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星期四
天九入門(二)
解釋天九玩法有兩難。第一是遊戲規則根本沒有標準。天九歷史悠久,不同時代甚至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玩法。第二是缺乏參考史料。如果靠現代在網上流傳的規則的話,各網頁所載的又有出入。近年懂得玩天九的人越來越少,有些網上規則可能是由初學者所寫,以訛傳訛。執筆時,中文維基百科的天九條目就不知是受地方規則變化影響,還是由不熟天九的初學者所寫,內容有點問題。
由於上述兩個難處,讀者不應將本系列解釋的規則視作權威,不過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玩天九,「九齡」絕不算短, 希望我的理解能給讀者一點幫助。
天九的起源並不清楚。執筆時,維基百科說「天九是從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宣和牌』演化而成」,它還說天、地、人、和四種牌面的設計分別對應二十四節氣、東南西北四方、十六種禮教觀念及八個傳統節日。文章並無引述這種說法的出處,大概條目作者也只是從網上道聽途說而來。此說其實源自晚明謝肇淛 (1567-1624) 的《五雜俎》,經明末清初張自烈 (1597-1673) 所撰辭書《正字通》發揚光大,後人加鹽加醋,以至一發不可收拾。這傳說原來的細節疑點甚多,依我個人看法,它差不多肯定是為求加添傳奇色彩的穿鑿附會。留意天、地、人的牌面都採取對稱的設計,但鵝牌卻不是。除非設計者認為八個節日中,鵝牌所代表的兩個較為特別,否則鵝牌應採用板櫈的設計。
今日天九牌多用黑色塑膠製造,上塗紅點或白點,以前卻是以紙張、骨頭或象牙造(我們現在仍稱 Dominoe 為骨牌),以白色牌身配上紅點或黑點,如上圖。圖右下方亦展示「長衫」的新舊兩款設計。等號左邊為舊款,右邊為新款。屋邨阿伯玩的「十五湖」紙牌,仍保留白底加黑/紅點以及舊款長衫牌設計。
由於舊日用紅點及黑點,因此武子的兩隻九、七和五分別稱為紅九、黑九、紅七、黑七、紅五及黑五,即使新款牌中黑點變成白點仍如是。兩隻武八同色,不能這樣分,有些玩家稱兩點加六點那隻為「平頭八」,三點加五點那隻為「尖頭八」,不過這只是地方叫法,未必普遍。幸好相同點數的武子功能完全一樣,不區分它們亦無問題。
昔日長衫牌面為兩列斜排的三點,因此「長衫」實為「長三」。「鵝」、「斧頭」及「山雞」亦本為「和」、「虎頭」及「三雞」,而「伶冧六」舊稱「紅椎六」(此處「椎」字的粵音跟意義都與「槌」及「錘」同),這些在民俗學家 Stewart Culin (1858-1929) 所寫的 Chinese Games with Dice (1889, in section CHÁK T’IN KAU 拆天九) 及 Chinese Games with Dice and Dominoes (1893, in section TÁ T'ÍN KAU 打天九) 中都有圖為證。人類學家 Sir William Henry Wilkinson (1858-1930) 於其著作 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 (1895) 提及天九 (T'ien-kiu) 時,亦有附圖顯示與虎頭牌有關的老虎插畫。他亦提及前述所謂天九源自宋徽宗及牌面設計源自二十四節氣等等的傳說,但他認為此等傳說沒有說服力,只是以訛傳訛,天九牌很久之前已出現,宋徽宗在 1120 年時,只是決定那個樣式的天九牌和那種規則才算正統。我就認為,根本由宋徽宗去揀正統設計也屬難以置信,不過我們日後有機會再詳談。
Culin 文章所考察的,是美國華工玩的遊戲。由於他用的明顯是粵音的英語拼音,我們相信至少個多世紀之前,粵、港一帶也是如此稱呼各天九牌。今人所用稱呼,是舊稱的諧音。執筆時,維基百科指「伶冧六」又稱「銅錘六」,這應該也是「紅椎六」的諧音之故。《阿媽的天九牌》一文的作者指出《鹿鼎記》中好賭的韋小寶便把兩個兒子名為韋虎頭及韋銅錘,由此可見查良鏞那一輩的浙江人,舊時可能用「銅錘六」來稱呼「伶冧六」。不過 Culin 的文章面世時查良鏞還未出世,究竟「紅椎六」和「銅錘六」兩種稱呼那個較古老,它們是否另一個稱呼的諧音,還有這些名稱變化是誤傳的結果,抑或戲稱變正稱,均需進一步考證。無論如何,我們知道舊稱為何已經足夠。既然新名字沿用已久,我們不必勉強復古。不過「紅椎六」何以變成「伶冧六」,倒是耐人尋味。鄭君綿歌中「伶冧」二字的正字為何,意指甚麼,也是個有趣的問題。以我個人猜測,既然梅牌以兩朵梅花比喻牌面上的一對五點,「伶冧」也許是牌面只有一個花冧(花蕾)的意思。「花冧」的「冧」為香港人的新造字,彭志銘於《正字審查》中考證其正字為《說文解字》中提及的某字;此字音義皆與「冧」完全吻合,故這個考證結果應該可信,不過 Unicode 的中文字符表內並似乎無「冧」的正字,所以我仍會使用「冧」字。
武子的「三」與「六」都得單隻,既然前者稱「山雞」,後者稱為「大雞」就容易理解。近人有稱「山雞」為「么雞」,這是大雞反過來令山雞變細雞了。「大雞六」又叫「大頭六」,一般解釋是牌面的四個紅點為頭,兩個白點為腳,由於頭重腳輕,故此得名。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即使慣常地以兩點為頭,四點為腳,武六的頭仍比文六(伶冧六)的要大,因此叫前者做「大頭六」,相當合適。(待續)
天九入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由本人製作,支援藍牙多人對戰的天九遊戲 T9 已經悄悄上架。若各位喜愛天九,請到 Google Play 支持本人繼續開發。儘管這是個收費軟件,但只要回本,我就已經很高興了。
Label(s):
傳統遊藝(天九、馬弔、麻雀 …)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5 則留言:
我同意你的講法,維基百科的寫法不能盡信。如果你將維基英文版與中文版比較,你會發覺中文版似是英文版的譯本,概要的一段非常相似。再參考維基版本的歷史記錄,英文版是2001年始創的,中文版是2005才出現。我當年有份參與英文版的寫作,我可作証寫作的都是初哥,包括我本人在內。我建議你將維基百科修正。維基都是由參與者合作提供資料而成的,如果有其他人有異見,真相終於會出現的。
金庸在鹿鼎記中提到韋小寶用兩顆骰子去賭牌九。沒有骨牌,他用兩顆骰子去抽出牌的面值。六六就是天。一一就是地。留意中國骰子的一和四都是紅色的,每只天九牌的顏色和設計就跟二顆骰子一樣,除了天的六六是兩色的可以更容易辨認。初學者可以用兩顆骰子練習辨認天九牌。
骨牌的确是由骰子转化而来。关于天九,潘之恒《续叶子谱》有详述。上下点数相同的牌称长牌,所以有长三之称,其他长六、长五都可以这么叫。
幼時看大人(筲箕灣漁民)打天九時,它們叫「三雞」及「六公」
文子最細的叫「大頭六」。
Sampson,
謝留言。如文所說,「山雞」是「三雞」後來普及了的訛音。「六公」呢,我已故的祖父也是這麼叫它的,不過他不是水上人啦。至於「大頭六」,我小時候也聽過別人以它指稱文六,不過長大後發現,不少人口中的「大頭六」,講的其實是武六,可見這個名字有歧義。《賭仔自嘆》唱曰「伶冧六,長衫六,高腳七,重有一隻大頭六」,若大頭六指文六,就未免與「伶冧六」重覆,所以它似是武六才對,不過我也不敢肯定。平時為免誤會,我只會稱武六為「大雞六」,起碼每個人都明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