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漫畫、戲劇或者電影創作,常常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令讀者或觀眾忽然感覺抽離,無法投入。最常見的,是所謂穿崩鏡頭。香港古裝劇以寺院作場景,就經常不慎將石屎地、鐵欄杆甚至電燈柱攝入鏡。這類低級錯誤,製作者本身是明白的,只是大意才犯下。較難防範的,反而是製作者毫無概念的問題。最高層次的,往往牽涉非常專門的歷史知識,但無礙一般人享受故事情節。我覺得最有趣的,反而是一般人未必能夠立即指出問題所在,但直覺上又覺得怪怪的中等層次錯誤。我碰過的一些例子如下,未知各位有否其他例子?
1)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這套電影以 1938 年作時代背景,其中一幕,Indiana Jones 被神秘組織追殺,各人乘快艇於某貨櫃碼頭附近追逐。碼頭上的貨櫃吊機,設計與現代無異,但是 …… 那個年代有這種吊機嗎?老實說,我答不出,維基百科也沒有答案。從網上搜尋,才發現以前的吊機並非是這樣子的,而接近現代設計的吊機,其實要到 1959 年才出現。
2) 花樣年華 (2000)。有一幕拍攝着一架的士離開,的士車尾掛着常見的 "5 seats" 鐵牌。電影的背景為 1960 年代初,那個時候好像還未有這種牌子吧,記憶中,政府立法規定的士車尾要按座位數目掛上 "4 seats" 或 "5 seats" 的說明,好像是八、九十年代的事。上網搜尋,發現有關措施是八十年代中期因為引入四座位的士才推行。
3) 金田一少年敢死之行 (2000)。炒冷飯,莫怪。這部日本漫畫的大結局以香港作場景,都算畀面,可惜關鍵情節出了很大紕漏。故事當中的關鍵證物,是一幀兇手站在懸掛着英國旗的港督府前拍攝的照片。作者以此說明該照片攝於 1997 年或以前,而非兇手聲稱的 1999 年。這個情節本身無錯,問題只是出在場景上。漫畫中,該英國旗是掛在港督府門前的一根長旗竿上,但這根旗竿其實是主權移交之後才豎立的。英治時期並沒有此旗竿,而英國旗是掛在港督府門廊頂的短旗竿上的。要不是我以往常常乘車經過港督府,也不會發現此錯誤。
4) 洪武三十二 (2011)。其實是剛剛在家看了這齣電視劇,才有寫這篇吹水文的念頭。由於製作費、香港的人文環境及觀眾口味種種因素,本地的古裝電視劇一向偏重戲劇性,輕視歷史考證,所以港產古裝劇永遠只是古裝劇,而非歷史劇,不過香港觀眾已經看過不少日本、內地或韓國的嚴謹製作,所以我以為電視台多少也會進取一些吧。《洪武三十二》這套電視劇,有不少有趣或值得欣賞的地方,但是它處理歷史細節,比以往的古裝劇還要輕率,甚至倒退到八十年代電視劇的水準。例如它常常有羣臣上朝行跪禮的情節,令我不禁懷疑,明朝有跪禮的嗎?查《明史.禮志》,原來是有的,但只用於「登極儀」、「大朝儀」及「常朝儀」(後記,此處有小錯,下詳)。登極儀是皇帝登位時用,大朝儀是大節日、皇帝生日或特殊節慶時才用的朝賀,而常朝儀是每月朔、望兩日或有人辭官之時進行的儀式。一般真正議事的朝會,「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根本毋須跪,也不用人人站立,企到腳軟。
後記:囫圇吞棗,讀書不夠清楚,犯了小錯誤。明朝原來有很多跪禮,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些,但牽涉一般早朝的,只見於「常朝儀」。《明史》有關段落如下:
明洪武三年定制,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台部官有奏,由西階升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
又凡早朝,御華蓋殿,文武官於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如御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於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後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皇帝升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並王道。二十四年,定侍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鞋。因此,一般早朝禮儀,也屬常朝儀一部份。皇帝會於奉天殿或華蓋殿見朝臣。若臨奉天殿,朝臣要先於連接兩殿,稱為「鹿頂」的地方「行禮」;若臨華蓋殿,朝臣要先在奉天殿行禮,才到華蓋殿晉見。《明史》沒有說清楚此「行禮」是鞠躬抑或叩拜,但無論是那一種,均非在皇帝跟前,也不是像劇中那樣跪在地上作揖。此外,三呼萬歲,只是「登極儀」、「大朝儀」及「大宴儀」才有,一般早朝並無此禮。
香港尚且有心製作「古裝劇」,台灣則是連作都懶了,有時有古裝劇,也不過就是一群人穿戲服演現代的劇情。那種戲只求不要讓外人看到譏笑我們,抓錯這種事情對他們還算太抬舉了。
回覆刪除《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背景為三四十年代,但當中有一幕在一古玩店中竟然出現了一兵馬俑!
回覆刪除查兵馬俑乃1974年才出土。根本不可能出現在三四十年代之古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