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靠山,可唔可以食山,而唔係被山食?

“占中”会破坏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10-30

实际上,如果没有内地作靠山,香港不可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活力。今天,香港人均GDP约为3.5万美元,而1997年是2.7万美元。中央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放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设香港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都给香港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
這個該怎麼說呢?假設文章引用的數字準確,為何憑這件事就可以推論「如果没有内地作靠山,香港不可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活力」?完全看不出有甚麼邏輯。

查統計處的《二零一二年九月本地生產總值統計特刊 》,第四十六頁表一有從 1961 至 2011 年的 GDP 數字。以二零一零年的環比物量 (chained 2010 dollars) 計算,從 1983 → 1997 → 2011 年,香港的人均 GDP 為 94165 → 176921 → 263684 港元,兩次上升分別為 88% (九七前) 與 49% (九七後)。實際上,中國殖民統治開始以後,香港的人均 GDP 增長是大大的差了。這當然並非全是港共政權的錯,面對九七金融風暴、SARS 與次按危機,換了是其他政府也不見得有法子。

若除卻 1998 至 2003 這六年不計,九七後本地 GDP 的增長速度,其實與九七之前相若。按照上述人民日報報道的邏輯,以內地作靠山,比起以英國作靠山,豈非沒有額外好處?

此外,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以及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許多人都已經指出,這些是陸、港互利的事,沒有誰虧欠誰,或誰有恩於誰的問題。CEPA 則理論上對香港有好處,實際上卻沒有多少功效,港人更不是普遍受惠。CEPA 亦造就了 ECFA 這條尾巴,對台灣的獨立性造成很大威脅,間接連累香港更難抗拒中共。

至於自由行(「港澳個人遊」計劃),則根本不是香港一般市民所要的,而是由毫無民選基礎的董建華及梁振英搞出來的「蘇州屎」。自由行固然為本港帶來了一些經濟利益,可是它更造成極其嚴重的問題,諸如搶奶粉、搶產房、搶學額、「雙非」、炒高樓價,以及金舖或藥房趕走其他商舖等等。實際上,自由行嚴重歪曲了本地的人口及教育政策,並令本地經濟更難轉型及多元化。若由港人公投,我可以打包票,港人寧願經濟下滑,也不要內地旅客自由行(或者要縮減其規模)。

伸延閱讀:

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港女試靴除唔甩 消防解困帶斧頭

九七年前的《東方日報》,偶爾也有不錯的新聞,副刊評論水準亦不錯,但現在東方報系的報紙,基本上都是大報銷量,小報格局,差不多是垃圾。然而昨日這篇花邊新聞,儘管報道偏頗,小事化大,兼有誹謗事主之嫌,其遣詞用字卻非常通順,雖稱不上範例,仍為近年本地報章罕見。它語帶相關,妙用「起火」與「難以自拔/無法自拔」兩語,與本地廣告界濫用諧音字(俗稱「食字」)的陋習相比,高下立見。故本網誌破例全文盡錄。

順帶一提,市民固然不應濫用消防服務,報章卻很少暗示警方同樣不應濫用重案組,厚此薄彼也。



港女試靴除唔甩 消防解困帶斧頭
太陽報 2013年10月26日

【太陽報專訊】消防遇「騎呢」求救,啼笑皆非。元朗一間服裝店周三有人「被困」,元朗消防局嚴陣以待,出動升降台等裝備,逾十名消防員帶同斧頭等工具趕赴現場,只見一名中年女士「起火」,大發雷霆指着右腳,原來她硬要試穿細碼靴,結果難以自拔,報警稱腳部被夾着。消防員不消一會即成功脫靴,「救援」相片在網上瘋傳,事主被批浪費資源。消防工會籲市民求助前三思,免影響真正有緊急需要市民。

「長靴困人」事件在周三傍晚近七時,於元朗壽富街好順福購物中心一間服裝店發生。一張相片可見一名女子正用手機通話,右腳穿着黑色長靴;另一張相片則見女子提起穿上靴子的右腳,至少四名消防員圍攏,其中一名消防員跪下似為她脫靴,另一消防員手持類似斧頭的裝備。由於看不到事主正面,無從判斷有否因「被困」感痛楚。

店方稱剪靴要買

記者昨午走訪服裝店,店員報稱事發時不在場、引述東主指事主年約四十歲,操流利廣東話。事主當日傍晚約七時在店舖試靴,她本應穿三十八號鞋,見心儀黑色靴子只有三十七號,仍決定一試。事主當晚坐在店中試長靴,誰知竟「被困」。

豈料沒穿襪的右腳穿上靴後即無法自拔,愈用力愈被困,她顯得有點煩躁,高叫:「幫我剪爛佢啦!」惟店方指若剪爛靴子就需購下。為免白花三百一十八元,女事主決定報警。

報警稱腳被夾住


店員稱,事主報警時曾說:「我隻腳被夾住!」約十分鐘後,消防到場,店外亦聚滿圍觀者。消防員與事主商討解救方法期間,一名消防員突然跪下,僅花數秒已讓事主「脫險」。消防員收隊離開,事主最終也沒有購下靴子。

事後,兩張不知誰人所攝的相片在消防及網上群組瘋傳。大部分網民不值事主所為,批評事主浪費資源,有人揶揄她會否因開不到汽水罐而召喚飛虎隊,提醒事主「腳粗咪着boot」,也有人笑稱消防員再遇類似個案,應馬上收隊或索性把腿鋸下來。

消防處回應稱,今次事件是接報有人被「長靴箍住」,由於怕事主受傷,故派員到場,發現事主腳部被「卡住」感不適,即時協助事主脫下長靴,事主毋須進一步治療。該處強調重視每一宗求助個案,並根據既定程序進行救援。

消防處去年收到特別服務類型求助中,有逾一萬一千宗屬善意虛報。消防主任協會副主席麥錦輝分析,現場主管有權決定是否協助事主,今次雖不涉生命財產安全,若由他決定未必會提供協助。但處方近年灌輸以市民為上意識,同事做得到都會做。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東亞海權論

張國城著,東亞海權論,廣場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灣,2013年。訂價港幣 120 元。

自從香港被中國殖民統治以來,港共政權總喜歡強調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會。然而香港所謂國際化,從來都只體現於金融方面。結果有人連沙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兩個國家都不知道。另外,那班每年大喊保衛釣魚台的「愛國者」,能夠在地圖上指出釣魚台大約位置的,亦恐怕十中無一。

出版方面,香港專論外國的書籍,若非旅遊指南,就幾乎都是談日本的。相比之下,台灣出版,談論外國或國際事務的書籍,雖稱不上完備,但譯本加本土作品,尚算多姿多彩。早前幾本由不同作者所撰寫的芬蘭紀事,以及近日大熱的《我們最幸福》譯本,就都是台灣書。

芸芸台灣書籍當中,張國城這本《東亞海權論》,從台灣角度探討東亞戰略形勢,相當罕見。像我等普通讀者,當然不可能清楚為作者的立論或分析評高低,但見諸作者所引文獻(包括外國及中共的軍事著作),相信資料應算翔實。此書涵蓋的範圍亦甚廣,除了單純粹關於東亞各國船艦、武器的分析,還討論了近代與現代戰爭方法的異同,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投入,中國的石油生命線,封鎖台灣的軍事及政治後果等等。姑勿論見解是否正確,作者的確從相當多角度鑽研東亞海權問題,相信可以為香港讀者一開眼界。

此書乃最新出版,後尾有一章談到本年五月的菲律賓公務船射殺臺灣漁民事件(即廣大興28號事件),是本港讀者比較熟悉的台灣時事,相信有助勾起香港讀者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