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嘅出生呢,係無得揀嘅,但係呢……一個人佢決定嘅革命路線,係有得揀嘅。
── 廿一世紀香港資產階級革命家唐英年同本文唔啦更嘅語錄[*]
古人有避諱之舉,但我今日看古德明的專欄文章《成語的墮落》,方知原來在所謂「新中國」,辭書編者為了避免冒犯國家領導人,亦要指鹿為馬,收入偉大舵手誤寫而成的「前赴後繼」,正確寫法「前仆後繼」反而從辭書消失,嗚乎。
古德明又提到華國鋒曾將「拚命」誤寫成「拼命」,而後來內地的文字改革委員會,亦以「拼」代「拚」。「拚命」一詞,本網誌以前也提過。香港俗諺「pun2 死無大害」,其中的 pun2 就是「拚」(粵拼 pun3)白讀時的變音。平時有些人說「拼命三郎」,其實亦搞錯了《水滸傳》中「拚命三郎」石秀的綽號。
「拚命」雖為正寫,「拚」字卻非本字。「拚」這個單字有多重意義,而作捨棄解,查實係「拌」的俗字,詳見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漢.揚雄《方言.卷十》:「拌,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拌命」一詞,可見於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拌命進前, 有死無二, 方有箇生路」。
然而清代《經典文字辨證書》又認為「拌」是「判」的俗寫。「判命」一詞,亦見於古籍,宋.王稱《東都事略.章惇傳》就提到蘇軾說章惇「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由於《東都事略》、《朱子語類》與《水滸傳》三本書的成書時間,前後相差不過一百年左右,也許「拚命」這個俗寫,差不多從一開始就變得普及。
附註 [*]:語錄中「出生」一語,係唐先行者說的。正確的字眼應該是「出身」(「身」字無鼻音)。日後辭書會否因將就唐語錄而改「出身」為「出生」,如同傳媒為了曾特首而改「感同身受」為「身同感受」,各位不妨放長雙眼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