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果 D 唔知入唔入流的文化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果 D 唔知入唔入流的文化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電視汁撈飯兩則

午餐:陳鈺芸送飯
昨日在茶餐廳,電視正播映亞視的娛樂對談節目(見 18:30)。張家輝話齋:「×你個街,亞視來嘅喂!」誰料有驚喜。節目當中,受訪者毫不造作,落落大方的態度,令我覺得她完全沒被娛樂圈這個大染缸污染。當然,一時印象不能作準,但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自有線年代(強調:只是有線年代!)的黃翠如之後,已很久沒見過這種「未被污染」的藝人了。上網略查,這位陳鈺芸小姐,入行經已幾年。她至今仍能保持自我,更顯得難能可貴。陳原來也是摘過金牌的跆拳道運動員,她依然活躍於賽場呢。可惜看其簡歷,入行幾年,星運似是平平。儘管人格與歌藝或演技無關,星途亦講際遇,但祝她好運,並祝她繼續處淤泥而不染。

晚餐:敗家仔菊花殘腦羹
回家吃晚飯,無綫正在播一套叫《守業者》的新劇。以無劇來說,劇情老套到嘔是一定的了,看完這一集,印象也沒變,不過感覺這套劇也有優點:劇本以外的製作很認真,演員很落力(尤其是麥長青),劇情的基本設定(養蠶和絲綢業)亦算有趣,這方面的資料搜集也很充足,而劇集主題歌的曲和詞都不錯,馬浚偉也唱得不過不失。然而……



片集中段,竟然出現主角哼《帝女花》的情節!

此劇背景設定為國民黨剛剛完成北伐,唐滌生先生的《帝女花》卻要到 1957 年才面世!大部份港人如我均非粵劇迷,但《帝女花》此經典中的經典,就連現今的香港高中生,都差不多人人識哼一兩句。連此香港瑰寶是戰後作品這個常識都無,還敢稱「守業者」?真是諷刺。

維基百科,原來唐滌生之前,另一位劇作家梁金棠先生已於 1934 年編過一套同名粵劇,可是唐劇並非從梁劇改寫,而是參考了清人黃燮清所編的同名崑劇,故此馬浚偉所哼那首曲調完全和唐氏《帝女花》一樣的粵曲,不可能是梁氏《帝女花》,更不可能是曲風完全不同的崑劇。況且國民黨完成北伐,距離梁氏《帝女花》面世仍有六年,就算馬浚偉要哼梁金棠的《帝女花》,亦一樣是「粵劇變穿越劇」。

順帶一提,原來「帝女花」 也是菊花的別稱,可見於清代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這是今次撈電視汁之後,上網撈資料意外撈到的冷知識。

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無劇又抄襲


昨晚在家聽電視,竟然聽到以下獨白:
病人沈韻琴,是本屆青年短篇小說比賽的冠軍。她寫了一個關於科學家的故事:他因為太沉迷工作,令婚姻面臨破裂,所以科學家發明了一部時光投影機。投影機出現了一個女人的影像。為了跟她溝通,科學家竟然搬進實驗室。自此他以為找到人生的知己,逐漸脫離現實。

科學家的同事,眼見他沉溺在這段關係上,於是去調查那個女人的背景。原來那女人在幾十年前因難產而死,而她丈夫不久也病逝了。科學家和這投影出來的女人很投緣,但那女人竟以一天十年的速度變老,很快就變成一個婆婆。科學家很迷茫,很捨不得。那女人跟她說,科學家的前生就是她丈夫,當年因為太傷心而病死了。女人勸科學家要珍惜當下,還叫他邀請太太到實驗室。當科學家的太太來到實驗室,投影機裡的婆婆拋出一個玩具球,交到太太手上,還跟他們說,真正的愛是經得起考驗的。幸福就在你手上。
上面呢段嘢,係咪同下面呢段故事好相似呢?
Two scientists create a holographic projector. One day, the device starts generating images of a human fetus. The two watch as the fetus matures into a baby, a young girl, then a full grown woman, growing at a rate of ten years a day. They find out that Nola, as she calls herself, was once a young woman who liv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y debate over whether or not Nola is a real human soul somehow integrated into their hologram generator.

Kevin, the lead scientist, begins to fall in love with this impossible creation. He begins spending more time at the lab than at home, his home life deteriorating over the few days. Nola talks with Kevin about her father and how he tried to keep her burgeoning intellectual desires from flourishing. They discuss the poetry of Yeats. During day five, an adult Nola describes her pregnancy and relives a miscarriage of losing a baby girl. The other scientist, Dan, later discovers the miscarriage was the cause of Nola's death, and that Robert, Nola's husband in real life, never forgave himself for her death; Robert died of a broken heart soon after.

As the holographic Nola ages and nears her farewell, she uses a voice modifier machine to call Kevin's wife, Carol. Posing as Kevin, Nola tells her to come pick him up. In the final conversation between Kevin and Nola, it is revealed that Kevin is a reincarnation of Robert. He brings out the Yeats book and reads a passage. As they tearfully acknowledge the passage, Nola fades away as Kevin's wife enters the lab. They have an emotional reunion. Carol is then quite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as a child's toy ball, as real and substantive as anything, bounces out of the holographic chamber and lands in her hands.
上述情節,乃經典科幻片集《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 其中一集,題為 Her Pilgrim Soul (YouTube 上仍有得看)。無記劇集抄西片橋段,都唔係第一次啦,不過將別人整個故事橋段,當成是劇中角色創作的小說故事,大剌剌唸出來,就簡直係厚面皮指數爆燈。大概編劇認為既是西片,又是八五年的舊劇,抄了都無人知。欺香港觀眾無人也。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Steins;Gate》:罕有、上乘、真正的時間旅行故事(一)

終於大結局了。《Steins;Gate》是罕有真正的時間旅行故事。我認為它不但為近年此類別之中的佼佼者,就算拿它跟經典名著相比,亦毫不遜色。

Steins;Gate》本是歷險遊戲,後來改編為同名電視動畫。我不諳日語,未玩過原作,不過從網上資料判斷,儘管動畫囿於長度而對枝節有所取捨,主線仍忠於原著,沒有自創情節;動畫畫風與原作不同,但仍相近,聲優則基本是遊戲的原班人馬。從 S;G 動畫故事水準之高,可想原作亦同樣出色。原作遊戲於 2009 年 10 月 15 日開售,開發商 5pb. 社長志倉千代丸,截至今年六月底(約開售後十九個月),銷量已突破三十萬。對一般歷險遊戲而言,年銷十多萬套,屬暢銷但不突出,然而 S;G 只有日語版,並非如一般歷險遊戲般有英語版或繙譯成多國語言,因此三十萬實在是驚人數字,不過更驚人的,是 S;G 的標價 ── 最便宜的 iPhone 版也賣 3,000円(約 300 港元),最貴的一款 Xbox 360 版更賣 9,240円(約 940 港元)。歐美一般新款歷險遊戲,售價只介乎 220 至 300 港元之間,即使名作如 Myst 系列或 Syberia 系列,初售時亦不超過 400 港元。S;G 賣這麼貴,只賣日語版竟也售出超過三十萬套,可見它多麼受歡迎。(也可見縱然日本經濟欲振乏力,日本人仍相當有錢!)

「時間旅行」是幾乎寫到爛的類別
許多有時間旅行情節的故事,其實都只將時間旅行當成一個 plot device。無論加入幾多花巧的影音效果,營造多麼震撼的穿越時間場面,「穿越時間」本身,在這些作品中都不過是過場情節,與一按鈕就「嗖」一聲轉移無異。就好像電影《The Final Countdown》(1980)、漫畫《漂流艦隊》(2004,台譯《次元艦隊》),或小說《The Axis of Time》(2004-2007) 三部曲,時間旅行不過是作者讓現代軍隊回到過往參戰的藉口,本質上它們是架空歷史演義,而非時間旅行故事。

這種以穿越時間為故事道具的現象,於眾多所謂「時間旅行」故事中不止普遍,還根深柢固,就連開創類別先河的名作,H.G. Wells 的《The Time Machine》(1895)[1] 亦不能倖免,當中所謂時光旅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獵奇探險。就算將時光機改為「時光馬桶」,或者改用念力穿越時間,甚至通往的並非未來世界,而是平行宇宙,亦不影響主要情節。

真正的時間旅行故事,必須牽連因果律(或顛覆它)。即使「因果」或「時光機」並非故事主體,亦應在故事中佔關鍵位置。這裏特別一提由 H.G. Wells 孫兒 Simon Wells 拍攝的改編電影《The Time Machine》(2002)。該電影加插情節,說主角的未婚妻意外身亡,才令主角製造時光機,以圖改變過往。然而反覆嘗試,其未婚妻仍死於非命,只是死法有別,於是他決意往未來尋求解決方法,電影至此也接上了原著故事。可是改編作的結局又與原著不同。原著中,未來世界難逃厄運,但在改編作當中,主角最後明白,若他能拯救未婚妻,就不會發明時光機;既然他發明了時光機,即無法拯救未婚妻。歷史的一致性不容許時間悖論,故主角難以干涉過去,然而他可以改變未來。於是他終於想通,與其無望地拯救未婚妻,不如拯救未來世界。這樣用一種時間觀去貫穿故事,才有時間旅行的味道。

The Time Machine (2002)
創作時間旅行最難的地方,在於這個 genre 幾乎已經寫到死。一方面,歷史不變論(人不能改變過去,時間旅者回到過去所做的事,本身已是歷史的一部份)、歷史局部可變論(例如前述《The Time Machine》的改編電影)、歷史可塑而脆弱論(故有「時間警察」)、平行世界[2](或近而不同的 personal past[3]),還有各種時間迴圈、時間悖論 …… 大凡你想得出的時間觀,差不多都有人寫過。另一方面,若要着力引入時間觀及描寫因果關係,作品就容易充滿匠氣。Robert Heinlein 的短篇名作《All You Zombies—》(1959) 中,少女給男人引誘上床,產下女嬰,後來女嬰遭神秘人擄走,最後謎底解開,原來少女日後變性為男人,任職時間警察;他回到過去,與少女時代的自己發生關係,擄走她產下的女嬰,並將女嬰帶回更遠的過去,讓她長大後成為少女時代的自己,維護了歷史的完整 ……。如此鋪排,可算極盡奇詭了,也是 bootstrap paradox 的典範,然而讀者可能覺得太過刻意,甚至變態。

比諸一眾前作,《Steins;Gate》的成就異常突出。作者不但在這個寫到爛的故事類別當中找到嶄新意念,還編織了一個處處牽涉因果律,非常曲折但又不失自然的長篇時間旅行故事,就連當中的敗筆,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待續)

相關舊文:看過情書,現在,很想見你

註:
[1] 根據維基百科,H.G. Wells 的《The Time Machine》並非近代首部時間旅行小說,亦非 Wells 於此類別的首部作品,但它無疑是令時間旅行小說普及的功臣。
[2] 嚴格來說,大部份採用平行世界觀的小說都不算時間旅行故事,原因是主角干涉的是另一個世界,故此不會影響原本的世界的因果關係。
[3] Personal past 的概念,可見於 Alfred Bester 的短篇《The Man Who Murdered Mohammed》(1958)。它與平行世界觀的最大分別,在於平行世界向未來分歧,但 personal past 卻是專屬於每個人,而且分立的過去。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北極企鵝

之前有親共政客因一句「北極人少企鵝多」而大遭網民揶揄,原來影視之中亦有「北極企鵝」情節。

Taken(2008 年電影,港譯《救參96小時》):



電視連續劇 Castle(港譯《賈神探》)第二季第四集(去年播放),當中有一名為 Fletcher 的騙徒,自稱北極探險家,遊說各學校贊助他的北極之旅。名義上,Fletcher 到達北極後,會將實況即場轉播至學校課堂,但實情是他用特攝手法將自宅裝扮成北極的模樣。幾位探員與 Castle 討論此騙案,談及有小學生信以為真,寫信給 Fletcher。Castle 將其中一封信讀出:

Castle: Dear Mr Fletcher, do penguins really wear tuxedos?
Ryan: (指出錯誤)Penguins are South Pole [animals].
Montgomery: (語帶責備)Hey, these are six-years-old kids.

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

Suspension of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小說、漫畫、戲劇或者電影創作,常常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令讀者或觀眾忽然感覺抽離,無法投入。最常見的,是所謂穿崩鏡頭。香港古裝劇以寺院作場景,就經常不慎將石屎地、鐵欄杆甚至電燈柱攝入鏡。這類低級錯誤,製作者本身是明白的,只是大意才犯下。較難防範的,反而是製作者毫無概念的問題。最高層次的,往往牽涉非常專門的歷史知識,但無礙一般人享受故事情節。我覺得最有趣的,反而是一般人未必能夠立即指出問題所在,但直覺上又覺得怪怪的中等層次錯誤。我碰過的一些例子如下,未知各位有否其他例子?

1)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這套電影以 1938 年作時代背景,其中一幕,Indiana Jones 被神秘組織追殺,各人乘快艇於某貨櫃碼頭附近追逐。碼頭上的貨櫃吊機,設計與現代無異,但是 …… 那個年代有這種吊機嗎?老實說,我答不出,維基百科也沒有答案。從網上搜尋,才發現以前的吊機並非是這樣子的,而接近現代設計的吊機,其實要到 1959 年才出現。

2) 花樣年華 (2000)。有一幕拍攝着一架的士離開,的士車尾掛着常見的 "5 seats" 鐵牌。電影的背景為 1960 年代初,那個時候好像還未有這種牌子吧,記憶中,政府立法規定的士車尾要按座位數目掛上 "4 seats" 或 "5 seats" 的說明,好像是八、九十年代的事。上網搜尋,發現有關措施是八十年代中期因為引入四座位的士才推行。


3) 金田一少年敢死之行 (2000)炒冷飯,莫怪。這部日本漫畫的大結局以香港作場景,都算畀面,可惜關鍵情節出了很大紕漏。故事當中的關鍵證物,是一幀兇手站在懸掛着英國旗的港督府前拍攝的照片。作者以此說明該照片攝於 1997 年或以前,而非兇手聲稱的 1999 年。這個情節本身無錯,問題只是出在場景上。漫畫中,該英國旗是掛在港督府門前的一根長旗竿上,但這根旗竿其實是主權移交之後才豎立的。英治時期並沒有此旗竿,而英國旗是掛在港督府門廊頂的短旗竿上的。要不是我以往常常乘車經過港督府,也不會發現此錯誤。

4) 洪武三十二 (2011)。其實是剛剛在家看了這齣電視劇,才有寫這篇吹水文的念頭。由於製作費、香港的人文環境及觀眾口味種種因素,本地的古裝電視劇一向偏重戲劇性,輕視歷史考證,所以港產古裝劇永遠只是古裝劇,而非歷史劇,不過香港觀眾已經看過不少日本、內地或韓國的嚴謹製作,所以我以為電視台多少也會進取一些吧。《洪武三十二》這套電視劇,有不少有趣或值得欣賞的地方,但是它處理歷史細節,比以往的古裝劇還要輕率,甚至倒退到八十年代電視劇的水準。例如它常常有羣臣上朝行跪禮的情節,令我不禁懷疑,明朝有跪禮的嗎?查《明史.禮志》,原來是有的,但只用於「登極儀」、「大朝儀」及「常朝儀」(後記,此處有小錯,下詳)。登極儀是皇帝登位時用,大朝儀是大節日、皇帝生日或特殊節慶時才用的朝賀,而常朝儀是每月朔、望兩日或有人辭官之時進行的儀式。一般真正議事的朝會,「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根本毋須跪,也不用人人站立,企到腳軟。



後記:囫圇吞棗,讀書不夠清楚,犯了小錯誤。明朝原來有很多跪禮,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些,但牽涉一般早朝的,只見於「常朝儀」。《明史》有關段落如下:
明洪武三年定制,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台部官有奏,由西階升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
又凡早朝,御華蓋殿,文武官於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如御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於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後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皇帝升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並王道。二十四年,定侍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鞋。
因此,一般早朝禮儀,也屬常朝儀一部份。皇帝會於奉天殿或華蓋殿見朝臣。若臨奉天殿,朝臣要先於連接兩殿,稱為「鹿頂」的地方「行禮」;若臨華蓋殿,朝臣要先在奉天殿行禮,才到華蓋殿晉見。《明史》沒有說清楚此「行禮」是鞠躬抑或叩拜,但無論是那一種,均非在皇帝跟前,也不是像劇中那樣跪在地上作揖。此外,三呼萬歲,只是「登極儀」、「大朝儀」及「大宴儀」才有,一般早朝並無此禮。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歷史之眼》獲獎

半月前才提過《歷史之眼》是近年我最期待的漫畫,而剛剛才知道,原來在今屆日本文化廳舉辦的媒體藝術節(文化庁メディア芸術プラザ),《歷史之眼》於一眾漫畫之中脫穎而出,將獲頒大賞,而拙文提過的另外兩部漫畫《海盜戰記》與《地球防衛少年》,原來又分別獲頒去年的大賞及今年的優秀賞。


此媒體藝術節於 1998 年開辦,今年是第十四屆,歷屆大賞得主如下:

(註:2010 年度的獎項乃於 2011 年才頒發 ,餘此類推。今屆媒體藝術節將於下月初才舉行。以下括弧內為華人地區通用譯名。)

2010: ヒストリエ(歷史之眼)
2009: ヴィンランド・サガ(海盜戰記)
2008: ピアノの森(琴之森)
2007:モリのアサガオ(最後的日出/森林的牽牛花)
2006:太陽の黙示録(太陽默示錄)
2005:失踪日記
2004:夕凪の街 桜の国
2003:カジムヌガタイー風が語る沖縄戦ー
2002:セクシーボイス アンド ロボ (Sexy Voice and Robot)
2001:F氏的日常
2000:バガボンド(浪客行)
1999:アイ’ム ホーム
1998:坂本龍馬
1997:マンガ日本の古典

以上漫畫,大部份我連名字都未聽過。一些流行漫畫,例如《無限の住人》、《Monster》、《20世紀少年》、《Pluto》及《蟲師》等等也曾獲獎,不過是優秀賞而非大賞,不知此藝術節的評判是否比較曲高和寡。

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漫畫單

網上不時有人開列書單,卻較少講「n本好漫畫」之類,不知坊間是否仍存偏見。近年全球創意產業創意不足,有新意的作品愈來愈少,所以與其懷舊,不如列出仍在連載中或完結不久的有趣漫畫。

1)《歷史之眼》。電視有大河劇,漫畫也有史詩。《歷史之眼》是科幻漫畫《寄生獸》作者岩明均忽然轉型之作,是一部從主角尤米尼斯 (362 BC—316 BC) 的經歷展開的馬其頓野史。岩明均的畫功毫不可取,故事和人物描寫才是他的強項。漫畫中尤米尼斯的性格有點似《銀河英雄傳說》的楊威利(除了並不厭戰),喜歡銀英傳的朋友相信也會喜歡尤米尼斯這個角色。連載的速度有點慢,暫時只講到尤米尼斯剛成為馬其頓王腓力的秘書官,阿歷山大還未登基,不過故事情節已相當曲折而且豐富,是近年我最期待的漫畫。有一部以北歐歷史作舞台的《海盜戰記》我也喜歡,但是《海》較多講述生於冰島的北美探險家托爾芬 (born 980 AD—died after 1007 AD) 的私人恩怨,歷史味沒有《歷》那麼濃。

2)《地球防衛少年》。 這套不久前完結的漫畫講述十幾位少年,輪流駕駛巨型機械人對抗外來怪物。表面看來毫不特別,骨子裏卻非常殘酷 ── 是社會性的殘酷。原來每位駕駛員於戰鬥之前,已經註定不能退出,也不能生還,而且有時由於無法選定戰場,令戰鬥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展開,造成嚴重傷亡。結果他們雖然在保衛地球,卻註定成為悲劇角色,還要招人怨恨。究竟他們如何看待生死、面對家人、安排身後事、完成未竟心願?

讀者如果要看《地球防衛少年》,最好先看漫畫版。動畫版是於漫畫還在連載時所拍,故事並不跟足原著,少了些殘酷,也比較膚淺。

3)《火鳳燎原》。跳出《三國演義》的框框,重新演繹三國故事,以前已經有人嘗試過。電鋸於報章上提及,由陳舜臣所寫的小說《秘本三國志》,就是一個例子,可是像《火鳳燎原》的作者陳某般,將傳統對三國的演繹顛覆得那麼徹底,就十分罕見。例如世人多說呂布有勇無謀,陳某卻藉漫畫角色之口,質疑莽夫又豈能指揮大軍百戰百勝,就顯得合情合理。初期故事以司馬懿任兩位主角之一,更是前所未見的突破。

4)《殺戮都市》。這部漫畫主要講地球人對抗外星人,大橋段本身並無新意,內容則充斥暴力與色情,可說意識不良。然而此漫畫的「好」在於藝術造詣,而非教育意義。不少日本漫畫也血腥暴力,但是場面做到如《殺》那麼流麗、具迫力及富有電影感的,不止前所未見,恐怕短期內也後無來者。今日「美學」二字常遭濫用,這本漫畫卻真的堪稱暴力美學。它對各人在極不利的環境之下,為了求存而如字面所說的「拚命」,亦描寫得很細緻,很有真實感,不過這較難言喻,要親身閱讀方可領略。

5)《爆漫》。漫畫家寫的漫畫家故事,由《死亡筆記》的黃金組合大場鶇小畑健創作,故事與畫功絕對有保證。當中談及不少涉及漫畫製作的細節,以及漫畫出版與否或將漫畫動畫化與否的考量,外行人也會覺得有趣。

6)《CLAYMORE大劍》。《大劍》從一開始已經設定為戰鬥漫畫。論內容,它只是一個普通的復仇故事,但是印象中很少戰鬥漫畫可以寫得這麼紮實。它的故事主線,幾乎每一話也有確實進展(雖然也偶有失準),令人想追看下去。即使是那種「學藝升 level」的陳套公式,作者也運用得很好,不會有主角武功無止境地進步,或者突然成為天下第一的情況發生。事實上,《大劍》的故事一早已經設限,無論人類怎麼努力,力量上也不可能接近(遑論凌駕)故事中稱為「深淵之人」的怪物,所以《大劍》對戰鬥的描寫,較其他漫畫有說服力。然而這套漫畫吸引我的,並非戰鬥元素,而是它描寫的同袍之情或「姊妹情」。許多戰鬥漫畫裏面的戰鬥夥伴,都是「一群熱熱鬧鬧的傢伙,加一兩個很 cool 的角色」那種,但而《大劍》描述的卻是於多次戰鬥之中,一同出生入死,才累積起來的細膩情懷,剎是好看。故事用了許多話鋪排主角古妮雅與迪尼莎相識,及後來迪尼莎遇害,令古妮雅矢志復仇,更是全書我最喜愛的部份。

順帶一提,要看《大劍》 的話,還是應看漫畫版。《大劍》動畫依我看是云云動畫之中,與原漫畫落差最大的一部。它最主要敗於畫面用色太沉,但是其動作場面之悶(要記得這是戰鬥動畫!),也是罕見。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神之水滴》獲獎

法國著名葡萄酒雜誌 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 於一月十二日給日本漫畫《神之水滴》(Les Gouttes de Dieu) 頒發 2010 年度的「評判特別大獎」,以表揚它「向大眾,尤其是喜愛漫畫的年輕人,開啟葡萄酒的世界」云云。

這其實算是舊聞,不過昨天看到,還是嚇了一跳。日本漫畫真的令人不能不佩服呢!相比若非打鬥就是替政府推銷財政預算案的香港漫畫,怎能教人不唏噓。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血戰龔如心

2012
正如龔如心遺囑中的簽名可能是「嚴格的偽冒」,有迫真的特技並不表示內容合乎科學。Trailer 1:07 梵帝岡的石造教堂攔腰折斷之後竟在地上滾動,真令我佩服導演電腦特技那位仁兄想象力之豐富,不過這條片子的電腦特技異常細緻,是在下所看過的芸芸作品之中最好的。希望這套電影的精采部份不僅止於這些吧。



血戰新世紀
比起 2012,《血戰新世紀》的特技假得離譜。這套電影基本上無劇情可言,只不過由頭殺到落尾。這不打緊,因為觀眾入場本來就是為了看全智賢大開殺戒,可是嚴格來說,此戲幾乎完全沒有殺戮場面。例如某女工被殺,電影只用聲音交代;全智賢斬殺數十人的時候,電影又用地上的水花與模糊的鏡頭來表達;怪物「必」出來的血,又比衛生巾廣告的藍色液體還不像血;電影中的怪物從屋頂逃走時,其動作十足十泥公仔,很有逐格攝影的味道,令我想起黑白片年代的 King Kong;某配角被殺,電影更索性用「『格勒底』夾住把劍來就鏡頭」的方式來表現一劍穿心。聽聞此電影由港人任武術指導,信焉。



電影中 supposedly 係日裔的主角及「大佬」(其實係大姐)妖怪為了照顧在場的美國女配角,竟然用英語交談,這倒有點教育意義,適合想教子女禮儀的家長攜同子女入場觀看。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巾幗梟雄

無錯,本博都會講師奶劇。



雖說是師奶劇,它仍有不少我覺得值得一讚的地方。

首先是劇情,雖然老套,也有爭產的元素,但它起碼不低智,比起那些甚麼《溏心風暴》實在強得多了。它的故事節奏亦相當流暢,不同情節的高潮間隔得相當好,大體上沒有冷場。此劇以大平天國作時代背景,我不求電視劇牽涉歷史描述時完全不露破綻,但起碼不應在古裝戲中講十分現代的對白。此劇不止做到這點,而且就人物及事件的設定上(以我這類典型沒甚麼歷史知識的觀眾而言)亦相當有說服力。

不過對白方面仍有敗筆。近年無綫太刻意要營造一些所謂「金句」,《溏心風暴》如是,《巾幗梟雄》亦如是。柴九(黎耀祥飾)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本來是好對白,但過於重複,差不多每集都講一次,就令人生厭了。

此劇的化裝及服飾,比起近年不少古裝劇都好,我最初懷疑是高清拍攝的關係,但想一想,其他古裝劇(例如早前播放的《幕後大老爺》)又不見得這樣認真。本劇的主題曲也相當悅耳。我不懂樂器,但此劇的主題曲主調所用的似乎是二胡,而副曲所用的弦樂似是結他而非古箏揚琴之類的樂器。若真的如此,就是很有趣地結合中西樂器奏出非常中式的樂曲。

詞方面則只屬一般,不過近年來填詞都是廣東歌的弱項。不怕得罪講句,現今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詞(包括人人讚好的《喜帖街》),我覺得九成都可以直接送入垃圾桶。本劇主題歌由陳詩慧填詞,此姝替無綫填過不少主題歌,雖偶有佳作,但大部份我都沒甚麼印象。她的最佳作品,我認為是《無人完美》,感覺很清新。至於本劇主題曲,我最喜歡以下兩句:
舉杯暢飲河邊秀美,奏一闕曲傳千里,
斜陽隨着清風,已幽幽泛起。
我喜愛由情入景、由景入情的歌詞,例如《分手總要在雨天》、夢劇院的《四分三日》或者 Carole King 的 Home Again 等等,上面兩句歌詞儘管語法不通,但正中我的癖好,嵌入《巾幗梟雄》的大時代中,這兩句意態閒適的回憶更顯得有意思。吳卓羲的唱功雖然大有改善的餘地,但他唱歌時的聲線很悅耳,假以時日,也許會有一番作為。

《巾幗梟雄》主題曲的 MV,用了大量劇照,不但悅目,還有一種「戲味」,令我回想起陸小鳳年代的電視劇。香港人口老化,接近話劇形式的劇集其實較適合香港觀眾。本劇話劇味濃,更讓演技派的成熟演員掛帥,實在令我感動。

是的,本劇最觸動我的不是劇情/服裝/歌曲,而是黎耀祥和鄧萃雯等等終於可以光芒四射。祝他們事業順利。

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

Laughing 哥及其他

Laughing 哥
既然阿 Laughing 哥之死咁哄動,Facebook 嘅有關羣組已過十萬人不在話下,連教會的傳道人都寫咗篇文章來分析 Laughing 哥嘅領袖質素,我都不妨隨波逐流,噏返兩咀。

依我睇法,Laughing 哥好成功,也好失敗。
  • 臥底係秘密任務,如非上頭指示,不得向他人透露身份。Laughing 刻意令阿文襲擊超 Sir,但是制止了他之後又不轉移場地,令超 Sir 於阿文面前爆出 Laughing 以前係警察嘅事實,失敗!
  • 既然唔穿都穿咗,Laughing 就應該教曉阿文點樣防範考哥,但係 Laughing 並無咁做,真到臨死先叫阿文睇佢寫的 journals,失敗!
  • Laughing 口口聲聲話要達成目的可以完全唔講感情,但係又愛上芯姐,令自己處於勾義嫂嘅位置,就算佢嘅臥底身份唔穿煲,有朝一日都可能出事,失敗!
  • Laughing 雖是幫會小頭目,但以警察的身份而言,只是前線人員,不是領袖。領袖講願景,講大方向,前線人員就不得不注重細節。佢識咗羅浩楷九年,無理由唔知呢條神父口多多。明明是可以預見危險,Laughing 還多事插手藥煲婚禮的安排,引至身份敗露,失敗
  • 即使從領袖角度,亦應該衡量自己有幾多斤兩。小企業老闆要注意現金流,唔係有單就可以接。Laughing 無見好就收,逮捕天哥之後就回復身份,反而好似 dot-com 泡沫年代 D 公司咁,投入唔知幾時先有利潤(瓦解考哥集團)的生意中,絕對係失敗中的失敗!
不過 Laughing 都好掂,即使犯咗咁多錯,仍可以力挽狂瀾,用條頸鍊套出敵方對策。要不是考哥好似死亡筆記嘅夜神月咁,有超乎人類的聰明(竟然連未殺過人的人拿槍殺人時幾時要緊張都知道),Laughing 應該可以大步 larm 過。所以,Laughing 嘅死,絕對係編劇的問題,非戰之罪。

無綫劇集
唔少人批評呢套《學警狙擊》D 演員(謝天華除外)唔掂,的確一 D 都無講錯,不過這套劇比起以往的無綫劇集,在一些方面確有進步。首先是包裝。《學》劇每節的畫頭都用不同演員的片段,這個做法以前也有,但是感覺上《學》劇的畫頭好像與劇情相關,能突出每節的主角。另外,雖然此劇主題歌的詞跟唱都唔掂,不過曲子本身的風格卻十分切合警匪片,算是警匪片的主題曲中比較好的一首。最後,此劇很恰當地從不同角色的視角重構 Laughing 身份敗露的過程,是無綫劇集中罕有地細緻的敘事手法。這種手法以往在其他劇集中也用過,不過以節奏而言,這次掌握得最好。加上事件各方的倒敘除了回憶之外,亦逐步顯露了各自的計謀,這大大增加了劇情的張力,值得一讚。

LOHAS Park
如果唔係地鐵興建康城站,我都無留意 LOHAS 原來係簡寫,全寫係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其實我好有興趣知道,究竟為香港一眾樓盤起名的是甚麼人,竟然可以將 D 名越改越離譜。

話時話,如果唔係地鐵興建康城站,我亦唔知「日出康城」喺邊庶。哦,原來喺將軍澳 …… 堆填區 …… 唔怪得叫「溢出康城」(D 污水或沼氣),而隔籬個樓盤又為咗殺哂 D 污糟嘢,叫「手刀」。

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看《PLUTO》偶感

(1) 《PLUTO》單行本第六部的後記中,評論家山田五郎如是說:
…… 自懂事開始便認識這個名作(博主註:指手塚治蟲的原著《小飛俠》之《地上最強的機械人》篇),在阿童木和鐵人 28、哥斯拉和超人、新幹線、阿波羅 11 號、王.長嵨(博主註:長嶋應該指 1958-74 年效力巨人隊的全壘打王長嶋茂雄,書中的「嵨」字應為「嶋」,亦即是山字的右邊應是鳥而非烏;此外,根據讀者提示,「王」指的是著名棒球手王貞治馬場豬木、學運和 Woodstock 等各種衝激下成長的我們,可說是最真誠地相信着科學、英雄、革命和搖滾樂的世代。但在本該是以「銀色的未來(©岡田斗司夫,58 年生)」來揭幕的 70 年大阪博覽會舉行的同時,幸福的美夢亦隨之告終,等着我們這羣迎接青春期的,是科學公害、英雄是名人、搖滾樂是商業、革命是恐怖主義的現實。很多同學因此成為大人,其餘的則逃避現實,變成了宅男。

我們這羣步入中年的人,開始煩惱是否應該就此生活下去時,申訴要「取回自己相信的未來」的,就是浦沢的《20 世紀少年》。這麼想的話,便能明白他隨之挑戰《PLUTO》的理由了。這次並非只是翻新名作,還想藉着喚醒自己少年時代夢想的出發點,號召同世代人士「跟隨我吧」的檄文吧。
《20 世紀少年》雖然精采,但不是浦沢直樹那一代的人始終難以共鳴。山田先生這篇評論,多少都讓我們瞭解《20 世紀少年》多一點。

(2) 我沒看過《PLUTO》的原著《小飛俠》之《地上最強的機械人》篇,所以山田的另一番話,着實令我有些意外:
然而,那種美感換來的,是原作中能看得到的悲慘破壞場面全部消失了。在本集中,描寫基斯克死亡場面亦然。順帶一提,小蘭只穿着阿童木的短褲,以有點色情又可愛的樣子挑戰布魯圖的場面,亦變成了一般的「好故事」(第 2 集)。換言之,在殘酷性和色情程度方面,目前的《PLUTO》比原作輕微。作為對同世代人士的檄文來看,那方面稍嫌不足。

殘酷性和色情部份,常被世人稱為「手塚治蟲的陰暗面」,被視為一種禁忌,其實作為一個兒童作家,他的優點就在這裏。色情和殘酷場面若然處理不當,便會造成危害,但落在有才華的作家手上,反而能夠培育出抵禦侵害的疫苗。手塚本人和尊其為師的迪士尼,他們偉大之處,就是在於認同這兩點,以及不會因為怕輿論的批判,而淪為膚淺的人道主義作品。
乍看好像有理,不過迪士尼 …… 我想不起有甚麼帶殘酷或色情場面的作品。

(3) 《PLUTO》港譯《布魯圖》,我在網上看到的評論都一致認為這是劣譯,該譯成《冥王》才對。我的看法有點不同。首先,《PLUTO》日文版單行本的封面標題中,"PLUTO" 一字嵌有「プルートウ」一語。我不懂日文,但プルートウ看來是 Pluto 的音譯。其次,Pluto 不是冥王,而是冥王的名字,這就像「奧巴馬」從幾日後開始是美國總統的名字,但不是「美國總統」這個詞語的意思。Pluto 這個名字好像沒有字根,因此只能音譯。舊時無綫播放的卡通片「大力水手」(Popeye),當中的奸角 Bluto 譯做「布魯圖」,這也許就是文化傳信譯法的根源。

(4) 不過港版《PLUTO》也的確劣譯甚多,譬如七個機械人中的「豈拉古烈士」,他未死的時候又怎會稱「烈士」?查實其名字應是 Hercules(希臘神話英雄),中文維基百科把它譯成海格力斯

以下列出部份《PLUTO》角色的日文名字(來源:日文維基百科 PLUTO 條目),除了主角 Gesicht 之外,其他的用 Google 的繙譯功能再加少少推敲,很容易猜出真正的名字。至於文化傳信的譯法好不好,請自行定奪:


日文音譯 推測 香港版《PLUTO》繙譯
プルートウ Pluto 布魯圖
ゲジヒト Gesicht 基斯克
モンブラン Mont Blanc 蒙白朗
ノース2号 North 2 諾斯 2 號
ブランド Brando 布蘭度
ヘラクレス Hercules 豈拉古烈士
エプシロン Epsilon 艾普斯朗
ダリウス14世 Darius The 14th 達利奧斯十四世
アレクサンダー大統領 President Alexander 亞歷山大總統
ウラン Uranium/Uran (阿童木的妹妹) 小蘭
ヘレナ Helena (Gesicht 的妻子) 海倫娜
Dr ロナルド・ニュートン・ハワード Dr Roland Newton Howard (Epsilon 的父親)
朗奴.紐頓.霍華德博士
Dr ホフマン Dr Hoffman (Gesicht 的父親)
荷夫曼博士
Dr ルーズベルト Dr Roosevelt (以小熊姿態出現,與 President Alexander 密談的那部電腦)
洛玆貝爾特博士
アブラー博士 Dr Abrar(謝謝 Chainsaw Riot 提供) 阿布拉博士
サハド Sahad 撒哈德
ベッカー部長 Director Becker (Gesicht 的上司;在單行本第六部中命令 Gesicht 了結 Pluto) 貝嘉部長
アドルフ・ハース Adolf Haas (被 Gesicht 所殺者的弟弟) 亞杜夫.哈斯
トラキア合衆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Thrace 色雷斯合眾國
ユーロ連邦 Euro Federation 歐盟國家


至於兩個關鍵角色撒哈德(サハド)及阿布拉博士(アブラー博士),由於從故事看來應是中東名字,用 Google 的繙譯功能不足以確定原名,不過 Google 把兩者譯為 Sahado 及 Dr Abura,因此文化傳信至少音譯得準確。
至於兩個關鍵角色撒哈德(サハド)及阿布拉博士(アブラー博士),Google 把兩者譯為 Sahado 及 Dr Abura。由於從故事看來應是中東名字,用 Google 的繙譯功能不足以確定原名,經 1-555-CONFIDE blog 的 Chainsaw Riot 提點,前者應該是阿拉伯常用名字 Sahad,而後者是「印度/巴基斯坦」名字 Abrar。不過漫畫中的阿布拉博士應該是波斯人才對。幸好查 Abrar,似乎也是阿拉伯名字,意思是「敬虔的人」或「義人」之類。

(後記:原來單行本的牛油紙下的封面中有部份英文版的漫畫故事,當中顯示了部份角色的名字,包括 Pluto, Gesicht, Brando, Hercules, Sahad, Hoffman, Atom 及 Uran,而歐洲聯邦的名稱為 Euro Federation,不過我不清楚 Uran 究竟是全名還是 Uranium 的暱稱。)

為甚麼文化傳信懂得繙譯較偏門的 Thrace,卻不懂繙譯耳熟能詳的 Hercules, Darius 跟 Roosevelt,真是一個謎,不過連「歐洲聯邦」也可譯成「歐盟國家」,我很難替他們說好話。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Cyndi Lauper

新年快樂!

在下病了足足一個禮拜,到現在還未好。從聖誕前病到新年後,從 2008 病到 2009,真不算愉快的體驗。本想寫點較嚴肅的甚麼,但實在沒有氣力,唯有談輕鬆點的。

在香港,懂得 Madonna 的應該還不少,但三十五以下而又聽過 Cyndi Lauper 者幾稀。這兩人其實都是在八十年代英美樂壇最紅的女歌手,情形有點似香港的譚詠麟與張國榮,所不同的,是譚詠麟比張國榮早成名,而 Cyndi Lauper 與 Madonna 卻同於 1984 年走紅。這兩人當時紅的程度,時人可能難以想象,不過 1985 年 3 月號的 Newsweek,封面人物不是甚麼權貴,而是 Cyndi Lauper。該期專題探討 Women in Rock and Roll,其中有兩人的專訪,我是在元朗的公立圖書館看的。

Madonna 一般給人的印象就是販賣慾望和性、性、性,這大致準確,但她在竄紅之前所出的首張大碟中其實還有一點青澀的少女味(儘管當年廿五歲的她已稱不上是少女)。例如她在 Everybody 的 MV 中,便和現在一般唱跳舞歌,十六、七歲的偶像歌手無大分別,硬要說分別的話,就是 Madonna 當年年紀較大,和現在的年輕歌手更賣弄性感而已。我印象更深的是 Lucky Star 一曲,現在已找不到當年在無綫播放的版本,不過猶記得當年她在 MV 中活像一隻小雞蹦蹦跳跳,十分可愛。

Madonna 後期較有突破的嘗試是在電影《貝隆夫人》(Evita) 之中演出。當年不少人批評她的歌喉比不上某一兩位在同名音樂劇中演出的女優,不過音樂劇與流行曲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如此比較並不公平。找 Madonna 飾演 Eva Peron 其實是很好的選擇,前者從 Material Girl 開始建立的一種糜爛、熱愛虛榮的形象,事實上和劇中的貝隆夫人十分吻合。當命數將盡,伊娃深刻的瞭解到她已經再無利用價值,但她仍沉迷於權力之夢,乞求貝隆繼續愛她,深怕丈夫從身邊溜走,可是她不瞭解貝隆其實是真心愛她的。這種迷失的當權者的脆弱情感,Madonna 在電影中表露無遺。為她度身訂造的一曲 You Must Love Me,亦教人對劇中的伊娃感到淒然。

我很欣賞 Madonna 在《貝隆夫人》中的演出,只是,Cyndi Lauper 才是我那杯茶。

Cyndi Lauper 唱功好,但我最愛的是她的歌詞所表達的直率情感。香港人近年談填詞,好像只會談林夕。林夕近期的作品我不知(自彭羚退出樂壇後我已再無聽廣東歌),但他以前的詞只可用「堆砌詞藻」來形容。流麗是流麗的,但太過複雜,結果就是歌曲本身只是供鑑賞的藝術品,而不是聽者的心聲。Cyndi Lauper 勝在夠簡單。覺得生活苦悶、工作刻版?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男友入世後有大改變,像會變心?是的,Money Changes Everything,我在等他的 Change of Heart很想見你,所以 I Drove All Night。愛你,只因愛你的 True Colors這首歌後來被同志組織騎劫,倒是始料不及,不過 Cyndi Lauper 不以為忤,還常常參加一些支持同志的活動)。

簡單,直接,加上強烈的情感,這些就是我喜愛 Cyndi Lauper 的地方。她與早期的許冠傑相似,談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就算是談自慰(1984 年的 She Bop),也令人覺得她就像一個靠偷看「姊妹」而獲得性知識的中學生,而不是像 Madonna 般販賣「性」這種商品。總而言之,Cyndi Lauper 唱的是庶民的生活,是你我的心聲。

可惜時不予我。Cyndi Lauper 走紅時已三十有一,樣貌又不算標緻,Punk 頭也不能維持十幾二十年,雖有比 Madonna 高的歌藝,但 Cyndi Lauper 卻後勁不繼,一直只能維持在半紅不黑的邊緣,在樂壇中載浮載沉。她的歌其實幾乎全數都動聽,與以前香港歌星的廣東大碟中每十隻便有兩三首水準不濟的情況不同。她有兩首「公路歌」All Through the NightI Drove All Night ,(尤其是前者)特別適合一個人駕車兜風時聽。雖然她大部份的歌講的都是男女之情,不過其他類型的也不少,好像 Sally's Pigeon 談的是兒時回憶和成長的失落,What's Going On 講家庭暴力,而 Come On Home 是勵志歌,當中母親告訴兒子無論日後遇到甚麼困難,總有一個可以讓他回去的家。



還有一首 The World is Stone 講世情冷漠,恐怕是我聽過的同類歌之中最絕望的一首。這首歌由《貝隆夫人》的作者 Sir Tim Rice 填詞,歌詞可算是文學作品。其中有三段這麼說:
In the grey of the streets
In the neon unknown
I look for a sign
That I'm not on my own
That I'm not here alone
...
As the still of the night
And the choke of the air
And the winners' delight
And the losers' despair
Closes in left and right
I would love not to care
...
Through the halls of the rich
And the flats of the poor
Wherever I go
There's no warmth anymore
There's no love anymore
雖然只是簡單的排比句,但這樣巧妙的填詞,到底還不多見。這首歌雖然說得抽像,但它的效果比起那些把喜帖街的情景講得具體但歪曲的廣東歌要強得多。

當然,我或大部份人的 all-time favourite 都是 Time After Time。不怕得罪朋友,我覺得就算是 Eva Cassidy 翻唱,也沒有 Cyndi Lauper 唱得那麼好。這是 Cyndi Lauper 的《似水流年》,只有由她自己唱才最有韻味。



同場加映:
  1. Cyndi Lauper 的近期訪問
  2. 拙作三位伊娃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女人心》 (1985)

剛從電視上看第一次,可能是年紀的功勞吧,覺得意外地好看呢!不過 85 年的時候自己還年輕,應該不會覺得這些講已婚夫婦離離合合的戲吸引。上面這幅海報以周潤發和鍾楚紅做宣傳,但電影的女主角其實是繆騫人,鍾楚紅飾演的是個不甚討好的第三者角色,甚至還有些故意「藐嘴藐舌」的爛戲份,不過影片近結尾時,這位第三者倒是退出得很灑脫。

繆騫人演戲很好看,我不是影評人,沒有那種堆砌詞藻的本事,只能說繆騫人舉手投足都很吸引,演戲相當自然而有說服力。反而周潤發的演技就 —— 借用《國產零零漆》的對白 —— 略嫌浮誇,不過年輕時的周潤發真的很英俊。以我的看法,香港的男藝人中暫時還沒有那一個在外貌上能與全盛時期的周潤發比肩。繆騫人也是個美女,不過以時下那種追捧十多歲少女的角度來看,大抵不會有多少人認同吧。看戲的時候總覺得繆騫人有幾個神情像極了某位女星,想了好一會才想起是薜歌梨韋花 (Sigourney Weaver)。現在香港的觀眾即使識得薜歌梨韋花,大概也只記得她在《異形》(Alien) 系列中的英雌形象,或者 Heartbreakers (2001) 中風騷徐娘的樣子,其實她在 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1982) 中有很清新和知性的形像呢。

網上的資料顯示《女人心》是關錦鵬首次執導的作品。也許那時同性戀是個開始惹人注目的話題吧,我不記得了,可是我對那種在朋友聚會中,男同問女同要不要和他做愛的戲份,實在覺得反胃。另外,一群「姊妹」相約在其中一人的男朋友面前為他打分,也叫我反感。也許可以接受這樣打分,還要侃侃而談的男人就叫有器量吧,但我總覺得私人生活是有界線的,有些事就算可與其他的「姊妹」分享也要看場合。

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

I want to believe, but ...

… 總覺得這齣新的 The X-Files: I want to believe 是「昆水」之作。



The X-Files 最好看的,其實是那些離奇古怪,互不相關的科幻故事(尤其是頭兩三季),除此以外,就是男女主角 Mulder 和 Scully 那種曖曖昧昧、若即若離的關係,和那條陰謀之上又有陰謀,一層蓋一層的主線。可是洋蔥太大,怎樣剝皮也剝不完,便令觀眾開始生厭了。本來到了第四、五季左右完結還可以為觀眾留個好印像,但製作人就是要苟延殘喘,把僅餘的收視搾乾搾淨,拖到第九季才完結,還要在中途搞出個「懷疑 Scully 童女生子」的點子,簡直是對觀眾的侮辱。

可是,這個世上偏偏就是有人犯賤,把九季的劇集都看完。當然,閣下看到這裏,應該已猜到其中一個賤人是誰了。

這個賤人唯一的報復方法,就是在電影 The X Files: Fight the Future 出碟的時候,買了老翻。

回說正題。當第九季的 The X-Files 完結時,Mulder 與 Scully 早已上過床,而外星人的殖民計劃亦已曝光。雖然現在與 2012 年 12 月 22 日的世界末日之間仍有時間,但是要扭轉敗局,已經沒可能了吧,除非打退外星人比爭取 2012 年雙普選還容易。所以我實在想不出這次還有甚麼故事好說的。

而且事隔六年,男主角 David Duchovny 好像又中年發福了很多。

相比之下,Gillian Anderson 雖然也老了許多,但少了 baby fat,反而更好看。不過單講外貌,Mulder 與 Scully 已沒有以前那麼相襯了。

我都很想相信這套新戲好看,但實在拿不出信心。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

殺神


也不算影評,總之昨晚看了《殺神特工》(Wanted)。

相信不少人入場前都會咕嘀「殺神」到底是殺甚麼神,不過我在電視看宣傳片的時候已明白「殺神」只是玩 assassin 的諧音(即港人說的「食字」)。與大部份人不同,我並不覺得譯者特別低能,原因是「殺神」這個諧音老早已被更低能的香港警察玩過了。

香港有一款警用裝甲車,正正名叫「殺神」,而它的本名,叫 "Saxon" (please highlight to see the text inside the pair of double quotations)。

Wanted 並不是近期我最想看的電影,只是自己已超過一年沒進過電影院了,很想找套戲看看。

明知只是動作加特技,所以對劇情沒太大期望,不過結果還不錯,雖然最精采的部份已經盡在宣傳片中,但全片總算沒有冷場,不會沉悶。可是片中有許多十分血腥、literally 「打爆頭」的鏡頭,怕血的最好不要看。

片中 Morgan Freeman 依然有型,而 Angelina Jolie 不知是年紀大了還是甚麼原因,臉部老了許多,肌肉有點鬆馳,不過卻多添了一份成熟女人的風韻,正適合她作為男主角師姊的角色。雖然她在本片中性格模糊,但我覺得這個角色較 Tomb Raider 裏面的 Lara Croft 討好。

由於香港人見慣激烈的動作場面,也由於片中有許多慢動作,所以即使片中沒有悶場,我還是可以騰出很多時間來想東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當 Cross 在火車上告訴 Weasley 他才是後者的生父時,說的是 "You are my son." 我想編劇在這裏可能花過點心思。要是 Cross 說的是 "I am your father" (《星球大戰》的經典對白),肯定會全場爆笑。另外有一點不很有趣的,就是片中的男主角 Weasley 其實才是大魔頭。Sloan 要殺掉 Cross 兩父子,還可說是自保。Fox 之前要殺 Weasley,之後又先殺同僚然後自殺,可說是愚忠,但她無疑是 follow the code。Weasley 呢?他可以選擇離開(這是 Cross 的希望),也可以選擇和 Sloan 對決,但無論如何,只因要闖入 Fraternity 而殺掉與自己無仇無怨的大量前度同僚,怎樣說也不是正義的行為。至於所謂 "kill one, save a thousand",田中芳樹的小說《銀河英雄傳說》早就討論過了,而且還富深度得多。

這套片的前半部花了很多時間描述男主角那種存在感薄弱、自覺是小人物、"the thing I care the most is that I care about nothing" 的空虛、pathetic 及無助的感覺。到了片末,男主角終於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還「招積」地問觀眾(大意,我不記得 exact wording)"What the fuck have you done lately?" 這本來可以是引起觀眾共鳴或反思的聰明盤算。不過男主角能如此招積,純粹因他有超人的異稟及承受自老頭子的巨額遺產,所以到最後觀眾只會覺得導演/編劇膚淺,而不會有半分感動。

後記:忘了說,戲中主角 google 自己的名字,得到 "0 results",這是沒可能的,原因是如果在不加引號的情況下搜尋一組詞的話,Google 會 return 一個 partial match。換句話說,除非這個世上沒有人叫 Weasley 或 Gibson,否則若你 google Weasley Gibson (注意:不是有 double quotes 的 "Weasley Gibson")的話,即使世上沒有 Weasley Gibson 這個人,你也必會得到一堆和 Weasley 或 Gibson 有關的結果。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四大名捕(同場加映:香港四大名捕 2008)


(Give credit to where credit is due:謝謝 Pulp Writer 的發現,我才得以重溫這個武俠劇經典。)

江湖盛名播,天下震驚,
彈指千里取人頭。

問誰辨邪正,四大名捕,
是非功過猜未透。

此去未知是吉凶,
難將刀劍分敵友。

易求名與利,奈何喪自由。

一盞冷燈如豆,難得片刻罷鬥;
身心未可制肘,何堪線牽木偶。

犧牲拚命為人謀,
難分正邪皆殺手,
還我原來真面目,
浩然正氣沖牛斗!

披髮駕扁舟,散悶添杯酒。



同場加映:香港四大名捕 2008

冷血 — SAYA_SHAN 飾
追命 — 眾網絡暴民 飾
鐵手 — 雍正帝御准屯兵之門保國安良懂欲涕中學校方 飾
無情 — 一邊嘲笑女生冷血又一邊看著她被鐵手打壓的港人 飾

雖然票房(簡體)低落,但仍在上映中……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大奧



不知是年紀大了還是品味高/低了,這一刻我正在熱切期待著幾十分鐘後重播的電視連續劇《大奧》。

最初在黃金時段播放的時候,見母親看得津津有味,便本能反應地想:哼!師奶劇!但有次晚上無意中看了一集重播之後,便愛上了這套連續劇。

喜歡《大奧》那糾纏不清的恩怨故事;
喜歡《大奧》對白不多;
喜歡《大奧》旁述娓娓道來那種章回味道;
喜歡《大奧》漂亮的衣服和場景;
喜歡《大奧》膽敢用夾雜了英語的流行曲作古裝劇的主題曲;
喜歡《大奧》一眾角色所行的禮節,就像看粵劇我們也愛看生旦的做手。

當然,我也喜歡《大奧》的美女。現在重播的《大奧.華之亂》有美貌的藤原紀香(御台所信子夫人)和很有小家碧玉、賢良淑德味道的內山理名(安子夫人)。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在上一輯《大奧.第一章》裏頭的阿萬夫人,劇中的瀨戶朝香真的予人出塵脫俗的感覺。

看無線的網站,竟然稱《大奧》為「號稱日本版《金枝慾孽》」的電視劇。《金枝慾孽》我未看過,不敢評論,但按 Wikipedia 的資料,《大奧》在 2003-2005 年間播出,而《金枝慾孽》要到2004 年 8 月才首播。無線電視這樣說,也未免太自大了吧。

P.S. 看《大奧》的官方網站,好像有一套由深田恭子主演的《大奧》正在播出。懂日文的朋友,未知可否告知這究竟是電影還是特別版的電視劇?

2008年4月5日星期六

張國榮走了,河國榮還會留嗎?

一、「哥哥」張國榮

看《都是那些日子》 blog,談張國榮離世五週年。和該網的網主一樣,哥哥剛走紅時我也是譚詠麟派的。直至有一年的新秀歌唱大賽,張衛健透露他原來是哥哥的表弟。記得後來張走到台前,拍了拍張衛健,並神秘地向他笑了一下。翌日報章雜誌爆料,我們才知道張衛健這個表弟原來是冒充的。那時我想,喔,這個張國榮其實都幾好人。

在樂壇由譚詠麟和張國榮各領風騷的年代,如果大家吹雞班馬,說實在的張國榮其實仍未有得揮。然而這卻證明了香港大部份人都唔曉帶眼識人。隨著年月流逝,一邊廂的歌越唱越有味道,而另一邊廂的歌藝不但毫無寸進,歌者還成了專舔當權者鞋底的寄生蟲。在香港,舔人鞋底不是罪。講到底,搵食艱難,為了五斗米而折腰,沒有誰可以非議。但是當一個人已經明顯搵夠,衣食無憂,還要舔權貴的鞋底,就是人間失格。幾年前歌者想舔仍未腳痛的首長鞋底,用毛筆寫出自己最尊敬的港人名字,誰知歌者健、建不分,在百幾萬電視觀眾面前鬧了個大笑話。歌者時常推許的接班人,不知係耳濡目染,抑或禮拜六無節目,現在十分熱愛基本法。(包括廿三條?)

哥哥在愚人節輕生,真的是愚人一個。不是愚蠢,而是愚昧。神學家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曾經講過,愚蠢是天生的,愚昧則是後天的。哥哥有著比眾生都要優厚的條件,卻昧於一時心魔,放棄光采的生命,絕對不值得他人效法。但求生抑或求死,始終都是只屬於他的選擇。而最後他選擇了死,我們只有惋惜。

張國榮的歌,我最喜愛的是電影《金枝玉葉》裏頭那些。但最常想起的,反而是他早期的《不怕寂寞》。這首歌推出的時候,我碰巧常會在夜闌人靜時,在馬路旁邊等候班次疏落的車。雖然不感寂寞,但很喜歡站在路邊細賞這歌曲的味道。



二、河國榮 Gregory Rivers

昨天看他的 blog,河國榮說他要離開香港了,原因是他已下定決心,到荷李活闖一闖。

這二十年來,電視台一直都只是指派河做戲份並不吃重的配角。這樣一晃眼就二十年,醒來真是南柯一夢。對他的遭遇,我其實很有共鳴,因為我也是畢業後,著迷於參加不同的研究項目。由於這些項目互不相關,所以也沒有累積到甚麼知識,和鞏固到甚麼地位。一晃眼就十多年,到現在我仍只是個小薯仔。最近下定決心,在手頭這份合約完結之後,便找一份在外國的工作。

我想,河應該和我一樣,心裏其實很忐忑不安。始終,磋砣了這麼久,又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實績,要在事業上求得突破,機會很微。但若這次再不下定決心追尋夢想,恐怕以後也沒機會。安逸太久,不能再求歹活。希望奮力一搏,仍有出頭天。

Gregory 之所以叫國榮,是因為他的偶像張國榮的關係。哥哥唱歌咁掂,Gregory 又如何?在他的網站內,有幾首他唱的歌。其中,我覺得唱得最好的是《該不該》,真的有職業水準。另外也有一首我的 all-time favourite,For Once in My Life。這首歌最經典的版本是 Tony Bennett 和 Stevie Wonder 分別在 1967 和 1968 年錄製的版本(可從 YouTube 收聽),尤其是後者,唱得好正。以下是兩人合作的 Live 版本:



可以見到 Stevie Wonder 玩口琴真係玩到神乎其技。已故的梁日昭先生在香港弟子眾多,有人玩得像 Stevie Wonder 那麼好亦不出奇。但香港的口琴演奏,以民間小調和舞曲居多。玩 Stevie Wonder 這類風格的似不多見。

For Once in My Life 還有個近期的版本,由 Vonda Shepard 演繹。這版本幾年前推出時備受批評,原因是沒有新意,不夠 ground breaking 云云。但我卻最喜歡這個版本。在 YouTube 上,只有兩套片有這個版本的完整歌曲。由於兩套片都被人混合了女同志電視劇 The L Word 的片段,所以未滿十八歲的或者覺得女同志很 offensive 的請勿觀看:



再來是阿 Greg 的版本(如果個 player 撻唔著,請用這條 link):



雖然仍有可改善之處,但我覺得已相當不錯,你說是嗎?

Related website(s):
子貓物語~~【附庸風雅】:當年的張國榮

2008年3月18日星期二

金田一少年敢(都夠膽)死之行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以前由金成陽三郎創作,氣氛與故事俱佳。後來由天樹征丸接手,偵探小說味重了,但橋段卻變得做作起來。不過因為慣性,我仍然購買至「Case 系列」(即第二輯)完結。現時的「新系列」(第三輯)已經沒有購買了。

(Warning: spoiler ahead.)

Case 系列的結局篇《金田一少年敢死之行》(Case 7 金田一少年の決死行)以香港為舞台。周龍道是一個只得十歲,天真無邪的小孩。我們現在看看阿一和明智警視點樣砌佢生豬肉:

金田一,這的確是不可能的景像,不過理由和你所想的有點不同。征服者喜歡豎立自己風格的建築,古今中外皆如是。以現在這個例子來講,英國人最高竿,建的是美侖美奐的總督府;貴國的軍爺們最沒品味,好端端的把總督府的頂部換成日式塔樓(不在圖中,但位置在圖中匯豐銀行的右邊),搞到府邸變成四不像;中國人則最為汙腐,為了玩內地「don 鄧凳凳登凳鄧 don 登登登凳鄧 don don don don don don 凳」的把戲而硬要在庭園和門口之間那麼狹窄的空間豎立一根高柱。肥彭還住在這裏的時候,英國國旗是掛於大宅入口門廊頂的一枝短旗竿上的(例如看這兒這兒)。

至於上圖在九七年後才豎立的旗竿上之所以掛著英國旗,可能只是龍道愛玩 CG 吧,並不表示該照片如你所說是攝於九七之前。香港人其實已經好慘。龍道搞到要做童工,執法人員又要畀你個老死,由上海調來香港的李刑警指指點點,社會保障與司法管轄權已經蕩然無存。你都係唔好再屈阿龍道啦,唔係小心你再查落去的案件會無人睇……

後記 (2011-04):重讀舊文,發現可能說得不夠明白。《金田一少年敢死之行》於歷史考證上,其實犯了一個錯誤,詳情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