安排胞弟的工程公司取得學校工程合約而被控,令我想起朋友的故事。話說朋友任教的中學有次要更換電腦,負責的老師按程序招標,誰知招標還未結束,竟然無故有一批電腦送到學校門口。該名老師追問之下,發現校長原來早已決定光顧某電腦商,並落下訂單。校長着該老師安排文件,令整個過程顯得合法,該名老師不為所動,曰「如果出事我唔想上身」。最後如何解決,我的朋友也不甚了了。

以我個人有點偏頗的眼光來看,十個中學校長之中,起碼有九個是罪犯或變態。朋友每次向我吐苦水,都提起以下這篇原刊於南華早報的文章。雖然我覺得比起校長的問題,自以為是的教育官員及教育制度的崩壞更值得關注,不過也是時候讓不屬於教育界的讀者聽聽教育工作者的心聲了。

Principals from hell

Behind school gates, something is eating away at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hands of manipulative and controlling principals, the life of teachers has become pure, unadulterated misery. Throughout 10 years of reform, teachers have been working like dogs, and are not treated much better. The job has become alarmingly bureaucratic - with piles of papers to complete, reports to write that nobody reads and all manner of meetings to stretch the working day. At the heart of the crisis is the proliferation of non-teaching duties that are spreading like an unstoppable cancer.

Far from fighting the bureaucratisation of teaching, many principals have made it worse. Some seem to measure their leadership by the number of meetings they call or chair. Hardly a day goes by without teachers being sucked into long-winded, time-wasting talkfests where the same cliched ideas are rehashed to death. Ultimately, the principals pursue what they please anyway. If teachers are lucky, considerate principals may hold meetings during school hours by cutting back on class time. More often than not, meetings are held after school, lengthening the day and draining their energy. Those with young children feel guilty about neglecting them. There is a quip among teachers: "If you are not married, you will never be. And, if you are married, you won't stay so for long." Their long hours and heavy workload have made them poor parents and lousy partners.

The proliferation of non-teaching duties is mind-boggling. Almost every teacher has been finagled into doing outlandish or unrelated chores: preparing tendering documents, hunting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for school renovations, painting walls and supervising renovation workers, plus the humiliation of handing out promotional materials to passers-by. The more compliant a teacher, the more chores are heaped on him or her.

People used to be attracted to teaching because of long summer holidays. Not any more. Instead of giving teachers much-needed time to recuperate, some principals call them back to meetings in mid-summer. The growing trend is to prolong their in-school duties and presence, useful or otherwise. Previously summoned back to meetings in late August, teachers are now back in school 10 days before it opens. For panel heads, their summer holidays can be as short as 20 days.

Every meeting that takes place, however casual or small, must be recorded. And guess who writes the minutes? This frivolous use of teachers' time has reached epidemic proportions. No school activity goes undocumented, yet most of these reports sit gathering dust on shelves, unread.

All this is taking a toll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hausted teachers make poor mentors, simply because there is little energy left for the business of teaching. Catering to the demands of educationally benighted principals takes precedence over intellectually replenishing activities such as reading. No wonder bright and better-qualified teachers with occupational alternatives are deserting the profession in droves. Others flock to tutoring.

By now, you may be wondering: "Isn't there supposed to be a School-Based Management Committee to get things done democratically?" Well, yes, but certain cunning principals have developed an uncanny ability to bypass the system. Teacher representatives might sit on this high-sounding and well-meaning committee. But, to ensure things go their way, some principals are known to call "pre-meeting" meetings of teacher representatives to assign and rehearse what they will say at the committee. Teachers are moulded into docile creatures. Those who dare to differ with their principals are eased out.

Principals are supposed to have undergone training before assuming their post. But it seems that someone has forgotten to tell them that their primary duty is to assist teachers to perform better as teachers, not to treat them as their personal appendages.

A poor teacher can ruin a class. A misguided principal who thrives on being a creature of committees rather than a leader of teachers can ruin an entire school and all those who pass through.

Philip Yeung is a Hong Kong-based university editor. philipkcyeung2@yahoo.com

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斯洛伐克派歷險遊戲

不要小看 Flash 這個平台。雖然 Flash games 並非用上億製作,Flash 這個平台卻是不少獨立遊戲開發者初試啼聲的場所。它對今時今日的遊戲圈更重大的意義,在於它讓各種不靠反射神經的 PC games 重新蓬勃起來。以歷險遊戲來說,它更造就了兩種嶄新的遊戲類型,其一是由荷蘭人 Jan Albartus 的 MOTAS 及日本人高木敏光的 Crimson Room 系列開創的「密室逃生」 (escape-the-room) 遊戲,而另一種就是由捷克人 Jakub Dvorsky 的 Samorost 系列催生的童話式唯美類型遊戲,這個類型無以名之,我姑且從 Samorost (浮木)此捷克語將它命名為「漂流童話」(drift tales)。

不少傳統的歷險遊戲 ── 例如經典的 Syberia 系列 ── 藝術上也非常獨特,可是漂流童話卻有其一貫特徵。最明顯的是其遊戲背景都是予人三維、細緻但又超現實的感覺,而且畫面用色悅目,常常令人想起童話故事書,即使是黑暗的畫面,色調亦絕不陰沉。遊戲故事則幾乎欠奉,全都是一開首就點明要解決一個小小的事件。事件內容並不重要,它只是玩家用來展開旅程的藉口。遊戲內一般都沒有對白,更沒情節發展,由於氣氛輕鬆,畫面與畫面之間又無故事連接,所以感覺上,玩家像是懶洋洋地不斷從一個地方遊移到另一個地方。

謎題方面,每個畫面都是一關,內容多是難度不高的機關式邏輯謎題,間中也遇到一些生物阻隢,不過它們一般都並不邪惡,所以這類遊戲大多老少咸宜。

除了《浮木》系列這個始祖之外,本博以亦介紹過德國人 Bernd MattiebeWoggerWogger-mini game,而今次要簡介的,是斯洛伐克人 "Tomas K." (真名不詳)及 Julian Winter 合組的 Springtail Studio 所製作的三個遊戲 Haluz, Haluz2Alchemia

Haluz (2006)
文章題目說斯洛伐克「派」,當然是用來騙眼球的修辭,不過換了是「捷克 ─ 斯洛伐克派」的話,倒有幾分真實。有一定年紀的讀者應該知道,捷克與斯洛伐克有一段時間曾合併為一個國家。1989 年,喜歡用穩定來壓倒一切的大國忙於殘殺和整肅其反對貪污官倒的國民,捷克與斯洛伐克卻結束一黨專政,之後更和平地分手,沒有誰要把誰視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此後兩國仍維持友好和緊密的合作關係,所以也不會有一國的人民因為「哈」鄰國而被視為「捷奸/斯奸」的情況。Samorost 在捷克語解「浮木」,而 haluz 是斯洛伐克語「樹枝」的意思,並非巧合,而是 Haluz 的作者有意向 Samorost 致敬。根據 Tomas 的解釋,haluz 也有「荒誕」的意思,用作遊戲名字,算是個相關語:
“My name is Tomas, I am 27 and I live in Slovakia. I wrote this game just for fun and in my free-time, it took me about 7 months:)
The reason why I made this game was that after playing Samorost I was so inspired that I had to make something similar:):)
I have a lot of photos from nature and this was the way how to use them in a funy way…
For all people that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Haluz means: it is a tree-branch in Slovak language, but it also means something weird, dream-like and funny (from the word “halucination”).”
可能由於 Tomas 初期的繪圖技巧未夠純熟,因此他常常拼貼實景照作背景,不過這也意外地帶來一種清新的粗糙感,很能刺激在下那種「作者在斗室之中廢寢忘餐,胼手胝足製作他們的第一套作品」的浪漫想像。順帶一提,直到今時今日,我仍無法想像 Other Worlds 作者 Alkis Polyrakis 當日究竟是如何編寫這個可能是史上最佳的獨立製作免費歷險遊戲。

Haluz

Haluz 在美工方面的水準,遠比 Other Worlds 高,不過謎題方面卻有頗大毛病。玩家經常要用畫面上的一些物品來裝嵌機關,但是究竟要製成甚麼,往往難以想像,這美其名是一種側面思考,實際上卻是要求玩家不斷試誤,令人疲累。即使知道裝嵌的目標,零件擺位亦要相當準確,這又變相成為另一種 pixel hunting。話雖如此,Haluz 的謎題也沒有難到要看 walkthrough 的地步。

更大的問題,是 Haluz 有時需要以一些在現實中非法的行為(例如搶掠)來解決困難。換了是其他遊戲,倒無所謂,不過以漂流童話這種較接近童話書的設定來說,我還是希望它可保有老幼咸宜,適宜當作親子活動的特質。

然而,比起 Samorost 開首時那個一本正經的星體危機,我還是較為欣賞 Haluz 起首那個有點搞笑的「拯救任務」。Tomas 說 haluz 也是荒誕的意思,我想這正正定義了他的個人風格。

Haluz 2 (2007)
相比前作,Haluz 2 雖然也拼貼實景,但美術上已臻一流水平。與其一板一眼地跟足 Samorost,樹立一己的風格其實更佳。Springtail Studio 的三部作品之中,我認為 Haluz 2 最有自己的特色。它有好幾道謎題都有點搞笑,例如有一道謎題,竟然是靠某個角色的排泄物來解決。我最喜歡的是一道牽涉一隻蝙幅的謎題,有些許搞笑之餘亦相當可愛,比起 Samorost 的純粹可愛更上一層樓。

Haluz 2

只是 Haluz 2 也有幾個瑕疵。首先,雖然它比前作「乾淨」,但還是有一道有點「教壞細路」的謎題;其次,有一些動態謎題的時機要掌握得異常準確,雖然 Haluz 及 Alchemia 亦有計時的謎題,但是要求沒那麼高;最後,雖說漂流童話之中,遊戲起首所設定的「危機」只是個不重要的藉口,但是 Haluz 2 的設定也未免太過馬虎。我要重新玩 Haluz 2 一次,才想起主角當初為何踏上旅途。

Alchemia (2009)
Springtail Studio 的三個遊戲當中,以 Alchemia 的風格最接近 Samorost,只不過前者的主角在自家的地底穿梭,後者主角則在別人的小行星內探險。無論是 Julian Winter 的配樂及他製作的音響效果,抑或 Tomas 的美術,都在此也開到荼蘼。譬如有個季節轉換的視覺效果,就令人印象難忘。The Several Journeys of Reemus 也有一個用來調整季節的時鐘,不過 Alchemia 所呈現的畫面,實在精采得多。

Alchemia 有個與其他漂流童話大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竟然有對白。如果這是真正對白的話,將是一個豐富遊戲內容的模範,可惜 Alchemia 的對白大都是一句起、兩句止、可有可無的自言自語。它們並無推進情節的作用,卻浪費玩家閱讀字幕的時間,可算是 Alchemia 的最大敗筆。遊戲的另一個瑕疵,玩家破解機關之後,往往要隔數秒才看到效果,不過我不大肯定這到底是遊戲的問題,還是我的電腦出了問題。

Alchemia

雖然 Alchemia 並不屬於 Haluz 系列,但仍帶有些許這個系列的印記,例如遊戲開首時主角的家又是有「不速之鳥」到訪;另外,不知是我敏感還是遊戲作者受到潛移默化,我總覺得 Tomas 的美術設計帶有《天空之城》的影子。例如 Haluz 的結局,就與《天空之城》的有點相似,Alchemia 與《天空之城》的機械也同樣擁有一種圖騰化了的中世紀風格。然而整體來說,Alchemia 仍不脫「只不過是另一個倒模 Samorost」的身份。有 Haluz 2 這種走漂流童話路線但極具自我的珠玉在前,Alchemia 的放棄自我實在教人惋惜。如果未玩過 Samorost,大概會對簡單、乾淨、精緻的 Alchemia 大為傾倒,但是現在 Alchemia 就像九七年後的香港,只不過是大國的其中一個城市罷了。

The suffocated 評級:
  • Haluz: B+(讚:處女作有如此水準,難得!彈:另類 pixel hunting 實在太折磨人,有些解決謎題的手法很有問題。)
  • Haluz 2: A-(讚:有些謎題可博君一粲;彈:故事未免太馬虎嘛。)
  • Alchemia: A- (讚:wow, this is so Samorost-ish!!! 彈:this is so ... Samorost-ish ...)

都市傳說之富甲半山


有樓盤廣告變成亂七八糟,地產商也不發覺。宣傳句語謂:
地皇臻極純大宅 冠絕貴重資產
民間傳說,不知地產商是否平日做得壞事多,因而被五鬼揞眼,讓它們施展乾坤大挪移之術將字序掉亂。但是正如其他都巿傳說一樣,原本的宣傳句語亦有多個版本:

臻極絕地大宅 純貴重皇冠資產(皇冠資產,Crown property,公家資產是也);
臻極絕貴大宅 純皇冠重地資產;
臻極皇冠重地大宅 純絕貴資產;
臻極貴重皇冠大宅 純絕地資產 ……

至於公家資產何以給私人發展商拿來賣,當中有無利益轇輵,就不得而知了。


伸延閱讀:暴發豪宅;Over the Rainbow

2009年9月12日星期六

專業

陳家強憂各國改善金融決心降低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汲取雷曼「爆煲」的經驗,希望將來複雜的結構性金融產品,只是讓專業投資者購買,會鼓勵一般投資者買簡單易明的產品。
…… 真係唔知應該畀個乜反應。

問題係,金管局所謂的「專業投資者」只是以投資者所擁有的資產來定義,養得起珊孱口中兩個細路嘅(八百萬),就叫專業;養唔起?唔專業。

咁嘅定義之下,「專業投資者」的資格與投資者的投資經驗或投資方面的知識無關。雷曼事件之中,不少事主都是「專業投資者」,就算陳大教授的願望可以實現,雷曼事件依然可能重演。

好嘅政府應該通過福利及稅務政策,實施一定的財富再分配以保障窮人,但除此之外,政府不應對窮人特別優待。如果陳局長口中的「複雜的結構性金融產品」真係咁容易令人中招,無奶油眼白白睇住 hypothetically 有兩個細路嘅珊孱畀人昆都唔出聲囉。

狗咬人不是新聞?

香港記者於烏魯木齊合法採訪,卻遭內地武警暴力對待,引起廣泛譴責,然而有記者竟然認為報道三名記者被打的新聞,是令記者「成為新聞主角」、「忽略了新聞的本身」。身為記者還有此荒謬言詞,可算天下奇聞。當然,按照此人的邏輯,批評她可能令她變成新聞主角,以致忽略了新聞本身,因此她應該是對在下的批評不屑一顧的。

我說的是那位叫閭丘露薇的記者。她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記者本身成為新聞主角的時候,往往就領引讀者忽略了新聞的本身,而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這些都是這份職業本身所包含的風險,是否足以構成把這些演變成新聞,利用自己的話語權,來為媒體討回一個公道,那對其他的新聞當事人,甚至對讀者反而造成了不公?」
都是那些日子》的博主 Erynnyes 君(本身也是新聞工作者)對這番話顯得有點光火。他說:
「甚麼叫『而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這些都是這份職業本身所包含的風險,是否足以構成把這些演變成新聞』?難道警察工作,己包含了被暴徙殺死的風險,有警察被暴徒毆打,那代表警察工會及同工,就不可以申訴、遣責暴徒的行徑?警察被暴徒毆打,那就不是新聞了、因為這份職業,早有這樣的風險存在,那又『是否足以構成把這些演變成新聞』?」
閭丘氏的主張,其實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變奏,只不過今次咬人的並非生物學上的狗,而是某些人口中的「共狗」。

狗咬人是否有新聞價值,視乎它們咬人的頻率高低,以及背後有否更深的原因。一般而言,不論在本地抑或外國,記者遭受暴力對待,或被官方拘禁,甚至被殺,從來都是新聞。閭丘氏一文指「比較其他地方,香港記者總是成為新聞的主角」,我很懷疑有無數據支持。記者也是巿民,倘若一般巿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是值得報道的話,記者沒理由要受歧視,況且記者遭不當處置亦反映了一地的新聞自由水平,因而值得報道。

閭丘露薇引年前有記者 CNN 記者於天安門採訪奧運新聞時給便衣公安遮擋鏡頭一事,說「記者在這條新聞裏面依然不是主角,而是新聞的一部分,為的是配合說明這條新聞報道的主題,那就是在奧運期間,保安非常的嚴密。」言下之意,似乎「新聞自由受影響」只可成為配菜,不能當作主題。

近期傳媒對內地新聞自由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而是有脈可尋。早前四川維權人士譚作人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開審前當地公安藉詞指香港記者藏毒,非法軟禁記者及搜查酒店房間達六小時,當時已有人質疑內地官員是否已開始用一些較以往過火得多的做法去阻隢記者採訪。今次香港三名記者於光天化日之下遭武警毒打,事後官方還要砌詞誣捏記者「煽動鬧事」,即使毒打是偶發事件,新聞辦的誣衊卻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利器。面對如此事態,還認為記者是「利用自己的話語權,來為媒體討回一個公道」,「對其他的新聞當事人,甚至對讀者反而造成了不公」,而不認為事件本身具重大新聞價值,以記者來說,閭丘氏未免遲鈍了一些。

再說,記者並非是主動要成為主角的。

閭丘氏認為報道記者被打會令公眾「忽略了更應該關心的新聞,就是烏魯木齊的局勢」,更是叫人驚訝。三名香港記者就是因為要採訪「更應該關心的新聞」,才會被打的呀!反過來說,當你已被毒打兼扣留,你又如何採訪你更應該關心的新聞?抑或閭丘氏想說當時其他記者應該不理三名同行不顧,而去採訪他們更應該關心的新聞?

退一步想,三名記者的遭遇對我們瞭解新疆局勢亦並非全無幫助。試想一想,如果連對人畜無害的香港記者都要毒打的話,你很難希望內地官方能夠公正對待當地不同民族、內心滿懷憤怒的人民,這是名為「管治問題」的冰山的一角。從武力角度看,政府大規模出動武警,一來治標不治本,二來不能持久,三來亦反映官方反應遲緩。今次針筒扎人事件和七月的騷亂一樣,公安方面都是事件過後才出動(例如見本博前文),事件發生時治安當局絲毫沒有制止事態發展的意思(因此官方沒有「當場拘捕騷亂者」的報道,而疑犯都是因密告或事後公安調查才遭拘捕)。內地公安再不濟,也不致遲鈍若斯,他們每次都遲了出動,可能是上層有政治考慮,以致遲遲不敢用冶安方法解決治安問題。著名的美國知識份子 Noam Chomsky 曾說,即使是對付恐怖主義者,最重要的是加強一般治安工作以及排解其支持者合理的不滿 (to address the legitimate grievances of their supporters)。新疆之亂源於中共的大規模殖民及種族之間的社會流動性差異。這是中共多年種下的因,短期內無法治本,然而中共又不加強巿面的警力,以致平素亦不能治標。本博前文引的騷亂片段,發生地點鄰近公安局、醫院及國際大巴扎,應絕不偏僻,但警方卻是於騷亂者遠颷之後才施施然到場。姑勿論新疆原住民與漢族移民的歷史恩怨誰對誰錯,騷亂發生的時候,若警察能及早到場,至少可使事態好轉一點,沒那麼多人死傷。七月的騷亂,即使不追究歷史責任,中共亦難持其咎。

不過閭丘露薇也並非全是錯的,例如我同意傳媒今年不應該報道內地國慶,因為它令公眾「忽略了更應該關心的新聞」,例如內地吏治敗壞,官、商與黑道勾結,以及中共於新疆及西藏實行的殖民統治等等。

誠心祝願閭丘露薇可以見到人咬狗的一天。

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小筆記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乌鲁木齐二医院急救中心门口

ESWN 摘錄了六條烏魯木齊騷亂的 YouTube 片段,其中五條都是從同一部監視攝影機拍攝的。由於攝影機不時會聚焦於街上各處有事發生的地方,因此當時應該是有人操作。攝影機顯示,從 20:35 開始(該攝影機的時鐘可能未經調校,不過這沒關係),經過 35 分鐘之後,警察於 21:10 抵達現場,當時肇事者已經離開。片段中只有一輛可能是救傷車的車輛出現過,不見有任何醫護人員現身。

從片段可見「普濟堂大藥房」及一輛 602 號公交車,因此事發地點可推斷為烏魯木齊巿紅十字會二醫院急救中心門口(參考:乌鲁木齐602路公交路线)。該地鄰近多間醫院,距離烏魯木齊巿公安局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分別約 1.18 km 及 2.35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