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公元 788 年的一件小事

眾所週知,「景教」(Nestorius) 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不過很少人知道,景教是因為被基督教的大公會議認定為異端,才被迫向東發展。如歷史記載,傳教士阿羅本 (Alopen Abraham) 最初將景教帶入長安,獲李世民厚待,令景教在中國開始急促發展。公元 781 年豎立,後來在 1625 年出土並於西方傳教士之間造成轟動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乃基督教於唐代中國傳播的重要證據。

石碑碑文,由唐名「景淨」的波斯傳教士亞當 (Adam) 撰寫,主要紀念基督教於中國的傳播。當時是景教在中國活動的高峰,不過朝廷除了景教之外,還接納了其他宗教,因此不同宗教的傳教士之間有嫌隙,並不令人意外。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 年),法號般若三藏(又稱釋智慧,不是寶蓮寺那個)的北印度僧侶般剌若主管《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的繙譯,景淨亦參與其中。按照負責筆受的僧侶圓照於《貞元新定釋教目錄》自述:
……乃與大秦寺波斯僧景淨。依胡本六波羅蜜譯成七卷。時為般若不閑胡語,復未解唐言;景淨不識梵文,復未明釋教。雖稱傳譯,未獲半珠。圖竊虛名,匪為福利。錄表聞奏。意望流行。聖上睿哲文明,允恭釋典。察其所譯,理昧詞疏。且夫釋氏伽藍大秦僧寺,居止既別,行法全乖。景淨應傳彌尸訶教。沙門釋子弘闡佛經。欲使教法區分,人無濫涉。正邪異類,涇渭殊流。

……於是(般若三藏)與大秦寺波斯傳教士景淨,將胡語版的《六波羅密經》譯成七卷。當時般若三藏既不懂胡語,又不識唐話。景淨則不識梵文,又不瞭解佛教,雖然自稱繙譯,但譯不出半點真義,不過想得虛名,非為公益。他上奏朝廷,希望自己的譯文流行。皇上聖明,認真看待佛經。他看景淨的繙譯,發現道理含糊,詞不達意。佛寺和大秦寺,習俗不同,信仰完全有別。景淨應該傳揚彌尸訶(即 Messiah,今譯彌賽亞)教,出家人則弘揚佛經。要使不同宗教有所區分,信徒不會混亂。正邪異類,涇渭殊流。
以上是圓照的一面之詞。我不知《六波羅密經》之中那幾篇才是景淨的譯作,但是看收錄在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之中一些由景淨譯的經文,他的確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景教三威蒙度讚

無上諸天深敬歎  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  三才慈父阿羅訶
……
彌施訶普尊大聖子  廣度苦界救無億
常活命王慈喜羔  大普耽苦不辭勞
願捨群生積重罪  善護真性得無繇
……
這那裏是佛經了?根本是基督教讚歌。

不過實情如何,到底是景淨自薦譯經,抑或朝廷開口,令景淨難以推卻,現在已無從稽考。圓照的說法也有疑點。須知當時景教已傳入中國近二百年,而且最初又是從朝廷生根,要說皇帝沒想過景教不同佛教,實在難以置信。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傳道要堂堂正正。耶穌教我們要靈巧像蛇,但不表示可以不擇手段。本地某些自命「道德保育」團體,或者那些半桶水考古隊,實在應該引以為鑑。

4 則留言:

  1. 這件發生於公元788年的事,無論從宗教角度或者從中西文化交流角度看都是一件大事.

    回覆刪除
  2. 是否大事就見仁見智,不過此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佛教與基督教衝突吧(雖然衝突的規模很小)。

    無論景淨是自薦抑或被逼譯經,他還是理虧的,不過圓照引德宗表示「正邪異類,涇渭殊流」,語氣之重,頗令人意外。景教付傳入中國,原先就是自上而下的,而且當時也是景教的高峰期,佛教反而沒以前那麼被朝廷重視,所以那句「正邪異類,涇渭殊流」,有可能是圓照眼紅,才塞進德宗之口。況且景淨理虧,是他一人之事,即使景淨是景教教會領袖,皇帝也無理由那麼隨便將一個人的過失諉於整個教派。因此我對景淨的說法,是十分懷疑的。

    回覆刪除
  3. 維基說景淨於635年到達長安,他如何能到788年還不死?

    回覆刪除
  4. 那還不簡單?是中文維基百科搞錯了。可能由於景淨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而碑文又敘述阿羅本入唐的情況,所以維基的執筆者就誤以為景淨於 635 年隨阿羅本入唐吧。英文維基百科的景淨條目儘管只得一句,卻準確地指出景淨是公元八世紀人。不過我也太不小心了,未仔細看過內容就於網誌中連結了中文維基的條目。幸好你眼利,發現問題。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