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勿因蟲廢言

張 has a point
恒基地產副主席李家傑,昨日大力批評港大民調的「特首民望調查」,共產黨報章及土共聞聲而動,紛紛幫忙叫罵,霎時將今年「驚蟄」提早了兩日。

這些「小爬蟲」(小爬蟲黃定光語)的評論,大部份都不值一哂,然而「梁粉」張志剛的批評,卻有一點道理。按AM730報道,他說:
 「如果問聽日投票,投梁振英定係唔投梁振英嘅話,你就只可以將個結果解讀為『如果聽日投票,梁振英可以攞到幾多票』,唔可以當作係施政支持度,而且如果講投票選舉嘅話,一定要列明對手。」
香港人根本就不能(或未能) 選舉行政長官,因此以這種「假想得票率」(鍾庭耀語)來估計任何其他數字,都必然有所歪曲。況且,如張志剛所說,就算要估計選舉得票率,也應該指明對手。若將「梁振英對余若薇」換成「梁振英對曾德成」,結果就恐怕有天淵之別。

鍾 knows what he is talking about
鍾庭耀如何擬出現在的問卷?按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網站的說明:
「港督或特首民望」調查一直沿用的提問方式為「而家想請你用0-100分評價你對港督/特首某某某既支持程度,0分代表絕對唔支持,100分代表絕對支持,50分代表一半半,你會俾幾多分港督/特首某某某呢?」及「假設明天選舉特首,而你又有權投票,你會唔會選某某某做特首?」。
而按鍾庭耀於2003-6-12的解釋:
筆者在12年前引入0至100的評分標準,是經過一番考究和深思。該等基準,在民主社會時有用之,但不算普遍。西方社會慣用百分率顯示政治領袖的「認許率」或「支持率」,提問方法大抵可以分成兩大類: 

(1) 你是否認許某某處理其崗位(如總統、首相等)的工作? 

(2) 如果明天進行選舉,你會否投票支持某某? 

一般而論,答案只分正反兩面,再加「不知道」。所謂「正反兩面」,可能是採用二分或四等法。二分法的答案可以是「認許」、「不認許」;「滿意」、「不滿意」;「是」、「否」;「會」、「不會」等;而四等法的答案可以有「很滿意」、「頗滿意」、「頗不滿」、「很不滿」;「肯定會」、「可能會」;「可能不會」、「肯定不會」等。 

西方社會涉及0至100評分調查的對象,大多數不是選舉出來的政治人物,或者只是醞釀參選的人物。提問者通常會要求被訪者想像一個攝氏溫度計,0度表示冰冷,100度表示沸騰,50度表示不冷不熱,然後要求被訪者打分形容其對某人的感覺。顯而易見,這種方法毋須被訪者想像任何選舉處境,或與其他人物比較。 

不過,這種提問方式得出來的數字,往往不能直接轉化成為選民基礎的強弱,對預測選舉結果的作用不大。民主社會習慣以選票較高下,選舉期間如是,民意角力也如是。因此,西方社會的民意指標主要採用二分法來量度領導人的「假想得票率」,或「工作表現認可率」,類溫度計的數字則屬次要。西方社會稱民意調查為「opinion poll」,就蘊藏了民意公決的概念。 

香港的民主進程只屬初階,除了從地區直選出來的立法議員外,用「假設得票」的問題來量度民望,對被訪者而言,似乎沒有太大意義。因此,筆者在12年前便採納了0至100分的標準,作為主流測試方法。不過,時至今日,「問責」觀念高唱入雲,巿民的民主訴求逐漸熾熱,民望指標亦要相應調整。更何況,部份官員已學會偷換概念,把40多分的支持度評分說成是獲得四成多的支持比率,還說這樣的民望可以媲美世界各國。這些言論,或許能淡化巿民的不滿,但是本身有違科學精神,對民意不公,對社會無益。
由此可見,鍾庭耀本人是很清楚其問卷是有甚麼潛在流弊的,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將問卷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見解(我就不同意),但他足足十年前已公開解釋其問卷設計,而這是可供公開學術辯論的。將他的調查形容為對民意的「操控」(李家傑語),絕不公允。

Approval ratings
話雖如此,我也一向不大滿意鍾的「特首民望調查」(他將支持率與反率對的差額,用一個自創兼懶學術的詞語「民望淨值」來包裝,就更叫人眼冤了)。要採用他口中所謂「二分法」抑或「類溫度計的數字」(0至100分),只屬旁支末節。最根本的問題,是他究竟想量度甚麼?

既然這是一項「特首民望調查」,想量度的,當然是市民有多想行政長官下台了。港大問卷的兩條問題當中,張志剛已指出第二條問題的弊端。至於第一條問題,它用的是甚麼字眼?
「而家想請你用0-100分評價你對港督/特首某某某既支持程度,0分代表絕對唔支持,100分代表絕對支持,50分代表一半半,你會俾幾多分港督/特首某某某呢?」
這個「支持」 是甚麼意思?是滿意的意思?是我會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例如加入「愛字頭」的鋤奸隊,或盡可能在共幹面前替他美言幾句)?還是不管我有多(不)滿意,我都贊成他繼續坐在他的位子上?用語言來表達思想,很難完全精確,但是「支持」這個詞語,意思卻未免太過模糊。

如鍾庭耀所說,有些外國的民意調查,會用上'approve'(鍾庭耀譯作「認許」)這個字眼。例如美國的市場調查一哥蓋洛普,就有每週追蹤調查,問:
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of the way Barack Obama is handling his job as president?
亦有一些調查,用的字眼為「滿意」。例如英國的老字號市場研究公司 Ipsos MORI 的問卷,就會問:
How satisfied or dissatisfied are you with the way David Cameron is running the country /doing his job as Prime Minister?
留意問卷問的並非國民有多滿意首相的政績,而是問他們有幾滿意首相的施政。這兩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問政績的話,遇著時勢艱難,官員難有作為,政績很差,但國民可能諒解,滿意其施政,認為官員已盡力扭轉乾坤,只是形勢比人強。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北非戰場,德國的隆美爾元帥頻頻吃敗仗,但不少軍事史家反而對這個階段的他,有很高評價一樣。

我們不想問卷問題太長,但受訪者又未必了解「政績」與「施政」的分別,故此我還是覺得蓋洛普的問法較好。然而直接挪用又有點不妥,皆因 'approve' 一詞,隱含說話者有權干預的意思,但現今體制下,特首並非民選,立法會又有非民選的功能組別,兼投票時有分組點票,要說港人 'approve' 特首施政,真是無從談起。其實要量度官員的民望,我們可以單純了解市民有幾想換人。要避開張志剛所指出的困難(假設明日有選舉,亦要指明對手),我們其實不必扯甚麼「明天有(假)選舉」,只需簡簡單單地將問題更改如下:
你贊唔贊成梁振英繼續施政?
當然,文字還可以斟酌(後記:「你想唔想梁振英繼續執政」或者更佳),但我想說的是,鍾庭耀問卷的毛病,更深層反映的其實是語文問題。

3 則留言:

方潤 說...

對於受訪者而言「你贊唔贊成梁振英繼續施政?」同「假設有得投票你會唔會投畀佢」其實冇乜分別……

The suffocated 說...

Maybe and maybe not. The point is, one should leave as little room for misunderstanding as possible.

The question of "假設有得投票你會唔會投畀佢" actually suffers from other problems too. E.g. if I don't vote for CY Leung, that may be because with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framework, I simply don't think voting is a sensible thing to do, but not because I have any grudge against CY Leung or his governance.

Now, I'm not saying that the question "你贊唔贊成梁振英繼續施政" reflects the poller's intent perfectly, but it's at least more precise than yours or Chung's alternatives. If I 唔贊成梁振英繼續施政, what I want in reality is clear: I want CY to step down. If I 贊成梁振英繼續施政, my stance is clear too.

方潤 說...

I simply don't think voting is a sensible thing to do---------->連票都冇打算投畀佢既人,無論佢係不關心或反對,至少都是沒有「支持」他的意圖。無論點問其實都係問緊個支持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