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星期一

語言污染

剛才電視在播財經節目,聽到主持說「銀行支行」,不由得打了個突。

主權移交後,大陸話污染香港話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像「支行」這種不同但正當的繙譯,倒還不壞,但一些沒必要的劣譯和劣質修辭及方言,卻在損害港人的中文書寫能力。

劣譯
從內地人如何繙譯外語詞彙,我們可以看到內地人的中文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好。就以電腦名詞為例,calculator computer,香港譯作「計數機」和「電腦」,內地譯為「計算器」跟「計算機」。其實 calculator computer 本都解作運算用的機器,如兩者均照字面直譯,會十分混淆。現在港譯以一般人初時對 computer 的期望(電腦終有一日可如人腦般思考)來繙譯,比較高明。

至於 internet,內地初時的官式譯法為「因特網」,十分彆扭,幸而現在他們多半已將 internet 繙譯為「互聯網」(這個譯法最初是由我的舊識李銳華所鼓吹的),才少了些礙眼的中文。話說回來,台譯「網際網路」亦不見得佳。一方面較為冗贅,另一方面放著好好的詞語「網絡」不用,硬造「網路」這個新詞,莫非譯者中了在互聯網狂熱年代,由美國副總統 Al Gore 所散的 information highway 毒?

還有一些編程員才會接觸的詞彙,內地的譯法真使人瞠目結舌。比如 object based object oriented,幾年前《信報》有位專欄作家將它們繙譯為「以物為本」和「物件導向」,既自然又貼切。反觀內地,兩個詞語被譯成「基於對象」和「面向對象」,不知算是那門子的中文。更糟的是「面向對象」連 object orientation 中由編程員事後反思如何 refactor 物件關係的那種被動意味都失去了,可說是放棄反映該詞最深層的意義。

劣質修辭
包括濫用政治修辭和亂把詞語量化。前者包括「祖國」和「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之類。根據「世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原則,還未滿六十歲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是比它年長的香港/台灣/西藏的祖國,而從未和中國在一起的台灣更談不上甚麼不可分割。亂行量化的例子則包括「這個行業的技術含量甚高」、「這個教學機構的含金量極高」、「要加大政策力度」等等。明明說的是「這是個高技術行業」、「這是間學店」和「要更落力推行政策」等,卻偏要用胡亂湊合的詞語來描述,難道這就顯示了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優越性?

方言
我們說「薯仔」,北方人說「土豆」;我們說「碟子」和「硬碟」,他們說「盤子」和「硬盤」,本來河水不犯井水,但本地媒體卻日漸有以北方為師的傾向。內地人「以我為主」,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其實不必跟他們一般見識。但香港人盲從附和,卻叫人氣憤。以自己的文化為傲,是看不起別人的狹隘表現,但以自己的文化為恥,卻是失了自尊。

就像內地稱大陸文為「簡化字」,本來十分正確,因為大陸文字的確是簡化了的中文。但稱傳統中文為「繁體字」,以一個帶貶義和絕對性的形容詞來指稱我們所使用的文字,卻是無事生非。如果他們堅持要把我們的文字稱為 「繁體字」和 "Complex Chinese" 的話,看來香港人亦要把大陸文稱為「淺薄體」和 "Trivialised Chinese",還以顏色才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