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星期六

睇來箇點唔係方言

以前我在火雞大學打工,入住初級職員宿舍,成為當中絕無僅有的本地人。同住的是三位從內地來的研究員。有次其中一人問,你們香港人唸古詩古文,是用廣東話的嗎?我當然回答「是」,想不到他竟然失笑起來,就像聽到甚麼荒謬的事情似的。

和內地人溝通的最大問題,是他們以為普通話才是「中國話」,而其他華語則是方言。以粵語為例,較有常識的都知道以北京作京城其實是從明朝永樂年間才開始的事,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都不在北方,騷人墨客的詩詞歌賦根本不可能以北平這個邊陲地方的方言的音調為本。相反,粵語保留較多古音,以粵語唸唐詩比用普通話唸更恰當,這點已有很多人提過,不贅。

內地人由愛國教育的奶水養大,多少習染了點文化沙文主義。有次跟同房說起前英國首相 John Major,他說「你們叫他做馬卓安,我們叫他做約翰.梅傑」,他大概沒有意識到「馬卓安」是官方譯名。他們以為用普通話唸唐詩才正當,這點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反而近日看網誌,令我驚訝的是,很多內地人竟說香港人寫的網誌有許多「香港話」。這裏我指的不是俚語,而是古時或舊時已有的中文字詞或用法,譬如「睇來」(睇o黎、看來)、「箇點」(個D、那些)、「唔係」(不是),通通都是純正中文,更遑論已有多人提及、較古雅的如「幾何」(如「我有幾何寫英文網誌」)等等。不過香港作為移民城市,前港英政府又不重視中文教育,以至許多港人也一樣不知自己常用的是傳統中文。所以以下我便略出綿力,補充一下。

睇來
香港話「o黎」是「來」的變音,人盡皆知。至於「睇」,是傳統中文,古時解注視。《說文》曰「睇」是「目小視也」;《禮內則》亦舉例說「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睇視」,並註「傾視也」。不過「睇」字在很早期已泛指觀看的意思。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曰:「龍睇大野,虎嘯六合,猛氣紛紜, 雄心四據」。唐 張祜 《早春錢塘湖晚眺》詩亦云:「落日下林阪,撫襟睇前蹤」。

箇點
「箇」古時通「個」,很多人都知。但「箇」字也有這、那的意思。《西游記》第十二回便說:「喜的箇唐太宗 ,忘了江山;愛的那文武官,失卻朝禮」。唐 白居易 《自詠》亦云:「咄哉箇丈夫,心性任墮頑?」

「箇點」作為「個D」或「那些」,在子貓物語~~【附庸風雅】blog 早前轉貼的粵謳《真正攞命》已有一例(「箇一點癡情」)。其實晚明 蕅益智旭大師 (1599-1655) 《蕅益大師法語.示靖聞》亦有云:
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
參得箇點玄關,不向缽盂討柄。
若更者也之乎,失卻佛祖性命!
唔係
「係」字算係「香港話」中較多內地人認識的字了,這恐怕係孫大砲在民國初年成日用此字的緣故。「係」從古時開始,已解連繫(故有「關係」一詞),不過它解作「是」都唔係好後期的事。《水滸傳》第三回便提到「捕捉打死鄭屠犯人魯達,即係經略府提轄」。《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亦說「 沈大年既係將女瓊枝許配宋為富為正室,何至自行私送上門,顯係做妾可知」。

反而港人最常用的「唔」字,從古代辭書好像找不到它解「不」的例子。然而這並不是說「唔」字係方言或香港話。《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歌謠選‧太平軍打仗好軍機》便記載如此歌謠:「挑來糖水煮香茶,太平軍來到唔浮華。」已故作家茅盾在短篇《虛驚》中亦寫道「眼睛笑說,『唔怕!』」由此可見以「唔」解「不」並非只係近代或只局限廣東/香港的用法,而係出現得較晚(但少說也有百多年歷史),在廣泛地區也有人使用的中文。

3 則留言:

  1. 其實這個問題,廣州人同北方人駁火已有多年歷史....
    包括潮州話,都可能比普通話更為接近古語言..語言文字作為溝通工具,總在演變,無必要太較真.

    回覆刪除
  2. > 和內地人溝通的最大問題,是他們以為普通話才是「中國話」,而其他華語則是方言。

    更重要的常識應該是﹕普通話本來也不過是方言,只是被選擇為共同語而已。

    對於那些甚麼「普通話唸唐詩」、所謂「普通話教中文」(已被簡化為「普教中」,非常有「中國特色」)……唉﹗

    文化侵略﹗

    回覆刪除
  3. 真的因語言問題而吵起來是很不智的。我也不會蠢得以為內地每個人都有文化沙文主義。不過比方說,若內地人與香港人中均有 0.1% 認為自己的語言較優越,那麼內地人只會覺得有數千自以為是的香港人,但香港人卻會受到百多萬內地人批評,因此感覺好像整個內地都與他們過不去似的。我想姑勿論是吐痰/財大氣粗/自大,有些港人總覺得大部份內地人都很野蠻,就是這個原因。

    本地官方表現的奴性,如方潤提到的「普教中」傾向,更是火上加油。其實根據去年中國官方的估計(忘了是那個部們所作),中國只有 54% 的人通曉普通話。當然,54% 仍是個很大的數目,但一般人以為「普通話是內地人的母語」這個印象其實並不正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