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星期一

不過太悶而已

傳媒這兩天都儘是習、馬會晤的新聞,令我感到莫名其妙。

好些報章都用「歷史性」來形容是次會談。技術上這樣說沒錯,實際上呢?當年蔣、毛會談,有一個重大而迫切的理由,就是議和。今次兩岸形勢既非劍拔弩張,並無迫切的問題要解決,會談事後亦無任何實質建樹。於國家層面而言,完全不會影響日後兩國政策走向,真不知所為何事。

有些評論說馬英九尋求會晤,乃為了即將來臨的總統選舉,可是這實在言不成理。今次會談從一開始,已註定沒有成果。若為談統獨,中國的立場路人皆知,於可見的未來亦不會有所改變,根本毋須兩人會晤;台灣方面,無論要統要獨,更不能由執政黨甚至馬英九一人說了算。若為其他(例如貿易方面的)磋商,除非兩國有嚴重磨擦,否則亦無理由雙方政策部門未談妥,就要兩國元首出馬,甚至簽訂密約。今次馬英九事先張揚,說會晤「並不會有任何秘密協議或承諾」,說明雙方見面完全務虛,用粵語來說,好一點的話就是摸下酒杯底,差一點的話,就淪為吹水會了。

既然會晤不可能有成果,那對選舉有何好處?難道沒有會晤,藍營的支持者就幡然而悟,支持獨立?兩人會晤了的話,綠營的支持者就棄暗投明,忽然支持統一?沒有道理吧。

那麼,馬方同意會晤,究竟所為何事?除了想在史上留名,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原因。當然,當事人與旁觀者的想法,差異可以很大。以前我還只是覺得馬英九普通無能而已,今次呢……想起來,董建華可能比馬英九更有才能。儘管兩人皆缺乏政治手腕,任內毫無建樹,但董建華至少有一個很明確的願景(「中港融合」,並所謂「背靠祖國」),此願景是正是邪,香港人是否受落,是另一回事;馬英九身為總統,卻連帶領國家走甚麼方向都沒有主意,真是無能到極點。

至於各大傳媒,當然歡迎報道這種「歷史性」時刻,但大家實在都是太悶而已,所以就連馬英九那個關於「幕僚」的語病,都給人拿來大造文章了。

相比這種弄虛作秀的會面內容,我反而對本地報刊的遣詞用字更感興趣。這次大部份本地報章都以「兩岸領導人」來形容習、馬二人。我記得九七之前,本地傳媒已經不知何故,於形容西方各國元首時,悄悄棄用「領袖」一詞,改用「領導人」這種不堪入目的中國式稱謂(諷刺的是,對北韓歷任各個元首,卻不跟共產黨那套,反而稱呼他們為「北韓領袖」),不過記憶中,稱台灣總統為「領導人」,乃絕無僅有。今次水再向低流,借用陳雲的說法,真是「弗吉尼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