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閉指數颷升,我要到昨日才知道教育學院搞了一個民意調查,結果謂「約有一半的香港市民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民主重要」。一方面,以香港人的保守,就算這個結果真確,也毫不出奇;另一方面,教育的調查方法亦未必無可議之處。我覺得,讀者最好還是自己看一下詳情(新聞稿、簡報),才自行判斷結果是否可信,不要因結果不中聽而廢言。若有機會的話,我也會看看是否還有話可說,不過現在先玩一個置換遊戲。
是項調查的其中一條問題如下:
社會上,每個人唔係經常都可以得到想要既野。以下有四個目標,如果你要係
佢地當中揀,邊一個你最想要同第二想要呢?
[訪員讀出 1-4 項,次序由電腦隨機排列]
- 維持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
- 係重大政治議題上俾市民更多發言權 (民主)
- 對抗物價上升 (民生)
- 捍衛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
其中一個調查結果,是有 53.7% 受訪者認為「社會秩序」重於「民主」。
好了,現在且讓我們置換一些選項:
社會上,每個人唔係經常都可以得到想要既野。以下有四個目標,如果你要係
佢地當中揀,邊一個你最想要同第二想要呢?
[訪員讀出 1-4 項,次序由電腦隨機排列]
- 維持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
- 參選行政長官,須由提名委員會先行篩選出「愛國愛港」者 (特首選舉有預選)
- 對抗物價上升 (民生)
- 經濟上與內地進一步融合 (中港融合)
我敢打包票,以 1, 3 兩項優先的人,必定遠多於選其餘兩項者。要是教院真的問這樣的問題,你猜《文匯報》又會否說「近半市民指社會秩序重於特首愛國愛港」,或者「近半市民指社會秩序重於中港融合」?尤甚者,若將第二或第四項改為「繼續讓中國統治香港」,又會不會有「近半市民指改善民生,比由中國統治香港更重要」這樣的結果?它又有無微言大義?
結論是甚麼?我還未有時間細看,因此沒有結論。曾有人問主事人周基利教授何以將四個選項對立起來,主事人答曰,這是因為提倡「佔領中環」者,是以犧牲社會秩序為代價,換取民主自由云云(這是大意,我找不回原來的連結,有連結者煩請告之)。I think he has a point. 我不會急於說教院的調查方法有問題,讀者也不必即刻認為周教授是為了媚共才搞這個民意調查。當然,我也不會說周教授的調查毫無問題(至少將「民主」詮釋為「喺重大政治議題上畀市民更多發言權」,就未免過於局限),更不會對周教授的動機毫不懷疑。
讀者有無發現異常?明明問題有四個選項,何以新聞稿只比較三個選項的輕重?調查簡報也是同樣情況。
教院的調查簡報並無比較「維持社會秩序」與「對抗物價上升」的輕重,但這其實是可以從簡報結果推導出來的。詳情不贅了,只說結果:比較兩者,有 41% 受訪者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對抗物價上升」重要,但亦有 36.6% 受訪者反過來認為「對抗物價上升」重於「維持社會秩序」。整體來說,隨意揀兩個選項 A, B,認為「A 比 B 重要」的受訪者,都是介乎三成幾至五成之間,當中縱有差異,也不算極端。究竟周教授是否想強調受訪者偏向看重「維持社會秩序」這個結果,而避談「對抗物價上升」這個選項,以免減低戲劇性,就不得而知。然而,若調查員提及問卷第三選項的時候,字面上所說的是「於重大政治議題上給市民更多發言權」,調查分析卻將此詮釋成「民主」的話,就有偷換概念之嫌。
可是我也必須為周教授說句公道話。他的新聞稿與調查簡報,根本都沒有將「受訪者重視社會秩序多於民主」當成重點,其新聞稿亦明確表示「認為社會秩序比言論自由重要的受訪者百分比(45.6%),其實在統計上是和認為言論自由比社會秩序重要的受訪者百分比(41.0%)是沒有分別的」。縱使看重社會秩序的受訪者的確最多,但數字並非那麼一面倒。可惜報章普遍都將調查結果說成港人彷彿寧要社會秩序,而不要民主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