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六虎牌之有朋自遠方來

平安夜收到 pagat.com 網主 Mr John McLeod 傳來  J.W. Young (1855-1898) 於 1886 年撰寫的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Chineesche hazard- en kaartspelen 一文中提及六虎牌的段落,不啻為聖誕節的最佳禮物。這幾個段落記錄了舊日部份六虎牌張的中文名稱,為一眾文獻中所僅有,對客家六虎牌的研究極為重要。它們證實了先前我的一些推測,亦推翻了我的其他猜想。詳細情形,看了以下的荷蘭語抄本就明白。我遲點會據此修正客家六虎牌系列文章內的錯誤,現先獻上 Young 的文章。

(年晚收爐,除了更正各文章的錯誤之外,本網誌將暫停更新至明年元旦後。敬祝讀者聖誕快樂,新年進步。)



(The following is an excerpt from J.W. Young,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Chineesche hazard- en kaartspelen, pp.269-302, Tijdschrift voor indische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XXXI, 1886. I thank Mr John McLeod of pagat.com for providing a scanned copy of it.)

***

DE TIEN-LETTER KAARTEN 1).
Uitsluitend in gebruik bij Khèh Chineezen.

Een spel dezer kaarten bestaat uit 38 stuks, als:
Een kaart gemerkt pak tse 百子
Een kaart gemerkt joen tshiën 雲錢
Een kaart gemerkt mo kwoeng 毛公
Een kaart gemerkt li fa 梨花
Een kaart gemerkt 1 kwon 一貫
Een kaart gemerkt 1 sok 一索
acht kaarten respectievelijk 2, 3, 4, 5, 6, 7, 8, 9, sjip 2)
acht kaarten respectievelijk 2, 3, 4, 5, 6, 7, 8, 9, kwon 3)
acht kaarten respectievelijk 2, 3, 4, 5, 6, 7, 8, 9, sok 4)
acht kaarten respectievelijk 2, 3, 4, 5, 6, 7, 8, 9, tshiën 5)

De serien van af 2 tot 9 van sjip, kwon, sok en tshiën kaarten volgen op elkander in waarde in de boven aangegeven volgorde.

Met de tien-letter kaarten worden de volgende spelen gespeeld:
lioek foe.
lô tse.
moet tse.
lioeng kioe 6).

Gewoonlijk spelen vier personen met elkander. Het aantal kaarten, waarmede elk speler speelt verschilt bij ieder spel.

Het doel bij ieder dezer spelen is met de kaarten een voor ieder spel vastgesteld aantal punten te behalen door optelling der op de kaarten staande cijfers, mits voorkomende in de vastgestelde seriën, of aangevuld met de 4 hiervoren het eerst genoemde kaarten.

Daar het uiterst moeielijk is Chineezen te vinden die, hoewel zij het spel kunnen spelen, in staat zijn er een begrijpelijke uitlegging van te geven, hebben mijn pogingen om meer détails aangaande de spelen, welke met deze kaarten gespeeld worden te weten te komen, schipbreuk geleden.

1) 十字紙牌 2) 拾 3) 貫 4) 索 5) 錢
6) De Chineesche karakters dezer namen wisten mijne zegslieden mij niet op te geven.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公元 788 年的一件小事

眾所週知,「景教」(Nestorius) 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不過很少人知道,景教是因為被基督教的大公會議認定為異端,才被迫向東發展。如歷史記載,傳教士阿羅本 (Alopen Abraham) 最初將景教帶入長安,獲李世民厚待,令景教在中國開始急促發展。公元 781 年豎立,後來在 1625 年出土並於西方傳教士之間造成轟動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乃基督教於唐代中國傳播的重要證據。

石碑碑文,由唐名「景淨」的波斯傳教士亞當 (Adam) 撰寫,主要紀念基督教於中國的傳播。當時是景教在中國活動的高峰,不過朝廷除了景教之外,還接納了其他宗教,因此不同宗教的傳教士之間有嫌隙,並不令人意外。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 年),法號般若三藏(又稱釋智慧,不是寶蓮寺那個)的北印度僧侶般剌若主管《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的繙譯,景淨亦參與其中。按照負責筆受的僧侶圓照於《貞元新定釋教目錄》自述:
……乃與大秦寺波斯僧景淨。依胡本六波羅蜜譯成七卷。時為般若不閑胡語,復未解唐言;景淨不識梵文,復未明釋教。雖稱傳譯,未獲半珠。圖竊虛名,匪為福利。錄表聞奏。意望流行。聖上睿哲文明,允恭釋典。察其所譯,理昧詞疏。且夫釋氏伽藍大秦僧寺,居止既別,行法全乖。景淨應傳彌尸訶教。沙門釋子弘闡佛經。欲使教法區分,人無濫涉。正邪異類,涇渭殊流。

……於是(般若三藏)與大秦寺波斯傳教士景淨,將胡語版的《六波羅密經》譯成七卷。當時般若三藏既不懂胡語,又不識唐話。景淨則不識梵文,又不瞭解佛教,雖然自稱繙譯,但譯不出半點真義,不過想得虛名,非為公益。他上奏朝廷,希望自己的譯文流行。皇上聖明,認真看待佛經。他看景淨的繙譯,發現道理含糊,詞不達意。佛寺和大秦寺,習俗不同,信仰完全有別。景淨應該傳揚彌尸訶(即 Messiah,今譯彌賽亞)教,出家人則弘揚佛經。要使不同宗教有所區分,信徒不會混亂。正邪異類,涇渭殊流。
以上是圓照的一面之詞。我不知《六波羅密經》之中那幾篇才是景淨的譯作,但是看收錄在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之中一些由景淨譯的經文,他的確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景教三威蒙度讚

無上諸天深敬歎  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  三才慈父阿羅訶
……
彌施訶普尊大聖子  廣度苦界救無億
常活命王慈喜羔  大普耽苦不辭勞
願捨群生積重罪  善護真性得無繇
……
這那裏是佛經了?根本是基督教讚歌。

不過實情如何,到底是景淨自薦譯經,抑或朝廷開口,令景淨難以推卻,現在已無從稽考。圓照的說法也有疑點。須知當時景教已傳入中國近二百年,而且最初又是從朝廷生根,要說皇帝沒想過景教不同佛教,實在難以置信。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傳道要堂堂正正。耶穌教我們要靈巧像蛇,但不表示可以不擇手段。本地某些自命「道德保育」團體,或者那些半桶水考古隊,實在應該引以為鑑。

悄然失蹤的普選議題

亞州電視 (or to a lesser extent, TVB) 以小動作審查新聞,早已見怪不怪,不過今日它報道澳門示威遊行,絕口不提示威者要求普選(有線新聞明報商業電台均有報道),只說他們要求遏抑通脹,改善民生,依然令我感到有點不自在。難得示威者想出用「普普」、「選選」兩隻熊貓做 gimmick,配合大陸近日送熊貓給澳門的新聞,亞視的小動作,未免做得太過顯眼。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擦鞋師之饒舌曲

一元也是公帑。這般大刺刺地花在擦鞋 rap 歌上,草民真是欲哭無淚。

2010年12月15日星期三

流水帳

無嘢寫,不如做勞作。用 Inkscape 畫了一副「Alone in the Fart 嘜」的客家六虎牌,遲下於牌例中使用。


昨日一天之內,幾個網誌都不約而同地提起龍應台。有個叫《野火應台》的網頁有些龍的作品摘錄,不妨一看。剛讀了她的《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有點省思。

香港申辦亞運,有說是面子工程,有說是北大人為了阻止新北市申辦而策動的陰謀,更有說是為免得罪霍老爺。若是前二者,政府的宣傳機器理應早已馬力全開(猶如高鐵一役),輪不到保皇黨與政府互扯貓尾;若說後者,換了是霍老爺的老頭,還有可能,但霍老爺本身似乎無咁大影響力(若真的辦亞運,許多政府部門都會多了額外功夫)。我覺得今次應該是德成僱傭為自己度身訂造的政績工程。曾蔭權的最大敗筆,是未能在適當時機令德成僱傭放棄用公帑實現私人野心,令人覺得佢呢個前清潔大隊長,連籠裏雞都管唔好。天無二日,下亞厘畢道無二主。放任傭兵作亂,還有何領導可言?

近日常常於電視中聽到有人將「使用」 念成「屎用」。讀音當然無錯,但以往「使用」一詞當白讀的時候,一般都讀成「洗用」(所以我們會說唔好咁大「洗」,「洗」乜咁麻煩等等),唔明白點解忽然間個個都讀「屎用」,唔通佢地同某白癡廣告一樣,好鍾意 share D 便便?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台灣新聞界的腐敗?

  1. 黃哲斌 - 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出處、Vicsforum 轉載
  2. 田習如 - 你看的是新聞?還是廣告?(出處、Vicsforum 轉載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空櫈不單在會場,還在報章

今日本地各報章對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的報道手法不盡相同,有些放在社論或頭條,有些只於內文報道;有些為劉曉波抱打不平,有些對諾獎委員會嚴詞攻擊,有些冷嘲熱諷,也有一些避免表態,有關新聞只得寥寥數字。不過云云報章(信報、南華早報、明報、經濟日報、星島日報、成報、文匯報、大公報、香港商報、頭條日報、AM730、東方日報、蘋果日報、新報、太陽報)[1]之中,唯獨有一份對頒獎禮隻字不提。你猜是那份報章?

答案:香港商報<—— 請反白觀看

註:[1] 此處不列入《英文虎報》,因為它現時似乎是一個只引述其他報章消息的新聞網站,本身好像沒有採訪隊,但無論如何,《英文虎報》今日是有提及劉曉波的。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政治考量從來都緊要過搶救生命

明天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日,維基解密今天發放的密電中也有兩篇 (08BEIJING4687, 09BEIJING3416) 提起劉曉波,不過內容都是一般的口水戰,即中美都重申雙方的立場(或修辭),無甚新意,反而電文中有關 08 年四川大地震的內容,對我等庶民也許有些啟示。

大家應該還記得地震之後,中共面臨的一個大難題,是不夠直升機去空投物資或運送軍民與機械。中共全軍的直升機數目,其實只得數百架,可用作救災用的就更少,不過中共也早於 1984 年從美國購入 24 架性能優秀的黑鷹直升機。根據電文,中共原來曾於地震後要求美國提供直升機零件,但美方遭拒絕,而美方建議提供空運支援,也不獲中共應允。一方想乘機補給軍備,另一方則想趁機於潛在敵境內作飛行演習,政治是十分現實的。
¶6. (C) In a lengthy and disjointed digression, DDG Ding noted that he had formerly been Ambassador to Botswana and recounted hi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Botswana Foreign Minister who told him that the most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were the right to food and shelter. While it was true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 rights of religion, speech and assembly, Ding said, "we must not forget the right of human digni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is area it was "a basic fact" that the PRC had made huge progress in the basic welfa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DDG Ding suggest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d not come to China's aid in this respect when it had declined to provide spare parts for Blackhawk helicopters to assist with relief effort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ichuan earthquake. Repeating that human rights cases could be "emotional," DDG Ding said the U.S. should seek to understand China's position through dialogue.

¶7. (C) A/PolMinCouns repli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greed that dialogue was important and would continue to address human rights issue through bilateral consultations. However, U.S. concerns over abuses of internally recognized human rights norms remained. A/PolMinCouns also pointed out that during relief efforts after the Sichuan earthquake, the United States, in addition to the other relief assistance it had provided, had offered to arrange airlift support for China, an offer which China had rejected.

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Official

九七之後,共產中文入侵香港,例如 "CEO" 一詞,有些報章竟然拋棄用之已久的「行政總裁」,跟風將之繙譯成「首席執行官」,令人不忍卒睹。可是港式譯法,有時也有問題。"Official" 一詞,一向譯作「官方」。這在殖民地初期那商業不發達的年代,還算譯得貼切,只是到了現代,連民間的 official 乜乜物物都稱為「官」方,就有點那個。日本人一向將 official 譯成「公式」,但「公式」一詞早已留給 "formula" 的中譯用,因此要另覓譯法。曾經想過將 official 譯作「公方」,但這又總令我聯想到幕府將軍。到底這個英語詞彙該當如何繙譯,讀者如有想法,不妨賜教。

伸延(兼推薦) 閱讀
讀書﹕陳舜臣 還原三國現場

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

本週維基解密

繼續漏料。大道理有許多,例如一封電文 (10BEIJING367) 提到非洲人對中、美兩國於非洲發展上的合作存有顧忌 ,原因是以往中國援助非洲,往往是無附加條件的 ("no strings attached"),但是中美合作,就可能不同;另一封電文 (09BEIJING22) 則提及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展望。不過本博秉持香港人的八卦原則,只撿些沒那麼悶的來講。
  1. 09BEIJING1582:這是「任志剛老點英方官員事件」,八卦度達到 100%。根據統籌 2008 年第一次的經濟財金對話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alogue, EFD) 的英方官員 Tasmin Rees 所述,EFD 是一場「仆街的災難」 ("a bloody disaster")。此電文主要講述第二次的 EFD 如何較有成果但依然舐嘢,例如有英方大臣本應全日參加,但又臨時發現無時間,要在多節討論中甩底等等。眾多舐嘢細節當中,其中一樣係中國銀行八十週年晚宴,英方為副行長王永利預備了威士忌,點知王永利原來對酒精敏感。呢點令英方官員好混淆,原因是任志剛話佢以前成日同王永利飲酒云云。
  2. 07BEIJING1668:此電文說省委書記有可觀影響力,甚至影響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根本不會理會外交部的意見。話說當時家住河南的高耀潔醫生欲赴美,但遭軟禁。由於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與胡錦濤關係密切,連副外長楊潔箎及戴秉國甚至外交部長李肇星都不夠牙力擺平問題。最後要副總理吳儀親自介入,才解除軟禁。
  3. 07BEIJING1760:當時的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談政務。他提起中國的 GDP 數字,認為是「人造而不可信」("man-made" and therefore unreliable),他寧願以該省的電力消耗、鐵路貨運量以及銀行貸款金額來衡量該省的經濟情況。
  4. 08BEIJING3067:這是美國就中國舉辦北京奧運的形勢報告,基本上有點悶,但提到陳巧文的幾位朋友入馬術賽場地示威一事。電文還提到英國《電訊報》(Telegraph)  一篇敘述中國政府如何為面子而耍小手段的報道。話說中國科學技術部一直與一間歐洲公司合作,監察北京的空氣質素。八月八日,該公司錄得的空氣污染指數為 101-150 度(100 度以下為可接受水平),但是中國政府就報告為 95 度。該天之後,科學技術部指令該公司停止於奧運期間報告空氣污染指數。
cablegate-201012072146.7z.torrent:
    file length: 3290637
    file md5sum: f2c41a3625406dd967a0a4a70f3086d9
    file sha256: a29de794ed182f36ff67321e729019663bddf2fac689133549ebba205f48a674
    magnet link: magnet:?xt=urn:btih:3NWFCSXRETK5Q2CHEAWLPXTHMQ2OHQRZ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客家六虎牌(四)

(Revised on 2011-01-13, 2011-01-26)

之前我們說過六虎牌是「現代馬弔」,實際上只是為了將就讀者,才有這簡單的說法。

明代用馬弔牌玩的熱門遊戲有三種,分別是馬弔看虎扯五章/扯三章。看虎及扯章均去掉馬弔牌的十字門,只留萬子、索子及文錢三門,後世花色與馬弔牌相近的中國牌戲,絕大部份亦持同樣做法,麻雀也不例外。現今流行的牌戲中,仍保有馬弔四門花色的,應該只剩客家六虎牌,因此比起其他現代牌戲,六虎牌最符合馬弔的嫡傳身份。

然而六虎牌的玩法,承襲的並非馬弔,而是看虎的部份特色。

若隱若現的看虎
看虎於中國牌戲的發展之中,若隱若現。晚明潘之恆於《續葉子譜》中提及鬭天九(現代「打天九」的前身)時,就提到看虎遊戲:
鬭天九之戲,汪喬孫自廣陵傳來,云是吳興鬬牌法,頗與看虎相似,宜即廣陵人為之然。約法三章甚簡略,於中亦可致思,足術也。去穎入於葉子,亦從其類之變法爾。
看虎跟馬弔、扯章和打天九一樣,都是鬥牌遊戲,而不是如打麻雀般的湊牌遊戲。也許民間認為打天九與看虎較相似吧,根據清末民初徐珂所編的《清稗類鈔》,當時人們又稱打天九為打四虎

看虎去掉馬弔的十字門,只留三門。到了清初,出現了一些專門製作,只得馬弔三門牌的牌具,人們亦將此牌具及用它來玩的牌戲,統稱遊湖,不過當時人們對於遊湖的起源,已經開始混淆。在雍正一朝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汪師韓,就於《談書錄》之中提到(《清稗類鈔》亦引之):
世人多謂馬吊之後,變為遊湖,亦非也。二者為一時並有,特馬吊先得名耳。馬吊本名馬掉腳,約言之曰馬掉,後又改掉為弔(謂馬四足失一不可行;明時或設腳為角) 。遊湖廣三十葉為六十葉,其名自康熙開始有。然前人用三十葉,其曰看虎(一名鬭虎),曰扯三章,曰扯五章者,即遊湖也。(杭之西湖、蘇之虎邱、揚之紅橋,其船皆曰湖船,客皆曰遊湖。馬掉取乘馬之義,遊湖取乘舟之義耳。)
可見汪師韓認為馬弔與遊湖應有同等地位,只不過馬弔先得名字,才令一般人以為遊湖類的遊戲是從馬弔而來。

看虎變 khanhoo,鬥牌變湊牌
看虎從清中葉開始式微,但到了清末,其名稱卻給另一種遊戲承繼。務謹順及 Culin 都提過清末一種用時稱棍牌的牌具來玩的遊戲,稱為 khanhoo。務謹順學得這種遊戲之後,大為鍾愛,於是他於 1890 年代將這種遊戲引入歐洲,改用撲克牌玩,並說服紙牌製造商 Charles Goodall 生產附有 khanhoo 說明書的撲克牌。他晚年甚至以 William Khanhoo Wilkinson 的名字來寫書。

Culin 於 The Game of Ma-jong (1924) 一文中,將此遊戲的名字另外音譯為 kán ú。文章附圖顯示,這種 khanhoo 所用牌具,無疑就是現今的東莞遊湖牌。由於看虎屬於遊湖類別,而 khanhoo 及 kán ú 的發音又與看虎相近,因此我相信 khanhoo 就是看虎的音譯。

電鋸曾經和我私下討論過東莞遊湖牌。那時我仍未認真考究過馬弔紙牌的歷史,故誤以認為東莞遊湖遊戲即汪師韓年代的看虎。電鋸卻正確地指出,汪師韓年代的遊湖牌用的是三十或六十張牌(「廣三十葉為六十葉」,見上面《談書錄》引文),東莞遊湖牌不計鬼牌,也「廣六十葉為一百二十葉」。雖說以雙倍的牌張來玩同一種遊戲並不出奇,但箇中可能有真正的分別。現在我們知道,明代或清初的看虎是鬥牌遊戲,而根據 Culin 的記載,棍牌或 khanhoo 當時又稱為 Ma Tskeuk "Sparrow",亦即麻雀,是現代麻雀的前身,屬湊牌遊戲。故此兩種「看虎」的內涵並不相同。

明代看虎
務謹順引入歐洲的 khanhoo 規則,頗有現代麻雀「上牌」(內地及台灣稱為「吃牌」)的精神,詳情可看上述 Culin 的文章,或維基百科的 khanhoo 條目。儘管此 khanhoo 及現今的東莞遊湖牌承繼了「看虎」及「遊湖」兩個名稱,它們卻無明代看虎這種鬥牌法的內涵。

明代看虎既是鬥牌,自有其合法牌型。打天九有九種合法牌組,看虎的牌型數目也不相上下,但比較缺乏系統,故此處不贅,但它主要的牌型有兩種:
  1. 三張同數字但不同門的,稱為「豹」,例如三萬三索三錢,類似撲克牌的「三條」;
  2. 三張同門而且數字相連的,稱為「順」,例如三十四十五十,類似撲克牌的「同花順」,但只得三隻牌。
這兩類牌組至今仍留存在六虎牌之中,其中「豹」改稱為「各」,但由於六虎牌有四門,因此「各」除了三條之外,還有四條;「順」則仍稱「順」,不過六虎牌的順子可由三隻至九隻不等,較看虎有彈性。

時間的潮流,淹沒了歷史的痕跡。明代馬弔及看虎的精粹,多已不再存在於現代中國牌戲之中,客家六虎牌的「各」及「順」卻是滄海遺珠。玩慣撲克牌的朋友,可能不覺得這兩種牌型有何特別,但其實在中國古今各類牌戲之中,它們是罕見的特色。

中國惠斯特?
這兩種牌型,以及六虎牌上所印的黑桃、紅心及方塊,都是撲克牌也有的特點。六虎牌其實還有兩項鮮見於中國牌戲,但令人聯想到西方橋牌的規條。第一項就是「叫牌」。每局六虎牌開始之前,玩家都會輪流叫牌,以決定一種稱為「做牌」的權利誰屬。詳見本網誌不日推出的六虎牌例。這種叫牌法,僅見於客家六虎牌,而不見於古今其他中國牌戲。另一項是與叫牌相關的「夢家」制度。合約橋牌四名玩家之中,會有一名作夢,這點六虎牌也一樣。不過做夢的規矩自清乾隆年間已有,根據《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有一種稱為「碰壼」的牌戲(名稱很可能「碰和」的變音,但不知規則與碰和牌有多近似),在畫舫上流行的玩法是『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夢」』。由於文中並無關於叫牌的記載,而且撲克牌於清末才開始於中國流行,所以此夢家制度似是由清代人獨立發展出來。

現今有些客家玩家說作夢的時候,會說「捉夢」,此語淵源甚古。明代馮夢龍於《馬弔腳例》中,就說「取之曰捉,縱之曰放」,這裏「捉」的意思是擊牌,不過到了後世,客家人的「取之曰捉」就變成「取得夢家地位的謂之『捉夢』」了。

儘管叫人想起西方牌戲的,是客家六虎牌而非務謹順所述的 khanhoo,但諷刺的是,根據英國海軍少將 E.C. Sim 的遊記 Our Travels Round The World 1892-94,khanhoo 當時竟又稱為 chinese whist[1](中國惠斯特;whist 是現代橋牌的前身)。月前我到衣紙舖買「客家牌」,老闆又以為我要買「東莞牌」。真是既生瑜,何生亮。(本系列完)

客家六虎牌(一)(二)(三)(四) ;客家六虎牌例( /

註:
[1] Sim 所謂 chinese whist,應該只是一種通俗稱呼,而非專有名詞。惠斯特橋牌之中確有一類稱為 chinese whist,例如見 Foster's Complete Hoyle (1897), pp.147-148,不過這種橋牌與 khanhoo 或看虎毫無關係,也應該並非由中國人發明。就好像「德國橋牌」、「西班牙炒飯」或者股票期權的 "European call" 一樣,此處地名只是個用作識別的記號,而不具發源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