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太快,一些我輩認為很平常的東西,大概也有年輕人感到驚奇。隨手抓一個小學生,分分鐘連活生生的豬牛雞鴨都未親眼見過,更別說舊日的科技產品了。廿年前非常普及的傳呼機(pager/beeper,俗稱「BB 機」或「call 機」),現在的中學生就未必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有外國的網誌作者甚至說,他的女兒自小看慣以 video on demand 形式運作的互聯網電視,連「廣告」為何物都不知道了。
祖母日前唔知拉起邊條筋,心血來潮,將舊日用來做買賣用的秤翻出來。用秤砣的秤,以前街市還有人用,所以我想現今的少年還不至於毫無認識,不過仍會感到陌生吧。
舊日家用的秤,許多都是像天秤般用盤子來盛物的,農家要秤的東西卻比較大(例如一隻雞或一袋榖物),所以多以鈎來吊物:
身邊沒有活雞可供示範,唯有用一塊芝士:
將秤砣移到平水的位置,即可從秤杆的刻度讀取重量: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留意到我這把秤有三根提索,一般家用秤則只得一根。何以有三根?這就涉及物理學的「槓桿原理」及「力矩」了。簡單來說,用同一個秤砣,若用最近鈎端的那一根提索,就可以秤較重的物品;若用最遠離鈎端的提索,則只可以秤較輕的東西。
上圖我用第三根提索,秤芝士毫無問題,可是若秤的是一包米,就算將秤砣移到最盡,秤還是會傾倒,因此必須使用第二根甚至第一根提索,一方面縮短物件與支點(提索)的距離,另一方面令秤砣遠離支點。
用物理學的話,就是減低物件的力矩,並增加秤砣的力矩,令兩個力矩得以平衡。
「那麼……」 ,更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為甚麼不乾脆只用第一根(即最近鈎端那根)提索?」
哎呀,若只用第一根的話,秤杆的刻度就要非常仔細,方能顯示較輕物品的重量了(例如一塊芝士 ── 這只是舉例,不會有人真的用秤來秤芝士吧),何況,不是人人也眼利的。
用三根提索,就要三組刻度。下圖顯示了其中兩組(另一組在秤杆背面):
下圖是近鏡,可看到從秤杆的長端往鈎端方向,左側與上側兩組刻度:
然後把秤杆轉一下,可看到上側與右側兩組刻度:
據祖母所講,這把秤最多可以秤廿斤重的物品。(咦?秤杆不會斷的嗎?)
伸延閱讀:
秤不離砣 - 利和號;《香港老店》網誌
2 則留言:
關君,為免誤了你的學習,我建議你找蕭愷一老師(link 1, link2)或其他英文老師問清楚吧。我不是英文老師,無資格教人,也怕教錯東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