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初讀《中文解毒》有感

本來誓神劈願不再增加家中已過多的藏書,這星期還是買了三本,其一就是陳雲的《中文解毒》。

此書副題為「從混帳文字到通順中文」,像我等只會寫西化中文的人,當然期望可以憑此書戒除一些陋習,不過陳雲的長期讀者都知道,他討論文字之餘,還會借題發揮談政治。

說「借題發揮」也許並不準確,文字本是傳情達意的工具,政治裏的中文正好提供切身的例子,只是我覺得陳雲的文章有時以談政治為主,談文字為副,所以說「借題發揮」也不為過。其實他寫甚麼我也無所謂,反正他的文章一樣十分好看,不過陳雲的論政文章與其他人的還是有點分別。譬如以陶才子的文章來說,當專欄看時也許會感嘆其見解獨到,但看其結集時,難免覺得他過份尖酸刻薄,兼且有點賣弄見識的感覺。加上陶的文章多是時評,放在一起,看不出一個脈絡。相比之下,陳雲從文字學角度看社會和政界變遷,即使文章各有主題,結集成書也自成社會史。

陳雲行文不亢不卑,即使有時詞鋒犀利,仍予人冷靜和不失理性的感覺。這點我想一些較年輕的論政者應該學習。例如博客黃世澤,我常看他的網誌,儘管我未必認同他的見解,但也欣賞他觸角敏銳和敢言。只是黃世澤的用詞有時太過激烈,雖未達「憤青」之境,但一般的讀者可能受不了。以前周潤發在某電影(監獄風雲?)中有名言「我大聲唔代表我無禮貌!」可是對不起,「大聲」通常都和「夾惡」連在一起,即使這並非言者的本意,但激烈的言詞往往減低對聽者的感染力。

陳雲的文章另一個可貴之處,在於他令人感受到他的香港情懷。也許我一廂情願,但讀他的文章時,我覺得他是十分愛香港這個地方的。

他對「混帳中文」的批評,像我這種曾被留言者譏為假洋鬼子(這實在是過譽,查實我中西不通)的人沒資格指指點點。事實上他也點中我很多死穴,例如他說港人亂用「作為」、「被」此等時眼,我除了乖乖受教之外,無話可說,不過速讀了《中文解讀》一遍之後,還是有些意見:
  1. 自序。陳雲說「多除少補」,我覺得應該是「多隨少補」。多付了便由它,因此是「隨」。「除」是扣減的意思,放在這裏好像語意不通。
  2. p.21,「港府鼓吹巿民政治參與,發表意見,棄用商議、磋商等通行語,起用生僻的『諮詢』,並帶動資訊、訊息等詞,以『訊』代『信』,區別於大陸的『信息』」。姑勿論創造「訊息」這個詞語的人的原意,以理科或工科的觀點來看,「訊息」跟「信息」的字義有微妙的分別。「訊」是 signal,強調物理性質,是比較低層次的資料;「信」是 message,強調語意和內容,是高層次的資料。如果我們討論網絡數據的傳輸協定,那麼說「訊息」應較「信息」恰當;若討論的是網上資料過多,令人困擾,那麼說「資信」應較合適。當然,下下要區分「信」和「訊」實在麻煩,我認為用那一個字也無所謂。
  3. p.30,「改稱水田為『濕地』」。不對,水田是濕地沒錯,但濕地也包括沼澤及其他類型的土地。
  4. p.31,「舊時代的雙語高手,可將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巧譯為『無罪推定』」。我不同意這是高手之作。Presumption 是假設而不是推理的結果,"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應譯為「無罪假定」而非「無罪推定」。
  5. pp.47-48,「工作者一詞,本指新的工種或謙稱, ……豈料後來教師也自貶為教育工作者, …… 記者叫新聞工作者或傳媒工作者」。我想這個批評未免嚴苛,教育工作者除了教師,還包括教科書作者等等;新聞工作者也不盡是記者,亦包括新聞編輯和攝影編輯。「工作者」是個泛稱,所指的並非特定工種,而是一個行業內的不同工種。
  6. p.62,陳雲談外來語彙,舉了「釋出善意」這個例子。這其實不是外來語彙,而是劉千石有次談及他和內地政府的關係時亂創之語。這和曾蔭權的「身同感受」一樣,都是政客胡言而成「潮語」的例子。
  7. p.63,「可能性」。已故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 (Joseph Needham) 曾說中國科技發展到了明代中葉之後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沒有「性」(-ness) 觀念,文字上難以表達抽象的屬性概念。諷刺的是,今時今日不少人的中文竟然性氾濫起來,想不到連陳雲也不能倖免。"Possibility" 說「可能」就可以,不用說「可能性」。
  8. pp.75-76,陳雲談「強力指引」(firm guidance),說「工業上有強力黏膠,政令如山,全境執行,本可說通令、諭令、訓令、申令等」。強力黏膠,令人莞爾。我記得董橋(好像在《新聞是歷史的初稿》一書)也講過強力指引,但忘了他怎樣譯,有意者不妨比較一下。
  9. pp.84-101,陳雲批評簡化字的禍害,見解精闢。大陸強行推廣簡化字無疑霸道,但不論當權者的想法為何,我相信當年擬定和執行簡化字政策的人中,不少是真心希望使用簡化字能幫助農民識字的。我很欣賞陳雲批評簡化字之餘,沒有鑽入批評政策動機的牛角尖中。
  10. p.147,「我冇份質低個價畀新世界」。陳雲在 p.114 已明言字義上「冇」這個俗寫不及「無」這個正寫,何以這裏又寫「冇份」?
  11. p.173,註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被店員當是煉鋼技術書,放在工商業的書櫃內。至於彭的《小狗懶擦鞋》,則放於寵物書的專區」。哈哈,這種事的確常見,我以前也提過出版《沙漠之狐隆美爾 — 隆美爾戰時文件》的星光出版社不知何解竟把此書列作「文學作品」。連出版社也不知自己出版的是甚麼書,書店或店員搞不清楚又有何出奇?
  12. pp.174-181,淫審。陳雲指淫審檢討的諮詢文件《齊享健康資訊》「每章以『重點』及『重點問題』為引子,然而『重點問題』假意探討,卻有強烈的官方引導,語氣有如中學生的通識教育課本」。我初讀文件時,也有「中學課本」的感覺,以那些「重點」及「重點問題」來組織整份文件,很有教育理論中「螺旋式教學」的味道。不過我倒欣賞這種做法,因為它令文件簡潔易讀,與其他政府政策文件帶你遊了整天花園都唔知噏乜好唔同。陳雲批評文件假意諮詢,實際引導,我可不肯定。與其說政府以文件引導巿民,不如說文件無意中反映了當政者的思路。不過真相為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巿民不要囿於文件劃定的框框,任政府牽着走。
  13. p.186,「鹹濕」。我記得劉天賜有次說「鹹濕」應為「咸濕」,但忘了原因。
  14. p.189,「『弗吉尼亞州』,諧音『弗(不)吉利呀!』」是的,真的很礙耳。無綫新聞早陣子也向北看,十分弗吉尼亞,不過近來不知為何轉死性,說回「維珍尼亞州」。
很好看的書評:

10 則留言:

方潤 說...

1. > 《沙漠之狐隆美爾 — 隆美爾戰時文件》的星光出版社不知何解竟把此書列作「文學作品」

如果以賴永祥分類法,這本書的確有可能被列入文學之一的「856 函牘」。
(當然,要是方便讀者,列入「戰史」似乎亦無不可﹖搞笑一點可以當成「軍事通訊」:p)

建議打開那本書,看看它的「預行編目」是甚麼類別,可能解釋到書商的分類。

2. 有一說指「鹹濕」實乃意指女性下體分泌。未能證實,姑妄言之。

The suffocated 說...

1. The Rommel Papers 當中確有書信,但絕大部份是戰場日記,所以列為函牘不比列為戰史合理。

2. …… 想得出這種講法的,應該是咸濕佬而不是指他人為咸濕佬的人。

方潤 說...

日記也可以入855 XD

分類有相當大的任意性

jysnow 說...

「多除少補」一詞,台灣也用,但字略異,撐「多退少補」。用的時機也很單純,就是預購的費用,多算錢就退回,少算就補上。可能作者是這個意思。

The suffocated 說...

jysnow, 謝謝意見。我沒想過台灣也有近似的用語,不知「多退少補」一語有多少年歷史?在香港,「多除/隨少補」少說也有六七十年歷史。一般用法,譬如幾個朋友一起到餐廳喫茶,其中一人放下款項先走。由於有些菜式共用,因此放下的款項與實際所需或有出入。此時,放下款項者一般會說「多除/隨少補」。若「除」單純指扣除,那這種說法似是多餘。若「除」指扣除後的餘款要退回,那豈不是說「多了請退款,不夠就由你補貼」,讓朋友吃虧?所以「除」應該是「隨」才合理,多了的話,餘款給你;少了的話,由你補貼。這樣才比較公平。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理解,說不得準的。

jysnow 說...

台灣出現「多退少補」的時間多長,我不甚清楚。不過這種用字的差異想來是因場合調整,台灣少有喫茶的情況,縱有,也極少用此說法。在台灣通常的用法,像是之前流行的網路團購,先預支款項,等貨到時算錢再「多退少補」,大抵如此。可能在語境上迥異香港的習慣。我在看書時雖不求甚解,過眼也就算了。倒是此處細究,竟有這等差異,實是意外收穫。

匿名 說...

「咸」是易經64卦之一﹐指男女之事。

The suffocated 說...

那「濕」又何來?

匿名 說...

无罪推定是大陆和台湾法学界约定俗成的译法,实际上就是假设无罪,但不译为无罪假定,大概是考虑到若强调“假”定,就可能令人误会“无罪”多半非真,或读出必须力求证伪的含义,而推定则更为中立。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雅谅。

匿名 說...

無意中看到這個。

多除少補的「除」是指每人均等分配,餘下分不勻的都補上。若以為「除」是扣減意,當然解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