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剎醫生(自取漢名厘沙路)約 1892 年的名片 |
喜歡聽香港掌故的朋友,大概都聽過港島列拿士地臺 (Rednaxela Terrace) 的故事。列拿士地臺除了因為菲律賓英雄黎剎 (José Rizal, 1861-1896) 曾在該地居住而富歷史價值之外,還因其英文串法而聞名:傳說列拿士地臺原稱 Alexander Terrace,只是後來負責抄寫街名的師爺,因習慣從右向左書寫,才錯將 Alexander 串成 Rednaxela。
今日心血來潮,上網搜尋關於 Rednaxela 的資料,才發現中文維基百科記載了作家江樺的另一說法:
江樺認為這一種傳說無法成立的理由有四:我很佩服這位江樺先生學識淵博,卻禁不住萌生「讀死書」之感。大佬,英國政府係殖民統治者,點會無啦啦響自己殖民地紀念其他呼籲革命的民族主義者?更何況 R.A. Young 只是化名,史家至今仍未知其人身份?江樺亦高估了以前那些師爺的英文水準。他們連 Public Square Street 都可以譯做「公眾四方街」,功力有幾高,大家有眼見。其實維基百科內也連結了一篇文章,提及更多錯譯的例子。(最好笑係「大強街」 Power Street,唔知以前有無「小強街」?)
…… 江樺考證後,發現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有位名為Robert Alexander Young的反奴隸制度志士,他在1829年發表了著名的《衣索比亞人宣言》(Ethiopian Manifesto)。…… [他]在宣言中把Alexander倒串成Rednaxela,並自稱為Rednaxela。…… Rednaxela Terrace 的真正由來,相信是早期港英政府打算以之紀念這古典黑人民族主義者。
- 懂得英語是當年在香港英政府擔任翻譯工作的中國人必具的起碼條件,既懂得英語,不可能不知道英語拼寫該從左至右
- 倘若當時這地方是先以英文名來命名,而要紀念的是一位名為Alexander的人士,那麼其完整英文地名應該是"Alexander Terrace",而從事該項翻譯工作的中國人所倒轉翻譯的也該是"Alexander Terrace"整個英文名(Ecarret Rednaxela),沒道理選擇性地只倒轉"Alexander"(Rednaxela)這個人名而已。
- ……
不過江樺第二點批評是對的。這個掌故其實有點似康熙帝「傳位于四子」的民間傳說。若 Terrace 一字無搞錯,無理由掉轉了 Alexander 的串法也不發覺。然而,犯錯的又未必是那些師爺。舉例說,若路標上 Alexander Terrace 是分兩行寫出,而工人寫錯了第一行,他們可能馬馬虎虎,既不更正又不通知上級,到了官府發覺,已經米已成炊,唯有將錯就錯。
可是我覺得,Rednaxela Terrace 本來是私人起的地名,才是最合理的想法。原來的業主也許貪玩,又或者真的想紀念 R.A. Young,才改了該地名。當然,這終歸也是猜測罷了。
那麼為何不在後面加一段說明﹖
回覆刪除又﹕師爺一定要懂英文,和英文好不好是兩回事。
香港好多人都識英文(我都識),但大把人英文唔好(包括我)。
咁又係,連「Try our best」都可以做特首辦特別助理啦,其餘的都算見怪不怪了。
回覆刪除可以的解釋為何這地的英文串法有問題, 舊式街名牌, 是上闊下窄, 英文太長的, 真的會分開兩行, 或者縮短。 如果縮短, 列士拿地台可能只是 Rednaxela Tr. 當中看不出串錯的成入, 因為太長的街名,以前都會將其縮短, 例如皇后大道東, 會被縮寫為Queen's Road E, 縮得最厲害是荃錦公路, 只有Route TWIS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