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領先時代的陸小鳳 (1976)

近年無綫電視一台獨大,不思進取。現今人們緬懷無綫黃金歲月,談的多是八、九十年代,我卻覺得,七十年代後半的無綫電視,才是巔峰。重看《陸小鳳》主題曲片段,更覺如此。短短一分半鐘,已有多項領先時代之舉(以下片段 0:03 之前以及 1:25 之後的影像乃 YouTuber 剪輯,中間分幾鐘才是原片段):




  1. 閃幀。從 1:28 開始,片段多次短暫而高速地閃現劇集硬照。我不肯定這種令影像節奏突然變化的手法,是否無綫發明,但印象中,之前日台港三地的武俠電影應該未用過此技巧。廿年後面世,公認為電視動畫經典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對日後日本動畫造成的其中一項深遠影響,就正正是閃幀這一手法。
  2. 以第一身視角追蹤兵器。1:11 至 1:14 之間片段,攝影師以近乎第一身視角追着葉孤城的劍尖,大大加強觀眾的投入感。片段之所以沒有完全用第一身追蹤,恐怕是因為當年電視攝錄機大過笨重。倘若沒有這重限制,觀眾就可以有親身刺向陸小鳳的感覺。完全的第一身追蹤,要到 1991 年 Kevin Costner 主演的西片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才做到。當年該電影用視角追蹤箭頭的手法,哄動全球,殊不知十五年前已有港產電視武俠劇採用。
  3. 主題歌的西洋化和交響化。前兩點說的可能是世界創舉,第三點則關於本土。古裝電視劇或電影採用交響樂並非新事,例如粵劇戲曲本身就是一種用多種樂器交響傳播的音樂。就算採用西洋交響樂,亦早有先例,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或張徹的獨臂刀就是例子。可是配樂終歸是配樂,有曲無詞未成歌。此前無綫的古裝劇如《民間傳奇》,以戲曲作主題曲,也是有曲無詞,能哼不能唱。就算有詞,戲曲比起洋樂,風格比較單一,感覺也略欠和諧,實在不適宜作主題歌用。顧家輝(後改輝為從火的煇)加入無綫後所作的兩首古裝劇主題曲《清宮怨》(1970)與《啼笑因緣》(1974),不知有心抑或無意,用的都是中國管弦樂器,沒有較嘈吵的敲擊樂,特別是《啼笑因緣》,旋律幽怨動人,葉紹德填的詞(尤其是與主題曲同調的「月冷星暗五更天」版插曲《想郎》)更是優美。黃霑認為此曲乃香港流行音樂的分水嶺,是港人普遍接受、不再歧視粵語流行曲的開始,所言非虛。然而此曲仍屬中國小調風格。粵語流行曲打開無限可能,我認為大量採用西樂才是轉捩點。其中,許冠傑1974-76年發行的頭三隻大碟走的,是西方流行音樂配粵口語歌詞的路子;顧家輝1976年所創作的三首武俠劇主題曲,則把粵語流行曲西洋化和交響化,當中《陸小鳳》主題曲中西樂結合,激昂澎湃,只要不想起《食神》裏的莫文蔚,就聽得人熱血沸騰。我敢說,當年就算少了許冠傑,單是一個顧家輝,亦足以開創粵語流行曲的時代。


最後不得不提,1:17 劉松仁被包圍卻含笑闊步前行的埸面,真係型到爆!我心目中的香港電視名場面,這個絶對排 no. 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