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白事

上週六,終於完成了祖父的喪事。從找殯儀館到找放骨灰位,家人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可以有很多。這次大家都能 compromise,沒有吵過半句,是不幸中仍能感到安慰的事。但反思整個過程,發現自己仍有很多大意和不足的地方,對老人家心理上的照顧,日後仍須多加注意。

一直覺得本地基督教教會 (here I mean Protestant churches; I know nothing about Catholic or Orthodox churches) 的安息禮拜很無謂。由一班不大熟絡甚至不認識逝者及其家屬或親友的會友去參加,不止浪費人力物力,而且讓基督教儀式主導喪禮,還可算是對不信神的部份家屬和親友的不敬。況且此等儀式亦沒有甚麼聖經根據,純綷是西方習俗。但這次親身接受毫不相識的人的致意,竟沒來由地覺得感激。對每一位來賓,我在此多謝你們的心意,及對我家人的慰問。謝謝。

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

有夠白痴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偶然翻開昔日所寫的東西,驚訝自己竟可以寫得這樣無聊和白痴。剛才在搜尋往日的履歷表時,發現 N 年前在某實驗室工作時所寫的個人網頁。其實當時年紀也不算小了,可能自己仍未夠成熟,「大唔透」吧。

五年或十年後重看今日這個 blog,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由於 Blogspot 會自動修改你的 HTML,所以下面的設計和原先的有點出入。)






The Person
[My name here]. Programmer. Mathematics lover. Son of two parents. Grandson of four grandparents. Younger brother of a theology student. Elder brother of a news photo editor. Currently single and available ^_^

Interests & Hobbies

Science, science fictions, computer, computer games,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tatistics,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history, how to manipulate history, making money, spending money. Other interests and hobbies include: music, movies, watching Agent Mulder and Agent Sculley, comics, hiking, softball. Women.

2008年3月24日星期一

語言污染

剛才電視在播財經節目,聽到主持說「銀行支行」,不由得打了個突。

主權移交後,大陸話污染香港話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像「支行」這種不同但正當的繙譯,倒還不壞,但一些沒必要的劣譯和劣質修辭及方言,卻在損害港人的中文書寫能力。

劣譯
從內地人如何繙譯外語詞彙,我們可以看到內地人的中文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好。就以電腦名詞為例,calculator computer,香港譯作「計數機」和「電腦」,內地譯為「計算器」跟「計算機」。其實 calculator computer 本都解作運算用的機器,如兩者均照字面直譯,會十分混淆。現在港譯以一般人初時對 computer 的期望(電腦終有一日可如人腦般思考)來繙譯,比較高明。

至於 internet,內地初時的官式譯法為「因特網」,十分彆扭,幸而現在他們多半已將 internet 繙譯為「互聯網」(這個譯法最初是由我的舊識李銳華所鼓吹的),才少了些礙眼的中文。話說回來,台譯「網際網路」亦不見得佳。一方面較為冗贅,另一方面放著好好的詞語「網絡」不用,硬造「網路」這個新詞,莫非譯者中了在互聯網狂熱年代,由美國副總統 Al Gore 所散的 information highway 毒?

還有一些編程員才會接觸的詞彙,內地的譯法真使人瞠目結舌。比如 object based object oriented,幾年前《信報》有位專欄作家將它們繙譯為「以物為本」和「物件導向」,既自然又貼切。反觀內地,兩個詞語被譯成「基於對象」和「面向對象」,不知算是那門子的中文。更糟的是「面向對象」連 object orientation 中由編程員事後反思如何 refactor 物件關係的那種被動意味都失去了,可說是放棄反映該詞最深層的意義。

劣質修辭
包括濫用政治修辭和亂把詞語量化。前者包括「祖國」和「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之類。根據「世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原則,還未滿六十歲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是比它年長的香港/台灣/西藏的祖國,而從未和中國在一起的台灣更談不上甚麼不可分割。亂行量化的例子則包括「這個行業的技術含量甚高」、「這個教學機構的含金量極高」、「要加大政策力度」等等。明明說的是「這是個高技術行業」、「這是間學店」和「要更落力推行政策」等,卻偏要用胡亂湊合的詞語來描述,難道這就顯示了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優越性?

方言
我們說「薯仔」,北方人說「土豆」;我們說「碟子」和「硬碟」,他們說「盤子」和「硬盤」,本來河水不犯井水,但本地媒體卻日漸有以北方為師的傾向。內地人「以我為主」,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其實不必跟他們一般見識。但香港人盲從附和,卻叫人氣憤。以自己的文化為傲,是看不起別人的狹隘表現,但以自己的文化為恥,卻是失了自尊。

就像內地稱大陸文為「簡化字」,本來十分正確,因為大陸文字的確是簡化了的中文。但稱傳統中文為「繁體字」,以一個帶貶義和絕對性的形容詞來指稱我們所使用的文字,卻是無事生非。如果他們堅持要把我們的文字稱為 「繁體字」和 "Complex Chinese" 的話,看來香港人亦要把大陸文稱為「淺薄體」和 "Trivialised Chinese",還以顏色才行。

2008年3月23日星期日

朗誦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節原來已經踏入第六十載。

老實說,這個音樂及朗誦節並沒有帶給我多少好回憶。

唸小學的時候,不知是甚麼原因,兩次給老師捉去參加朗誦節。所謂朗誦,就係用奇怪的聲線去唸一些不明所以的古/新詩的(厭惡性)棟篤企行為藝術,用文字很難描述,但只要你聽過朗誦表演的話,就會明白這種所謂藝術有幾難頂。

已故的 E.H.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的作者)曾說,人們覺得古埃及的畫像奇怪(例如人像的胸膛可能正向著觀眾,但頭部和腳掌卻是側向),其實只是他們不明白畫家想表達的重點。言下之意,就是當你對一種藝術形式缺乏瞭解的時候,不要妄言其價值。有些外國人總覺得粵劇很吵耳,亦不明白為甚麼在伶人在表演時觀眾竟然仍在談話,甚至走來走去,就正好反映他們對粵劇缺乏理解。我常拿 Gombrich 的話來告誡自己,不要對任何藝術形式存有偏見,但朗誦……放過我吧,我真係唔明點解唸詩要搞到咁扮野。

要為一種自己既唔理解亦不喜歡的藝術作表演,除非很有天份(幸好我沒有),否則結果可想而知。不過主辦者倒很照顧青少年的心理,即使「騎呢」如我亦得到兩張「優良獎狀」。

升上中學,不知交上了甚麼惡運,竟然又被捉去參加朗誦比賽,不過這次是英語的。白混了一趟,又獲多一張獎狀。不知是否鬼佬有「係唔係都讚得一餐」的勵志傳統,這張英文版安慰獎狀的名稱十分誇張,竟叫 "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音樂及朗誦節中的扮野朗誦部份,其實不必保留。昨晚電視播放港台製作的「樂韻誦唱六十年」,說近來的朗誦節,加入了類似即興演說的比賽,我想這是個很好的嘗試。但我依然覺得音樂及朗誦節中的音樂比賽才真的有趣,可惜自己無緣參加。

電視說,原來香港很多演唱家或演奏家年輕時都曾經參加音樂節,而音樂節的勝出者到外國交流或比賽時,往往都獲得很高的評價。參加音樂節的學生,即使只是大合唱團中的小角色,似乎都很懷念參賽的日子。相對其他科目,音樂教育在本地似乎最有活力。除了音樂及朗誦節,以前還有音樂事務統籌處,讓學生接受不同的樂器訓練。後來政府想讓訓練課程甚至音統處摺埋,現時情況如何,我唔多清楚。希望政府不要破壞「音樂」這個在衰頹的教育圖景中難得地突出的環節。

不過說回「樂韻誦唱六十年」這個節目,實在令人洩氣。節目播到半途,電視台竟然把它腰斬,插播台灣兩大黨的敗選/勝利演說。台灣總統大選固然是大新聞,但其結果對兩岸關係並無任何即時性的影響。選舉結果其實以字幕形式打出就夠,兩黨的講話亦可於其後的新聞時段播出。電視台沉溺於「目睹歷史性的一刻」的感覺,忽視了有六十年悠長歷史的音樂及朗誦節的價值,令人嘆息。雖然是出於收視的盤算,但有幾多港人真的關心這次大選結果,其實很成疑問。在我來說,看馬英九和支持者大叫「向前行!一定贏!」雖然有趣,但也並非非看不可。

看完港台的節目,上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節的網站,讓我洩氣多一次。打這篇網誌時,它是這樣說的: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宣佈: 因香港政府宣佈全港幼稚園及小學由即日起停課兩週, 故現正舉行的第六十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將只保留中學組及部份未受影響之賽事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為一例。

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成語數則

養和擬向大學生募捐精子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余梓聰…指出:「如果香港非常缺乏精子,我會考慮捐精,但現時沒有特別大的需求,故暫不考慮。」
咁算唔算係「不患寡,只患不均」呢?

農心蝦條藏疑似鼠頭
【明報專訊】…出事蝦條品牌全稱「卡拉OK蝦條」,1998年推售,本港惠康及吉之島皆表示有出售該產品,…農心早於2月18日接到韓國西岸忠清北道一名姓柳消費者投訴,指他在所購的蝦條內發現似鼠頭的異物。…農心股價亦因事故,周二下跌4.43%。
此之謂「藏頭露尾」也,令我想起以前有一套台灣書《腦筋急轉彎》,裏面有條 IQ 題問:有甚麼比咬開了蘋果後發現蘋果內有一條蟲更恐佈?

積金局:成報不供款便清盤 限21日內還清420萬欠款
【明報專訊】積金局發言人表示…曾向該公司提出多次民事或刑事檢控…《成報》仍然未依期償還供款,完全漠視法律規定。
幼稚園校監前校長串謀 欺詐教統局50萬津貼
【明報專訊】雅麗斯英文幼稚園校監及前校長,昨在區院承認串謀欺詐教統局(現稱教育局)合共50萬元津貼。(註:按有線電視新聞報導,兩名被告騙取津貼非因私利,而是為虧損連連的幼稚園可苟延殘存。)
雖不算完全切題,但以上兩則新聞總令在下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之嘆。

迷姦案 男被告欲強姦情婦母親
明報繪形繪聲咁描述呢單野,閣下都係自己 click 入去睇,我費事文抄公。簡單來講:
  • 黃姓女被告(三十三歲,已婚)跟陳姓男被告(四十五歲)有婚外情。
  • 黃跟另外兩名男子亦有婚外情。
  • 陳識破後感憤怒,從此以把二人交歡片段擺上網為手段,要脅黃女滿足他的要求,包括:
    • 每天和陳在室內或戶外性交並拍下短片,
    • 黃和丈夫交歡,必須取得陳同意,並拍下短片,
    • 黃須拍下黃母的照片和入浴片段,
    • 黃須迷暈其母,讓陳強姦(後來事敗,但無東窗事發),
    • 黃須協助陳迷暈黃的好友V,並讓陳拍下三人性交短片(不幸事成)。
其實我覺得這樁迷姦案比近日(還未完全偵破)的連環摧花案更加駭人聽聞。我不想也沒資格去論斷這名女被告,但其心理狀態,也許連「心亂如麻」都不能形容吧。

2008年3月19日星期三

達賴與貝爾斯登

呢幾日的世界大事,當數投資銀行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被美國聯邦儲備局「安排」以超賤價每股兩蚊售予細摩,同西藏爆大鑊,中國總理溫家寶用「達賴集團」(在大陸一般用來稱呼犯罪集團的方式)來形容西藏流亡政府,顯示大家的關係很可能已經到達 the point of no return

想深一層,兩件事其實有點相似。當年中共兵臨城下,達賴在半逼半哄之下,簽落所謂的十七條。後來貨不對辦,達賴唔止變左舔野之達人,西藏重從此落在中共手中。而近日搞到滿城風雨的 CDO,其實係細摩當初從劍橋大學請返來的博士生蜜斯 Blythe Masters 的發明。貝爾斯登以為呢家野好好玩,點知玩出禍,結果重畀細摩吞併埋。

以上類比不能扯得太遠,但兩者都係始作俑者唔單止唔使負責,重成為最大得益者的案例。有時世事就係如此令人吹脹。

2008年3月18日星期二

金田一少年敢(都夠膽)死之行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以前由金成陽三郎創作,氣氛與故事俱佳。後來由天樹征丸接手,偵探小說味重了,但橋段卻變得做作起來。不過因為慣性,我仍然購買至「Case 系列」(即第二輯)完結。現時的「新系列」(第三輯)已經沒有購買了。

(Warning: spoiler ahead.)

Case 系列的結局篇《金田一少年敢死之行》(Case 7 金田一少年の決死行)以香港為舞台。周龍道是一個只得十歲,天真無邪的小孩。我們現在看看阿一和明智警視點樣砌佢生豬肉:

金田一,這的確是不可能的景像,不過理由和你所想的有點不同。征服者喜歡豎立自己風格的建築,古今中外皆如是。以現在這個例子來講,英國人最高竿,建的是美侖美奐的總督府;貴國的軍爺們最沒品味,好端端的把總督府的頂部換成日式塔樓(不在圖中,但位置在圖中匯豐銀行的右邊),搞到府邸變成四不像;中國人則最為汙腐,為了玩內地「don 鄧凳凳登凳鄧 don 登登登凳鄧 don don don don don don 凳」的把戲而硬要在庭園和門口之間那麼狹窄的空間豎立一根高柱。肥彭還住在這裏的時候,英國國旗是掛於大宅入口門廊頂的一枝短旗竿上的(例如看這兒這兒)。

至於上圖在九七年後才豎立的旗竿上之所以掛著英國旗,可能只是龍道愛玩 CG 吧,並不表示該照片如你所說是攝於九七之前。香港人其實已經好慘。龍道搞到要做童工,執法人員又要畀你個老死,由上海調來香港的李刑警指指點點,社會保障與司法管轄權已經蕩然無存。你都係唔好再屈阿龍道啦,唔係小心你再查落去的案件會無人睇……

後記 (2011-04):重讀舊文,發現可能說得不夠明白。《金田一少年敢死之行》於歷史考證上,其實犯了一個錯誤,詳情見此

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

擬題的日子

以金錢衡量,為高考擬題可說是蝕本工作。

我那科的考卷分卷一和卷二。每張卷又分為甲乙二部,甲部是短題目,有六至八題;乙部是長題目,共六題。故需要擬定十二至十六條短題目和十二條長題目。而整個考試範圍可細分為二十四部份,我們八位擬題員須各自為某三個細部擬定三長三短的題目。由於草擬的題數比實際使用的題數為多,各擬題員須殫精竭慮,互相競爭。即使自己設計的題目全被選中,幾個月來的辛勞也不過約值三千港元。

但說擬題是為了興趣或精神上的滿足感,似乎並不盡然。很多人以為為高考擬題的都是大學教授,其實擬題員甚麼身份都有,可以是有大學教授、助教、教院講師或中學老師。前二者擔任擬題員可算是純為興趣,而教院講師除了為興趣之外,還為緊貼教育形勢。至於中學老師,以上的理由當然合用,但我確實有點懷疑他們是否還有別的動機。理論上,擬題員的身份是保密的,但實際上他們的身份還是會讓中學校長或者科主任在有意無意之間得知。也許這個身份會對老師們向上爬或者鞏固自己的地位有所助益?

早幾年聽朋友說,我那科的擬題員已多由中學老師擔任。我不知真假,但聽了卻有點皺眉。不要誤會,中學老師有上進心,或者享受低工資的擬題工作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並不是壞事。但我對他們出題目的態度,卻有所保留。他們往往出一些和歷屆試題相當類似的題目,唯恐一點小改變都會把考生殺個措手不及。問題是一些常見題目之所以常見是因為草擬它們的難度較低,所以因循往例來擬題就等於把一些擬題難度較高,或考生表現欠佳的題目排除在考試之外。長此下去,便形成一個 de facto 考試範圍愈收愈窄的惡性循環。

有時聽到一些中學老師或補習老師說,「某部份的考試範圍已很久沒出過題目,所以今年會見到這方面的題目的機會很高」,真是無知,簡直是賭徒謬誤的翻版。正正由於因為這些題目少見,再見到它的機會其實很微。

不過由中學老師擬題也有它的好處。中學老師熟悉課程內容和學生表現,最能掌握題目深淺。加上他們不求改變,要出一道像樣的題目並不困難。我離開中學已久, 又不希望因循舊例,設計題目時確感困難。有次(也是唯一一次)真的靈感乾涸,便隨手拿了一個研究級的問題,把它改淺。結果還算像樣,並為考試局採用。 不過翌年評分月開始之際,一位在大學工作的閱卷員望了這題目一眼,便說:「咦,這不就是 ×× method 嗎?怎麼給改成試題?」一眼就給看穿,不由得感到羞愧。

但即使努力設計亦未必能得到回報。我試過為一個落在考試範圍中,但從未考過的課題出題目。由於意識到考生對這個課題可能會感陌生,所以我只為它設計在甲部用的短題目。但局方可能還是擔心題目太過冷門,所以我試了兩年,題目均不獲採用。直至我離任後兩三年,才首次看到這個課題出現在考卷當中。

還有一次,我出了一道連自己都感到相當滿意的長題目。它牽涉一種共有三種變化的論證手法。我唸中學的時候,老師會將三種變化都詳細教授。到我出題目那年,不少老師和學生都開始「走精面」,略過其中一種比較少用的變化。而我這道題目,則一口氣將三種變化都用盡了。這條題目在翌年的擬題員會議中也得到主考官稱讚,不過在考試當年卻引起投訴。

首先是有中學老師致電考試局,說這道題目應放在卷二而非卷一。雖然我那道題目所考的論證方法的確是屬於卷一的範疇,但當中也涉及一個屬於卷二的概念,所以該名老師的投訴在表面上有一定道理。然而若把題目放到卷二,一樣可以有人投訴為何不把它放到卷一。其實考試範圍中那部份屬卷一,那部份屬卷二,只是慣例而非白紙黑字的規定。再者,兩張卷都是在同一日考,那個課題放在那一張卷根本不會影響考生溫習。如果硬要判斷該題目應放入那張卷,應看它所考的重點,是屬卷一的那個論證方法,還是那個通常在卷二考的概念。這名作出投訴的老師,竟然看不穿一道中學考題背後考的是甚麼,實在令人訝異。

另一項投訴其實是一位中學老師寫在閱卷員報告中的批評。投訴的內容很簡單,簡單到不成句子,只是三個大字:Out of syllabus。身為老師兼閱卷員,此人應對考試範圍有點認識才是。但他似乎連題目所考的論證手法有三種變化都不知道,真的讓我震驚。

由於兼任閱卷員,所以我會就考題的設計提出意見。有次我在閱卷員報告中,嚴詞批評局方每年都以大同小異的長題目去重複考驗某個課題。這個課題在整個學科中不見得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每年都考只為它容易出,容易答,既方便擬題員,又方便老師催谷學生。我不喜歡過度評核,但既然有評核就必須維持評核的意義。一道人人都曉回答的問題,根本就不能用來分辨考生的強弱。當然,這項批評並無任何作用。那個課題仍是每年必考的東西。

近年香港的中學教育愈搞愈亂,主因固然是政府以「改革」為名所發動的連續革命,令師生疲於命奔命,但中學教師以補習老師的心態去催谷學生,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所謂正規學校只是以公帑經營的補習社,不如把它們結束,讓學生自行選擇娛樂、訓練與短裙美女兼備的私營補習社好過。

2008年3月16日星期日

西藏是殖民地

西藏是中國殖民地,我親眼看見。

二千年六月,我在西藏旅遊。由於主要是為了看山水和建築,加上自己不諳藏語,在拉薩以外,我所接觸過的藏人並不多。

但在拉薩,你很容易看見中國殖民的痕跡。

布達拉宮門外,以前是一片翠綠。我到西藏的時候,草地已不見了,換成了公路,和一些比金紫荊廣場那團怪異雕塑還要令人嘔心的東西。宮殿週邊也滿佈一根根極富中國特色的燈柱。在旁邊的龍王潭,本是天然景緻,我去的時候卻變了「龍王潭公園」,有水上單車出租,還有一副過山車。

星巴克不過在故宮開間咖啡店,大陸人便喊打喊殺;布達拉宮一帶給大陸人這麼搞,卻不見有人走出來批評。

(不過話說回來,那副過山車可算一絕,因為它是-人-力-推-動-的。我孤陋寡聞,那次還是第一次目睹要乘客自己踩的過山車。可惜當時沒有把它拍下來,否則當可擺上 YouTube 以饗讀者。)

至於布達拉宮週圍的市區,除了八廓街仍是傳統的藏人市集,其餘地方的商舖,大部份都是大陸人開的。賣進口商品(如登山用具)的店舖,更加不見一個藏人。

拉薩市內有幾棟高樓大廈,底層是百貨公司,上層則不知是供誰辦公用。但只要細心留意這幾棟高樓附近的商舖,你會發現它們的招牌都是清一色的漢字。到底這些商店是為誰服務,可想而知。其中一間舖頭還開著暗紅色的燈光,神秘兮兮的,有一兩名穿著熱褲的艷女郎在店面徘徊。

最妙的還是新華書店。我和朋友找到一本薄薄的藏語教材,興奮地想找店員教我們學曉其中一兩句句子,好讓我們晚點和其他朋友喝下午茶時可以嚇他們一跳。當時店內有六位店員。我們向坐在右邊的三位店員討教,誰知他們說自己完全不懂藏語,著我倆向坐在他們對面的三位藏人店員請教。

曾在本地大學工作的人都知道,大陸人是世上唯一在別人地方工作而不屑學習對方語言和文化的人種。我們請教的三位藏女,親切可人,普通話說得好我萬倍。她們教曉我用藏語說「我要喝茶」。

英廷擊敗滿清取得香港,中共說簽的是不平等條約。但所謂西藏是中國領土,靠的又豈非是在 1951 年與西藏簽署的城下之盟?近日拉薩的騷亂,有漢人民眾被殺,誠屬不幸。但既然連到處放炸彈、燒死林彬的六七暴動都可以被扭曲為「反英抗暴」,當策劃暴動的人都可獲授勳,我看不出中共對參與騷亂的人的指摘有多少說服力。

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

香港是個小鎮

行將卸任的英國駐港總領事柏聖文昨天說,和倫敦或巴黎相比,香港只是個小鎮。說得真好。

一直也不明白,為甚麼有些人硬要把香港說成一個國際大都會,彷彿作為一個小鎮是很羞家的事似的。小鎮有甚麼不好?優哉悠哉的生活,有人情味的社會,鎮民有歸屬感,重視本地的文化承傳。為甚麼硬要爭第一,做甚麼亞洲的國際都會?

文化和經貿中心不斷轉移,在歷史上本不稀奇。不少古代城市曾一度為文化和政經中心,但大勢一變便淪為沒落邊城。以往香港發展迅速,除了因為英人引入的現代制度和香港人的超強適應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中國閉關自守,讓香港發國難財。現在內地開放了,大城市既有審批入籍的權力,又有大量屬於自己的土地資源。反觀香港,審批單/雙程證的權力在廣東省政府,週邊土地又是深圳的天下,連建一條道路深入廣東省腹地都要乞求多方幫忙。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深圳超越香港,只是遲早(甚至在某些範疇已發生)的事。

內地城市能進步,市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得以改善,其實可喜可賀。重要的不是誰當第一,而是人民得幸福。香港只要令自己不淪為沒落邊城就可以了,根本不必當大佬。

2008年3月5日星期三

閱卷的日子

高考的兩大環節是擬題和閱卷。擬題是十分艱苦的工作,金錢回報與付出的心血不成比例。閱卷卻是塊肥肉,只須一個月的時間便可賺取可觀的外快。不過這只是個人經驗。據我所知,不同科目的閱卷程序可以有很大分別。如果你看了我這篇文章便以為所有科目的閱卷工作都是這樣的話,就大錯特錯了。以下我只撿自己的科目來說。

為考卷評分之前,考試局會先委派幾位助理把考卷整理好,和統計在頭幾袋的答題簿中每條題目的作答率。

由於我這個科目的應考人數不算多,為免不同閱卷員對同一題目抱持不同寬緊尺度,全港考生為同一題目所作的解答只由一位閱卷員評分。當然,不同題目會有不同作答率,所以閱卷員的酬金是以基本工資加上一項與作答率成正比的金額去計算的。這個金額並不會作調整。如果閱卷員事後發現自己那條題目的作答率高出原先的估計甚多,唯有自嘆倒霉。

當助理整理好考卷之後,主考便會召集各閱卷員開投標大會。首先是第一輪投標。如果有多於一位閱卷員相中同一條題目的話,便以猜拳決定勝者,然後為未有人選擇的題目作第二輪投標,如此類推。不是每位閱卷員都投最高金額的題目的。有人喜歡賺錢賺得舒服點,也有人撥不出太多時間改卷。無論如何,投標大會可說是整個閱卷流程中最為人所期待的節目。看著想賺大錢的人互相爭奪最高的金額,和希望舒舒服服的人互相推搪難改的題目,過程十分有趣。

所謂「做生不如做熟」,助理的職位往往都被某幾位閱卷員所壟斷。他們賺錢的意志甚堅,每年都投最高金額的幾條題目。成功的話,兩者的酬金加起來可達四萬港元,這還是十多年前的價。說這是肥缺,並不為過。而我卻是好逸惡勞之人。投得萬多塊的題目已經滿足。

投標大會過後,各閱卷員便嘗試批改少量考卷。其實在整個工作流程裏邊,只有這個階段的所謂「改卷」才是名符其實的批改。在其餘時間,我們只是評分吧,不必批改。不過有時學生的論據甚為牽強、或艱澀難明。這時我們也會批注,以清思路。

試改時,閱卷員不單要評分,還要在答題簿上記下考生的錯處,以便主考瞭解各閱卷員的想法。雖然閱卷員會參考擬題員原來的 marking scheme 去評分,但只要他覺得需要,即可自行修改甚至擬定自己的 marking scheme。試改之後主考會檢閱成果,然後逐一約見閱卷員,商定最終的評分方法。由於正確的回答方式並非唯一,所以最後的評分方法可以有多個版本,而考試局出版的卻可能只是其中一個版本,甚至是擬題員原先的那一個。一般人膜拜 marking scheme,其實相當愚蠢。

商議好評分方法之後,閱卷員便可以正式開始評分工作。我那科目的主考規定閱卷員只可以在大本營和附近的幾間辦公室工作,所以從來都沒有遺失考卷,或者有閱卷員在公開場所改卷這類醜聞發生。

當閱卷員批閱完所有考卷,他便要填寫問卷和提交報告,點出是屆考題和考生的毛病。近年考評局的兩個語文科考試常惹人詬病。很多網民罵考評局只懂在年度報告中批評考生的中、英文水平,卻不懂批評自己試卷的錯失。這樣說並不公允。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試卷的錯失應歸咎於考評局和擬題員,而非閱卷員。年度報告內的批評基本上是閱卷員報告的撮要,是獨立意見。

一般人以為閱卷員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扣分,實情剛好相反。在我這個科目,一條題目多數可分為三或四個部份。就說是分為 (a), (b) (c) 吧。我們主考官的評分哲學一直沒變,就是 part (a) 必須從寬,part (b) 次之,而 part (c) 則必須從嚴,以辨別出真正優異的學生。因此,在改 part (a) 的時候,閱卷員就像殺人嫌犯的辯護律師,必須絞盡腦汁地說服陪審員(他自己),考生雖然看似不懂作答,但我們並不能在合理懷疑以外,確立他是不懂的證據,故此可以加分。到了 part (b),我們便搖身一變,成為民事訴訟案的律師。只有在批閱 part (c) 的時候,我才可卸下律師的面具,做回一個真正的人。

當然,律師也有良莠不齊的。有次我在埋頭工作,忽然聽到朋友的埋怨聲。

「唔係呀嗎?又來?」朋友不滿地說。
「哈哈哈,真係 …… 唉。」另一位朋友在苦笑。
我:「???」

原來有一位閱卷員(一名中學老師)竟將我兩個朋友的題目當成是他的來改。之前我說過,每道題目只由一位閱卷員負責。所以這裏就是說此君用第一題的評分方法去批改不由他負責的第二和第三題!而且這樣「踩過界」還多次發生!連題目號碼都沒看清楚便落手批改,可見此人做事有多馬虎。當然,我那兩位朋友都有向主考官投訴,所以之後就再沒有踩過界的事情發生了。不過當我看到那個混蛋若無其事地回到座位,照舊飛快地打個大交叉就改完一題的時候,我就見識到甚麼是會行走的無恥了。

(後記:翻看以前考試局發給我的收據,發現先前誇大了閱卷所得酬勞。現已更正。)

2008年3月4日星期二

雙關語

今天本來有很多事情想講,但這陣了實在有太多令人扼腕嘆息的事,還是寫點較輕鬆的話題吧。

早幾天看到一則資訊科技新聞,標題是 "Spammer loses appeal"。當我見到副題是 "Not that they had any in the first place" 的時候,不禁莞爾。

Word play 有很多玩法。較傳統的是迴文 (palindrome),即是倒過來讀也讀得通的文章。囿於中文不是拉丁化的文字,中文的迴文詩或者迴文句雖有佳作,但為數不多。 例如在 Wikipedia 給出的幾個例子入面,就只有以下兩個一新一舊的作品才算上乘: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迷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這個十分戲謔,看得我捧腹大笑)。
有一首比較接近迴文但不是迴文的詩,相傳是蘇東坡作的(如有錯誤,煩請指正),姑且稱為循環詩:
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這種結構理論上用英文也可辦到,但印像中卻沒有類似的英詩。中國文人在這裏大抵可算技高一籌吧。

另一種文字的玩法是玩諧音(即俗稱的「食字」)。香港的廣告人十分喜歡玩食字,只是層次甚低,這個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也不多講了。

眾多的 word play 形式當中,我最欣賞的其實是雙關語。在上面的新聞中,寫標題的人就巧妙地運用了 appeal 的一詞兩義(上訴和吸引力)。說了這麼久,我想講的其實是:為香港電影起名或者為外語電影起譯名的大佬們,可不可以多點考慮使用雙關語呢?不知是甚麼原因,我很渴望可以見到使用雙關語的中文戲名,而印像中這樣的戲名暫時只得兩個,就是《一舉成名》和《插班女學生》。雖然兩者都是色色的,但無疑是上佳之作。可是數量實在是太少了。電影人啊,求你救救我吧!

(後記:剛寫完才發現上述蘇東坡詩的形式原來叫「疊字詩」,而該詩是蘇小妹三難秦少游故事內的一個段落。這個網頁還有記述這個故事內其他十分精采的疊字詩/詞,值得一看。)

2008年3月3日星期一

掩飾

電影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名小職員無意中發現大機構的過失;為揭露機構的黑暗面,小職員不畏強權,挺身而出跟大機構週旋。現實中,不論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亦不時發生。最近在英國皇室領地澤西島 (Bailiwick of Jersey) 上揭發的孤兒院大規模性侵犯和自殺案件,就是一例。不過和電影中的英雄式結局不同,現實中這些吹哨者 (whistle blowers) 鮮有好下場。澤西島一案中,吹哨子的衛生部長 Stuart Syvret 便被官府革職。

大概香港人較為功利,印像中好像沒多少為民請命的吹哨者。近年幾宗為人所熟悉的事件,如鍾庭耀事件、陸鴻基事件和盧維思事件,多少都帶點自保的成份。無論如何,公眾一般都將掩飾的一方看成壞蛋。這放諸四海皆然。

而我卻曾經站於那掩飾的一方。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我是香港考試局(現稱考評局)的擬題員兼閱卷員。該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有一條我們這科的高考題目在考試後被人發現出錯。題目出錯這回事以往也曾發生,不過在我們這一科還是首次(記憶所及,至今也是唯一一次)。近來在頭版自稱公信力第一的報章,當年便在內頁大幅報導此事件。

出那道題目的人是我的朋友。發生了這樣的事,我也不知該和他(為存厚道,這裏一切人物皆用男稱)說些甚麼。事實上由於我並非負責那道題目,而評分工作的時間表又相當緊迫,所以我只好專注於閱卷,不容細想。

我們那科有七千多考生,說少不少,說多不多。為免不同閱卷員對同一題目持不同評分標準,主考規定同一條題目的所有回答皆由同一位閱卷員評分。我負責的那道題目,最後有二千幾人揀來答,所以我的任務就是要這條題目評分二千幾次。

開始時,工作相當順利。除了和所有同僚一樣,要在「邊咒罵邊絞盡腦汁地為考生加上同情分」的陰沉氣氛下工作,並沒遇上其他難題。直至個多星期後……

我發現某考生的答案並無錯誤,但偏偏與標準答案不同。這個時候我心想,不會這麼巧吧?

西方有所謂的梅菲定律 (Murphy's Law) ── 能出錯的都會出錯。世事就是這麼巧,我負責評分的那條題目亦出錯了,不過情況卻相當微妙。詳細的情形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所以我這裏只打個比喻:在香港行車是左上右落的;如果有一道題目是以此作基礎的話,那麼內地人自然不能達到與港人相同的結論。但錯誤顯然不是在內地人,而是在擬題員身上,因為後者由於自己的習慣而沒有意識到世上還有其他的約法/慣例 (convention) 存在。如果題目有訂明所用的慣例便一切好辦,無奈這不是事實。

在發現錯處之後,我首先通知主考,然後在等候回覆的期間,覆檢已評分的幾百份卷,查核有沒有漏看了相同情形。由於評分標準一般是由閱卷員擬定再和主考商議的,所以我也在報告事件之後先行擬定「右上左落」的評分方法。

我不記得主考回到大本營是當天還是隔天的事了,只記得他顯得有點焦慮。他問了我具體的情形(例如有多少考生受影響、採用另一套慣例的考生回答了問題的多少部份等等),和詢問我打算如何修改評分標準。這些事實性和技術性的問題很容易便取得共識,剩下來的便是如何披露,或者是否披露這次事件了。

「之前那條題目出錯,是一位中學老師發現後通知我們的。我們商量好,同意不會把事情說出去。誰知他跟着便通知報館了。」從他的語氣,我聽得出他有被出賣的感覺。

「你不會通知報館吧?」他問。語氣中並無絲毫壓力。

「……不會。」

至今我仍不知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在批閱了二千幾份試卷後,我提交了閱卷員報告。詳細內容我已不記得了,但第一句是這樣寫的:

「嚴格來說,這是一道錯誤的題目……」(因為用不同慣例,會獲得有異於題目要求證明的答案)。

而主考官告訴我,他的報告是這樣寫的: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條錯誤的題目……」(因為學術界一般都採用與題目相同的慣例)。

在報告中,我也提及使用另一套慣例的考生不到二十人,和提議日後擬題員可用圖畫來說明所用慣例。為甚麼考試局在後來出版的 past papers 中,偷偷的在某條題目中插進了一幅圖畫,這十多年來就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

2008年3月2日星期日

流浪牛

童年時家住農村,雖然長輩禁止我們幾兄弟外出,但我們仍比城市人更接近大自然。那時家門前還是一片稻田,後來愈來愈少人種稻米,就連門外的農家也改種菜了。

以前新界水利不佳,每逢大雨鄉村便嚴重水浸。當時年紀尚小,不明大人勞苦,水浸時我還樂得到屋外放模型船。有時雨水會帶來意外的訪客。記得一次從屋外的草地走回室內,忽然腳邊閃過一條長型生物,後來才知那叫蛇。由於第一次見,當時倒沒有害怕的感覺。不過據長輩推測,我碰到的應該是水蛇或草蛇之類,對人類威脅不大,所以也沒需要害怕。要怕的反而是我家附近的一叢竹樹,因為那裏曾有毒蛇出沒。可是由於該處是上學必經之路,在警戒了一段短時間後,便沒有再把長輩的告誡放在心上了。直至我家搬離鄉村,我再沒有見過有毒或無毒的蛇。

當我升上小學較高年級之後,雖然大部份時間仍被禁足在家,但偶然也會獲准出外玩耍。曾經有一次到處亂走,不經意發現一片大草地,和兩頭在吃草的牛。那個時候的電視劇,有很多配了音的西片。我常常從電視看到西部牛仔,雖然不明白為甚麼「牛」仔會騎著馬,但見他們騎上馬背,吆喝一聲,雙腿一夾,馬匹便乖乖的向前走,總覺得牛仔好有型。於是便有樣學樣,攀上牛背。大概小孩子身體輕,那頭牛沒有表現不安,只是停了吃草,望著前方。但在我跟著夾腿和吆喝之後,牛隻不知是辛苦、憤怒還是受驚,忽然躁動起來。只見牠發狂地往前衝,而我的腦海卻一片空白,感覺連時間都好像變慢了一般。最後在牠衝進前面一堆木柴之前,我幸好能回過神來,跳牛逃生。更幸運的是那頭牛之後並沒有追著我,反而一派悠然地繼續吃草。

昨晚電視新聞說新界有流浪牛遭宰殺,我看了就於心不忍。人要進食便要屠殺生物,本來只是大自然食物鏈的一環。但造成被屠宰物的痛苦,應可免則免。牛隻非愛殺戳之生物,何辜既要受頑劣小孩騷擾,又要遭殘酷屠宰?當然,這郊野屠夫也可能只是想改善生活。一想到世界的問題之多,對比一己之渺小,是何等強烈的反差,便不知怎地,覺得要好好的活下去了。

2008年3月1日星期六

我有性問題

注意:以下網誌含有成人內容,可能令人反感。未成年讀者切勿觀看。

------------------

很久沒有上 B3TA 網站,發現它不單更新了版面,還整理好一個 Quizzes Archive

其中最經典的當數 Female or Shemale。想不到現在竟然已出到第三輯。頭一輯的答案我已忘記得八八九九,這次正好一口氣挑戰三輯共四十八個「疑是人妖」。誰知一路下來,四十八位候選佳麗中我只能分得出其中二十七位的性別!到底是「焉能辨我是雄雌」,抑或是自己開始眼又矇耳又聾?內心動搖之際,竟妄想挑戰 He-cat or She-cat 以挽回自尊。然而,絕望真相並不為人的意志而改變。十六隻貓裏面,我只能正確分辨出九隻的性別。無論對人或貓,我的判斷都只比瞎猜的好一點。難道我真的老了嗎?還是自己的性取向開始混亂?

呼,冷靜一點,試試 Jailbait or Legal 吧。合格的話起碼釣女孩子也不會釣錯 Lolita。結果…只中五個,真是名乎其實的「衰十一」!天呀,點 ~ 解 ~ 解 ~~ 解 ~~ 解 ~~ 解 ~~~ ?

如果到這一刻我還有自尊的話,那麼僅餘的自尊亦即將隨著白色的乳液而流逝了。在 Man Milk or Moo Milk 裏面(閣下不會很天真很傻地以為 man milk 是人奶吧?),我竟然答對了 14/16!我雖然鹹濕,但也只是正常男人的程度吧。我甚至連最近四處流傳的情慾照都未看過,怎麼現在卻落得像是一個四仔專家的下場呢?真是 pathetic,嗚嗚 ……