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收到薄扶林大學的通知。電影會的時間是急了點,希望許大導的 fans 不會錯過。
Film Screening of Night and Fog《天水圍的夜與霧》and Meet-the-Artist Session
Date: 29 May 2009 (Friday)
Film Screening Time: 4:00 – 6:00 pm
Meet-the-Artist Session: 6:00 – 7:00 pm
Venue: Rayson Huang Theatre, HKU
with director Ann Hui, Dr Gina Marchetti and Dr Esther Yau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chool of Humanities)
《人民不會忘記》 二十周年再版 People Will Not Forget - reprint after 20 years
Speakers : Ms Ida Chan Yun Chi (陳潤芝), Ms Lucy Chan Wai Yee (陳慧兒), Ms Mak Yin Ting (麥燕庭)
Moderator: Mr Chris Yeung (楊健興)
Date : 2 June 2009 (Tuesday)
Time : 7:00 pm - 8:30 pm
Venue : Special Collections, 1/F, Main Libra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nguage : Cantonese & Putonghua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o English)
臨時加開私人在家讀書會
(1) 「君子」非和勿視、非和勿聽、非和勿刊:不見天的六四專題;Chu Ne (後記:作者已關掉網誌,大概擔心飯碗不保,希望她一切平安。)
(2) 金主如何通過廣告令傳媒價值潛移默化:Manufacturing Consent; Edward Herman and Noam Chomsky
巾幗梟雄
無錯,本博都會講師奶劇。
雖說是師奶劇,它仍有不少我覺得值得一讚的地方。
首先是劇情,雖然老套,也有爭產的元素,但它起碼不低智,比起那些甚麼《溏心風暴》實在強得多了。它的故事節奏亦相當流暢,不同情節的高潮間隔得相當好,大體上沒有冷場。此劇以大平天國作時代背景,我不求電視劇牽涉歷史描述時完全不露破綻,但起碼不應在古裝戲中講十分現代的對白。此劇不止做到這點,而且就人物及事件的設定上(以我這類典型沒甚麼歷史知識的觀眾而言)亦相當有說服力。
不過對白方面仍有敗筆。近年無綫太刻意要營造一些所謂「金句」,《溏心風暴》如是,《巾幗梟雄》亦如是。柴九(黎耀祥飾)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本來是好對白,但過於重複,差不多每集都講一次,就令人生厭了。
此劇的化裝及服飾,比起近年不少古裝劇都好,我最初懷疑是高清拍攝的關係,但想一想,其他古裝劇(例如早前播放的《幕後大老爺》)又不見得這樣認真。本劇的主題曲也相當悅耳。我不懂樂器,但此劇的主題曲主調所用的似乎是二胡,而副曲所用的弦樂似是結他而非古箏揚琴之類的樂器。若真的如此,就是很有趣地結合中西樂器奏出非常中式的樂曲。
詞方面則只屬一般,不過近年來填詞都是廣東歌的弱項。不怕得罪講句,現今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詞(包括人人讚好的《喜帖街》),我覺得九成都可以直接送入垃圾桶。本劇主題歌由陳詩慧填詞,此姝替無綫填過不少主題歌,雖偶有佳作,但大部份我都沒甚麼印象。她的最佳作品,我認為是《無人完美》,感覺很清新。至於本劇主題曲,我最喜歡以下兩句:
《巾幗梟雄》主題曲的 MV,用了大量劇照,不但悅目,還有一種「戲味」,令我回想起陸小鳳年代的電視劇。香港人口老化,接近話劇形式的劇集其實較適合香港觀眾。本劇話劇味濃,更讓演技派的成熟演員掛帥,實在令我感動。
是的,本劇最觸動我的不是劇情/服裝/歌曲,而是黎耀祥和鄧萃雯等等終於可以光芒四射。祝他們事業順利。
雖說是師奶劇,它仍有不少我覺得值得一讚的地方。
首先是劇情,雖然老套,也有爭產的元素,但它起碼不低智,比起那些甚麼《溏心風暴》實在強得多了。它的故事節奏亦相當流暢,不同情節的高潮間隔得相當好,大體上沒有冷場。此劇以大平天國作時代背景,我不求電視劇牽涉歷史描述時完全不露破綻,但起碼不應在古裝戲中講十分現代的對白。此劇不止做到這點,而且就人物及事件的設定上(以我這類典型沒甚麼歷史知識的觀眾而言)亦相當有說服力。
不過對白方面仍有敗筆。近年無綫太刻意要營造一些所謂「金句」,《溏心風暴》如是,《巾幗梟雄》亦如是。柴九(黎耀祥飾)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本來是好對白,但過於重複,差不多每集都講一次,就令人生厭了。
此劇的化裝及服飾,比起近年不少古裝劇都好,我最初懷疑是高清拍攝的關係,但想一想,其他古裝劇(例如早前播放的《幕後大老爺》)又不見得這樣認真。本劇的主題曲也相當悅耳。我不懂樂器,但此劇的主題曲主調所用的似乎是二胡,而副曲所用的弦樂似是結他而非古箏揚琴之類的樂器。若真的如此,就是很有趣地結合中西樂器奏出非常中式的樂曲。
詞方面則只屬一般,不過近年來填詞都是廣東歌的弱項。不怕得罪講句,現今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詞(包括人人讚好的《喜帖街》),我覺得九成都可以直接送入垃圾桶。本劇主題歌由陳詩慧填詞,此姝替無綫填過不少主題歌,雖偶有佳作,但大部份我都沒甚麼印象。她的最佳作品,我認為是《無人完美》,感覺很清新。至於本劇主題曲,我最喜歡以下兩句:
舉杯暢飲河邊秀美,奏一闕曲傳千里,我喜愛由情入景、由景入情的歌詞,例如《分手總要在雨天》、夢劇院的《四分三日》或者 Carole King 的 Home Again 等等,上面兩句歌詞儘管語法不通,但正中我的癖好,嵌入《巾幗梟雄》的大時代中,這兩句意態閒適的回憶更顯得有意思。吳卓羲的唱功雖然大有改善的餘地,但他唱歌時的聲線很悅耳,假以時日,也許會有一番作為。
斜陽隨着清風,已幽幽泛起。
《巾幗梟雄》主題曲的 MV,用了大量劇照,不但悅目,還有一種「戲味」,令我回想起陸小鳳年代的電視劇。香港人口老化,接近話劇形式的劇集其實較適合香港觀眾。本劇話劇味濃,更讓演技派的成熟演員掛帥,實在令我感動。
是的,本劇最觸動我的不是劇情/服裝/歌曲,而是黎耀祥和鄧萃雯等等終於可以光芒四射。祝他們事業順利。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前擬題員看通識
陶傑試答通識科樣本試題不合格一事,一時成為熱話。趁事情平靜下來,讓我用前任考評局(時稱考試局)高級程度會考擬題員兼閱卷員的身份講一下感想。
有線新聞所用的是考評局的試卷樣本,卷一要三題全答,卷二則三揀一。報道只講陶傑從卷一 1(a) 題及卷二第 1 題取得分數,並無交代其他題目得分,所以所謂陶傑「不合格」,其實只限於那一又三分一題。記者亦只訪問了其中一位評分老師,就是曾與黃霑主持電視節目《江山如此多 Fun》的鄧飛,另外兩位老師到底基於甚麼理由打低分,我們無從得知。這次有線拍攝了鄧飛的窘態,觀眾很容易因其失態而廢言。
送分是慣例
兩條題目中,陶傑批評卷一那題「舌環題」過淺,只屬小六程度,鄧飛則表示先來淺的讓考生熱身,當作送分也是好事。考試設「送分題」其實是慣例,目的用香港話來說,就是讓考生較有「揸拿」。這一來有助考生消除緊張,二來不至於讓程度較差的考生毫無收獲,打擊他日後重讀的意志。此等心理措施是否奏效,見仁見智,但只要送分題的比重不大,其存在亦無傷大雅。
舌環題本質上確是閱讀理解題,這是大家都同意的,但它之所以為通識科試題,卻有其原因。「通識」雖然叫通識,但考生不可能通通都識,因此通識科考卷應避免以背誦為基礎。這方面考評局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下稱《指引》)是有明言的:
Elaborate 是常識
至於卷二的「能源題」,全文如下:
鄧飛的批評是恰當的。每年考試都總有考生,強填一些他們自己不明白的答案,以求「博大霧」。近年企業形式的補習社盛行,有補習老師無所不用其極,教考生旁門左道,更助長這種惡習。「科學發展觀」其中一個要點是可持續發展,陶傑以它作答案當然合理,可是「科學發展觀」這個 umbrella term,除了可持續發展,還包含其他概念。若考生只簡單地用一個含糊的「科學發展觀」來作答,閱卷員實在無從判斷考生到底真的知道「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還是亂套詞語。考生解釋時要 elaborate,是考試常識。陶傑不是真的考生,沒有顧及這一層,份屬正常,但是鄧飛的作法也無可挑剔。
諷刺的是,雖然考評局評核發展總經理李王鍏於記者會上批評有線新聞的測試不夠嚴謹,但鄧飛在此處卻作出閱卷員應有的正確判斷。
沒有資料的資料回應題
題目 (b) 部份,陶傑認為溫家寶身為總理,有各種政治考慮,不會明確指出有多少「可行性」,溫家寶講「若有可能」,顯示此事尚未有基礎,可行性相當渺小。最後鄧飛給 4 分,A 老師給 0 分,B 老師給 5 分。報道指有老師批評陶傑的答案離題。
從有線新聞的片段,考評局的評分準則似乎是要求閱卷員考慮考生的解釋是否清楚、直接、詳盡,討論是否深入,結構是否嚴謹,整體上表達得是否清楚;若果考生完全沒有解釋溫家寶提出的能源發展方向可行性有多大,或者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得分會較低。純粹從這份準則來看,有老師批評陶傑離題似是無可厚非,只是題目和評分準則本身就大有問題。
首先,通識科考試的設計是避免要求背誦,然而本題完全不含任何可以導出答案的資料,若考生事前沒有背誦過有關材料,根本不足以有所發揮。陶傑從溫家寶的遣詞用字作出揣測,實在勉為其難。
這情況並非只發生在能源題,以新聞沒有報道的卷二 2(b) 題為例,題目要求考生參考題目內的漫畫,解釋社經地位低是否本地家庭暴力的主要成因。然而這兩格漫畫只描述了三件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父子衝突、新聞報道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新聞報道家庭暴力案件大幅上升),卻無用來判斷因果關係的資料。事實上卷一及卷二的所有試題都有這個毛病。簡短的「延伸回應題」,其實違背「不求背誦」的設計目標。
這暴露了通識科考試的一個兩難之處:我們要考核的,究竟是考生的博聞,還是思辯能力?
通識考試之兩難
若考學生是否博聞,那麼考生難免要背誦。然而,若考評局或教育局不提供官方教材,由於社會上值得關注的課題太多,考生不可能事事涉獵,結果考生可能變成依賴補習名師貼題目,造成不公平狀況;若提供官方教材,教材又只能涵蓋特定課題,於是考生的學習範圍既狹窄,教材又容易變成灌輸官方立場的工具,結果,考生並不能因學習而達致「通識」。
若考學生的思辯能力,又只屬「通識」的片面。
為了避免背誦,又要評估思辯能力,較適當的做法是將較具深度或側重大量資料的課題全歸入校內評估,而非用公開試評核。根據《指引》(頁 102),現時預計校內評估佔 20%,這個比重需或許需要調高 5 至 10 個百分點。
公開試方面,試題應該盡量自足 (self-contained),像能源題那種勉強要考生 extrapolate 的題目,可免則免。試題觸及 open-end questions 時亦要小心。有線新聞的測試雖不嚴謹,卻有重要啟示,就是由於通識科講求多角度思考,甚麼叫「離題」就變得模糊起來。閱卷老師批評陶傑離題,但實際上是該老師看事物的層次太低。中共高層的說話往往有很多陶傑稱為「唇語」的潛台詞,不考慮這些唇語,而剎有介事地討論字面議題,未必明智。懂得這點,比起懂得論述能源政策的可行性,對大部份人來說,可能更有用,更能增長他們認識中國的能力。陶傑的答案,不止不算離題,更比評分準則考慮得要深。
如果是中英文作文,題目叫你擬一封申請做「國民教育」主任的求職信,考生當然不可以一句「我唔打算搵工」了事,但是通識講求多角度思考,如果不談自己為何適合這份工作,反而質疑這份工作是否助紂為虐,幫忙政府洗腦,為甚麼應判為離題?
從有線新聞的報道來看,考評局的評分標準 (marking scheme) 沒有指定考生要持某種立場方可得分,這是值得讚許的,可是它卻為考生的思考範疇設下框框。從閱卷員的角度看,這種不容許討論後設問題的想法是相當奇怪的。即使在現有科目,例如物理科,若試題問「一物體質量為 3 kg,以每秒四億公里均速前進,求動量」,而考生沒有計算動量,反指出題目出錯,物體速度不可能比真空中的光速還快,那麼他還是可取滿分的。通識科的 open-end questions 雖不像此例那樣對錯分明,但指出題目本身的毛病反而被指離題,而不被當成一種側面思考,以「通識」之名,實在說不通。
不過讀者也毋須太過擔心評分準則的缺失。一般人對 marking scheme 有個很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它是閱卷員的金科玉律。現實中其實有兩套 marking schemes,一套是擬題員出題目時寫的,另一套是閱卷員所用的。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 只是一種 proof of concept,是用來說明考生可於合理時間內用合理方式作答,而閱卷員又可以合理方式評分的道具。除非題目答案只牽涉資料或數字,而不涉論證,否則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 只是閱卷員的參考,而不是必須遵從的守則。事實上,如果題目有論證成份,由於正確的論證方式並非唯一,而擬題員根本不可能事先預見所有正確的論證方式,因此閱卷員實際上會按現實情況修改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甚至另撰一份或多份 marking schemes,以應付不同情況。考評局刊出的,一般只是閱卷員寫在 marker's report 的其中一套 marking scheme,其參考價值並非那麼大。今次新聞所攝的是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更加缺乏參考價值。
話雖如此,通識科的閱卷員數目之多,也令我懷疑他們如何獲得一致而又合理的評分標準。我以前參與的科目只有七千多考生,每道題目只由一名閱卷員負責,無論是擬定最初的評分準則或是中途作出修改,都只需和主考單獨商議,評分準則因而較一致及具彈性。通識科有三百位閱卷員,平均五十位負責一題,如果每有問題就要召開閱卷員會議,不單費時失事,亦難保證各人均理解並履行會議的決定。如何解決這個溝通問題,相當耐人尋味。
改善通識考試之我見
這並非說通識科的 open-end questions 是評分上不可踰越的障礙,但是為了減低評核的模糊性,最好將 open-end questions 限於短題目,並減低每題的分數比重,簡言之,就是用較多短題目代替少數的長題目。
就試卷的整體設計而言,《指引》說要評估考生「理解和展示思考方法」的十三項能力(見頁 103)。我覺得設計者似乎野心太大,例如十三點之中的第一點「展示對重要意念、概念和辭彙有良好的理解,使能對問題提出具識見的回應」或第八點「能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適切的解決辦法」,換了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亦未必做得到,何況未入世的中學生?第九點「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非主流而有理據支持的觀點」,更令我不明所以。是否考生的答案令人覺得他看似開放便算開放?你怎知道這不是投其所好的虛偽?
我無意就《指引》所述的十三種能力長篇大論,簡單來說,其意雖好,但未免陳義過高。我覺得將考核的範圍收窄,只評估少數實用的基礎能力就夠,例如:
結語
不過我得強調,無論怎樣改善,通識科依然有兩個基本上難以解決的問題。第一是若有校內評估,是否意味着不在任何學校就讀的考生不能報考通識科。若通識科的成績影響升學,考評局及教育局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是通識科並不純為通識而設。基本上,它滲入了可觀的「國民教育」成份,《指引》亦不諱言(頁 2)「培養學生 ……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是通識教育的其中一個宗旨。有趣的是,香港人並不全屬中國國籍,即使是中國公民,《指引》亦無說明所謂「認同國民身份」是甚麼一回事。如果談的是國籍,那是事實性的問題,根本不用花一個課程去說明;如果說的是其他,例如以身為中國人為榮,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認同國民身份」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通識課程之中,「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跟「現代中國」合起來佔了差不多三分一的比重,然而縱觀課程細節甚至樣本試題,都是貌似中性實質植入正面宣傳的成份居多,例如《指引》第 127 頁問:
以前港府避免在歷史課觸及中國近代史,雖然有所欠缺,但最少比較公平,不會宣傳任何一方的意識形態。現在通識科打破這個禁忌,赤裸裸地用通識之名行愛國教育之實,假使有日試卷竟然出現敏感課題(例如中共貪腐專權、六四屠城、對西藏殖民、壓制香港民主發展等等),結果可能是為了培養十三種能力之中的第九項「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而藉機宣揚官方論調了。
有線新聞所用的是考評局的試卷樣本,卷一要三題全答,卷二則三揀一。報道只講陶傑從卷一 1(a) 題及卷二第 1 題取得分數,並無交代其他題目得分,所以所謂陶傑「不合格」,其實只限於那一又三分一題。記者亦只訪問了其中一位評分老師,就是曾與黃霑主持電視節目《江山如此多 Fun》的鄧飛,另外兩位老師到底基於甚麼理由打低分,我們無從得知。這次有線拍攝了鄧飛的窘態,觀眾很容易因其失態而廢言。
送分是慣例
兩條題目中,陶傑批評卷一那題「舌環題」過淺,只屬小六程度,鄧飛則表示先來淺的讓考生熱身,當作送分也是好事。考試設「送分題」其實是慣例,目的用香港話來說,就是讓考生較有「揸拿」。這一來有助考生消除緊張,二來不至於讓程度較差的考生毫無收獲,打擊他日後重讀的意志。此等心理措施是否奏效,見仁見智,但只要送分題的比重不大,其存在亦無傷大雅。
舌環題本質上確是閱讀理解題,這是大家都同意的,但它之所以為通識科試題,卻有其原因。「通識」雖然叫通識,但考生不可能通通都識,因此通識科考卷應避免以背誦為基礎。這方面考評局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下稱《指引》)是有明言的:
雖然,在理解某一議題而作出判斷之前,必須認識有關知識和事實;但是,本科考試的重點不在於事實性資料的累積-事實上,設計考卷時也會盡力避免要求背誦詳細事實的試題。因此,考試的重點將會放在評估學生的理解和展示思考方法的能力上。(頁 102)正確地理解他人話語的能力是通識的基礎。通識科設有閱讀理解題,並無不妥。只要這類題目不是太多,以致扭曲了整個通識科考試的面貌,其實無可無不可。
Elaborate 是常識
至於卷二的「能源題」,全文如下:
細閱下列取材自刊於 2007 年 3 月 12 日本地某報章的一篇報道﹕陶傑在 (a) 部份認為溫家寶提出「低污染」是為了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口號,而提出「高安全」是有見於近年煤礦意外頻仍、煤礦工人生命價值廉賤、煤礦成為血煤。鄧飛讚賞「考生」在這部份答得精采,特別是懂得運用「血煤」二字,可是他也批評考生並無解釋科學發展觀與題目之中的資料的關係,這可能是他沒有給陶傑滿分的原因。
中國能源發展何去何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議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若有可能,應盡量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能源。例如,依賴煤作為主要能源在污染及開採安全上都帶來不少問題,而盡量改用再生能源何可以減低污染。
(a) 參考以上資料,為什麼溫家寶總理提出「低污染、高安全」的能源發展方向?試加以解釋。(8 分)
(b) 參考以上資料,溫家寶總理對中國能源發展方向看法的可行性有多大?試加以解釋。(12 分)
鄧飛的批評是恰當的。每年考試都總有考生,強填一些他們自己不明白的答案,以求「博大霧」。近年企業形式的補習社盛行,有補習老師無所不用其極,教考生旁門左道,更助長這種惡習。「科學發展觀」其中一個要點是可持續發展,陶傑以它作答案當然合理,可是「科學發展觀」這個 umbrella term,除了可持續發展,還包含其他概念。若考生只簡單地用一個含糊的「科學發展觀」來作答,閱卷員實在無從判斷考生到底真的知道「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還是亂套詞語。考生解釋時要 elaborate,是考試常識。陶傑不是真的考生,沒有顧及這一層,份屬正常,但是鄧飛的作法也無可挑剔。
諷刺的是,雖然考評局評核發展總經理李王鍏於記者會上批評有線新聞的測試不夠嚴謹,但鄧飛在此處卻作出閱卷員應有的正確判斷。
沒有資料的資料回應題
題目 (b) 部份,陶傑認為溫家寶身為總理,有各種政治考慮,不會明確指出有多少「可行性」,溫家寶講「若有可能」,顯示此事尚未有基礎,可行性相當渺小。最後鄧飛給 4 分,A 老師給 0 分,B 老師給 5 分。報道指有老師批評陶傑的答案離題。
從有線新聞的片段,考評局的評分準則似乎是要求閱卷員考慮考生的解釋是否清楚、直接、詳盡,討論是否深入,結構是否嚴謹,整體上表達得是否清楚;若果考生完全沒有解釋溫家寶提出的能源發展方向可行性有多大,或者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得分會較低。純粹從這份準則來看,有老師批評陶傑離題似是無可厚非,只是題目和評分準則本身就大有問題。
首先,通識科考試的設計是避免要求背誦,然而本題完全不含任何可以導出答案的資料,若考生事前沒有背誦過有關材料,根本不足以有所發揮。陶傑從溫家寶的遣詞用字作出揣測,實在勉為其難。
這情況並非只發生在能源題,以新聞沒有報道的卷二 2(b) 題為例,題目要求考生參考題目內的漫畫,解釋社經地位低是否本地家庭暴力的主要成因。然而這兩格漫畫只描述了三件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父子衝突、新聞報道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新聞報道家庭暴力案件大幅上升),卻無用來判斷因果關係的資料。事實上卷一及卷二的所有試題都有這個毛病。簡短的「延伸回應題」,其實違背「不求背誦」的設計目標。
這暴露了通識科考試的一個兩難之處:我們要考核的,究竟是考生的博聞,還是思辯能力?
通識考試之兩難
若考學生是否博聞,那麼考生難免要背誦。然而,若考評局或教育局不提供官方教材,由於社會上值得關注的課題太多,考生不可能事事涉獵,結果考生可能變成依賴補習名師貼題目,造成不公平狀況;若提供官方教材,教材又只能涵蓋特定課題,於是考生的學習範圍既狹窄,教材又容易變成灌輸官方立場的工具,結果,考生並不能因學習而達致「通識」。
若考學生的思辯能力,又只屬「通識」的片面。
為了避免背誦,又要評估思辯能力,較適當的做法是將較具深度或側重大量資料的課題全歸入校內評估,而非用公開試評核。根據《指引》(頁 102),現時預計校內評估佔 20%,這個比重需或許需要調高 5 至 10 個百分點。
公開試方面,試題應該盡量自足 (self-contained),像能源題那種勉強要考生 extrapolate 的題目,可免則免。試題觸及 open-end questions 時亦要小心。有線新聞的測試雖不嚴謹,卻有重要啟示,就是由於通識科講求多角度思考,甚麼叫「離題」就變得模糊起來。閱卷老師批評陶傑離題,但實際上是該老師看事物的層次太低。中共高層的說話往往有很多陶傑稱為「唇語」的潛台詞,不考慮這些唇語,而剎有介事地討論字面議題,未必明智。懂得這點,比起懂得論述能源政策的可行性,對大部份人來說,可能更有用,更能增長他們認識中國的能力。陶傑的答案,不止不算離題,更比評分準則考慮得要深。
如果是中英文作文,題目叫你擬一封申請做「國民教育」主任的求職信,考生當然不可以一句「我唔打算搵工」了事,但是通識講求多角度思考,如果不談自己為何適合這份工作,反而質疑這份工作是否助紂為虐,幫忙政府洗腦,為甚麼應判為離題?
從有線新聞的報道來看,考評局的評分標準 (marking scheme) 沒有指定考生要持某種立場方可得分,這是值得讚許的,可是它卻為考生的思考範疇設下框框。從閱卷員的角度看,這種不容許討論後設問題的想法是相當奇怪的。即使在現有科目,例如物理科,若試題問「一物體質量為 3 kg,以每秒四億公里均速前進,求動量」,而考生沒有計算動量,反指出題目出錯,物體速度不可能比真空中的光速還快,那麼他還是可取滿分的。通識科的 open-end questions 雖不像此例那樣對錯分明,但指出題目本身的毛病反而被指離題,而不被當成一種側面思考,以「通識」之名,實在說不通。
不過讀者也毋須太過擔心評分準則的缺失。一般人對 marking scheme 有個很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它是閱卷員的金科玉律。現實中其實有兩套 marking schemes,一套是擬題員出題目時寫的,另一套是閱卷員所用的。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 只是一種 proof of concept,是用來說明考生可於合理時間內用合理方式作答,而閱卷員又可以合理方式評分的道具。除非題目答案只牽涉資料或數字,而不涉論證,否則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 只是閱卷員的參考,而不是必須遵從的守則。事實上,如果題目有論證成份,由於正確的論證方式並非唯一,而擬題員根本不可能事先預見所有正確的論證方式,因此閱卷員實際上會按現實情況修改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甚至另撰一份或多份 marking schemes,以應付不同情況。考評局刊出的,一般只是閱卷員寫在 marker's report 的其中一套 marking scheme,其參考價值並非那麼大。今次新聞所攝的是擬題員的 marking scheme,更加缺乏參考價值。
話雖如此,通識科的閱卷員數目之多,也令我懷疑他們如何獲得一致而又合理的評分標準。我以前參與的科目只有七千多考生,每道題目只由一名閱卷員負責,無論是擬定最初的評分準則或是中途作出修改,都只需和主考單獨商議,評分準則因而較一致及具彈性。通識科有三百位閱卷員,平均五十位負責一題,如果每有問題就要召開閱卷員會議,不單費時失事,亦難保證各人均理解並履行會議的決定。如何解決這個溝通問題,相當耐人尋味。
改善通識考試之我見
這並非說通識科的 open-end questions 是評分上不可踰越的障礙,但是為了減低評核的模糊性,最好將 open-end questions 限於短題目,並減低每題的分數比重,簡言之,就是用較多短題目代替少數的長題目。
就試卷的整體設計而言,《指引》說要評估考生「理解和展示思考方法」的十三項能力(見頁 103)。我覺得設計者似乎野心太大,例如十三點之中的第一點「展示對重要意念、概念和辭彙有良好的理解,使能對問題提出具識見的回應」或第八點「能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適切的解決辦法」,換了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亦未必做得到,何況未入世的中學生?第九點「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非主流而有理據支持的觀點」,更令我不明所以。是否考生的答案令人覺得他看似開放便算開放?你怎知道這不是投其所好的虛偽?
我無意就《指引》所述的十三種能力長篇大論,簡單來說,其意雖好,但未免陳義過高。我覺得將考核的範圍收窄,只評估少數實用的基礎能力就夠,例如:
- 分析數字的意義(或缺乏意義),以及分辨數據完整性的能力。這主要針對社會研究方法,亦可針對廣告中的數字運用(例如「強化美白效果十倍」)。
- 分辨邏輯謬誤的能力(例如容許《家庭暴力條例》涵蓋同性同居者,長遠會令愛滋病蔓延,更多人成為「養鴨一族」)。
- 十三點中的第五點 ── 分辨事實、意見和價值判斷的能力(例如「殺千百人換二十年穩定、經濟騰飛」)。
- 分辨雙重標準的能力(例如講「屌屌 fing」、「狗噏」的高官竟指摘講「仆街」、「臭四」及「臭罌出臭草」的議員說粗話 )。
- 分辨以中性或正面外貌包裝,但有隱藏議題的詞彙(諸如「重建」、「愛國愛港」、「穩定」、「和諧」、「全球化」等等)。
結語
不過我得強調,無論怎樣改善,通識科依然有兩個基本上難以解決的問題。第一是若有校內評估,是否意味着不在任何學校就讀的考生不能報考通識科。若通識科的成績影響升學,考評局及教育局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是通識科並不純為通識而設。基本上,它滲入了可觀的「國民教育」成份,《指引》亦不諱言(頁 2)「培養學生 ……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是通識教育的其中一個宗旨。有趣的是,香港人並不全屬中國國籍,即使是中國公民,《指引》亦無說明所謂「認同國民身份」是甚麼一回事。如果談的是國籍,那是事實性的問題,根本不用花一個課程去說明;如果說的是其他,例如以身為中國人為榮,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認同國民身份」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通識課程之中,「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跟「現代中國」合起來佔了差不多三分一的比重,然而縱觀課程細節甚至樣本試題,都是貌似中性實質植入正面宣傳的成份居多,例如《指引》第 127 頁問:
總理溫家寶強調:「中國進行航天飛行科學實驗,完全出於和平的目的,也是對人類科學與和平事業的貢獻……我們願與世界人民一道,為和平利用太空而携手共進。」溫總理的理想在甚麼程度上獲得實現?這明顯是將動聽的門面說話當成真相,本質上是藉通識課程植入政治宣傳。類似的例子在《指引》及樣本試題中俯拾即是,以能源題為例,雖然它有問及政策的可行性,但先驗地假設總理的說話必然認真,不會虛應故事。現在這個「總理的理想」不過更加肉麻而已。
以前港府避免在歷史課觸及中國近代史,雖然有所欠缺,但最少比較公平,不會宣傳任何一方的意識形態。現在通識科打破這個禁忌,赤裸裸地用通識之名行愛國教育之實,假使有日試卷竟然出現敏感課題(例如中共貪腐專權、六四屠城、對西藏殖民、壓制香港民主發展等等),結果可能是為了培養十三種能力之中的第九項「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而藉機宣揚官方論調了。
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O 嘴
Why 300,000 Printed Newspapers Had To Be Destroyed; ESWN blog
文中的照片有甚麼問題,搞到印出了三十萬份之後仍要銷毀?
答案(請反白觀看): 照片中有多少人?左邊X個,右邊Y個,連起來就是敏感的日子。
維民所止,維民所止!
文中的照片有甚麼問題,搞到印出了三十萬份之後仍要銷毀?
答案(請反白觀看): 照片中有多少人?左邊X個,右邊Y個,連起來就是敏感的日子。
維民所止,維民所止!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
《汶川地震》漫畫
這似乎是靠一人之力完成的漫畫,作者王樂揚畫功不錯,構圖有力,他能一年連載三十九話,更非任何漫畫家都辦得到。然而此漫畫的人物畫風太偏近戀愛系,不夠寫實。故事過於陳腐,瀰漫着中人欲嘔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更是敗筆。這套漫畫據稱賺人熱淚,不過我卻覺得它太過理想化,以致變得庸俗和淺薄。看了幾話,毛管戙到像刺蝟,再看不下去,不過我的意見並不代表整體香港人,其他人或會有不同感想。總之,現今大陸有這樣的漫畫。
其中幾頁:
**********************
Hugh Van Es, Photojournalist Who Covered Vietnam, Dies at 67; The New York Times
其中幾頁:
超現實圖象(三):這名老師和她的學生雖然被困,但幸運地沒有給瓦礫壓着。
她單憑雙手,挖開半條通道,但之後卻遭遇困難,於是這名女老師脫下上衣,
包着雙手,令一對手更易運力。想來下一話應該是描述她挖了四分三條通道之後,
發現她需要更多力量 ……
她單憑雙手,挖開半條通道,但之後卻遭遇困難,於是這名女老師脫下上衣,
包着雙手,令一對手更易運力。想來下一話應該是描述她挖了四分三條通道之後,
發現她需要更多力量 ……
**********************
Hugh Van Es, Photojournalist Who Covered Vietnam, Dies at 67; The New York Times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號外!港府已具備生化作戰能力
【明報訊】流感大流行督導委員會開會
果然係陰謀,不過幕後黑手唔係美國佬,而係曾特首。看來維景 168 小時只是先導實驗,VIIV 前後幾日,政府絕對會督導流感於維園大流行!
伸延閱讀:愛惜Chinglish;子貓物語~~【附庸風雅】。中式英語叫 Chinglish,咁,上面箇D唔知係咪叫 Englese 呢,呵?
果然係陰謀,不過幕後黑手唔係美國佬,而係曾特首。看來維景 168 小時只是先導實驗,VIIV 前後幾日,政府絕對會督導流感於維園大流行!
伸延閱讀:愛惜Chinglish;子貓物語~~【附庸風雅】。中式英語叫 Chinglish,咁,上面箇D唔知係咪叫 Englese 呢,呵?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點樣最佳先?
【明報】港大被評為亞洲最佳大學
竟然超越東京大學?!嘿嘿。
**************
後記:
0) 多謝讀者「果然/susan0706」留言放料。
1) 《明報》報道似乎有誤。此排名表由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td 所作,據其網頁所述,它是 "the compilers of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但泰晤士報似乎與製作今次排名無關。
2) T大其實敗在一些比重甚低的項目上:
3) 果然出萬篇 papers 更不如行萬里路 (student exchange),人際關係 (intl faculty/student reviews) 亦好重要。
4) 原來調查員支持大班教學(student/faculty ratio 愈高愈好)。
5) 呢D排名果然信唔過。
竟然超越東京大學?!嘿嘿。
**************
後記:
0) 多謝讀者「果然/susan0706」留言放料。
1) 《明報》報道似乎有誤。此排名表由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td 所作,據其網頁所述,它是 "the compilers of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但泰晤士報似乎與製作今次排名無關。
2) T大其實敗在一些比重甚低的項目上:
項目 | 佔總分比重 | T大 | H大 |
Academic peer review | 30% | 100 | 98 |
Recruiter review | 20% | 100 | 98 |
Student/faculty ratio | 10% | 100 | 97 |
Papers per faculty | 15% | 97 | 86 |
Citations per paper | 15% | 100 | 100 |
International faculty review | 2.5% | 49 | 100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view | 2.5% | 90 | 100 |
Student exchange inbound | 2.5% | 21 | 69 |
Student exchange outbound | 2.5% | <22 | 89 |
3) 果然出萬篇 papers 更不如行萬里路 (student exchange),人際關係 (intl faculty/student reviews) 亦好重要。
4) 原來調查員支持大班教學(student/faculty ratio 愈高愈好)。
5) 呢D排名果然信唔過。
苦水成川
四川大地震一週年,不知官方與民間可有甚麼紀念活動。
如果有官辦的,大概也是集體默哀,或者來個瞻前顧後的電視節目之類。我很怕默哀。人人心態不同,所以我無意指摘其他人,但在我來說,集體默哀只是廉價的集體感傷,不過作為麻醉民眾的軟手段,它倒是很好用。
假使官方有「回顧過去,展望將來」之類的節目,那我猜十之八九都是報喜不報憂,就像義肢都是最實用的,新樓房的設計是最理想的,新學校是最先進的,災民的新生活是幸福的,黨是關心人民的,領導人是英明的,國家是上下一心的 …… 等等。政府當然不會提到因上訪而被刁難或扣查的家長、促成豆腐渣工程的貪官,還有因調查地震死難學生而被公安以「顛覆國家政權罪」罪拘捕的譚作人。
講起這個「顛覆國家政權罪」,真的可圈可點。它針對的不是「國家」,而是「國家政權」。每個國家都有以「國家安全」為名的法律,但赤裸裸講明法律保護的是當權者而非國家的地方,世上恐怕不多。姑勿論譚作人有無顛覆國家政權的意思,但他調查豆腐渣工程,如果中共地方幹部沒有普遍貪污的話,譚的調查應該不至於對中共政權構成威脅。現在政府的拘捕行動,反而證明它「身有屎」了。
只是,中共除了抓人,實在也退路不多。舊香港警察普遍貪污,但最後能收拾殘局,並非如都巿傳說所講,靠的是廉政公署,而是靠兩大法寶:一、上層(英國)有肅貪的意志和比警隊更強大的勢力;二、對一般警察貪污作特赦。英廷既有強大力量作後盾,又不趕盡殺絕,給小蒼蠅留退路,恩威並施之下,才能馬到功成。
中共能否照辦主碗,或者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肅貪手段,卻成疑問。首先,它有無肅貪的決心已經令人懷疑。去週日無綫節目《新聞透視》報道有遇難學生的家長將豆腐渣工程圖則寄到中紀委,卻惹來官員警告,可算是為「一方(官員)有難,八方支援」這句官方宣傳語下最佳註腳了。連中紀委都與地方官互通款曲,試問如何整頓黨紀。
其次,中共病入膏肓,軍隊也辦企業撈錢,也沒有比軍隊更強大的力量作肅貪後盾。還有,舊香港沒有警察公共關係科,政府亦無政治宣傳說警察是巿民的正義朋友,肅貪對港府形象只有正面影響;中共卻不同,它一直宣傳沒有它就沒有新(= 好)中國,若它承認官員普遍貪污,威信何存?更何況地方政府種下冤孽太多,人民肯不肯讓貪官得特赦,讓大家重新開始,也是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共現時仍有壓倒性的政、經與軍力,根本不用賣少數庶民的賬。紅蘿蔔加鞭子,已經可以鎮住或收編大部份人,不過反對聲音始終是具高度傳染性的病毒,一旦在社區爆發,輕的要令人民帶上口罩,較麻煩的可以作家居隔離,再嚴重的就必須隔離在秦城酒店。至於執行隔離的官員,會不會被奉為抗疫英雄,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有官辦的,大概也是集體默哀,或者來個瞻前顧後的電視節目之類。我很怕默哀。人人心態不同,所以我無意指摘其他人,但在我來說,集體默哀只是廉價的集體感傷,不過作為麻醉民眾的軟手段,它倒是很好用。
假使官方有「回顧過去,展望將來」之類的節目,那我猜十之八九都是報喜不報憂,就像義肢都是最實用的,新樓房的設計是最理想的,新學校是最先進的,災民的新生活是幸福的,黨是關心人民的,領導人是英明的,國家是上下一心的 …… 等等。政府當然不會提到因上訪而被刁難或扣查的家長、促成豆腐渣工程的貪官,還有因調查地震死難學生而被公安以「顛覆國家政權罪」罪拘捕的譚作人。
講起這個「顛覆國家政權罪」,真的可圈可點。它針對的不是「國家」,而是「國家政權」。每個國家都有以「國家安全」為名的法律,但赤裸裸講明法律保護的是當權者而非國家的地方,世上恐怕不多。姑勿論譚作人有無顛覆國家政權的意思,但他調查豆腐渣工程,如果中共地方幹部沒有普遍貪污的話,譚的調查應該不至於對中共政權構成威脅。現在政府的拘捕行動,反而證明它「身有屎」了。
只是,中共除了抓人,實在也退路不多。舊香港警察普遍貪污,但最後能收拾殘局,並非如都巿傳說所講,靠的是廉政公署,而是靠兩大法寶:一、上層(英國)有肅貪的意志和比警隊更強大的勢力;二、對一般警察貪污作特赦。英廷既有強大力量作後盾,又不趕盡殺絕,給小蒼蠅留退路,恩威並施之下,才能馬到功成。
中共能否照辦主碗,或者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肅貪手段,卻成疑問。首先,它有無肅貪的決心已經令人懷疑。去週日無綫節目《新聞透視》報道有遇難學生的家長將豆腐渣工程圖則寄到中紀委,卻惹來官員警告,可算是為「一方(官員)有難,八方支援」這句官方宣傳語下最佳註腳了。連中紀委都與地方官互通款曲,試問如何整頓黨紀。
其次,中共病入膏肓,軍隊也辦企業撈錢,也沒有比軍隊更強大的力量作肅貪後盾。還有,舊香港沒有警察公共關係科,政府亦無政治宣傳說警察是巿民的正義朋友,肅貪對港府形象只有正面影響;中共卻不同,它一直宣傳沒有它就沒有新(= 好)中國,若它承認官員普遍貪污,威信何存?更何況地方政府種下冤孽太多,人民肯不肯讓貪官得特赦,讓大家重新開始,也是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共現時仍有壓倒性的政、經與軍力,根本不用賣少數庶民的賬。紅蘿蔔加鞭子,已經可以鎮住或收編大部份人,不過反對聲音始終是具高度傳染性的病毒,一旦在社區爆發,輕的要令人民帶上口罩,較麻煩的可以作家居隔離,再嚴重的就必須隔離在秦城酒店。至於執行隔離的官員,會不會被奉為抗疫英雄,就是另一回事了。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肯花一億滾巨石,不管餐餐叉燒飯
「所謂專制政治之罪就是人民可以把政治的害處歸結到他人身上。」
從黃世澤的網誌看到這個:
Swine Flu: Brit Tells Of Hotel Hell事緣一位叫 Leslie Carr 的英國遊客到廈門公幹後到港暫留一夜,預算翌日返英。當他從街上購物後回灣仔維景酒店時,卻撞着酒店遭隔離。上文就是隔離 36 小時的記錄,他另有 YouTube 片段:
據他的描述,政府提供的似乎餐餐都係雞脾飯同叉燒飯,重有樽裝水,無零食同其他飲品。補給品則有口罩、洗頭水、沐浴露、洗手液同洗衣粉,但似乎沒有免費的洗衣乾衣服務,因此上述的 Carr 先生落得要用拖版及行李架來晾衫。Carr 說他僅能憑電視和電腦接觸外界,這不難理解,不過我想政府應該未有提出會代付一些收費節目的帳單。
我唸研究院時,有次我系搞了一個學術會議。碰巧當時在我們的會議場地隔鄰,有另一個學系也在開學術會議。我們這邊不少參加者不知就裏,以為鄰系準備的茶點是為他們而設,碰了不愉快的釘子。當時我有個師弟見我們這邊連美×的西餅都無一盒,問系內的老師又不得要領,大為憤概,於是提議我們一班研究生自費購買茶點。那時我們少不更事,不明白學系莫財的難處,但我那師弟當日並非為了「人有我有」的面子(事實上鄰系的西餅都是貴價貨,與美×的無得比),而是出於不讓遠方來客「朝早仆出來連餅都無舊落肚就走去開 conference」才有此關懷,這種人情味我至今仍印象深刻。德蘭修女之所以為人稱頌,非因她蓋了一座 mega church,或者主持一些甚麼全球播放、頌揚上帝的傳福音節目,而是因為她實實在在的關顧每個微小的人。縱然她的工作未必很有效率,但她不會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問題看成冰冷的「社會」問題。
今次隔離酒店員工與住客,範圍應有多廣,很難一概而論。雖然我也覺得不用隔離這麼多人,但這樣想可能只是事後孔明,更何況經沙士一役,政府有些創傷後壓力失調,多少也可以理解,不過我們也許太擔心病毒擴散,反而忽略了遭隔離者的感受,甚至如同黃世澤所言,創造了一個喪屍片的情景。這次被隔離的是香港的客人,性質更是特別。比起上次花一億在沙士後搞維港巨星匯,或者今次拿幾萬元出來,讓遭隔離的旅客吃好一點、住好一點還實際得多,否則旅發再多宣傳甚麼好客之道,也是虛偽與枉然。今次事出突然,政府可能準備不足,希望她未來幾日會有所改變。
我很討厭現在的香港政府,但今次實在不想批評她。換了香港是民主社會,或者換了我是決策者,自問未必會比現在當局做得更好,而且,寫本文的時候總是有點心虛 ── 連家人都未照顧好,說關心別人,真是大言不慚。有時覺得,難道真的要在瘟疫蔓延時,才懂得自省?
Mr Carr 的另一些片段
原來豬肉飯唔係叉燒飯(話說回來,政府真的用行動來說明吃豬肉不會感染豬流感呢):
另一名受隔離遊客所攝片段: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AM98 之奇文共賞
博主註:
为墨西哥疫区航班如期抵上海喝彩
2009年05月01日 13:33:24 来源: 东方网
震惊世界的猪流感爆发以来,公众都把目光盯住最先传出疫情的墨西哥与美国,关注墨西哥与美国的一举一动。媒体报道,4月30日早上6时,墨西哥航空公司AM098航班如期抵达上海浦东机场(4月30日《新闻晨报》)。
此消息告诉人们,尽管墨西哥已是世界公认的此次猪流感疫情源头,疫情至今仍未得到遏止,然而,中墨两国航空依然如常双飞。
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民航如期飞行是需要胆识与智慧的。人们看到,自从墨西哥冒出猪流感以来,某些媒体采取无限渲染对疫情胡编乱造的态度,在公众中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在美墨等国,一些人们闻猪流感色变,有些人们甚至也“闻猪色变”,像躲艾滋病一样躲避;也有的国家组织对疫区表现了“另眼相看”,一改正常交往秩序,甚至出现对疫区采取变相抵制的态度,这既不能有效防控猪流感,还有可能引发新的事端。因此,对疫区是否善待,是否理性就成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面对墨西哥的灾难,中国首先在世界奏响了同情支援的声音。在继4月29日中国政府宣布向墨西哥提供5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其中400万美元物资援助之后,中国卫生部发言人同日在记者会上宣布,“战胜疫情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非常愿意为发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民用航空局29日紧急批复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一班北京至墨西哥城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特殊包机任务,货机预计今天下午起飞。不言而喻,墨西哥航空公司航班依时在上海浦东机场降落是与中国对拉美疫区的方针一脉相承的。
诚然,如期为墨西哥航班在中国放行并非放松必要的检查。相反,中国有关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检查规定。比如,来自墨西哥疫区飞机抵上海不停靠在廊桥,而是停在一个远机位,尽量与其他航班适当隔离;在登机之前,对旅客进行第一次测温,一旦发生异常,将取消有关旅客此次航程,机上并配备口罩、酒精;旅客下机后,进行第二次测温。此外,上海市卫生部门还安排了设施完备、消毒完好的救护车派遣到机场等候。而上海市长韩正等官员则在第一时间赴机场进行检查等等(4月30日《东方早报》)。应该说,上海航空部门对来自疫区的飞机进行严格检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在世界面前,中国就展现了既保持两国航空渠道畅通,又从实际出发强化管理的实事求是态度,与那些闻疫色变,闻疫把正常秩序一切推倒的做法区别开来。
笔者为墨西哥疫区的航班如期抵上海喝彩,是为中国坚持人道主义的精神喝彩。对于人道主义,中国不但一向旗帜鲜明地弘扬,即使在特殊环境中,中国也依然一以贯之般坚持。在弘扬人道主义的背后,闪烁着与人为本的光辉。有了这种精神,中国永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国的朋友遍天下。
笔者为墨西哥航班如期抵达上海喝彩,是为中国民航等部门的实事求是精神喝彩。实事求是是中国执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不但在经济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在对外交往中处理国际矛盾也要实事求是。尽管猪流感是一个新的病毒,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找出其来龙去脉,更要用辨证的思维指导防控,中国提出联防联控的八大措施就是证明。这样就可以避免猪流感进一步蔓延,也避免由此衍生出新的经济社会问题。
- 下文原載於《东方网》,《浙江在线》轉載,我從《好康雜誌》blog 得知有此文章。
- 字體的紅色色彩為本人所加。
- 在下一介草民,對上海當局的處理手法無資格評論,事實上也無異議,不過將上海機場的防疫措施吹噓成這樣,上海人未染豬流感已先患蕁麻疹了(皆因太過肉麻也)。
- 好康雜誌:拜上海賜 香港首宗h1n1
- 聞.見.思.錄:寫在流感登陸時
- MO’s notebook 3 to 4:豬流感殺到的幾個問題;也見肥醫生的留言。
为墨西哥疫区航班如期抵上海喝彩
2009年05月01日 13:33:24 来源: 东方网
震惊世界的猪流感爆发以来,公众都把目光盯住最先传出疫情的墨西哥与美国,关注墨西哥与美国的一举一动。媒体报道,4月30日早上6时,墨西哥航空公司AM098航班如期抵达上海浦东机场(4月30日《新闻晨报》)。
此消息告诉人们,尽管墨西哥已是世界公认的此次猪流感疫情源头,疫情至今仍未得到遏止,然而,中墨两国航空依然如常双飞。
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民航如期飞行是需要胆识与智慧的。人们看到,自从墨西哥冒出猪流感以来,某些媒体采取无限渲染对疫情胡编乱造的态度,在公众中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在美墨等国,一些人们闻猪流感色变,有些人们甚至也“闻猪色变”,像躲艾滋病一样躲避;也有的国家组织对疫区表现了“另眼相看”,一改正常交往秩序,甚至出现对疫区采取变相抵制的态度,这既不能有效防控猪流感,还有可能引发新的事端。因此,对疫区是否善待,是否理性就成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面对墨西哥的灾难,中国首先在世界奏响了同情支援的声音。在继4月29日中国政府宣布向墨西哥提供5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其中400万美元物资援助之后,中国卫生部发言人同日在记者会上宣布,“战胜疫情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非常愿意为发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民用航空局29日紧急批复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一班北京至墨西哥城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特殊包机任务,货机预计今天下午起飞。不言而喻,墨西哥航空公司航班依时在上海浦东机场降落是与中国对拉美疫区的方针一脉相承的。
诚然,如期为墨西哥航班在中国放行并非放松必要的检查。相反,中国有关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检查规定。比如,来自墨西哥疫区飞机抵上海不停靠在廊桥,而是停在一个远机位,尽量与其他航班适当隔离;在登机之前,对旅客进行第一次测温,一旦发生异常,将取消有关旅客此次航程,机上并配备口罩、酒精;旅客下机后,进行第二次测温。此外,上海市卫生部门还安排了设施完备、消毒完好的救护车派遣到机场等候。而上海市长韩正等官员则在第一时间赴机场进行检查等等(4月30日《东方早报》)。应该说,上海航空部门对来自疫区的飞机进行严格检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在世界面前,中国就展现了既保持两国航空渠道畅通,又从实际出发强化管理的实事求是态度,与那些闻疫色变,闻疫把正常秩序一切推倒的做法区别开来。
笔者为墨西哥疫区的航班如期抵上海喝彩,是为中国坚持人道主义的精神喝彩。对于人道主义,中国不但一向旗帜鲜明地弘扬,即使在特殊环境中,中国也依然一以贯之般坚持。在弘扬人道主义的背后,闪烁着与人为本的光辉。有了这种精神,中国永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国的朋友遍天下。
笔者为墨西哥航班如期抵达上海喝彩,是为中国民航等部门的实事求是精神喝彩。实事求是是中国执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不但在经济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在对外交往中处理国际矛盾也要实事求是。尽管猪流感是一个新的病毒,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找出其来龙去脉,更要用辨证的思维指导防控,中国提出联防联控的八大措施就是证明。这样就可以避免猪流感进一步蔓延,也避免由此衍生出新的经济社会问题。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政府的墨西哥豬流感資訊不夠清晰
近日曾蔭權為了墨西哥流感頻頻出鏡,說政府會嚴格把關,並呼籲巿民戒備云云。昨晚無綫新聞甚至罕有地花了幾十秒足本播出曾蔭權教導一班小學生勤洗手的說話。政府又表示,若香港出現疫情,曾蔭權會「統領」抗疫工作,講到很有威勢似的。行政長官有權表演公關秀,但適此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這些表演不但飽和了巿民的受信能力,也忽略表達更重要的事項。溫家寶的所謂「重要批示」(着各地好好防疫),更是廢話,新聞節目根本不應浪費時間報道。
汲取了沙士一疫的慘痛經驗,現刻政府的防疫工作暫時看來似十分不錯,不過政府各方訊息有些雜亂,不夠清晰,就算是衛生署網頁,也不夠完整,並無交代一些重要事項:
汲取了沙士一疫的慘痛經驗,現刻政府的防疫工作暫時看來似十分不錯,不過政府各方訊息有些雜亂,不夠清晰,就算是衛生署網頁,也不夠完整,並無交代一些重要事項:
- 樂感清存量以及對特敏福療效的風險評估。政府現時儲備了二千萬劑抗流感藥,大約可以應付 20% 巿民患病的情形。這驟看不錯,但原來相當冒險。根據《文匯報》報道,原來這二千萬劑藥中,約九成是特敏福,約一成是樂感清。前文提到 JAMA 有研究顯示美國現存的 H1N1 型病毒有 98.5% 對特敏福呈抗藥性,其實該期 JAMA 有另一篇文章提到加拿大的情況是百分百!是次墨西哥流感是新病毒,暫時世衛及美國 CDC 都表示特敏福有療效,可是這假設了病毒沒有在疫情中途變種。其實就算在治療途中,病毒也可能變種。上圖刊於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是一名罹患 H5N1 型禽流感而併發肺炎的十三歲女童入院後六日內的肺部 X 光片。女童於流感徵狀出現後四十八小時內送院,一般認為這是特敏福能有效治療的時期,而醫生亦處方特敏褔。頭兩日(圖A、B),女童病情受到控制,但到第三至四日(圖C、D),女童體內的病毒數量急劇增加,肺炎(白色陰影)亦擴散到肺的右上部。到了第六日(圖E),肺炎蔓延至整個肺部,女童亦於同日死亡。研究人員發現,女童入院後第二日從喉嚨採得的病毒樣本,只有較溫和的毒株,但入院後第四日採集的樣本,卻對特敏福呈抗藥性。
- 巿民為何不應私下服用特敏福或樂感清。這甚至不是濫用抗流感藥會導至日後病毒出現抗藥性之類的公德心問題,而是 (a) 病毒可能在療程中途出現抗藥性,但巿民因為服了藥,或會延誤求醫;(b) 雖然特敏福與樂感清都有所謂「標準」療程,但實際上應服多少,應服多久,各人因體質及年齡,可能不同,特別是未成年者,服用成人劑量也許會有危險,美國的 FDA 更沒批准向七歲以下小童處方樂感清。
- 私家醫生處理墨西哥流感的能力問題。墨西哥流感的徵狀與其他流感相似,醫生未必可以不憑化驗,單憑觀察就能斷症。當巿民出現流感徵狀的時候,他們及醫生應如何處理?若先看私家醫生,再等他轉介到醫院,會不會造成延誤?抑或醫生應該一律用特敏福或樂感清處方?
- 隔離政策。經沙士一役,巿民對公立醫療體制,都有一種不信任感。若出現流感疫情,巿民會害怕到醫院求診反而被斷錯症,被迫和受感染者同房,以至染上疫症。巿民更加害怕社區中有人染病會連累整個社區受隔離。政府早前向媒體介紹用渡假村作隔離中心的準備,也表示可能會作家居隔離,但甚麼情況下會隔離病人、如何隔離,應及早講清楚,讓政府、巿民、僱主及議員可以建立共識,對隔離政策有信心,避免日後陷入混亂,浪費時間。後記 (8:45pm):真係鑊鑊新奇鑊鑊甘,今午寫完隔離政策,想不到晚間政府就宣布本港出現第一宗甲型 H1N1 流感確診個案,並打算隔離三百多名酒店房客。剛剛電視新聞直播記者會,似乎仍未清楚政府會如何 enforce 她的隔離措施,加上事件在酒店發生,又牽涉一些沒有預想過的問題(例如旅客行程、房租等等),且看政府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