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

算係盡下公民責任啦

明知呢家野無人會睇,但係自己一味鬧人又無乜建設,好似唔係幾公道。呢度就係咁二噏返兩句啦!

我講梗阿俊哥個 budget

算係畀返點薄面,成份 budget 我都刨哂。以下係幾點愚見。

政府大樓遷離核心區
既然講到那些甲級寫字樓用地咁重要,你又在中區起政府總部?

十號貨櫃碼頭
講了咁多年,政府一時一樣,唔嫁又嫁。呢次又話起,到底係咪真?

其實無論起定唔起,政府都應該將佢對貨櫃碼頭業的態度明顯化。如果佢認為碼頭在香港係夕陽行業,打工仔起碼都有點心理準備。如果佢認為有得同深圳搏過,咁大家就要重新思考香港的土地規劃。好多人以為夠地起碼頭就好,其實起碼頭重講求道路同貨櫃場配套。前者適逢政府話起港珠大橋,我想佢地心裏都有個底,但係後者就一向都備受忽略。由於入口同出口的貨櫃數量有別,所以好多時都有大量吉櫃要搵地方擺。把吉櫃在碼頭和貨櫃場之間搬來搬去,叫「渡櫃」。現時香港的貨櫃場多分散在新界各地,令渡櫃費時失事,農地被非法改變用途,增加鄉郊的噪音和水浸的風險,又對交通造成壓力,使行人過路更加危險。如果要長遠發展,應該想辦法在貨櫃碼頭附近平整出一塊超級貨櫃場用地。

十二年免費教育
比起這個,更重要的是重整教育局,和免除教師很多無謂的責任。這幾年投入中學教育的資源多了,但效益卻低了,究其主因是老師放在教學工作的時間縮短了。既要寫評估報告、又要申請優質教育基金,參加無用的進修,連教學方式亦受限制(不知是那位教育局官員提出強制教師使用 PowerPoint? 此人應被拉去打靶)。這樣故意浪費教育資源的舉措,應予廢止,否則再投入多少金錢,也是浪費。

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
政府建議增加八百個公帑資助學額,我反對。

研究生的 stipend 十年來持續下降,到現在好像是萬二元左右。這個數目,吸引不了本地學生,反而吸引不少在內地已在大學任教的人來就讀。在香港做學生好過在內地做 professor,你話荀唔荀?(當然,這世上有人連十六萬元月薪的工作都嫌棄的。)政府現時的做法等於是財富轉移,不過不是移給低下階層的市民,而是憑特權關係來港的人。要大收內地學生不是不可以,但除了真正有才能的精英,沒理由拿港人的血汗錢來補貼他們。

人口結構、醫療與福利開支
budget 講得最多的,非人口老化莫屬,顯見政府對呢個問題確係好驚青。其實唔單只阿俊哥,一般小市民如我都一樣驚。對於解決方法,今次份 budget 可謂無料到。呢點我唔會怪俊哥,因為個問題實在太過濕滯。但係我依然不滿,因為財爺唔能夠令我明白盤數點計。

而今政府好驚長者的醫療費會不斷膨脹,但要對症下藥,先要搞清楚醫管局盤數。近來的新醫院同醫院新翼,好多都好豪裝。管理層又搞埋點豪華 retreat。到底醫療費之所以貴,有幾多是由於某些人的大花筒或薪津過高,真係無人知。(其實一些法定機構亦一樣。即使無超豪保險,旅發局班廢柴依然唔值咁高人工,更加唔好講公民教育委員會這個小花筒。要有效運用政府資源,是否應先檢討政府和各法定機構的賬目?)就算高層的浪費只佔很小比例,把賬目公告天下,可讓公眾暸解醫管局的資源運用是否有大幅改善的空間。

俊哥話用五百億做 seed money,推動醫療融資,似乎係想搞全民醫療保險。佢本意雖好,但強制市民供款畀保險公司投資可獲幾多回報,大家睇強積金的表現已心裏有數。醫療保險係咪真的可以降低醫療費用,或者令到醫療制度變得更 sustainable,其實很富爭議。香港唔係民主政體,理論上出了事就一定是政府的責任。但係如果政府在諮詢的時候肯開誠佈公,起碼出事之後大家都心甘命抵。

Edited on March 3: 為免有人敏感地說我反華,我修改了部份字眼。)

2008年2月26日星期二

羅志華

馬家輝 稿紙以外喂,羅志華
陳雲(鄧小樺 Ticklish 轉載):憶羅志華
還有 lawchiwah.wordpress.com (thanks, Dorothy)

2008年2月24日星期日

搞笑的 PCR Song 二之非 geek 勿入

假使你看完搞笑的 PCR Song,仍有點「geek 之癢」,想瞭解多點歌詞內容的話,這裏我再加多幾個註腳。如有錯誤,還請看官指正。現時仍有間中和某神化系的巨蟹座研究專家一起吃飯,所以有機會的話我也會向他們求證的。英文版和中文版的 Wikipedia 其實對 PCR 有很詳盡的解釋,但略嫌冗贅。這裏我嘗試說得精簡一點。

在 PCR Song 中,比較難明的有以下幾句:

Said you can amplify in vitro just as well.

Just mix your template with a buffer and some primers,
Nucleotides and polymerases, too.

Denaturing, annealing, and extending.
Well it's amazing what heating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will do.
...
PCR, when you need to recombine.

In vitro 是拉丁文,字面解作「在玻璃內」,實際上就是「在試管內」的意思。Template(模板)指的是用來複製的 DNA 樣本。Buffer 解作緩衝液,是一些用來保持 PCR 穩定的有機化合物。Recombine 指重組 DNA,是一種基因改良的手段。

Primer
(引子)是人工合成的短 DNA 片斷,nucleotide 指的其實是 dNTP (deoxynucleotide triphosphate, 去氧核甘三磷酸),而 polymerase 指的是 DNA polymerase(DNA 聚合酶),這三者都是用來複製 DNA 的主要成份。

在理想的情況之下,PCR 會把 DNA 的數目由一變二,二變四…如此類推地擴增下去。這樣,即使起初樣本內只有一對 DNA 鏈,在經過二三十個循環之後,也可得到數以億計的樣本。而每一個循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denaturing, annealing 和 extending。每個階段所需的溫度和時間都不同,而熱循環器 (thermal cycler) 所做的其實只是維持每個循環中每個階段所需的溫度和時間,其餘的化學反應會自然發生。這好比煲湯,當我們下了材料 (template + primer + dNTP + DNA polymerase + buffer) 之後,剩下的便是睇火了。所以說穿了,熱循環器其實不過是 a combination of timer, heater and refrigerator
而已,並不是甚麼高科技的東西。

搞笑的 PCR Song

(懂創作的人創作,不懂創作的人做註解。)

世事真是無奇不有,今天電視新聞說贊育醫院最近才發現,在三十一年前,他們可能曾高達一百個嬰兒掉亂了身份。如果當事人不被告知的話,他們也許會如常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過活。現在其中一位事主表示,他希望尋回親生父母,但又會和現在的家人繼續生活。這樣,倫理關係究竟有多少生物學的成份?

無論如何,要驗證生物上的親子關係,現時的方法是驗 DNA。檢驗 DNA 需要大量的 DNA 樣本,而因為不同的因素,現實中一貫的做法是取小量的 DNA 樣本,再加以複製。以前複製 DNA,需要培殖大量細胞,過程曠日持久。直至 1986 年,美國人 Kary Mullis 發明了聚合酶連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簡稱 PCR),複製的過程才可縮短至一天甚至一小時內完成。而 Dr Mullis 亦因而在 1993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此君是傳奇人物,以前亦來過香港演講和交流。有機會的話,我會另文介紹。)

要進行 PCR,需要使用一種叫熱循環器 (thermal cycler) 的裝置。上個月在 Youtube,就流傳了一段和 thermal cycler 有關,很惹笑的短片。



The PCR Song

There was a time when to amplify DNA,
You had to grow tons and tons of tiny cells.

Then along came a guy named Dr. Kary Mullis,
Said you can amplify in vitro just as well.

Just mix your template with a buffer and some primers,
Nucleotides and polymerases, too.

Denaturing, annealing, and extending.
Well it's amazing what heating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will do.

PCR, when you need to detect mutations.
PCR, when you need to recombine.
PCR, when you need to find out who the daddy is.
PCR, when you need to solve a crime.

(repeat chorus)

是的,這其實是一間熱循環器製造商的廣告。不過那班演員模仿生物學家作出 We are the World 式的大合唱,實在太~爆~笑~了,哈~哈~哈~~

2008年2月23日星期六

看過情書,現在,很想見你

由於現時的工作行將約滿,我這陣了每天都會把長期飄流在外的雜物和書籍帶回家,順便整理一下家當。偶然之下,翻到岩井俊二的小說《情書》。

(Warning: many spoilers ahead.)

《情書》和《藉著雨點說愛你》(真是個奇怪的譯名;由我輩好色之徒看來,總覺得是專為改成「老友鬼鬼,全日任睇」的戲名而設;還是台譯《現在,很想見你》較佳)的電影和小說我都看過。猶記得當年看《藉》到半場的時候,覺得雖然好看,但總像是《情書》的雙生姊妹似的。

事實上,兩者的主人翁都是明明痛失了愛侶,但又發現愛人彷彿死而復生。而揭開謎團的過程,也成了兩者敘述學生時代愛情的手段。但到了劇終,觀眾才赫然發現《藉》原來是一個關於時空穿梭的愛情故事。看完戲的那夜我很興奮,心裏不禁一次又一次地為作者的安排佩服得五體投地。

時間旅行

講述時間旅行的電視劇或電影並不少。記得小時候有一部電視劇,講述一班美國人發明了一條時光隧道,其樣子有如在一個舞台上,一條伸向遠處、黑白間條狀的通道。這班人每集都會因某些原因作時間旅行。我印像最深刻的,是有一集他們要把一艘航空母艦送回過往作某種考察[1],誰知中途出錯,以至出現在二戰期間的美日海戰當中。這時候,美方正處於劣勢。究竟來自未來的戰艦應否參戰 ?

印像中和時間旅行有關的西片,都脫不出這種改變歷史以挽救危機的模式(八零年的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 可算例外)。當然,我不是說些電影不好看,好像八六年的 Star Trek IV: The Voyage Home 就令我印像難忘。但除了少數電影(例如 The Terminator 系列),時間旅行只是一種道具,沒有關鍵地位。近年的西片,只有 The Time Machine 尾段那場跨越幾百萬年的旅程所帶來的浩瀚感,才稍為令我滿足。

要在電影中連接過去與未來,不一定要靠時間旅行。就像日本漫畫《阿基拉》中,金田和凱依在門外遇見一個浮在半空、一閃即逝的金田,和電影《魔間行者》(Constantine) 中,Angela 遇見幾年前墮樓喪生的孖生姊妹 Isabel 站在天台邊緣回望的景像,就十分詭異。讀者或觀眾要到最後,才明白之前遇見的原來是和現在瞬間交錯的將來,可說是巧妙的伏筆。

就算真的要講時間旅行,亦不必單調地重複已沿用過無數次的公式。在韓片《觸不到的戀人》當中,往返時間的便不是人,而是書信;在劉鎮偉導演的《西遊記》二部曲,時間旅行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造成新債;在亦舒小 說《朝花夕拾》裏面,送流浪的愛綠回家,可以是邂逅(納爾遜)、重逢(那位先生與夫人)、永別(方中信)或重生(愛綠)。雖然愛綠離家的日子很短,但回頭已是百年身;她和各人的糾纏,彷彿也有不同的時間尺度。最後昇華整個歷程的,是方中信的一片巧克力。

抉擇與犧牲

《藉》最高明的地方,在於它巧妙地掩飾了澪原來曾經穿梭時空這個事實。當其他的小說或電影一起首就把「時間旅行」四個大字寫在牌扁上的時候,柔弱的澪卻連自己經歷了一次時間旅行都不知道。而觀眾一方面擔心澪是否真的快要消失,一方面又不禁疑惑秋穗巧究竟是見鬼還是遇到從外星來的奇蹟。直至澪再度離開之後, 觀眾和巧方從澪的舊信中瞭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這也是整個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澪因為交通意外,在昏迷間走進了幾年後的將來。她醒來之後,瞭解到自己如果和已分手的巧復合的話,巧和他們將來的兒子佑司會得到澪短暫的愛,但代價卻是自己的死亡、巧的喪妻之痛和佑司的誤會(他以為自己的出生帶來母親的死亡)。這是一個抉擇。澪可以選擇大家都感到輕鬆的生活, 但她終究還是希望巧和未來的佑司得到無與倫比的愛,而犧牲了自己。

不少電影都有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情節。這類情節較多出現在戰爭場面和鬼片當中。自我犧牲本來可以是高尚情操,但在電影中,它往往只是用來救主角出生天,宣傳愛國主義或者販賣廉價的同袍之情的工具。所以,雖然電影 Saving Private Ryan 讓我在看的時候相當感動,但看過之後,它並不能成為我那杯茶。

不過也有一些自我犧牲的情節是我頗喜歡的。例如在魔戒首部曲中,Gandalf 獨自留下對抗炎魔 Balrog。當 Gandalf 抓著橋邊向隊友說 "Fly, you fools!" 的時候,直令人感受到他對隊友的關心。其後 Boromir 為救 Merry Pippin 而犧牲,更加是整個魔戒三部曲中,我最喜愛的段落。他所流露的勇氣、贖罪的決心和對家園的掛念,令我在回想的時候依然感動不已。

犧牲不一定要壯烈才感人。在電影《深淵》(The Abyss) 內,當 Bud 在深海中完成拆除核彈的任務之後,妻子 Lindsey 知道他已不夠氧氣回程,忍不住哭著叫他快點浮上來。這時 Bud 只是默默地在鍵盤上打著 "Don't cry baby. Knew this was one way ticket, but you know I had to come. Love you wife"。這個回答,我到現在還記得。說起來,占士金馬倫好像很喜歡把自我犧牲的元素放入電影之中。無論是 The Terminator, 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 Aliens, The Abyss,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抑或是 Titanic,都總有人(或機械人)自願犧牲。當然,不是每次都發揮得很好就是了。

純潔與缺憾

《藉》片的另一高明之處,在於主角並不是為了挽救甚麼危機才去犧牲性命。像澪這種純粹為了讓巧和佑得到愛而豁出性命的勇氣,並不比為救人而犧牲自己所需的來得弱。可是,比起《藉》,我還是喜歡《情書》多一點。

渡邊博子發現,藤井樹可能愛過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另一個藤井樹,而自己可能只是個替身。雖然博子很可憐,但我想沒多少個觀眾會怪責藤井吧。愛情本來就不是完美的。正正是藤井和博子之間的愛情缺憾,才襯托出藤井對阿樹的愛是如何深刻,和令人對兩個藤井最終不能相愛感到可惜。對一般人而言,最後與之終老的,未必是他/她一生中的最愛。即使是,也許在心中的某個角落,仍會住著某個在往昔常在一起的人。比起《藉》裏面完全純潔的愛,《情書》的缺憾反而更令我共鳴。

---
後記:寫了幾天《藉》與《情書》,現在總算寫完了。第一次寫電影,感覺寫得有點 lame。可能是詞彙太過貧乏吧。自己試過才明白原來寫影評或者電影的觀後感是這麼困難的事。無論如何,像這樣文縐縐的長篇大論,以後還是可免則免了(罵人的倒可以考慮)。
---
[1] 記憶有誤。有黑白相間時光隧道的,是電視連續劇《The Time Tunnel》(1966);講戰艦意外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是電影《The Final Countdown》(1980)。

2008年2月22日星期五

Shame on you

這幾天有很多新聞。國際性的有科索沃獨立、美國用導彈擊落故障了的軍事衛星、巴基斯坦國會選舉等等。本地的也有李國寶辭任行政會議成員、郭炳湘停職、程翔公開露面、兩宗妻子害夫案等。

其中古巴領袖卡斯特羅退休,渣打銀行放棄把旗下的 SIV 擺上資產負債表,和政府降低招聘廣播處長的要求,尤其值得注意。偏偏大眾卻要糾纏在一則沈殿霞迫害翁美玲的謠言上,而且謠言還有向更大殺傷力的方向演化之勢,我真想抓著這些造謠者的衣領問,你們到底有沒有考慮過生者(包括欣宜、翁的家人以及謠言所牽涉的其他人)的感受?

作為一個老屎忽,我相信這些謠言是近期才出現的。翁小姐過世的時候,的確出現過不少揣測和流言,而當中也有一些比現時這個謠言更 sinister 的情節出現,但沒有一個流言是和肥肥有關的。即使你們不認為要隱惡揚善,也不該誹謗死者吧,更何況要牽涉他人?

Shame on you, 搞屎棍。

2008年2月21日星期四

奇妙的一天

(1) 當師奶的你遇上八婆的我

午飯時間,到附近茶餐廳叫了個快餐。一位師奶坐在我後面的卡座。

女伙記拿來食物,然後問後面的師奶:

「喂,好多人睇左都喊喎,你有無喊?」

「無喎,其實都無乜感覺。反而係羅文走個陣就覺得好難過囉…」

平日無乜兩句的我,呢個時候唔知點解忽然轉左入粉絲 mode。

「咦?我都係喎!你尋日有無睇?羅文都有上台唱呀…(下刪數十字)」

斜對面位阿叔白了我一眼。

第一次覺得自己好八婆。

(2) 當自私的我遇上自私的你

在走廊同 F 狹路相逢。

「喂!靚仔!」
「咦?乜你唔係走左呢咩?」
「哦,我做埋下個月尾,而今重有點手尾執咁啦。」
「咁你一定好得閒啦!咁就好,有野想搵你幫手。」
「o下?」
「想搵你幫我睇下 D 英文。」
o下?我 D 英文好雞個喎,個幾月前中大有位老細先 o係一篇我寫 o既野度批注「呢 D 算係乜野英文?」查實你搵而今 D 後生 o既幫你執重好啦。雖然佢地 D 英文程度好 M 型分佈,但係好個班 D 英文真係好到嚇死你。

F 用我的電腦下載了 10MB PDF 文件。

「就係呢份功課。可唔可以幫我做左佢?係 final year project 來的。」F 正在工餘時間修讀一個學位課程。
「………………………………」
「哦,唔得就算啦。咁我做完之後搵你幫我改好唔好?」
「……」唉,好啦。

(3) 當此方的我沒遇上彼方的你

上網看馬家輝的 blog 「稿紙以外」,任由本僱員的生產力流失。以下節錄兩小段:
有冇搞撚錯呀巴打你駛唔駛死得咁死黑色幽默?
你係唔係慌死大家唔記得你所以專登要搞埋0的咁0既0野?
你答我鴉, 喂, 羅志華。

報紙話你在整理貨倉時被從晝架上跌落0黎0的書責死,
世事有冇咁巧合呀大佬真係虧你做得出來。
賣了幾十年書, 賣到書店執笠, 獵犬終須山上喪, 書商終被書壓死,
雖然命短兼命苦, 但亦算係求仁得仁死而無憾,
至少, 香港開埠以來, 你可能係第一個被書壓死的倒閉書商,
歹命如此卻又好運如此, 真是教人哭笑不得。
R.I.P., 羅老闆。

(4) 當懵懂的我遇著懵懂的你
晚上十點鐘,正在搞動放低左成個月,被中大一位老細稱為「呢 D 算係乜野英文」的英文字母湯。

Knock knock …
(我個位偉大同胞 office mate 好驚奇,因為佢 D 偉大同胞朋友入來的時候係從來都唔敲門的。)
「搵邊位?」
「我搵 The suffocated。」
「你地係…」
「A 介紹來的。」
o下?我又唔係教書的,點解來搵我?
「A 話呢科以前係你教佢的。」
係咩?諗諗下又好似有 D 咁o既事。不過到我想起這起碼是十幾年前 o既事的時候,我已經搭緊西鐵返屋企,而且以前又唔係 o係呢間學校教…
「唔,係咪架,唔好 o勒,冤有頭債有主,你地報上名來,我聽日問下 A 係咪真係佢介紹你地來 o既先?」
「Urrr, 我叫 XX。」
「我叫 YY。」
其實係又點唔係又點?諗返轉頭發覺自己真係蠢。
「好啦,乜野事?」
「第三題我做到呢度就咁咁咁…」
「o下?條題目 o係邊度?」佢淨係掛住講佢點 solve 條 problem。
「啊…o係呢度。」
五分鐘後。
「…唉,都係搞唔掂。你地有無試過最簡單 o既方法?」
「…乜野係最簡單 o既方法?」
o下?咁都唔知?到底我應該讚你地誠實定係很傻很天真?
「打條題目入 Google 度,睇下有無人做左答案。」
幾分鐘後。
「唉,無答案。不過呢度呢個例證明左個 graph 起碼有三個,而且重唔一定係 wheel graph。另外呢度竟然有篇 journal paper 研究呢個問題,即係話第二題個答案唔係咁簡單。可能出題目 o個個搞錯左。」
「係 L 出過喎。」L 係我老闆。
「……哦,可能佢想專登試下你地。」
「…………」
「唔,都係睇返第三題啦。」
十五分鐘後。
「唔唔…」
「唉,都阻左你好多時間,得架啦,由佢啦。真係唔好意思。」
「呀,唔係!我幫唔到你,係我唔好意思就真…」真係瘀到爆。

他們走了之後,我冷靜下來,才發現自己連題目內某個基本概念的定義都搞錯了。畢竟已沒有碰這些東西十年以上。在西鐵上,我把問題解決了。還是明早找找 A,看看怎樣收拾事情吧。

2008年2月20日星期三

誰說戲子沒真情?

電視傳來優美的歌聲:

朋友只得一個 在我心中已全足夠
繁華市人面是冷酷 但真摯是你心意

朋友你的關注 是冷風中暖流一縷
濃情意熊熊像火焰 令溫暖熱燙心窩

那怕冷風吹擊 可抵擋火煎雨打
也因身邊有人伴我走
友愛我心珍惜 不輕輕把它放走
即使以後分手 心中也熱愛你

朋友只得一個 在我心中已全足夠
濃情意熊熊像火焰 令溫暖熱燙心窩

那怕冷風吹擊 可抵擋火煎雨打
也因身邊有人伴我走
友愛我心珍惜 不輕輕把它放走
即使以後分手 這心也熱愛你

唱完這歌,羅文拿了一個巴掌大的玉製笑面佛出來,說是他特意從泰國買來,祝賀肥肥踏進了演藝生涯四十年。然後他高興地從台上走到台下,把玉佛送給她。之後還跟肥肥和他倆舊日的歌唱老師許珮談笑了好一會。其實當時羅文已身罹重疾…

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

五千億

下週財爺會公佈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據估計,到今個財政年度告終,香港的財政儲備會高達五千億港元。

五千億…即是幾多?

如果全部給七百萬港人攤分,每人可分到七萬一千多元。

如果只分給領取生果金的長者,他們可以「果」腹一百二十五年。

若只作為綜援開支,可用二十八年。

作為港府開支,夠用兩年多。當中有多少是高級公務員的人工、法定機構的高層薪津、或者旅遊發展局總幹事的超豪華保險,我不清楚。

換了是科索沃政府的話,可用二百三十年(俄國媒體資料)。

五千億,夠樂施會、世界宣明會和國際紅十字會全球運作一年零八個月,亦足夠美軍六個半月的伊拉克戰爭開支

五千億,比孟加拉全年的本地生產總值還要高。按世界銀行的資料,孟加拉的 GDP 在世上一百八十三個地區中排第五十六位。

但是…

五千億只足夠填「北岩」(Northern Rock) 的三分一個。這還要假設有關資產的價格不再下調。

次按風暴,真係唔講得笑。

2008年2月17日星期日

HD DVD 之死


路透社消息:東芝集團決定停產 HD DVD 播放器,為 HD DVD 與 Blu-ray Disc (BD) 的對決劃上句號。

身處草根與中產之間,我幸運(或不幸)地還沒有添置任何高清產品。那些老早就買了 HD DVD 影音產品的朋友就可憐了,白白的浪費了幾千元。當然,這應該還不及東芝的股東們悲慘,不過這要到星期一開市時才清楚。

從技術層面來看,BD 的容量約為 HD DVD 的雙倍,而各生產商亦已開發出更大容量的 BD 原型,所以前者確實技勝一籌。但另一方面,BD 的 specification 並無規定它的播放器必須兼容 DVD 和 CD,這對電腦用家來說可能不便。更甚的是,從網上論壇不時讀到用家在播放 BD 時遇到種種問題,似乎各大生產商仍未完全掌握 Blu-ray 格式。

經濟學家常常吹噓自由經濟的好處,想來對這次的 format war,他們必能解釋為何最終消費者能得益吧。我不懂經濟學,但也知道經濟學家總是喜歡說市場達至平衡狀態便會如何如何。他們可有想過,即使他們的理論正確,在市場達至平衡之前,已經可以發生很多事?如果說的是這次格式之戰還好,頂多只是一些有錢的 early adopters 損失些少金錢吧。但若把題目換成貿易的全球化,或者香港人更常聽到的最低工資之爭,那樣,在市場發揮它的魔力之前,又有幾多個農民餓死,或者幾多個扎鐵工人「擔唔起頭家」呢?

也許扯得太遠了,還是回說格式大戰吧。這次 Blu-ray 勝出,令我很感興趣的是為甚麼多數電影公司都支持 Blu-ray。影碟的容量應該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微軟在版權管理和應用介面上的取態亦有關係。當然,最具決定性的是兩種格式的影碟和播放器的銷情,這裏 PlayStation 3 應起一定作用。不過我懷疑 BD 的分區制會否也有影響。根據 Wikipedia 的資料,HD DVD 格式並沒有分區制,而 BD 卻有。分區制的存在容許影片發行商按不同地區作出不同定價,以賺取較高利潤。這些在經濟學上被稱為 market segmentation 和 price discrimination。它們是否經濟學家所歌頌的好事,便要各路英雄賜教了。

不過這裏有一點是相當有趣的,就是原本 DVD 的地理分區有六個(北美屬第一區,而香港屬第三區),在 BD 中卻變成三個了(香港與北美洲同屬 A 區)。正常來說,大公司若能予取予攜,沒有自我約束的道理。為甚麼現在會由六變成三呢?還望各方高人指點。

(二月十九日按:Bloomberg 報導,東芝計劃退出 HD DVD 業務後,股價勁升 5.7%。壯士斷臂有利股價,連這點都不懂,難怪我一直做股蟻。)

2008年2月16日星期六

鬱悶

1) 這陣子工作很不順利,情緒低落。事緣我要估計某個統計分佈的參數,所以需要一些數學公式。問題是,這些公式並不常見,迄今也只有一篇在某財經學報刊登的文章發表過,而不幸地那些公式又錯得離譜(這教訓我即使是 peer-reviewed 的國際學報也可以很求其)。於是唯有自己動手計算。由於這些公式牽涉幾個函數的一至四次偏微分,我很傻很天真地認為用 Matlab (一套數理或工程用的專業軟件)內的 symbolic algebra package 應可將問題輕易解決。

公式是出來了,但若不化簡它們的話,光是裝著最長的一條公式的文字檔已有二十幾個 MB 那麼大(若印出來的話,恐怕要過百頁紙)。誰知 Matlab 化簡公式的過程奇慢,而且它還投訴不夠記憶體。我向來都不喜歡盲目增大虛擬記憶空間,於是唯有把那些函數拆散,一小塊一小塊地化簡。一至三次的偏微分總算化簡了,但在化簡四次偏微分公式的過程中總是會當機。這情況不斷持續。起初我懷疑是機件過熱、電腦病毒或者是 rootkit 的問題,但我用盡了檢查方法還是找不出原因。最後唯有認命,用人手加 search-and-replace 的方法把那條二十幾 MB 的公式化簡。花了兩天時間,總算化簡了一條公式,還有另一條尚待化簡。真是想起就頭痛。更糟的是為求準確,我還要用另一個方法去推導這些公式,到時又要再一次化解這個名為「化簡」的危機了。

好無心機 …

2) 新聞說鍾亦天終於被無罪釋放了,控方撤消了對他的控罪。本來可喜可賀,但警方為保面子,強調他們仍在調查鍾涉嫌的詐騙案件,真的令我齒冷。用了超過兩週時間,仍不能對鍾進行詐騙罪起訴,卻不斷強調鍾的嫌疑,是否公道?不論鍾是否以欺騙方式申請信用卡,據他的辯護律師所講,他一直都有還款給銀行。那麼,對一宗到目前為止,既沒有人報案且沒有人損失的商業案件,持續投入警力偵訊,是否合乎公眾利益?另一方面,對於謊報裸照遭「移花接木」,以至嚴重浪費警力的英皇諸君,警方為何不作追究?今次鍾亦天獲釋,似乎仍未能消除警方偏袒有錢人的嫌疑 …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冠希可敬、英皇可鄙、阿嬌無奈、報章獨贏

阿嬌今日開記者會,話自己以前好天真、好傻,但她現已長大。對今次這件淫照事件對大眾造成的影響,她說感到抱歉。

看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陳冠希的勇氣。

這不是反話。儘管不少人責難他在事件發生後玩失蹤,但他確實在很早的時候便已經透過律師發表聲明,嘗試平息事件,其後亦以光碟形式公開向公眾道歉。姑勿論在道理上事件的受害人是否有必要為事件道歉,也姑勿論他是否如某些人所說的「扮失落」,陳在這次事件中,的的確確憑自己的意願採取他認為適合的行動。

反觀阿嬌,我只覺得她身不由己。

開這次記者會的,不是阿嬌,是英皇;向旗下藝人下達緘口令的,是英皇;當初向警方報案,謊稱照片遭移花接木的,也是英皇。

有關照片是幾時拍的? Twins 在 2001 年尾出道,想來那些照片沒有那麼舊吧。 2001 年的時候阿嬌二十歲,陳廿一歲。即使照片是當時拍的,雙方總算「已長大」了吧。兩個「已長大」的成年人拍下私藏的情慾照,說傻還可以,怎麼可以說「天真」?

阿嬌的所謂聲明,不過是英皇為保護阿嬌的清純形像(=公司資產)所擬的 press release 罷。即使阿嬌有自己的想法,從英皇謊報照片遭移花接木的一刻起,已經不能自主。

私隱遭外泄已夠不幸,事後還要為事件做大公司的提線木偶,真是可悲。

2008年2月7日星期四

Adventure game (三)


恭喜發財!


大抵沒有甚麼比家庭和睦和全家健康更重要的事了。在此祝各位鼠年龍馬精神,身體健康!

趁農曆新年休息之前,讓細佬在此再介紹幾個歷險遊戲吧。假若閣下要呆在家等人上門拜年,玩玩殺伐之氣沒那麼重的歷險遊戲來打發時間也不錯呢!

1) 首先是 Aztec Games幾個 escape the room 類型的 Flash games:防衛系神社アドベンチャー Jinja、脱出系無人島アドベンチャー Escape from Island、脱出系宇宙船アドベンチャー Escape from Octlien 以及防衛系科学アドベンチャー Dr Dokkoy。除了 Jinja 的最後一個謎題,頭兩個遊戲並不困難。我剛才試玩了 Escape from Octlien,感覺篇幅較長,而且難度較高。

2) WoggerWogger-mini game。這兩個遊戲都是德國視覺藝術家 Bernd Mattiebe 的作品。在一次訪問中,Mattiebe 談及自己在玩了浮木一 (Samorost 1) 的第一章之後,便興起了創作自家遊戲的念頭。Wogger 遊戲有十二章,當中一位紅色的外星人 Wogger 會於林林總總的小天體之間遊歷。遊戲的頭四章免費。

雖然 Wogger 在美術方面媲美 Samorost,但在遊戲設計方面其實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所謂的 pixel hunting --- 在解決謎題的時候,有時我們需要搜索並觸動某些物件或機關。如果這些東西太小(譬如只有一個或幾個螢幕像素那麼大),以至難於搜尋,我們就稱這種情形為 pixel hunting。對
玩家來說,pixel hunting 是很惱人的事情。

因此,雖然令人遺憾,但我仍不得不說 Wogger 是個很差勁的遊戲。不過我真正想推介的其實是 Wogger-mini game。與 Wogger 不同,Wogger-mini game 是一系列免費兼互相獨立的迷你遊戲。這些遊戲的難度並不高,完成每個遊戲只需要兩三分鐘。執筆時 Wogger-mini game 共有 111 個迷你遊戲,而作者仍在增加遊戲的數目。如果閣下想輕輕鬆鬆地玩一些隨時可以放低的遊戲,Wogger-mini game 是個絕佳的選擇。

好了,讓我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happy gaming!

2008年2月6日星期三

三位伊娃

剛才在網上找資料,驀然發現,原來今天是伊娃‧白朗的生忌。

一名天真貌美,生於中產家庭的少女,十七歲時遇上了一位「有一定年紀,長著有趣的鬍子,穿著淺色英國大衣和頂著大大的闊邊帽的先生」。從此這位先生就成了伊娃生命的中心。即使烽煙四起,她每天所希冀的,都只是這位先生的愛。直至破局來臨,她仍堅持守在愛人的身邊。終於,她渴求已久、和愛侶結合的願望得到滿足了。在一個只有數人參加的婚禮中,她嫁給了第三帝國元首希特拉。結婚後一天,她和丈夫便雙雙自殺而死。

是甚麼令一個女子對一個大魔頭不離不棄?有關伊娃‧白朗 (Eva Braun, 1912-1945) 的史料並不多,德國人也是到戰後才知道他們的元首原來有一位情婦。即使到了今日,我們對伊娃的認識依然有限。如果整合現時僅存的伊娃親友希特拉的護士的回憶,和在戰後被發現的廿二頁伊娃日記的內容,我們大概可以說伊娃是一個有如小飛俠 (Peter Pan) 般,不願長大的小孩子。雖然她並非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覺,但她卻拒絕去想,每天只活在看電影、拍照、作日光浴、更換不同的洋裝和等候愛人呼喚的日子。與其說她的殉死是出於勇氣或絕望,不如說這是自然的結果。對她來講,她的世界只有一個人,就是希特拉。當世界不復存在,一己的生存根本毫無意義。

如果說伊娃‧白朗代表了愛情的盲目,那麼伊娃‧貝隆 (Eva Peron, 1919-1952) 可說是代表了愛情的難分真假。在農村出生的私生女,十五歲便隻身往首都闖蕩,廿三歲成為全國炙手可熱的明星,廿七歲時成為阿根庭總統夫人,並破天荒地同時兼任兩項部長之職,且以總統夫人的身份獨自出訪外國元首(史稱「彩虹之旅」)。在她病逝前一年,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在總統府前遊行,要求她競選副總統的職位。

伊娃在世時廣受低下階層和婦女歡迎,同時又令中上層社會忌憚。她的扶貧政策令貝隆政府深得民心,但反對她的人認為這些政策只不過是奢侈的虛耗,甚至是貪污的溫床,而從事後看來,這些批評亦不無道理。

制度上,伊娃雖名為總統夫人和部長,但其影響力儼然媲美總統本人。到底她和貝隆總統之間的是真愛,還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與伊娃‧白朗不同,有關貝隆夫人的史料可算是汗牛充棟。但由於貝隆夫人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眾多,加上流行文化渲染,要為歷史抹去虛飾的面紗,殊不容易。無論如何,人們不會忘記這位多姿多彩而富爭議的伊娃。

我也希望人們不會忘記第三位伊娃 --- 伊娃‧卡西迪 (Eva Cassidy, 1963-1996)。

十八歲出道,廿九歲嶄露頭角,四年後因癌症過身。這位歌手(我說歌手而不是歌星,乃出於對伊娃的尊重;以她的氣質,大概不會喜歡被稱為歌星)在別人仍未及認識她的時候就溘然而逝。她的歌這裏就不多說了。聽歌是很個人的事,必須親身體驗才行。不過,在我認識的朋友當中,凡有聽過伊娃的,莫有不曾被她的歌聲感動到流淚的。伊的出現,與其說是像流星般耀眼,倒不如說像彗星般寂然掠過,在離開後才叫人感到惋惜。

三位伊娃,三名薄命紅顏。她們都是以三十三之年,走完短暫的人生。謹此紀念。

2008年2月5日星期二

香港人的英文名字

今次小博想談港人用的英文名字,不過今晚(嚴格來說是昨晚;現在是凌晨時份)乘西鐵回家時看到有線新聞的報導,實在令我無名火起。所以請容我先噴發一下怒火,再回正題。

助理警務處長黃福全在電視上解釋,是次檢控涉嫌與「疑似藝人裸照案」有關的數名人士,並非選擇性檢控。原因是這次的淫褻照片並非一般的淫褻物品。另外,首名被捕的疑犯鍾亦天之所以被拒保釋,是因為法庭認為他牽涉另一宗詐騙案。

有無搞錯?! What the f**k is he talking about???

無論淫審處班友幾白痴都好,佢地先至係香港唯一有法定資格為懷疑淫褻或不雅物品作評級的機構,而且所評的級別亦只有「不雅」、「淫褻」和無問題三種,斷無所謂「一般的淫褻物品」或「非一般的淫褻物品」。現在黃助理處長不但自行認定涉案照片為非一般的淫褻物品,還赤裸裸的告訴大家他們只會就散播這種非一般淫褻物品的行為作出行動,還夠膽說他們並非選擇性執法?試問香港那條法例容許他們對「一般的淫褻物品」視若無睹?

至於說鍾亦天被拒保釋是因為他牽涉另一宗詐騙案,則反映黃助理處長不但思路混亂,而且還缺乏法治觀念。首先,認為鍾先生因為涉嫌與另一宗詐騙案有關所以應被拒保釋的不是法官,而是控方。有看前天本小博的朋友都知道,裁判官郭偉健拒絕疑犯保釋的理由,是因為他認為案情嚴重,而不是因為他認同控方所提出的理由。事實上,郭官根本不可能認同控方的理由,原因是該「詐騙案」尚未成為案件。現在黃助理處長的講法不單止把己方的說話塞進法庭的口中,還顯示他認為可以利用法庭為工具去把一宗尚未成案的案件嫌犯扣押八週,簡直可恥。

好了,發完火,回說正題。

幾天下來,本小博平白多了來自本地和韓國,為了疑幻疑真十八禁事件而來的訪客(此 blog 才成立一個月,而寫淫照事件的高手亦多,真不明白這些自由行朋友怎會撞到這裏來)。有趣的是,經搜尋器而來的流量,大多數用的關鍵字組合是 "陳冠希+鍾欣桐+sex+photo" 或者 "Edison+鍾欣桐+sex+photo" 之類,但沒有一個是用 'Gillian' 而非「鍾欣桐」的。換句話說,來訪本小博以為有猛料的各路英雄當中,沒有人想起阿嬌個洋名叫 Gillian。這時我也想到,其實自己也不知道阿 Sa 的洋名是甚麼。

香港人確實很習慣改洋名。事實上,如果要勉強說香港是雙語社會的話,最能體現這命題的就是香港人的名字。不管身份證上怎麼寫,我們日常介紹自己或者稱呼朋友多半是用洋名。甚至很多時我們都只記得朋友的洋名而不知對方的中文名字。

洋名不一定是英文名(我自己的就是德文名字),但大部份港人用的都是英文名。雖然英國統治了香港足足一個半世紀,而且不論在主權移交之前抑或之後,商界都大聲呼喻要提高港人的英語水平,但後者就是提高不起來。我想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香港學生的英文課從根本就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暸解。而香港人的英文名就正正反映了港人對英語文化的無知。

例如細佬早前承認自己讀大學時連 Chris 是 Christopher 的簡稱也不知,但原來還有其他人是這樣的。就好像有個本地演員叫黎諾懿,英文名叫 Chris Lai Lok Yi。我從 Google 搜尋 "Christopher Lai Lok Yi", 看了足足十頁,都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網站稱呼他為 Christopher 的。大概當事人也不知自己的名字是簡稱吧。

又例如容祖兒,她的英文名叫 Joey。但根據牛津人名字典(Oxford First Names Dictionary, 可由 AskOxford.com 進入)所述,Joey 其實是 Joe 的暱稱,所以是個男性名字。當然,全世界不是獨得英國一個英語國家。假若你從 Google 的 Image Search 尋找 Joey,還是可以找到少量名叫 Joey 的女性的,但這也許只表示在外國也有人亂起名字吧。不過,為求穩當,我還是查閱了美國的社會保障機關的嬰兒名稱網頁,發現從 1980 年起,基本上(「基本」是指每年的首一千個最受歡迎的名字裏)都沒有女孩被起名為 Joey。而男孩方面,Joey 這名字的受歡迎程度由 1956 年的第 240 位一路下跌至 2006 年的第 537 位;相對地,Joe 則由 1956 年的第 57 位跌至 2006 年的第 370 位。我想這反映了兩件事。第一,美國人愈來愈嫌 Joe 或者 Joey 這些名字老套;第二,從昔日到今天都有美國人胡亂以男稱作女稱,或暱稱作正稱,但這些總是少數。現在容小姐卻將舊錯翻新了。

近日被唱片公司力捧的女歌手鍾舒曼 (Sherman Chung) 又是一例。牛津人名字典說這又是個男性名字,而美國方面,近百年來基本上都沒有名叫 Sherman 的女孩子。

一般來說,像 Sherman 或 Edison 這種由姓氏轉為名字用的英文名,雖然男女通用的情況的確存在(如 Jordan),但似乎都是作為男性名字居多。香港有些女孩子見陳方安生叫 Anson,便把名字拿來己用。她們可能沒想過,如果和素未謀面的外國人通信的話,對方可能會把她當成男的。如果這個誤會是在網上論壇發生的話還好,但假若過海關時被人誤以為是假身份的話便糟了。

不過以上幾個例子還不算離譜。我有一個很「佬」的朋友,竟然叫自己做阿 Kim。當然,他不是韓國人,也不姓金。我都不好意思告訴他,Kim 這個名字總是叫我想起金髮碧眼的性感女郎。

2008年2月3日星期日

黃色恐怖

幾天下來,我都覺得「疑似藝人裸照案」只不過是香港人的又一個八卦話題。直到昨天,我才首次感到恐怖。

事緣警方從該 IP 位址找到一名相信曾經發放案中裸照的廿九歲裝修工,並於其電腦內找到案中十八張裸照的其中十二張。這人於警誡下承認曾發放一張涉案相片。警方起訴他,並不令人意外。但令人吃驚的是被告不准保釋,須還柙八週。理由?控方認為「被告以自設公司董事的身分,向銀行申請七張白金信用卡,欠債逾五十萬元,由於被告已發放一張相片,故有理由相信他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其餘十二張相片會有其他用途」。

儘管辯方律司指出被告無刑事記錄,在零三年申請信用卡後一直有還款,亦未遭起訴其他控罪,而被告的母親亦願作人事擔保,加上警方已帶走被告的電腦,重犯機會很微,但法官仍然拒絕被告保釋。當我看新聞看到這裏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憤怒和恐怖。

姑勿論香港人如何拜金,從甚麼時候開始,律政司竟然認為貧窮是罪惡?試問一個欠數五十萬,一貧如洗的裝修工,可以潛逃到那裏享受生活?另外,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化名「奇拿」的人。既然警方從 IP 位址追蹤到被告,應該很清楚被告不是奇拿才對(否則警方應已大事宣揚擒獲主犯)。事實上,被告亦只是涉嫌發放了十八張相裏面的其中一張而已。很明顯,被告只不過是個跟風貼圖的好事之徒。

控方認為被告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其餘十二張(到底電腦內有十二張還是十三張?)相片會有其他用途。敢問是甚麼用途?在整個陳冠希疑幻疑真寫真十八禁系列都已經流傳到內地和韓國的網站時,扣留被告可以防範到甚麼?

當然,法官的想法未必與控方相同。但主任裁判官郭偉健所持的理由十分離奇。根據明報報導,他認為「無論涉及的是否知名人物,透過互聯網發放淫褻相片是很嚴重罪行,一旦罪成是無可避免判處監禁,加上案件涉電腦的科技,先進科技組可遁客觀證供追查,如他們找不到證據,亦無從支持其招認,加上證供強烈,控罪嚴重,故批准案件押後,將被告還柙。」郭官似乎認為讓被告保釋會令他有機會消滅証據,但被告只不過是個輕易被警方追蹤到 IP 位址的裝修工!

至於說證供強烈,現時被告的口供也不過是承認發放了一張相片而已。這張相片到底是「淫褻」抑或「不雅」物品(甚至兩者都不是),仍是未知之數。郭官假定了該相片很有機會會被評為較嚴重的「淫褻」級別,難以令人信服。根據「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首次發放不雅物品的最高刑罰亦不過監禁一年,而現在被告卻未被審先囚兩月。生果報和方向報等亦屢次被控發放不雅物品,我可沒聽過有那個報章負責人被拒絕保釋的。

最後,有幾點胡思亂想:
  1. 在漫畫《死亡筆記》中,奇拿即是第二代 L。如果說某個相片主角就是 L 的話…不過這似乎不大可能。
  2. 香港的奇拿雖自稱奇拿,但他 / 她顯然沒有好好看過《死亡筆記》,因為複製了死亡筆記的不是奇拿,而是謝班尼(執行人)或 N(主腦)。
  3. 本來相片的真偽只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但要證明相片淫褻,似乎又和它的真實性扯上關係。如果是假的,自然褻瀆了相片中的主角。但如果是真的,就很成問題,特別是部份沒有表現性行為的裸照,是否淫褻有待商榷。雖然英皇娛樂集團聲明否認照片的真實性,但假如照片原來是真的話,英皇的否認恐怕會構成雙重損害。相反,陳冠希的聲明就曖昧得多:
敬啟者:

  本律師行接受陳冠希先生的指示,就近日在互聯網上流傳的一些不雅照片,陳冠希先生通過本律師行作出嚴正聲明,並強烈指責該等不負責任的惡作劇行為,保留一切法律權利,向作出該等行為包括一切發放或轉載該類照片的人士追究法律責任。

陳冠希代表律師

胡關李羅律師行

香港 灣仔

港灣道三十號

新鴻基中心 2801 室

2008年2月1日星期五

Adventure game (二)

有人將歷險遊戲 (adventure game) 定義為「主要以解題手法去推動故事發展的遊戲」。個人認為這個定義相當不錯,但沒有親身玩過歷險遊戲的話,單看定義恐怕還是不甚了了。所以我打算在這篇小博裏介紹幾個免費的歷險遊戲讓大家試試。


Flash games


首先是一些不用安裝在硬碟上的 Flash games。在互聯網時代,好東西的口碑可以以指數方式極速傳播開去。所以以下介紹的幾個 Flash 遊戲,你可能已經玩過,只是你不知它們原來是歷險遊戲吧。

1) 時空的秘密 (Mystery of Time and Space, MOTAS)
遊戲一開始,你發現自己身處一
間鎖著的房間。你身上沒有任何物件,也不知道為甚麼會被困於這裏。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如何逃出這個房間?

MOTAS 是 Jan Albartus 從 2001 年推出,到現在仍未完成的遊戲。之所以說已推出但仍未完成,是因為在遊戲的作者仍不斷在遊戲中加入新的房間或空間,以及故事的線索。我上次玩 MOTAS 已是兩年前的事。當時遊戲有十二個 levels,但我在寫這篇小博的時候,已經有六個新的 levels 了。至於作者打算寫幾多個 levels,和大結局的時候會否交代完整個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2) 紅色房間 (Crimson Room)
紅色房間是日本人高木敏光在 2004 年的作品。高木先生其後還寫了一套姊妹作「綠色房間」(Viridian Room)。MOTAS 和紅色房間的出現,催生了大量被稱為「密室逃生」(escape the room) 類型的網上歷險遊戲。由此可見這兩個遊戲的影響力。

和 MOTAS 一樣,玩家一開始就被困於房中,而遊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逃走。然而 Crimson Room 的故事性比較弱。事實上它根本就沒有故事情節可言,由始至終這個遊戲都沒有交代玩家的身份。此外,
紅色房間的篇幅亦較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遊戲在玩家一逃出房間之後就完結了。話雖如此,由於紅色房間」內的謎題難度適中,而遊戲本身的長度又短,它很適合想一嘗歷險遊戲滋味的朋友嘗試。

3) 浮木一 (Samorost 1)、浮木二 (Samorost 2)
若嫌 MOTAS 和「紅色房間」在美術方面太簡陋的話,Samorost(捷克語「浮木」的意思)系列肯定能令你眼前一亮。故事的主人翁住在一個叫做「浮木星」的細小、類似「小王子」所居住的星球上。在首集裏,他發現一個與浮木星同樣大的星體正在撞向他!於是他當機立斷,乘坐紅色的罐頭火箭登陸異星,以求改變星球的軌道!

Samorost 1 是 Jakub Dvorsky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藝術、建築及設計學院就讀時的作品。這個遊戲在推出之後大受歡迎。之後 Dvorsky 編寫了續集 Samorost 2。
承接第一集的美麗畫風,Samorost 2 獲得三個獎項。其中在全球最大的遊戲開發者會議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亦即這小博先前提及會頒發終生成就獎給 Sid Meier 的會議)中舉行的獨立遊戲節 (Independent Games Festival) 在 2007 年所頒的最佳
瀏覽器內遊戲獎 (Best Web Browser Game),更是崇高的榮譽。在續集中,一艘不明來歷的宇宙船降落浮木星,而兩個外星人在掠奪了大批生果之後,還擄走了你的愛犬!到底後事如何?且由閣下分解!不過這個分為兩章的續集只有首章免費。如果想救回你的愛犬,記得付 6.9 美元的贖金給遊戲作者。

Installable games


雖然以上幾個遊戲毋須安裝,十分方便,但始終篇幅較短(MOTAS 除外)。加上遊戲本身並無對白,故事亦略嫌薄弱,以至欠缺「歷險」一詞中那種歷盡轉折的意味。假使大家不介意下載和安裝些大檔案的話,我衷誠推介下面兩個正式的歷險遊戲:

4) 鋼穹之下 (Beneath a Steel Sky)
這是英國遊戲開發商 Revolution 在 1994 年推出市場的遊戲。2003 年八月,Revolution 決定將遊戲放在網上,供人免費下載。由於這本來是在 MS-DOS 上運行的遊戲,在 Windows, Mac 或者 Linux 作業系統上,用家須先行安裝一套名為 ScummVM 的虛擬機器軟件才可把遊戲順利安裝和運行。

「鋼穹之下」所描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未來的科幻故事。話
歐洲和美洲進行了一場大戰之後,全球只剩下六個城市。當中第二大的是「工會城」(Union City)。正如一些自稱民主但又實施所謂「民主集中制」的國家一樣,工會城宣稱鑑於「新民主原則」,廢除所有工人代表和民主制度。而全市就由一部叫作 LINC 的奧維爾式大佬電腦所統轄。

故事的主角 Robert Foster 年幼時遇到空難,之後在荒野被救助者養大成人。遊戲一開始,Foster 就被工會城的警衛擄走。誰知押送他的直升機竟然發生意外,墜落在一條天橋上(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如何逃走?他為甚麼會被擄?直升機的意外真的是意外嗎?這一切都有待各位解答。

「鋼穹之下」雖然是十多年前的遊戲,但即使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它的製作水平仍然相當高。另外這個遊戲亦有各類的謎題、不同的角色、有趣的對白以及豐富的情節,如果要用免費軟件去介紹歷險遊戲的概念的話,「鋼穹之下」可算

5) 異界 (Other Worlds)
這裏說的
異界不是神鬼界,而是四個不同的世界:Arsalior 是我們的世界,Fathel 是魔法界,Obe 是時間的樞紐,而 Gergem 則是個從來無人能來回的神秘領域。遊戲的主角是一個名叫 Natalia 的廿七歲少女。(唔好駁嘴,我話係少女就係少女!)一天,當 Natalia 駕駛她的愛車 Alfa Romeo Spider 回家之後,發現男朋友 Alkis 不單止不在家,而且還違反常性地把 Visa Card 留在家中!到底 Alkis 人在何處?隨著故事推展,Natalia 發現她的男友原來走進了異世界。為了重見她的愛人,Natalia 就此踏上了異界的征途…不過臨行前記得餵貓…

「異界」是希臘電機工程師 Alkis Polyrakis(對,就是 Natalia 的男朋友)花了四年多完成,在 2004 年底推出的作品。雖然沒有方法證實,但
「異界」在芸芸免費的歷險遊戲當中(不包括像「鋼穹之下」等等由商業轉為免費的軟件)可能是至今為止篇幅最長的一個。不過,由於是自家創作,不要期望它在視覺或者音效上能有「鋼穹之下」的水準。我推薦這個遊戲,除了因為它和「鋼穹之下」一樣有齊眾多歷險遊戲的特點之外,最重要的是這個遊戲的故事性極強。無論從故事情節、人物對白抑或角色的性格表現去看,「異界」都有一流水準,甚至比好一部份的商業製作為佳。在歷險遊戲迷的圈子裏,「異界」可謂眾口鑠金。而因著遊戲獲得的口碑,Polyrakis 在 2006 年成立了 Atropos Studios,並正在製作一套新遊戲 Diamonds in the 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