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報道:
政府預計,廣深港高鐵在2016年通車後,客流量每日達9.9萬人次,預計營運收益達11多億元。
在立法會鐵路小組委員會上,民主黨的鄭家富質疑政府對廣深港高速鐵路的客流量估計過份樂觀,若乘客量不足,收益將不及政府原先的預測。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回應時表示,當局估計每日客流量達9.9萬人次,當中並未計算鐵路建成後,所衍生的旅客量,所以政府現時的預測已經是非常保守。鄭汝樺又指,高鐵的營運收益具可行性,毋須政府補貼,另外亦可以節省巿民的交通時間,帶來經濟效益。
網誌
scimonoce 對此有一番討論,我對這個題目沒甚麼見解,只想略為整理一下網主提到的數字。
想知政府及鐵路公司的估計有多「保守」,不妨參考當年籌劃西鐵的情況。下表是九鐵於 1998 年所估計西鐵線的每日平均乘客人次,與 2003-07 年間的真實數字:
不難發現九鐵的估計樂觀得離譜,以百分點計的話(見 Sheet2),2004 年的估計比實際數字高出一倍半(對,是高出
一倍半,不是高出一半),即使是 07 年的數字,原先估計的仍比實際高出一倍。
有趣的是,如果看的是人數而非百分比,那麼由 04 年到 07 年,高估了的客流幾乎是個常數(廿一萬)。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九鐵的推算方法異常準確,但多算了某二十萬的基數,十分耐人尋味。
如果看乘客量增長率的話(見 Sheet3),九鐵的估計倒是比實際的低。scimonoce 的網主說 "actual growth rate was lower than expected",應是鬼揜眼之誤,可是這並非說九鐵的估計保守。從 04 到 07 年,西鐵的載客量不斷下降,如果西鐵要於 2016 年達至原先估計的每天五十八萬二千人次的客流量,那從 07 年起,載客量必須平均每年增加 11.93%。雖然今年八月西鐵線伸延至紅磡後,載客量應短暫增加,但 2011 年後增長率應回復萎縮,所以我們差不多可以肯定,到 2016 年,西鐵的載客量仍是遠低於當初估計。
其實,如果連新界西居民賴以通勤的西鐵,通車四、五年後仍不過每天廿一二萬人次,城際鐵路又那有可能一通車就有每天十萬人的客流?根據運輸署的資料
[1],香港每天的陸路過境人數(包括本地人及旅客)亦不過三十萬人次,
其中乘搭直通火車到其他城鎮(包括廣州)的,才不過八千人,我們又怎可能寄望高鐵接通廣州的山旮旯地區之後,一下子會跑出每日十萬個搭客?
註:
[1] (連結)運輸署:「現時有兩條鐵路過境通道連接香港及內地,即羅湖及落馬洲支線過境通道。羅湖過境通道平均每日處理的旅客量約為236 200人次,而落馬洲支線過境通道平均每日處理約62 300人次(其中約33 500人次為鐵路乘客)。同時,每日亦約有8 000名旅客乘搭鐵路直通車往返九龍及內地多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